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沖突
1.好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說的目標是什么?
是娛樂嗎?是教誨嗎?是宣傳嗎?是改造世界嗎?是為作者賺很多錢嗎?
還是上述所有目標?
就通俗文學而言,這樣說并沒錯。此外,假如作者果真對某事充滿激情,那么他的愿望就是傳達某種信息。當然,也不乏作者的寫作旨在改良社會,比如斯托夫人和她的《湯姆叔叔的小屋》。
作家也可能關(guān)心其文學風格與語言的韻律,或者為了挑戰(zhàn)傳統(tǒng)觀念而在形式上做實驗。
即便說作家寫作是為了賺錢也未嘗不可!
不過,說到底,要想讓這些目標得到最大程度的實現(xiàn),作者必須以某種方式為讀者創(chuàng)造出一種令人滿意的情感體驗。
所謂“令人滿意”并非特指愉悅。悲劇曾是戲劇創(chuàng)作的初衷??墒牵鐏喞锸慷嗟轮赋龅哪菢?,戲劇創(chuàng)作意在通過激發(fā)情感而對情感進行宣泄、凈化,這樣才能把觀眾訓育成更好的城邦公民。所以,觀眾的內(nèi)心體驗是第一位的。
故事的類型與指向并不重要,只要讀者的情感被激發(fā)出來,逐漸得到強化,并且在讀完最后一頁之后,情感得以最終宣泄出來就行了。如果你做到了這一切,那么讀者讀完之后就會回味無窮,故事就會留在讀者腦海里,并引得大家爭相品評。要知道,讀者口口相傳的口碑乃是最佳的營銷渠道。
或許,長期來看,這也是唯一有效的營銷手段。
讓某些讀者興奮起來的東西或許是源于某個思想理念的力量,或許是某種文學風格的即興演繹,然而這些東西對讀者之所以行之有效,乃是因為作者扣準了讀者的情感脈搏。
就拿艾茵·蘭德[1]來說吧。她極力宣揚一種她稱為“客觀主義”的哲學,其理念基于“自私自利是一種美德”。關(guān)于這一主題,她的小說里有很多長篇大論。這位作家的原意就是沖著思想觀念展開的,她的作品的確讓一些讀者心有戚戚焉,這些人感覺作者提供了一種正確的世界觀。
阿米什人小說[2]是近年來很流行的一個小說類型,其讀者群體是那些渴望返璞歸真并且強烈信奉宗教的人們。能夠暫時逃離現(xiàn)代世界的紛擾,讓這些人感覺良好。
在這個譜系的另一端還有一種小說類型,比如埃利·維塞爾[3]的《夜》,它營造出的情感是恐怖(實實在在的恐怖,這才是最令人害怕的)以及深深的悲傷。這部作品獲得成功并不是因為它把壞事列盡并悉心描摹,而是基于對人物產(chǎn)生認同——在人物經(jīng)歷折磨考驗的過程中,讀者的情感同時經(jīng)受了強烈的震撼。
為什么浪漫傳奇故事這個類型一直占據(jù)著文學暢銷榜的冠軍寶座呢?因為這個文學類型的讀者渴望從中得到某種新奇的感受?;蛟S正是因為讀者本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從未有過這樣的新奇感受,所以浪漫傳奇故事恰好提供了這種替代性的情感體驗?;蛟S某些讀者自身擁有某種情懷,他們由衷地擁戴愛情至上的理念,而且渴望證明這一理念是正確的。無論如何,這些小說之所以暢銷是因為它們能為廣大讀者提供一種令人滿意的情感體驗。
那種故意寫得非常簡單粗暴而讓讀者痛哭流涕的小說又是怎么一回事呢?這依然涉及情感的問題。有些人閱讀尼古拉斯·斯帕克斯[4]的小說,就想從一盒衛(wèi)生紙中間穿越過去。斯帕克斯?jié)M足了那個細分市場的需求。這個市場空間同樣也是很大的。
不過,不管你的小說屬于哪個類型,你必須讓它成為一次情感之旅。沖突與懸念這兩個工具就是保證你完成任務的得力助手。
有關(guān)死亡的一句話
在情感方面令人滿意的小說必須以死亡為賭注。
沒錯,死亡。必須有人遭受生死攸關(guān)的考驗,而且這些人幾乎是清一色的一號人物。
這一規(guī)則適用于任何文學類型,從明快的輕喜劇到最黑暗的悲劇。
死亡可分為三種:肉體的死亡,職場的死亡,心理的死亡。你的小說中必須呈現(xiàn)其中一種以上的死亡。
肉體的死亡
難道這個道理不是很明顯嗎?假如你的一號人物將要面臨真正的死亡,比如說他即將窒息而死,那么,他最好的解藥是在沖突的競技場上取得勝利。因為假如他不能獲勝,他就死定了。
這場競技的賭注顯然是最高的。要么獲勝,要么死亡。
隨便拿一本恐怖小說來說,你幾乎總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賭注就是肉體的死亡。
