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次三經(jīng)
題解 《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此經(jīng)所志,自今九江廬山以東南閩浙諸山也?!?/p>
南3-1南次三經(jīng)之首,曰天虞之山[1],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注釋
[1] 天虞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天虞即廬山,為三天子都之一,東有七十二水,多瀑布,峰磴險(xiǎn)峻,人蹤罕及,故曰不可以上?!?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453733286.jpg" />
釋文 《南次三經(jīng)》一組,第一座山叫天虞山,山下多水,沒辦法攀登。
南3-2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2],多象。有鳥焉,其狀如?[3],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鳴自號(hào)也。泿[4]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5],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犀、兕、象

瞿如

虎蛟
注釋
[1] 禱過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禱過之山在達(dá)隆宗城東,名必達(dá)拉。禱過,水形狀稽顙也?!被?,古代一種以額觸地的跪拜禮。
[2] 兕(sì),古書上較多見,一般描述是:像牛、一角、皮堅(jiān)厚,很像犀牛,有的說就是犀牛。見內(nèi)南-6。
[3] ?(xiāo),郭璞曰:“?似鳧而小,腳近尾。”
[4] 泿(yín)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達(dá)穆楚河也,源自必達(dá)拉之西,曰爭(zhēng)錯(cuò)池。西南流為堆穆錯(cuò)池,又西北為羅錯(cuò)池。又北而東北注黑水,南流經(jīng)云南界至緬甸入海,即怒江也。泿讀如很,從,怒以首觸人也,亦象稽顙至地。”
[5] 虎蛟,郭璞曰:“蛟似蛇,四足,龍屬?!币徽f虎蛟為鯊魚,也寫作“鮫”。
釋文 往東五百里,叫禱過山,山上多產(chǎn)金、玉,山下多犀牛、兕和大象。有一種鳥,形狀像?,但頭是白的,有三只腳,臉和人一樣,名字叫瞿如,是根據(jù)它自己的叫聲得名的。泿水在這里發(fā)源,向南流注入大海。水中有虎蛟,身子像魚,尾巴像蛇,叫聲像鴛鴦,吃了它的肉不會(huì)腫,還能治愈痔瘡。
南3-3又東五百里,曰丹穴[1]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2]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3]。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4],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注釋
[1] 丹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泛水既入瀾滄后,南流百馀里,東岸有地名擦喀巴,即丹穴?!?/p>
[2] 丹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丹水即擦喀溝所出,西注瀾滄者也?!?/p>
[3] 渤海,見南3-4注[3]。
[4] 文,圖案、圖形。
釋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丹穴山,山上多產(chǎn)金、玉。丹水在這里發(fā)源,向南流注入渤海。山中有一種鳥,形狀像雞,羽毛五彩而形成圖案,頭上的圖案是“德”字,翅膀上的圖案是“義”字,背部的圖案是“禮”字,胸部的圖案是“仁”字,腹部的圖案是“信”字。這種鳥飲食十分自然,經(jīng)常載歌載舞,它的出現(xiàn)天下就安寧太平。
南3-4又東五百里,曰發(fā)爽[1]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2]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3]。
注釋
[1] 發(fā)爽,《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匝楚里岡城東北百二十里,有楚克阡兩池,象人目,故曰發(fā)爽。發(fā)爽,猶發(fā)視也。”
[2] 汎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其水東南流,會(huì)西來之匝楚里岡山水,又東南入瀾滄江,象游者之狀,故曰汎水?!?/p>
[3] 渤海,《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瀾滄又南經(jīng)云南境,至越南為富良江,入海廣南灣,所謂渤海?!?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453733286.jpg" />
