過猶不及:努力做到中庸之道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痹唬骸叭粍t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這是非常有名的對話,體現(xiàn)了孔子的哲學高度。
“過猶不及”是孔子對中國哲學最大的貢獻之一,是中庸之道的核心。
我們理解它的來源,是子貢和孔子的對話。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好一點?”
子張叫顓孫師,子夏叫卜商,師和商都是他們的名。子貢比他們?nèi)腴T早,比他們兩人年長,所以能夠直接稱他們的名。這兩人等于是年輕一輩的新秀,也就是后起之秀。
孔子說:“師性子急,做事肯使勁,但用力過大;商是一個慢性子,不太刻苦,需要別人帶動,沒有那么主動積極?!痹诳鬃涌磥恚瑑蓚€人一個“過”,一個“不及”。
我們區(qū)分一下“過”和“不及”。比如說學習,肯定是個好事?!安患啊钡臓顟B(tài)就是對于學習這件事沒有那么積極,需要學就學一點,不需要就不學?!斑^”的狀態(tài)是愛學習愛到盲從,別人講什么自己都輕信,別人讓自己喊口號就喊,別人讓自己交錢就交,這就類似于被洗腦了。我見過有的人說,創(chuàng)業(yè)成功了以后,突然發(fā)現(xiàn)學習很重要,一年掙的錢全都交了學費。一年花幾百萬元去上各種各樣的學,學到最后公司倒閉了。
比如說努力,這當然是優(yōu)點?!安患啊本褪遣慌?,毫不進??;“過”則是進取到不擇手段,aggressive(好斗的)到不擇手段。
以上就是“過”和“不及”這兩個狀態(tài)的解釋。子貢問:“師是不是更好一點?”子張屬于“過”,就是更努力、更使勁。子曰:“過猶不及?!币簿褪钦f,過和不及一樣,都是有問題的,無法簡單地衡量哪個更好。
既然這兩個都不夠好,那好的地方在哪里?在中間,要追求合適。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在各種各樣的事情中,去不斷地尋找合適的度,做什么事都能合乎“度”。
生活沒有趣味,當然不合適;玩物喪志,也不合適。對孩子特別好,沒有問題;好到溺愛,肯定不行;整天批評教育他,也不行。所以要找到一個中間、合適的度。
這種“合適”,有個成語叫恰如其分,人們很難掌控,當然也沒有絕對的“中庸”。但正是因為很難掌控,都在追求這種處世境界,反而有趣味。如果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都恰好掌控、絲毫不差,那便少了很多巧合、拼搏和趣味,生活就變成了公式,也就太無趣了。
每個人都在不斷地摸索、不斷地調(diào)整,盡量地靠近中軸線。在中軸線左右來回地搖擺,一會兒過,一會兒不及,盡量把過和不及的幅度不斷地減小,最終活到中庸之道,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就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