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唯恐天下不亂,乃作家職責所系,責無旁貸。
——雷蒙德·錢德勒
一旦人物攤上了事,攤上了大事,那么其擺脫困境的千方百計則可美其名曰“編排情節(jié)”。
——巴納比·康拉德
你講故事。
你講故事是因為你想讓大家讀這些故事。
你想打動讀者,娛樂讀者,乃至啟蒙讀者。
你想用故事攝住讀者的心神,讓他們沉醉于你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世界之中,讓形形色色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使他們欲罷不能。
無論你寫的是什么文學類型,上述渴望都是你滿心期待的,因為在所謂虛構(gòu)文學的魔法中這才是引發(fā)共鳴的奧妙。
確實就是這么回事。你需要做的就是施展一點兒小魔法。
你知道,你能行。
文學創(chuàng)作的絕大多數(shù)技巧都是可以學到的。你可以練習這些技巧,讓它們?yōu)槟闼谩?/p>
說真的,有人聲稱文學創(chuàng)作是不可教、不可學的,每每聽聞此論,我就氣不打一處來。在那些由老師、編輯、書籍和文章處習得寫作的年輕作家看來,這簡直是奇談怪論。就拿約翰·格里沙姆[1]來說吧,他就是依靠每月向《讀者文摘》雜志供稿而享有盛譽的。
再拿我自己來說吧,我確實是把勞倫斯·布洛克[2]的文學專欄當作圣賢書來讀的。后來,我常常嘗試他在專欄中提及的創(chuàng)作技巧,看看寫出來的東西效果如何。
通過舉辦講座或者著書立說,我向許多寫手傳授寫作的技巧,并且親眼目睹其中很多人的作品由此得以成功出版。
所以,千萬不要相信沒有什么可以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的工具或者技巧。
那些不能傳授的內(nèi)容是你賦予文學的內(nèi)涵,比如說個人獨具的天賦、人生閱歷、激情與胸懷,這才是你的獨到之處。
不過,假如天賦與閱歷未能形諸文字從而引發(fā)共鳴的話,它們就不算什么。
創(chuàng)作技巧教會你如何與讀者建立聯(lián)系,讓他們沉浸于你的故事之中。
讓讀者魂不守舍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其實,說來說去,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萬變不離其宗的,那就是——麻煩纏身的人物。
至于麻煩屬于哪個類型并無關(guān)緊要,只要對故事中的人物命運至關(guān)重要就行了。讀者會說:一本小說讓他落入情節(jié)的“陷阱”而寢食難安。其實,他說的是小說中的人物攤上了麻煩,而讀者則急于了解接下來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3]曾這樣說過:偉大的故事就是活生生的人生,只是把庸庸碌碌的部分給剔除掉了而已。
一個沒有麻煩的場景就是庸庸碌碌的部分。如果一個人物沒有遭遇考驗、危險、挑戰(zhàn)、險阻,沒有經(jīng)歷過內(nèi)心世界或者客觀世界或者兩者兼?zhèn)涞姆N種艱難曲折,這樣的人物是無法讓大家驚喜連連的。至于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則是毫不重要的。任憑一個角色如何詭詐離奇、花里胡哨,倘若在幾個章節(jié)之后也沒有麻煩登門造訪他,那么他也是難以吸引讀者的。
所以說,制造麻煩就是你的分內(nèi)工作,而沖突與懸念則是你把故事呈現(xiàn)在觀眾眼前的創(chuàng)作工具。
故事的根本
試想一下那個天下第一的講故事的人——我們權(quán)且叫他歐杰好了。那天他剛剛完成了辛苦的打獵任務(wù),正當他要把一匹狼收入囊中的時候,意外發(fā)生了,他看到一頭乳齒象殺氣騰騰地朝著他奔跑過來。
倒霉。
他被嚇得趕緊丟掉木棍,撒腿就跑,躲在巖石的夾縫中,大約過了一個小時之后,才返回到自己丟棄獵物的地方。這時他看到一只牙齒鋒利的老虎正在“狼吞虎咽”地享受著自己的獵物。
真是倒了血霉。
后來,歐杰不得不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到族人為共享食物而燃起的篝火旁邊。族人們都坐在火堆旁邊,等待著分享幾塊排骨打打牙祭。他們早已厭倦了整天吃漿果和植物根莖的苦日子,正眼巴巴地看著歐杰,嘴里咕咕嚕嚕地說著些話,翻譯過來大概就是,“伙計,你給大家弄的肉在哪兒呢?”