釋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發(fā)爽山,山中沒有草木,多水,又有許多白猿。汎水在這里發(fā)源,向南流注入渤海。
南3-5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1],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fēng)[2]自是出。
注釋
[1] 旄山之尾,《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河源諸小水象旄形,其山是為旄山。旄山東南歷金沙東岸而至里木山之東,當(dāng)里楚河拆而東流之,北岸是為旄山之尾。”
[2] 凱風(fēng),南風(fēng)。
釋文 再往東四百里就到了旄山的尾端,南面有山谷,名叫育遺,里面有許多怪鳥,南風(fēng)就是從這里吹出來的。
南3-6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1],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2]。
注釋
[1] 非山之首,《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里楚河流至里塘城東南折而南流,與其東之雅龍江相距五六十里,并行而南三百馀里,兩川間都無小水,是為非山。非猶違也,背也。非山之首蓋在雅龍江西南流折行而南之西?!?/p>
[2] 蝮蟲,參見南1-3注[2]。
釋文 再往東四百里,就到了非山的首端,山上多產(chǎn)金、玉,沒有水,山下有許多蝮蛇。
南3-7又東五百里,曰陽夾[1]之山,無草木,多水。
注釋
[1] 陽夾,《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陽夾,脅在腹前也。山在打箭爐南六十里,其北三池為瀘河源,北流東注大渡河。東南一源為什丹河,亦注大渡河。西南為霸拉河,注雅龍江。自此而南,循山發(fā)水左右分注,統(tǒng)號(hào)之曰陽夾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453733286.jpg" />
釋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陽夾山,那里沒有草木,多水。
南3-8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1],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注釋
[1] 灌湘之山,郭璞曰:“一作灌湖射之山?!薄段宀厣浇?jīng)傳》卷一:“柜山東北也。在喀喇烏蘇北岸駭拉池合諸水南注處??疄跆K源自滕格里海東北之布喀池,西北流又潴為額爾吉根池,又東北為集達(dá)池,又東南為喀喇池,又東南而南受西南之說木池水,又東北受此水,一川而三面皆湖水相灌注,是以曰灌湖射也???,蒙古語,黑也;烏蘇,水也?!?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453733286.jpg" />
釋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灌湘山,山上有許多樹木,沒有草;有許多怪鳥,沒有獸。
南3-9又東五百里,曰雞山[1],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2]。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3],其狀如鮒[4]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鱄魚
注釋
[1] 雞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雞山在索克宗城,比近索克占旦索河,東北流折而西南,與黑水會(huì),象雞首也。喀喇河自此以下名色爾楚。唐古特語:色爾,金也;楚,水也。即雞山多金之證矣?!?/p>
[2] 丹雘,《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雘,澒也,丹之青黑者得澒多,美丹得澒少,故有青雘丹雘之分?!睗辜垂?,此與《石雅》所釋不同,參見西2-4注[2]。
[3] 鱄,音tuán。
[4] 鮒(fù),郝懿行曰:“《廣雅》云:‘鮒,鰿也?!唇聆a魚。鯽、鰿同字,見《玉篇》?!?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453733286.jpg" />
釋文 再往東五百里,叫雞山,山上多產(chǎn)金,山下多產(chǎn)丹雘。黑水在這里發(fā)源,向南流注入大海。水中有鱄魚,形狀象鯽魚,有野豬一樣的毛,叫聲像豬,它出現(xiàn)天下就會(huì)大旱。
南3-10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1],無草木,多火[2]。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fēng)[3]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4],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5],其鳴自號(hào)也,見則天下大旱。

颙
注釋