原因可能是一號人物偶然知悉了壞蛋絕不可告人的秘密,比如約翰·格里沙姆的小說《糖衣陷阱》[5]中那個理想主義的哈佛大學法律系畢業(yè)生米契·麥克迪爾。
或許一號人物身處“麻煩生意”之中,比如喬納森·格雷夫這個暗中施救的人,他是約翰·基爾斯特拉普系列小說的主人公,這個系列的第一部小說是《決不留情》。在每一部小說中,假如格雷夫及其團隊沒有取得成功,那么就會有人死亡。
不過,并非唯有肉體的死亡才能創(chuàng)造出令人欽佩的小說。
職場的死亡
當小說圍繞著一號人物的職場生涯的僵局展開時,不能獲勝就意味著她的職業(yè)生命的完結(jié),她的天職被人唾棄,她的專業(yè)知識變成了欺詐,她的未來烏云籠罩。這意味著她必須面臨某種巨大的危險,這會讓一號人物一輩子的事業(yè)面臨要么成功,要么竹籃打水一場空的危機。
正是這一線索讓麥克爾·康奈利[6]的哈里·鮑什警探系列小說如此令人嘆為觀止。哈利有一個職業(yè)操守讓他情有獨鐘。在驚悚小說《最后的郊狼》中他是這樣說的,“要么人人算數(shù),要么人人不算數(shù)。就是這么回事。也就是說,無論是一名妓女還是市長的太太,我都要努力把案子辦成鐵案。這就是我的原則?!?/p>
對于哈利來說,這是他根本不能繞開的原動力。所以,他經(jīng)手的每個案子都變成了一個問題:要么成功破案,要么面臨職場的死亡。他遭遇的困境是:他時時面臨被開除公職、調(diào)離警隊的危機,或者辦案難以為繼、不了了之的難題。
這讓他的職業(yè)和具體的案子變得意義非凡。比如一個只為一名客戶提供辯護的律師(巴瑞·利德的小說《大審判》,后被改編成熱門電影,由保羅·紐曼主演);一個實習生的執(zhí)法生涯在開始之前就面臨結(jié)束(托馬斯·哈利斯的《沉默的羔羊》);一名警察要辦一樁恐怖殺人案,這個案子是他最后的機會(喬治·佩勒卡諾斯的小說《暗夜園丁》)。
心理的死亡
哀莫大于心死。就某些人而言,我們可以這么說。就一號人物而言,我們應該這么說。假如沒有在沖突中獲勝,則他馬上要面對心理死亡的危險。
比如《麥田里的守望者》中的霍爾頓·考菲爾德。假如他沒有在世界上找到本真,他就會心死。(他找到了嗎?最后我們也不大確定,不過,他已經(jīng)接近了。)實際上,如果他沒有找到這個原因,我們非常確定,真正的自殺身亡是難免的。
理解心理上的死亡是很重要的,因為相比其他東西,心理的死亡更能拔高小說的情感層次。
對于所有浪漫傳奇故事來說,這都是關(guān)鍵所在。如果兩個有情人沒能結(jié)合,他們都將錯失靈魂的伴侶。他們的生活將遭受無法彌補的損失。由于絕大多數(shù)讀者都知道男女主人公最終要走到一起,所以,創(chuàng)造這個迫在眉睫的心理死亡就更顯得至關(guān)重要了。
對于比較輕松淺顯的作品來說,這也是秘訣所在。喜劇中的人物必須自以為身處悲劇的環(huán)境之中,某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也能讓他們感覺悲觀。不過,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對于人物來說卻必須是非常重要的,以致他們以為自己如果不能實現(xiàn)目的,就要遭受心理死亡的痛苦。
比如說,《天生冤家》中的奧斯卡·麥迪遜是一個隨遇而安的邋遢男。他不喜歡打掃房間,想吃就吃,想抽煙就抽煙,一天到晚就知道打撲克,逍遙享樂。當潔癖男菲力克斯·安格爾搬進來之后,奧斯卡非常喜愛的邋遢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脅。在奧斯卡的心目中,情況如此糟糕,以致他幾乎想殺掉菲力克斯。
成為一名快樂的懶漢,對于奧斯卡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即便在我們看來,這只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故事的喜劇性就在于此?;蛘吣们榫跋矂 端物w正傳》中隨便一個情節(jié)來說吧。這部劇總是說,某種愚蠢的東西對于主人公有多么重要。比如綽號“肉羹納粹”(The Soup Nazi)的粥鋪老板出現(xiàn)的那一集。對了,說到這個肉羹!假如杰瑞沒有得到這個肉羹,他在心理上就會死亡。實際上,劇中有下面這個鏡頭:杰瑞必須在女朋友和一碗肉羹之間做出抉擇,他的女朋友當時就發(fā)脾氣痛罵了這個“肉羹納粹”。
這是一場痛苦的思想斗爭!