登時,歐杰惶恐起來。因為身為漁獵農(nóng)耕的原始部落酋長,眼下他的酋長地位成了別人可以通過競爭輕易奪取的東西,關(guān)鍵就要看他接下來如何自圓其說了。
其實上次也發(fā)生過類似的情形,族人問他怎么沒能打到獵物,當時歐杰只是不屑一顧地聳聳肩,把他們罵了個狗血淋頭。不過這回再來這一套恐怕是無濟于事了。他們似乎不愿再給歐杰將功折罪的機會了。
所以,歐杰干脆一屁股坐在地上,他開始說道,“一如往常,我外出打獵,發(fā)現(xiàn)了一匹狼。我當即扔出一塊石頭,正好打中了狼的腦袋,把狼砸倒在地。正待我上前捕獲它的當口,猛然間我聽到一聲巨吼!”
他停下話頭,端詳了一下圍坐在篝火旁邊的族人們,看看他們臉上有什么反應(yīng)。大家都在望著他。他看到他們的眼睛里充滿了強烈的渴望和好奇。
他已經(jīng)抓住了他們的眼球。
歐杰心中暗暗叫好,這下有戲了。
試試看,我能不能趁他們注意力集中的時候想出辦法,擺脫這個困境。
歐杰繼續(xù)說,“我在那兒兜了一圈又一圈,這只老虎就圍著我轉(zhuǎn),它的牙齒長長的,像兩排釘子一樣鋒利??谒樦例X不停地滴落下來。老虎的眼睛好大,就像一對鈴鐺!我能聞到它舌頭上的血腥味。真是殺氣騰騰的。”
這會兒,所有聽眾身體前傾,想一聽究竟。歐杰心想:反響不錯。要是我從容不迫地把發(fā)生的事情描述出來,我就能把故事拉長,而且緊張感也能延續(xù)下去。其實老虎嘴里氣味兒的這個小情節(jié)完全是他一時心血來潮憑空想象出來的。
這時,歐杰的故事風格已漸漸成型。與此同時,他還在為故事琢磨一個結(jié)局,按照敘事的節(jié)奏,他編了一個自己遭遇老虎后奮力自救的故事。終于講到結(jié)尾了,他已經(jīng)說完了自己大戰(zhàn)野獸的事跡,而且最后戰(zhàn)勝了野獸。
人群里有個聽眾問,“那老虎現(xiàn)在在哪兒呢?”
歐杰必須想出一個命運大逆轉(zhuǎn)的結(jié)尾。于是,他又編造了一個故弄玄虛的荒誕情節(jié)。他說,這時,山神突然降臨,將老虎從自己手里奪走了。原來,這只老虎被山神當作貢品笑納了。山神原本接著要施展法術(shù)讓天降大火燒死歐杰的族人,歐杰告訴他萬萬不可,假如山神非得如此,那么他也只得拼命跟山神大戰(zhàn)一場了。最后,山神終于發(fā)了慈悲。
這么說來,歐杰成了大家的救命恩人。他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講的。
萬事大吉。聽眾的反響相當好,歐杰分得了雙份兒的漿果。一位迷人的女子景仰他的豐功偉績,把一塊松鼠皮做的毛毯贈送給了他。一個老頭兒把最好的木棒送給了歐杰。幾個年輕有為的小伙子把自己最喜愛的飾品獻給他,并且承諾假如歐杰以后能講更多的故事,他們還有更多的禮物相贈。
歐杰不禁心中竊喜,想到或許自己還可以以此為生呢。
歐杰的弟弟負責保管獎品,他拿到15%的提成。
從此以后,歐杰每天晚上都在篝火旁邊講故事,再也不用為保住地位而每天辛苦打獵了。他的傳奇故事能夠激勵別的男人外出打獵。有了歐杰那些虛構(gòu)故事的激勵,獵人們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勇敢,打獵的成果也相當豐碩。他們捕獲的獵物也常常分給歐杰一些。
歐杰買下了一孔嶄新的豪華窯洞,里面還有一個泳池。
歐杰找到了一個謀生門道。他先把難關(guān)重重、危機四伏的故事構(gòu)思出來,然后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地講給大家聽。這些故事讓族人著迷,而且愿意掏腰包聽更多精彩的故事。故事的真正精髓就在于此,即記錄人物如何應(yīng)對高風險、高收益的麻煩事。就歐杰的第一個故事而言,麻煩是命懸一線的肉體消亡。他口述的故事能讓人毛骨悚然。
不過,后來歐杰講的故事卻是關(guān)于情感方面的。他要如何對待過去遇到的惡棍?比如說,小時候父親曾用小石塊砸過他;他曾愛上一個穴居的女孩兒,這女孩兒后來被一只龐大的長毛象踩傷了。他注意到,聽了這樣的故事之后,部落里的女人們,甚至部分男人,都會偷偷地抹眼淚。
他們掏錢要求他講更多這樣的故事。
漸漸地,歐杰把這樣的故事統(tǒng)稱為“人物驅(qū)動型”故事,他明白這樣的故事實際上基于下面這一理念:講述對于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和幸福具有嚴重沖擊的威脅。
這其中的道理你也弄明白了吧?故事的實質(zhì)并無絲毫變化。從歐杰的故事到原始的神話故事再到古希臘的戲劇,從斯蒂芬·金到電視連續(xù)劇《迷失》再到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實質(zhì)并無差別。
從本質(zhì)上講,故事是圍繞著麻煩展開的,它還有另外兩位摯友:沖突與懸念。
