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天下小說一大抄

公案中的世態(tài) 作者:張國風


天下小說一大抄

人貴有創(chuàng)造,寫文章也貴有新意。創(chuàng)造性是衡量一個人有無才華的重要標志。人才難得,古今同嘆,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才就更難得了。文章難寫,有新意的文章就更難寫了。俗話說,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可能是對文壇上模擬之風的諷刺與不滿,也可能是自嘲。如果是前者,那是一種針砭;如果是后者,那就說明此人還頗有一點自知之明。文壇上自古以來就有模擬之風。屈原寫了《離騷》,宋玉寫了《九辯》,后人的模擬之作數(shù)不勝數(shù)。枚乘寫了《七發(fā)》,司馬相如寫了《子虛賦》 《上林賦》,又引來了一大批模擬者。陶淵明的田園詩,學步者代不乏人。南朝的江淹簡直是一位模擬的天才,他的擬陶詩,達到了以假亂真的地步。每一部古典名著后面,都跟著一長串模擬之作。模擬名作、名篇是吃力不討好的。模擬者大多落了“狗尾續(xù)貂”“畫虎類狗”之類的惡名。明人好講“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等于公開亮出模擬的旗幟,結(jié)果是明代的詩文大不如前。

所謂模擬之風,從積極方面來看,也就是趙翼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如果文壇上一點模擬之風也沒有,大家都是獨創(chuàng),誰也不崇拜誰,那么,“才人”去領導誰呢?又如何形成文學的“時代新潮流”呢?所以,文學潮流的產(chǎn)生總是要有人領頭,總是要有人被別人崇拜,被別人模擬學習,而有人則崇拜別人、模擬學習別人。模擬學習的人多了,就形成了文學潮流。所以,模擬之風的出現(xiàn),既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也不宜全盤否定。人不能憑空創(chuàng)造,總得有所繼承,而繼承中就包括模擬。有人創(chuàng)造得多,模擬得少,就得到大家的稱贊。有人模擬得多,創(chuàng)造得少,或創(chuàng)造得不成功,大家就說他才氣不足,貶他兩句。

顧炎武曾經(jīng)批評一位朋友的詩文說:“君詩之病在于有杜,君文之病在于有韓、歐。有此蹊徑于胸中,便終身不脫依傍二字,斷不能登峰造極?!鳖櫻孜涞脑捵匀徊诲e??墒?,他說的是“登峰造極”。凡“登峰造極”的作品,當然不能留有模擬的痕跡,那必定是獨創(chuàng)性的。顧炎武說的是詩文,如果就小說、散曲而言,那就還有商榷的余地。古代小說中某些“登峰造極”的作品,都經(jīng)歷了邊“抄”邊創(chuàng)造的漫長過程。某些古典小說名著,從話本開始(或更早),中經(jīng)雜劇的滋補,群眾創(chuàng)作與作家創(chuàng)作相結(jié)合,經(jīng)過不知多少位無名氏的潤色、補充,最后成為不朽的巨著。通過這條道路, 《三國演義》成為歷史小說的頂峰,《水滸傳》 成為英雄傳奇的頂峰,《西游記》成為神魔小說的頂峰, 《聊齋志異》成為文言短篇小說的頂峰。公案小說中的長篇,沒有出現(xiàn)一二流的作品,像《三俠五義》那種水準的作品,已經(jīng)是難得的佼佼者。而《三俠五義》也同樣經(jīng)歷了群眾創(chuàng)作與作家創(chuàng)作相結(jié)合的漫長道路。《三俠五義》中的貍貓換太子一案,就經(jīng)過了長達七百年邊“抄”邊改的過程。

在 《元曲選·抱妝盒》雜劇中,一個劉皇后,一個李美人。在 《包公案·桑林鎮(zhèn)》 里,劉與李平起平坐,都是妃子。到了《萬花樓楊包狄演義》,劉又變成皇后,李成為妃子,劉的地位高于李。最后到了《三俠五義》,這個故事定型了,劉、李均為妃子??偟内厔菔牵豪畹牡匚簧仙c劉拉平。這就加重了對劉的譴責。如果劉的地位高于李,那么劉、李之間還有個名分問題。按照傳統(tǒng)的尊卑觀念,劉的壓迫李就可以得到某種諒解;而李的反抗劉則有“干犯名義”的嫌疑?,F(xiàn)在兩人關系擺平,都是妃子,應該在平等基礎上競爭。所謂“競爭”也就是誰能先給皇上生個兒子。然而,劉搞陰謀詭計,將貍貓換了太子,使李被貶入冷宮。這樣,劉就成為一個不光彩的角色。用傳統(tǒng)的倫理觀念來衡量,劉的行為也沒有一點可以原諒的地方。

