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經(jīng)
題解 《南山經(jīng)》其實是“南山一經(jīng)”或“南山首經(jīng)”的簡稱,下面有《南次二經(jīng)》、《南次三經(jīng)》。這個標(biāo)題是劉向校書的時候為方便閱讀而加的,而下面正文中“南山經(jīng)之首,曰山”、“南次二經(jīng)之首,曰柜山”等,都是《山海經(jīng)》原文所有。
對于《五臧山經(jīng)》部分,我們選擇呂調(diào)陽的地理空間定位作為參考注解,從理論上說,我們無法逐一證明呂的說法究竟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但至少他的《五藏山經(jīng)傳》是一部有體系、有邏輯的著作。晚清時的地名和今天或有不同,但縣名和大部分山水還是一致的,不難查實。而對于今天的讀者來說,在一個茫然不知東西的情況下閱讀實在不是很舒服的,能有人略加指點,總不是壞事。至于其是非取舍,讀者完全可以自行判斷。
《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此經(jīng)所志,自今藏地雅魯藏布江源以東至拉撒詔諸山也?!?/p>
南1-1南山經(jīng)之首,曰山[1]。其首曰招搖之山[2],臨于西海[3]之上,多桂,多金、玉[4]。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5],其名曰祝馀[6],食之不饑。有木焉,其狀如榖[7]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8]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9],食之善走。麗
[10]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11],佩之無瘕[12]疾。

狌狌
注釋
[1] ,鵲的古字。
山,清呂調(diào)陽《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即達(dá)穆楚克山,雅魯藏布所源也。雅魯藏布即赤水,其源有池斜銳,水自東北流出,會池北一源,象
仰地張喙之形,故山得名焉?!?/p>
[2] 明王崇慶《山海經(jīng)釋義》認(rèn)為“首曰山”和“首曰招揺之山”有矛盾,是一山而二名或兩山相并?!渡胶=?jīng)》中的某山之首的“首”字有特定含義,王說非,詳見前言。同時,《南山經(jīng)》的開始又是特殊情況,末段的統(tǒng)計是十座山,必須把
山算進(jìn)去才夠數(shù),所以郝懿行懷疑“
山”之后有關(guān)于
山情況介紹的文字脫落,也有道理?!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一:“招搖之山在
山西五十里,即狼阡喀巴布山也?!?/p>
[3] 西海,《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馬品木達(dá)賴池,池周二百馀里,即經(jīng)所云西海也?!?/p>
[4] 金、玉,金,古代泛指五金或金屬礦石;玉,泛指有光澤的美石。類似的很多詞在古今都很常用,但往往所指并非一種具體東西。
[5] 華,同“花”。
[6] 祝馀,《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祝馀即貝母,苗似大蒜,青華,根作瓣如貝子,拔之有頃漸墮,如祝者時一俯屈,故名。馀、余古通,古作,既接垂屈也。”
[7] 榖,??浦参铮址Q構(gòu)或楮,皮可制桑皮紙。榖、穀(谷)字形相近,畢沅等認(rèn)為下文多有“榖”字誤作“穀”,凡行文明顯可見其指樹木而又作“穀”者,譯文直接譯為榖。此樹名“迷谷”也可能就是“迷榖”的字訛,但已無從考證。《山海經(jīng)》中的許多名物都有這個情況。
[8] 禺(yú),獸名,形似狝猴,赤目長尾,古書上稱為“果然”,又說這種動物見人則笑,笑而嘴唇上翻遮住面部然后逃跑,后人通常猜測為猿類動物,眾說不一?!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一:“禺,狒狒也。一名蒙頌,一名梟陽。字又作‘’,象被發(fā)蒙戎之狀,后人讀