[1] 令丘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令丘即噶克布西北源所出之□□水西聯(lián)臧河象屋脊,故曰令。(令同瓴,屋脊也)”
[2] 多火,《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其東北源所出曰擦拉嶺,東源曰偶公拉嶺,南又有擦楮卡。唐古特語:擦,熱也;拉,山也;楮,水也。即此經(jīng)云多火矣?!?/p>
[3] 條風(fēng),東北風(fēng)。
[4] 梟,貓頭鷹一類的鳥,一般泛指鴟鸮科動(dòng)物。
[5] 颙,音yú。
釋文 再往東四百里,叫令丘山,沒有草木,許多地方有火。山的南面有谷,名叫中谷,條風(fēng)從這里吹出來。那里有一種鳥,形狀像貓頭鷹,長(zhǎng)著人臉,四只眼睛,有耳朵,名字叫颙,是根據(jù)它自己的叫聲得名的,它一出現(xiàn)天下就會(huì)大旱。
南3-11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2]。有木焉,其狀如谷[3]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4],其名曰白?[5],可以血玉[6]。
注釋
[1] 侖者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侖者之山在察木多西北。瀾滄兩水平行東南流,似侖,亦似堵也。侖,作冊(cè)次合其竹也;堵,墻也,省作者。”
[2] 青雘,亦作“”。青碧之類,參見西2-4注[2]。
[3] 谷,參見南1-1注[7]。
[4] 釋勞,郝懿行曰:“高誘注《淮南·精神訓(xùn)》云:勞,憂也?!眲谧止帕x既可解釋為疲勞,也可解釋為憂愁,郝懿行一律取“憂愁”義,但沒有更多理由支持?!渡胶=?jīng)》中“釋勞”、“不勞”、“已勞”各出現(xiàn)一次,“已憂”和“不憂”也共出現(xiàn)三次,但沒有其他說法意思相當(dāng)于“消除疲勞”的,故今譯文不從郝說,下同。
[5] ?,音gāo。
[6] 血玉,郭璞曰:“血謂可用染玉作光彩?!闭馒欋摗秾毷f》卷四:“市人往往以無色水精而有舋綹者染造紅色,詭稱桃花石或紅璧璽以圖得高價(jià)者,《山海經(jīng)》謂白?可以血玉,殆即其類?!?img alt="" src="https://img.dushu.com/2021/06/23/1534453733286.jpg" />
釋文 再往東三百七十里,叫侖者山,山上多產(chǎn)金、玉,山下多產(chǎn)青雘。山中有一種樹,形狀像榖樹,有紅色的紋理,分泌出的樹脂像漆,味道像飴糖,吃了可以充饑,可以消除疲勞,名字叫白咎,可以用來染玉。
南3-12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1],多怪獸,多大蛇。
注釋
[1] 禺稿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禺稿之山在工布札木達(dá)城南。噶克布河在東,象禺。工布河象所持空槁也?!眳⒁娔?-1注[8]。
釋文 再往東五百八十里,叫禺稿山,山上有許多怪獸和大蛇。
南3-13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1],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2]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鹓雛[3]。
注釋
[1] 南禺之山,《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山在工布河西岸之撒皮塘塔拉,南禺水形象禺而在南也。衛(wèi)藏以東諸水皆發(fā)源東南流折而南,皆象禺蒙戎被發(fā)狀。雅龍最北,工布最南,故曰南禺。”參見南1-1注[8]。
[2] 佐水,《五藏山經(jīng)傳》卷一:“佐水即工布河,入海處未詳。然經(jīng)言東南,疑下流經(jīng)界為云南之檳榔江,而其東南之綽多穆河則為云南之龍川江,并南至暹羅入海也?!?/p>
[3] 鹓雛(yuān chú),鸞鳳一類的鳥。
釋文 再往東五百八十里,叫南禺山,山上多產(chǎn)金、玉,山下多水。山上有一個(gè)洞穴,春天就有水流入,夏天流出,冬天就閉合了,不出不入。佐水在這里發(fā)源,向東南流注入大海。有鳳凰、鹓雛。
凡南次三經(jīng)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1],糈用稌。

龍身人面神
注釋
[1] 祈,請(qǐng)禱、求福。畢沅以為祈是“”的通假字,指用牲畜的血涂在祭器上的一種祭禮。其解釋比較牽強(qiáng),可能是考慮到“用狗祈禱”不太像話,故為此說。然而這樣解釋對(duì)狗的用途是說通了,狗血涂抹在哪里又沒有了著落。
釋文 《南次三經(jīng)》一組,從天虞山到南禺山一共十四座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山神都是龍身人面。祭祀的禮儀為:都用一條白狗祈禱,精米用粳稻。
右南經(jīng)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1]。
注釋
[1] 這句話和下文類似文字可能是劉向等校書者的段落小結(jié),后世抄印《山海經(jīng)》都把這些文字收入在內(nèi)。
釋文 以上是《南山經(jīng)》的內(nèi)容,大小四十座山,一萬六千三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