過山車上的情感體驗
到游樂園坐一坐過山車。然后,回家寫一部小說。你或許會發(fā)現(xiàn)兩者具有相通之處。
眾所周知,坐過山車帶來的生理刺激主要作用于人的腸胃系統(tǒng)。它緩緩地把你送到高處,然后快速從高空把你拋下,還要加上一些旋轉(zhuǎn)運動。這里面有一個緊張程度逐漸升級的過程——先讓你產(chǎn)生期待,然后到了高潮部分讓你驚叫連連。最后,我們希望你從故事世界中出去的時候,抵達的是一個平緩而合意的結(jié)尾。
小說的本意就是要提供情感方面的驚叫之旅。這并不僅僅局限于人們在動作片、驚悚片里得到的那種強烈的感官刺激。即便是一部人物嫻靜、慢條斯理的小說,要是寫得好,也可以擁有同樣強大的動力,取得類似的情感效果。
作為作者,你是情感的操縱者。這并不是什么壞事。每個藝術(shù)家都想做到這一點。文學藝術(shù)的關(guān)鍵是讓讀者忘記他們被人操控的事實,這樣他們就可以只管盡情享受這一體驗了。
你的目的也許不僅在于娛人,還要引人深思。麥克爾·克萊頓[4]就是這樣的小說家。
如果某個問題讓你渾身不自在,或許你也希望號召大家都對此義憤填膺。愛德華·艾比[5]對污染環(huán)境的行為極為憤慨,于是他寫了《猴子歪幫》這部小說。
不過,無論如何,你都要把沖突與懸念編排進你的小說里面去。這將決定你的小說成功與否。構(gòu)思精良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就好比在波濤洶涌的水面上憑空架起一座橋梁,就像舊金山的金門大橋那樣。橋的這一側(cè)是你的起點,而對岸則是結(jié)尾。堅固的橋塔依托在海灣的底層巖石上面,為小說的每一幕提供轉(zhuǎn)折點。錯落有致的場景交織起來,就構(gòu)成了橋梁上的吊索。所有這一切都在支撐著橋面,共同致力于讓讀者欣賞到波詭云譎的壯觀場面。
是你把他們從橋的一端引向另一端。從頭到尾。在旅程的每個階段,你都在時刻控制著發(fā)生的事情。
在這一問題上,經(jīng)常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我不管什么規(guī)則與技巧!你必須讓情節(jié)自由流動起來,伙計。我要以自己的方式講這個故事!”好吧。那你就放任自流好了。但是,在放任自流之后,你畢竟還是想把故事變成大家能夠讀懂的東西,對吧?變成讓很多人來讀的東西,對吧?
假如你愿意把自己實驗性的、隨手而就的小說送給五六個人讀一讀,那也是不錯的主意。
于是乎,你的小說僅僅賣出了三本。是你讓它放任自流的。如果說這就是你的目標所在,那么你就繼續(xù)這樣做吧。
不過,如果你想與更多的讀者建立聯(lián)系,就需要掌握寫作的基本技巧,才能完成這個任務(wù)。
一旦掌握了基本功,那么你想怎么自由自在都可以,因為你明白在每個步驟中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沒有用的。然后,你就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和愿景注入一個可以讓讀者產(chǎn)生共鳴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中去。
讀者被你吸引住了,正如歐杰那樣。
定義
沖突早已被公認為是故事的引擎。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性。沒有戲劇性就沒有人感興趣。沒人感興趣就沒有讀者。于是,也就沒有作家這個行當。
用最直白的話講,沖突是指兩個以上勢不兩立的方面之間的矛盾沖撞。其中一方必須是人,也就是說,這一方必須擁有實施有意識的意志的能力。
比如說,暴風雨突然襲擊了氣候宜人的中西部小鎮(zhèn)。這本身并不構(gòu)成沖突。因為無論天氣是惡劣還是晴朗,小鎮(zhèn)都沒有發(fā)揮有意識的意志的能力。
可是,假如這個中西部小鎮(zhèn)的氣象安全監(jiān)測員僅僅只有兩小時的時間來預(yù)報這個自然災(zāi)害,而且其間還要采取相應(yīng)措施,這里面就有了沖突。他發(fā)揮了意志的作用,他要解決一個時間緊迫的問題。
這個沖突是人與自然界對抗的故事中涉及的那種沖突。人有意志,而自然界提供的是壓倒人類意志的東西。
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戲劇性故事則至少要涉及兩個人類主體互相對立的情況。他們心里各有各的盤算,而且目的相互對立。這種沖突就像是兩條狗爭奪一根骨頭的爭奪戰(zhàn)。
每一方都有能力施展謀略并采取行動,目的就是把那根骨頭據(jù)為己有。
懸念源自沖突。這涉及下面這個戲劇性的問題,即:卷進沖突漩渦的人物是否會運用強大意志克服這個沖突?