為狒,故不知禺為何物矣。”
[9] 狌狌,即猩猩。
[10] (jī),同麂。麗
之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有色梅河二源西北流而合,即麗旨之水?!薄?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316947516.jpg" />當(dāng)作‘旨’,因‘麗’下體訛衍。旨古文作
,從爪從甘,即‘指’字。麗旨者,指膠于飴不得開也。此水形似之?!?/p>
[11] 育沛,章鴻釗《石雅·珍異》:“竊謂育沛即琥珀也。育沛與琥珀音相近?!侗静菥V目》引宋大明《本草》云:琥珀破結(jié)痂,則功用并同?!薄扮曷十a(chǎn)海岸,而育沛亦見于麗注海之處,其產(chǎn)狀又同,是育沛即琥珀無疑?!?/p>
[12] 瘕(jiǎ),病名,古書上說法不一,大致都指腹中結(jié)塊?!渡胶=?jīng)》中凡說到某物可治某病,其病名大多類此,難以坐實,以下病名解說仿此。
釋文 《南山經(jīng)》之組叫山。
山組的第一座山叫招搖山,坐落在西海之濱,山上多有桂樹,也多產(chǎn)金、玉。有一種草,形狀像韭菜,花是青色的,名叫祝馀,吃了可以使人不餓。有一種樹,形狀像榖樹,有黑色紋理,光華四射,名叫迷谷,做成飾物佩帶在身上可以不迷路。有一種獸,形狀像禺,耳朵是白色的,用四肢走路,跑起來就像人一樣用兩條腿,名叫狌狌,吃了它可以跑得快。麗
之水在這里發(fā)源,往西流注入大海,水中多產(chǎn)育沛,佩帶在身上可以治療腹中結(jié)塊的病。
南1-2又東三百里[1],曰堂庭之山[2],多棪[3]木,多白猿,多水玉[4],多黃金[5]。

白猿
注釋
[1] 里,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卷一:“《大戴禮》云,三百步而里。是古里短于今。”《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此經(jīng)以周尺百六十六丈六尺為里,今又縱黍尺百八十丈為里,當(dāng)周尺之二百五十丈,故每三百里得今之二百里也?!?/p>
[2] 堂庭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在今姜白穆廟之南,有隆列河自西來受,北偏西一水東逕廟南平流百五十里,屈而北少東,注赤水,象堂庭也?!?/p>
[3] 棪(yǎn),木名。明方以智懷疑為橄欖,《通雅》卷四十三:“《說文》‘棪遬其也’箋曰:‘與欖同,即棪?!瘎t《山海經(jīng)》堂庭山之棪亦欖邪?郭璞曰:‘實似柰,赤,可食?!比欢@一猜想與郭璞注有矛盾,橄欖果既不是紅色,也不像柰一樣呈圓形。
[4] 水玉,即水晶。
[5] 黃金,古稱金為黃金,銀為白金,銅為赤金,然而歷來的記載中名實混亂,《石雅·三五》下編舉了大量例子證明這一點,并得出結(jié)論:“黃金,金也,而不必盡為金;白金,銀也,而不必盡為銀;赤金,銅也,而亦不必盡為銅。”
釋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堂庭山,山上有很多棪樹,有很多白色猿猴,多產(chǎn)水晶和黃金。
南1-3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1],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2],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蝮蟲
注釋
[1] 猿翼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臨拉穆錯錫穆錯池,池水象雌猿懷孕之形,故曰猿翼。翼猶冀也。冀從異,古作,同
,子未生也。從北,背也,孕者若卻手于背也。鳥翼之翼在背若翼也。此池南受二水為猿足,西南二水入其腹,東北一水注其腦,又西北自頷下流出,注赤水,與東北一水如橫繩之縣,故復(fù)號水曰憲翼也?!笨h,即懸。
[2] 蟲(huǐ),毒蛇,也寫作虺,不是蟲的簡化字。郭璞注:“蝮蟲,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馀斤,一名反鼻?!本R是古時系官印等物的絲帶,有各種顏色,所以“綬文”表示五彩雜色。盡管郭璞的描述在色彩和大小上有較大出入,后人仍多認(rèn)為就是指蝮蛇。