最終,他選擇了肉羹。
心理上的死亡在每種文學類型中都是很強有力的。
比如說,你的故事講述了某個人攜公司巨款潛逃遭到指控一事。主人公是個侵吞公款的貪污犯。我寫過這樣一本小說,名叫《背后有鬼》。在小說中,卡梅倫·凱茨在一家大型保險公司工作。他想辦法開了一個虛假賬戶,把公司的資金轉(zhuǎn)移到了海外的一家銀行。
假如人們沒有辦法抓獲他,會發(fā)生什么情況呢?這個懸念是比較平淡的,人們只會感慨:“哎呀,在公司凍結(jié)賬戶、停止資金匯出之前,他究竟轉(zhuǎn)了多少錢到那家銀行?”
這就夠了嗎?不可能。相反,從一開始,被公司和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抓獲的風險必須是顯而易見且板上釘釘?shù)?。因為頂著那些罪名被抓獲歸案往往意味著極長的刑期,這跟死也差不多了。
早在80年前,戲劇家約翰·霍華德·勞遜在其經(jīng)典著作《戲劇創(chuàng)作的理論與技巧》一書中就提出過這個觀點。他在書中寫道,一個沒有達到這個量級的沖突就是“薄弱意志”的沖突。勞遜說,“在希臘悲劇與伊麗莎白時代的悲劇中,張力的極致狀態(tài)往往出現(xiàn)在主人公死亡的時候;他被反對自己的勢力所壓倒,或者在認識到失敗的命運之后自殺身亡?!?/p>
是的,死亡。在古典悲劇中,死亡就是肉體的死亡。不過,今天死亡還包括職場的死亡與心理的死亡。
勞遜還定義了戲劇性的特征,即在沖突中“有意識的意志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而且可以理解的目標而發(fā)揮作用,有意識的意志是足夠強大的,只有這樣才能把沖突提升到危機的程度”。
這里,我簡單補充一下,這種危機要涉及某一種意義上的死亡。
來做下面兩個練習:
·想一想,在小說的主要沖突中,涉及你的一號人物的什么東西陷入了危險之中?馬上明確指出來。把它寫下來。
·在關(guān)鍵情節(jié)之前,存在哪一種類型的死亡?你必須選擇一個死亡類型作為情節(jié)的要素。在故事發(fā)展過程中,你可以使用別的死亡類型推進情節(jié),但是,在故事的整個發(fā)展進程中,貫穿始終的應該只有一種死亡類型。
例子:你在寫一部驚悚小說,職業(yè)殺手在追殺一位以前的同事,這個同事偷走了“老大”的錢。顯然,肉體死亡是其中的主要矛盾。也許小說還可以包括一個次要情節(jié),描述一下一號人物的生活,講講他心理上的死亡是什么樣的。也許他必須原諒某個人,或者某個人必須原諒他,這樣才能讓他心里平靜。但是,涵蓋整個故事的主要死亡模式只有肉體的死亡。
例子:你正在寫一部法律題材的恐怖小說,主人公是一位檢察官,他擔任一個社會關(guān)注度很高的案件的公訴人,他那些供職于市政廳的老板們期待他打贏這場官司……不過,后來他才發(fā)現(xiàn)被告人是無罪的。假如他拋出這一觀點,那么他的檢察官生涯就結(jié)束了。這是職場上的死亡。
或者,一個為被告人辯護的律師,他習慣于辦理容易裁決的案子并且從中收取律師費。眼下他接了一個案子,他的客戶被指控在商店行竊。這件事有沒有涉及職場的死亡呢?目前看還沒有。你必須編排故事的要素,把這個案子變成至關(guān)重要的案件,至少也要讓律師感覺到這似乎就是職場的死亡。
怎樣做到這一點呢?你可以為這個客戶想出種種情形,使得這個案子對律師本人具有重大影響。或許,這位客戶是個老太太,小時候正是這位老太太把他拉扯大。他是她唯一的希望,因為她一貧如洗而且無依無靠。于是,對于律師來說,這個案子就變得重要起來。
或許,入店行竊者只是一個孩子,這個失足少年走了邪門歪道,而律師本人小時候也曾有過失足的經(jīng)歷。因為孩子的家境非常窘迫,他決心挽救這個孩子。在保釋期間,孩子又犯下了更重的罪行,這可能導致他被判很長的刑期。現(xiàn)在,律師必須挽救這個孩子,否則他就感覺自己沒有盡到律師的職責。
或許,這個故事里的律師是一位一流的大律師,作為一名出庭辯護的律師,他認為自己喪失了魔力的光環(huán)?;蛟S這個不起眼的入店行竊案正是他恢復自信心以圖東山再起的前奏,這樣以后他又可以承接更重大的案子了。不過,假如他把這個案子辦砸了,那么一切就無從談起了。以后,他就再也沒有信心走進法庭為客戶辯護了。
這里的關(guān)鍵在于逐漸增加故事的要素,要讓人感覺到假如他遭遇挫折的話,這位律師的職業(yè)生涯就會毀滅。
例子:你的故事講述的是一位30歲離婚女人的事。她搬到一座小城,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在她的人生中曾發(fā)生過什么事情,以至于這次變化對于她的心理具有至關(guān)重要的意義?