懸念就是要把讀者的情感體驗逐步收緊。
大家把這個情況想象成一場拳擊比賽好了。兩個拳手正在沖突、打斗之中,他們有意識地運用意志力,想把對方的腦袋打個稀巴爛。
那么,試想一下,假如一個拳手把對手壓到拳臺圍欄的繩圈上,開始連續(xù)擊打。這時的懸念就是:那個處于劣勢的拳手會不會被擊倒在地。或者,假如他被擊倒,他還能不能重新站起來繼續(xù)比賽?
如果兩個拳手互相死纏爛打,近距離用刺拳互相攻擊,那該怎么算呢?這時的懸念就在于:哪個拳手能夠率先完成有效攻擊,從而得分占優(yōu)。
在整個沖突過程中,懸念的數(shù)量很多,可以說是要多少有多少。
小說首先要建立一個核心的沖突,而懸念負責提供動力,迫使讀者翻頁向后閱讀,直到結(jié)尾。無論什么類型的小說都是這樣。
沖突奠定了基礎(chǔ)。所以,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要看看究竟如何提供最好的土壤,讓人物的意志之戰(zhàn)異彩紛呈。懸念則誕生于這片土壤,這是本書第二部分的主題。
再來說說我以前寫的有關(guān)創(chuàng)作的書吧。本書中有部分章節(jié)(最明顯的是第3章和第4章)與我在《情節(jié)與結(jié)構(gòu)》和《修訂與自我編輯》中所講的內(nèi)容有點重復(fù)。在討論沖突與懸念的書籍中,這在所難免。所以,我把這些章節(jié)依照本書的主題做了一些修改。這樣一來,那些不熟悉另兩本書的讀者也能明白他們需要怎樣做才能強化作品中的沖突與懸念。
同時,那些確實讀過另兩本書的讀者也能得到一個稍有不同的視角,而且還能溫故知新。這將加深他們對于前書的理解,目標完全是為了讓讀者們說——
這本書實在讓我手不釋卷
自從開始寫作以來,最讓我受用的一句贊語,是讀者在談?wù)撐业囊槐緯鴷r說過的這句話——“這本書實在讓我手不釋卷。”
大家都希望這樣,不是嗎?另外一種情形是什么?讀者把書合上,撂下一句,“不過爾爾?!比缓?,他就決定再不買你的下一本書了。
有時情況甚至比這還要糟糕,正如多羅茜·帕克[6]看到過的那樣,“這本小說不是要你把它輕輕地放在一邊的小說。它應(yīng)該被用力扔到地上?!?/p>
我們寫故事的人都有一個愿望:讓讀者不停翻頁,從頭讀到尾。沖突和懸念就能讓你如愿以償。
注釋:
[1]John Grisham(1955—),律師,美國暢銷小說家。他關(guān)注當代社會問題,常把法庭庭審和緊張刺激的故事情節(jié)結(jié)合起來。20世紀90年代,他和麥克爾·克什頓交替打破了與電影公司的交易金額紀錄,成為最賺錢的小說家。本書腳注除特別說明者外,均為譯者注。
[2]Lawrence Block(1938—),生于紐約州水牛城,美國推理小說家。19歲發(fā)表處女作《你不可錯過》,之后近半個世紀筆耕不輟,迄今已有30余部小說問世,是位高產(chǎn)作家。
[3]Alfred Hitchcock(1899—1980),原籍英國,著名電影導(dǎo)演,擅長驚悚懸疑片。在長達60年的電影藝術(shù)生涯里,他拍攝了超過50部電影作品。
[4]Michael Crichton(1942—2008),美國暢銷書作家、影視導(dǎo)演、制片人,有“科技驚悚小說之父”之稱。
[5]Edward Abbey(1927—1989),美國作家,因提倡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價值觀念而知名。其小說《猴子歪幫》(The Monkey Wrench Gang)講的是環(huán)保人士炸毀格林峽谷水壩、解放科羅拉多河的故事。
[6]Dorothy Parker(1893—1967),美國幽默家、作家、批評家,以機智聞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