釋文 再往東三百八十里叫猿翼山,山中有很多怪獸,水里有很多怪魚。多產(chǎn)白玉,有許多蝮蛇,多怪蛇,多怪樹,不可以上去。
南1-4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1],其陽[2]多赤金,其陰多白金[3]。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4],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怪水[5]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6]。其中多玄龜[7],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其音如判[8]木,佩之不聾,可以為底[9]。
![]() | ![]() |
鹿蜀 | 旋龜 |
注釋
[1] 杻(niǔ)陽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杻當(dāng)作丑,羞也。丑陽之山,今郭拉嶺也,以居怪水之陽,故名丑陽?!?/p>
[2] 陽,山南水北為陽。又,山北水南為陰。
[3] 白金,《石雅·三五》:“乃《山海經(jīng)》一書,歷詳金銀銅鐵錫,而獨不及鉛??贾瑒t其所以名之者亦復(fù)有異同焉。如《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郭璞曰:‘赤金,銅;白金,銀也?!蝗纭吨猩浇?jīng)》玉山,其陽多銅,其陰多赤金。又明銅與赤金有別?!段魃浇?jīng)》皋涂之山多銀、黃金,槐江之山多黃金、銀,大時、數(shù)歷諸山并云多銀,而涇谷之山乃云多白金,則銀與白金亦似非一物矣。又如銅之屬有赤銅,銀之屬有赤銀,則赤銅與銅異,赤銀亦與銀異矣。錫則有白錫、有赤錫,錫之屬又各不同矣。凡若此者,泥名以求之,去實亦愈遠(yuǎn)。《荀子·正名篇》云:‘散名之加于萬物者,則從諸夏之成俗曲期。遠(yuǎn)方異俗之鄉(xiāng),則因之而為通?!`謂《山海經(jīng)》一書率從諸夏成俗與遠(yuǎn)方異俗之名而稱之,凡蟲魚草木鳥獸舉莫不然,金石之屬殆亦猶是,故不得謂異實者必盡異名,即同實者亦不必盡同名也。不明乎此,則必有詮釋失據(jù)而莫知其非者矣?!边@段話雖沒有說明所謂赤金、白金到底是什么,卻說明了《山海經(jīng)》一書中許多看似很平常的名詞,未必能用今天的詞匯一一加以對應(yīng),這可以作為解讀《山海經(jīng)》的原則之一,故詳為抄錄于此。
[4] 謠,唱歌。
[5] 怪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今佳隆魯河,出山之西南,東北流會翁楚河。象穿窬,故曰怪。又象淫者,故曰丑?!?/p>
[6] 憲翼之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以為即上文猿翼之水:“憲,縣法也,橫繩縣之也?!?/p>
[7] 玄龜,大龜?!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一:“即鶚龜,狀如龜,長二三尺,兩目在側(cè),如鳥,其聲似鶚。亦似人斧木作聲?!?/p>
[8] 判,剖開。
[9] 為,治療。底,同“胝”,手足上的老繭。
釋文 再往東三百七十里,叫杻陽山,山的南面多產(chǎn)赤金,山的北面多產(chǎn)白金。山上有一種獸,形狀像馬,頭部白色,身上的斑紋像老虎,尾巴紅色,叫聲像人唱歌,名字叫鹿蜀,佩帶用它皮毛做成的飾物可以多子多孫。怪水在這里發(fā)源,向東流匯入憲翼水。水中多大龜,形狀像龜,鳥頭蛇尾,名字叫旋龜,叫聲像剖開木頭,佩帶用它做成的飾物可以預(yù)防耳聾,還可以治療手足老繭。
南1-5又東三百里柢山[1],多水,無草木[2]。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3],蛇尾有翼,其羽在魼[4]下,其音如留牛[5],其名曰鯥[6],冬死而夏生[7],食之無腫疾。

鯥
注釋
[1] 柢(dǐ)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蓬楚藏布東源所出曰瓜查嶺,蓋即柢山。柢通觝,水形象獸角也?!?/p>