在《元曲選·抱妝盒》雜劇中,劉指使宮人寇承御去將太子弄死。在《包公案·桑林鎮(zhèn)》 里,劉生了一個女兒,李卻生了一個男孩。劉指使郭槐作弊,用女兒換了男孩。在《萬花樓楊包狄演義》里,添出貍貓換太子一節(jié)。這一變動為《三俠五義》 吸收。這樣,劉的形象更加陰險毒辣了。

在《元曲選·抱妝盒》雜劇中,劉并沒有直接謀害李本人。在《包公案·桑林鎮(zhèn)》 里,李被囚禁在冷宮。宋仁宗繼位后,赦放冷宮罪人,李才被放出來。李住在桑林鎮(zhèn)的一所破窟里,雙目失明。到了 《萬花樓楊包狄演義》,又添出劉派人焚燒碧云宮,李由于得到寇承御的預告而僥幸逃出的情節(jié)。《三俠五義》 從 《包公案·桑林鎮(zhèn)》 中取來貶入冷宮的情節(jié),從 《萬花樓楊包狄演義》中取來焚宮幾死的情節(jié)。《包公案·桑林鎮(zhèn)》中住破窟、雙目失明的描寫也被《三俠五義》繼承下來。情節(jié)增添減少的趨勢是:劉的罪過加重,李的遭遇變得更加坎坷不平,因而也更加為人們所同情。

在 《元曲選·抱妝盒》 雜劇中,此案和包公無關。到了《包公案·桑林鎮(zhèn)》,這案子就和包公掛上了鉤,成為包公故事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 《元曲選·抱妝盒》雜劇中,宋仁宗知道真相以后,并沒有去懲罰劉后。宋仁宗說:“寡人若究起前事,又怕傷損我先帝盛德?!钡搅恕栋浮どA宙?zhèn)》里,宋仁宗竟要將劉扔到油鍋中去,只是因為包公的阻撓,才“著人將丈二白絲帕絞死”,劉氏才得以全尸而死。在《萬花樓楊包狄演義》中,劉自縊而死。在《三俠五義》中,劉于東窗事發(fā)后為寇承御冤魂所纏,驚懼而死,這樣,既懲罰了劉,又使宋仁宗免去了逼死母后的罪名。

在邊“抄”邊改的漫長過程中,內(nèi)容愈來愈豐富,人物形象愈來愈鮮明,情節(jié)趨于合理自然,組織更加細密。從《元曲選·抱妝盒》雜劇一直到《三俠五義》,雖然不能說其中的每一點改動都那么必要和準確,但總的說來,其間的進步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三國演義 》《水滸傳》《西游記》等名著,也大致經(jīng)歷了邊“抄”邊改,不斷豐富、不斷完善與提高的漫長過程。在傳統(tǒng)社會里,小說被人鄙視,寫小說不是正經(jīng)職業(yè),所以,現(xiàn)在不應去責備古人的“抄”。但是,研究古代小說史的人,卻必須研究這個“抄”的歷史。究竟是誰“抄” 了誰,“抄”的中間又作了哪些改動,為什么這樣改,這樣改了以后有什么效果,是改好了,還是改糟了。這些都是必須弄清楚的問題。由于年代的久遠,小說歷來為人所鄙薄,弄清這些問題也并非易事。

“天下小說一大抄”是古代小說史上的一種普遍現(xiàn)象。嚴格地說,這句話指的是像《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三俠五義》這一類小說。它們的共同特點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成書過程。在成書過程中經(jīng)過了無數(shù)人的加工,滲進了無數(shù)人的愛憎。從民間的傳說中吸取營養(yǎng),從民間的說唱中覓取靈感。一方面體現(xiàn)著民眾的好惡,一方面也摻進了統(tǒng)治者的偏見。當然,民眾也有偏見,民眾也受統(tǒng)治者的影響。教育的權利、輿論的方向,是由統(tǒng)治者所控制的。所以,邊“抄”邊改的結(jié)果是使這些小說呈現(xiàn)出十分復雜的思想傾向。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