或許她的前夫一直不讓她追求自己的藝術(shù)家之夢。剛到這個全新的小城,她下定決心要從事自己最熱愛的藝術(shù)事業(yè)。但是,假如她失敗了,這個藝術(shù)夢也就破滅了。她沒有太多錢。她要怎樣給自己的日常生活和藝術(shù)愛好找到資金來源呢?假如她的父親也在這個小城里生活,在分別多年之后,她想要和父親達成和解,該怎么辦?假如父親生命垂危,她又該怎么辦呢?假如她沒有找到某種辦法來結(jié)束以前的生活,她的余生就會充滿遺憾,猶如一個傷口一直沒有得到包扎那樣讓她痛苦不堪。這就是內(nèi)心世界的一種死亡。
例子:你寫的是一位瘋瘋癲癲的喜劇小說——一位職業(yè)摔跤手決心要當一名歌劇演唱家。你怎樣才能在小說中加入死亡的元素?在喜劇中,某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是經(jīng)過主人公的主觀放大而提升為有重大意義的事情的。
假如他愛上了一位迷戀歌劇的女人,這個思路怎么樣?她認為摔跤運動只是野蠻難馴的穴居人才會做的事情。為了贏得她的愛情(賭注是心理上的死亡),他開始接受正規(guī)的歌劇培訓。
你要在創(chuàng)作的開始階段做一做這個練習,這樣可以為后面的創(chuàng)作過程節(jié)省時間,減少壓力。這個基于死亡的基礎(chǔ)越是牢不可破,你的故事的賭注也就越大。在修改初稿的時候,修訂工作也相對容易些。
情感沖突的環(huán)節(jié)
關(guān)于成功的小說,我有一個實用的定義:敘述一個人物如何應對即將降臨的死亡,并且讓讀者得到情感方面的滿足。
只要你明白了這個定義,你就可以在情感沖突的鏈條上有機地建構(gòu)各個環(huán)節(jié)。這個鏈條可以寫成下面這個公式:
記住,懸念并不總是指放在桌子底下的炸彈或者躲在旅館房門后面的一群壞蛋。懸念是指任何在故事中未經(jīng)釋放的張力,它讓讀者渴望看到接下來要發(fā)生的事情。
假如讀者不關(guān)心后面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她就會把書放下。你的下一本書就賣不出去了。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曲折的情節(jié)才顯得格外重要。
在每一頁、每一段里你都必須提供情感的共鳴。從頭到尾,貫穿一本書的情感要素都要震撼人心。
注釋:
[1]Ayn Rand(1905—1982),俄裔美國作家、哲學家,20世紀小說和論著賣出冊數(shù)最多的美國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她的哲學理論和小說開創(chuàng)了客觀主義哲學運動。
[2]Amish,美國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群基督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信徒,以拒絕汽車及電力等現(xiàn)代設(shè)施,過簡樸生活而聞名。
[3]Elie Wiesel(1928—),生于羅馬尼亞,后入美國籍,曾親歷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生活,1986年度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作品還有《一個猶太人在今天》、《黎明》、《白日》、《耶路撒冷的乞丐》、《瘋狂的上帝》等。
[4]Nicholas Sparks(1965—),生于羅馬尼亞,后入美國籍,美國暢銷愛情小說作家,人稱“純愛小說教父”、“催淚彈”,多部經(jīng)典作品如《瓶中信》、《羅丹島之戀》等被改編為電影。
[5]The Firm,暢銷書,后改編為電影,港譯《糖衣陷阱》,臺譯《黑色豪門企業(yè)》。
[6]Michael Connelly(1956—),美國暢銷小說家,由其小說改編的電影有《林肯律師》、《血型拼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