[2] 無草木,《山海經(jīng)》介紹某地時常用“無”字,均直譯作“沒有”,但有些“沒有”比較費(fèi)解,如這里說“無草木”,下文甚至有說“無石”的,應(yīng)該不會指山上沒有草木和石頭,或是說沒有值得特別介紹的草木和石頭,讀者當(dāng)自行留意。
[3] 陵,高地。陵居指住在高處。
[4] 魼(xié),魚脅,即魚的肋骨部位。
[5] 留牛,俞樾《讀山海經(jīng)》:“留牛即犂牛也。留與犂本雙聲字,例得通?!稏|山經(jīng)》‘鳙鳙之魚,其狀如犂牛’郭注曰‘牛似虎文’者,即此經(jīng)犂牛也?!庇帧锻ㄑ拧肪硭氖骸懊礆优??!稜栄拧费誀信#渡胶=?jīng)》之牛也。西人呼為竹牛。氂或作‘犛’?!笔且粤襞?、犂牛、斄牛、犛牛、氂牛、犘牛、竹牛、
牛等同指一物,即今牦牛,下文又有作旄牛者。
[6] 鯥,音lù。
[7] 冬死夏生,指動物的冬眠現(xiàn)象。
釋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柢山,那里多水,沒有草木。山上有魚,形狀像牛,住在高地,它尾巴像蛇,有翅膀,長在肋下,叫聲像牦牛,名字叫鯥,到冬天就休眠,到夏天再蘇醒過來,吃它的肉可以不得臃腫病。
南1-6又東四百里,曰亶[1]爰之山,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2],其名曰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3]。

類
注釋
[1] 亶(chán)爰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的城南有牙穆魯克池,廣二百三十馀里,周七八百里,中有三山,一名米納巴,一名鴉博士,一名桑里。山下溪流甚多,時白時黑,或成五采,池水周繞不流,亦不涸,即亶爰之山也。亶通單,啴呼也。爰,援也,古文作‘
’。單、
,所謂不可以上也。”啴,喘息。
[2] 髦,動物頸上的毛發(fā)。
[3] 自為牝牡,指雌雄同體,自己和自己交配即可繁衍后代。這里描述的類,和靈貓科動物大靈貓十分相似,但并非雌雄同體。
釋文 再往東四百里,叫亶爰山,那里多水,沒有草木,不可以上去。山上有一種獸,形狀像貍但頸部有長毛,名字叫類,能自己和自己交配,吃了它的肉可以不妒忌。
南1-7又東三百里,曰基山[1],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2],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3],食之無臥[4]。

猼訑、
注釋
[1] 基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基當(dāng)作箕。山即努金剛藏山,有水東北會龍前河入赤水,西對林奔城,西南小水形如箕也?!?/p>
[2] 猼訑(bó yí),又寫作詑,獸名。
[3] (chǎng fū),
又作
(音biē),鳥名。
[4] 無臥,不睡下,這里指睡眠少的意思。
釋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基山,山的南面多產(chǎn)玉石,北面有許多怪木。山上有一種獸,形狀像羊,有九條尾巴四個耳朵,眼睛長在背上,名字叫做猼訑,佩戴用它皮做的飾物可以使人膽大無畏。又有一種鳥,形狀像雞,三個腦袋六只眼睛,六只腳三個翅膀,名字叫做,吃了它的肉可以不用睡眠。
南1-8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1],其陽多玉,其陰多青[2]。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3]。有鳥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4],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5],南流注于即翼之澤[6]。其中多赤鱬[7],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8]。
![]() | ![]() | ![]() |
九尾狐 | 灌灌 | 赤鱬 |
注釋
[1] 青丘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青丘在藏地日喀則城之西南四百馀里,薩布楚河所出之卓爾木山也。薩布水象人跂足窺井,故名青丘?!?/p>
