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唐詩三百首》中的作品絕大多數(shù)都是八句或四句,是不是當時的詩人們統(tǒng)一了創(chuàng)作意見?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樂游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
驅(qū)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
這兩首詩的內(nèi)容風馬牛不相及,可兩位詩人怎么會像商量過了,統(tǒng)一把詩寫成了一個格式:五字一句,共寫四句,還都二、四句押韻?況且,王之渙生活在初唐時期,李商隱生活在晚唐時期,他們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一百多年,兩人根本沒法見面。
位于山西永濟的鸛雀樓
鸛雀樓始建于北周年間,因常有鸛雀棲息而得名。唐代曾有不少詩人題詠。今天的鸛雀樓重建于2002年。
其實,兩位詩人的詩是按照一套固定格式寫成的,這套格式叫格律。按格律寫成的詩叫格律詩。格律詩不只是有句數(shù)和字數(shù)上的規(guī)定,還有音韻、平仄、對仗等的嚴格要求。中國古典格律詩中常見的形式有絕句和律詩兩大類。絕句共四句,又分為五字一句的五絕和七字一句的七絕。律詩共八句,也分五字一句的五律和七字一句的七律。
詩歌創(chuàng)作的“格律”并非一夜而成,它有一個較長時期的醞釀、產(chǎn)生、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南朝齊永明年間開始盛行“聲律說”,就是詩歌創(chuàng)作講究音調(diào)和諧,這種新詩體是格律詩的萌芽。這時期比較著名的詩人是謝朓,他的新體詩對唐代律詩、絕句的形成有一定影響,如他的《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息。長夜織羅衣,思君此何極”可算“五絕”的雛形。最早出現(xiàn)的律詩是隋末唐初的詩人王績寫的“五律”《野望》:“東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惟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碑敃r并沒有“律詩”這個名詞,這首詩只被稱為“五言四韻詩”。“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唐詩開創(chuàng)時期的主要詩人。他們的詩使五言八句的律詩形式初步定型,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笔⑻茣r期格律詩完全成熟,產(chǎn)生了李白、杜甫等很多成就卓著的詩人。如杜甫的《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詩被稱為七言律詩的典范。
所謂“格”和“律”,并不是什么人事先劃出的框框,讓大家“依樣畫葫蘆”,而是詩人們在長期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不斷總結(jié)、積累出來的。和任何事物的發(fā)展一樣,格律詩的發(fā)展也有它的階段性,而且發(fā)展變化永遠不會終結(jié)。現(xiàn)代詩人聞一多創(chuàng)建了“新格律詩”的理論,他提出了著名的詩歌“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胡適、徐志摩、聞一多、梁實秋、陳源等創(chuàng)建了“新月派”詩社,因提倡新格律詩而成為在詩壇上非常有影響的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