[2] 青(hù),亦作“雘”。青碧之類,參見西2-4注[2]。
[3] 蠱,病名。俞樾《讀山海經(jīng)》:“蠱乃病名。《內(nèi)經(jīng)·玉機(jī)真藏論》,脾傳之腎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蠱可指多種病癥,如寄生蟲、神經(jīng)錯亂,也指南方的毒氣或人工培育的毒物,《山海經(jīng)》多處提到,各處的具體所指均不詳。
[4] 呵,大聲呼叫。
[5] 英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其南有吉隆布策瓦河,兩源合東南流,又環(huán)曲而南注朱母拉木池,象孕婦首仰之狀,故名英水。英通央,仰枕也?!?/p>
[6] 即翼之澤,《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其東復(fù)有一水,二源合南流,亦注于澤,象接內(nèi),故曰即翼之澤也。”參見南1-3注[5]。
[7] 鱬(rú),古漢語中的人魚類動物一般認(rèn)為是指鯢,也叫,就是俗稱娃娃魚的兩棲類動物,以下《西山經(jīng)》、《中山經(jīng)》也有述及。而現(xiàn)在說的人魚通常是指海牛目的哺乳動物儒艮,“儒艮”的稱呼是近代從馬來語直接音譯過來的,和“鱬”同音只是一種巧合,古代的“鱬”也寫作“鮞”,發(fā)音和“鯢”相近,所以這里說的赤鱬更接近于娃娃魚一類的動物。參見西1-8注[8]。
[8] 疥,疥瘡。
釋文 再往東三百里,叫青丘山,山的南面多產(chǎn)玉石,山的北面有許多青。山上有一種獸,形狀像狐,有九條尾巴,叫聲像嬰兒啼哭,能吃人;吃了它的肉可以預(yù)防蠱病。山上有一種鳥,形狀像鳩,叫聲像人大聲呼叫,名字叫灌灌,佩戴用它羽毛做成的飾物可以不迷惑。英水在這里發(fā)源,向南流注入即翼之澤,其中生有很多赤鱬,形狀像魚,面目像人,叫聲像鴛鴦,吃了它的肉不長疥瘡。
南1-9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1],其尾踆[2]于東海,多沙石。汸水[3]出焉,而南流注于淯[4],其中多白玉。

鳥身龍首神
注釋
[1] 箕尾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箕尾,箕山之尾也,山在今拜的城西南?!?/p>
[2] 踆,同“蹲”。
[3] 汸(fāng)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有龍前河西南流會努金剛山水,北注赤水,其形長方,故名汸。”
[4] 淯,《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努金剛水形圓,似孕婦腹,故名淯?!?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322478946.jpg" />
釋文 再往東三百五十里,叫箕尾山,山的尾部坐落在東海中,上面有很多沙石。汸水在這里發(fā)源,向南流注入淯水,其中有許多產(chǎn)白玉。
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1]用一璋玉[2]瘞[3],糈[4]用稌[5]米,一璧[6],稻米,白菅[7]為席[8]。
注釋
[1] 毛,指祭祀用的毛物,主要是六牲:馬、牛、羊、豕、犬、雞。下文有“毛用一雞”、“毛用一犬”等說明用哪一種牲畜。這里沒有說明所用牲畜的種類。
[2] 璋,玉器名,狀如半圭。
[3] 瘞(yì),埋物祭地。
[4] 糈(xǔ),祭神用的精米。
[5] 稌(tú),粳稻。
[6] 璧,玉器名。扁平、圓形、中心有孔。邊闊大于孔徑。
[7] 菅,多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莖可用于編織。
[8] 席,郝懿行曰:“席者,藉以依神?!奔唇瞪袼玫南?。
釋文 山一組,從招搖山到箕尾山,一共十座山,二千九百五十里。這些山神都長著鳥的身子龍的頭,祭祀的禮儀為:毛物要和一塊璋玉一起埋,糈米要用粳稻,還要一塊璧和稻米,用白菅編織的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