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形式上的辭格
關(guān)於辭格的分類,衆(zhòng)説紛紜[1],分歧很大,其中以黃慶萱修辭學(xué)分爲(wèi)“優(yōu)美形式的設(shè)計”和“表意方法的調(diào)整”兩類爲(wèi)較佳,黃慶萱之分類,實在是將辭格分爲(wèi)“形式類”和“內(nèi)容類”兩種,近日出版之《修辭學(xué)研究》第二輯,中有潘曉東之《辭格大類劃分芻議》一文,亦主張此分類法,本文亦從此分類。
本節(jié)所討論的形式上的辭格,包括:對偶、排比、層遞、頂真、回文、倒裝、錯綜、反復(fù)、省略、疊字等十種,現(xiàn)分述如下:
一、對偶
兩句句子,字?jǐn)?shù)相等[2],句法相似,稱爲(wèi)對偶。
對偶句子的産生,是源于自然事物的相對,正如劉勰所謂:
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爲(wèi)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辭,運(yùn)裁百慮,高下相須,自然成對。(《文心雕龍·麗辭》)
中國文學(xué),一字一音,形體方正,最適合做對偶句,是以形式優(yōu)美的對偶句,在中國文學(xué)作品中處處可見,此爲(wèi)中國文學(xué)獨有之特色,爲(wèi)他國文學(xué)所不及者也。
由於漢語適合做對偶句,因此對偶這一種修辭手法,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悠久的歷史,無論詩、詞、曲、文,均有對偶句子出現(xiàn),詩人墨客之喜歡對偶,實遠(yuǎn)超其他辭格之上。
對偶句子的優(yōu)點,是文句整齊,聲律和諧,給人平衡、圓滿的感覺。片言隻字,實語焉不詳;偶語駢聯(lián),則理充詞足,如同紅花緑葉,相映成趣。
對偶的分類,《文心雕龍》分爲(wèi)四:
麗辭之體,凡有四對:言對爲(wèi)易,事對爲(wèi)難,反對爲(wèi)優(yōu),正對爲(wèi)劣。言對者,雙比空辭者也;事對者,並舉人驗者也;反對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對者,事異義同者也。(《麗辭》)
《文鏡秘府論》則分爲(wèi)二十九:
一曰的名對,亦名正名對,亦名正對;二曰隔句對;三曰雙擬對;四曰聯(lián)綿對;五曰互成對;六曰異類對;七曰賦體對;八曰雙聲對;九曰疊韻對;十曰回文對;十一曰意對。
上十一種,古人同出斯對。
十二曰平對;十三曰奇對;十四曰同對;十五曰字對;十六曰聲對;十七曰側(cè)對。
上六種對,出元兢《髓腦》。
十八曰鄰近對;十九曰交絡(luò)對;二十曰當(dāng)句對;二十一曰含鏡對;二十二曰背體對;二十三曰偏對;二十四曰雙虛實對;二十五曰假對。
上八種對,出皎公《詩議》。
二十六曰切側(cè)對;二十七曰雙聲側(cè)對;二十八曰疊韻側(cè)對。
上三種,出崔氏《唐朝新定詩格》。
二十九曰總不對對。(東卷“二十九種對”)
近人黃慶萱《修辭學(xué)》分爲(wèi)四:
對仗的名目雖多,但從句型上分類,不外乎“句中對”“單句對”“複句對”“長對”四種。(第二十三章“對偶”)
以上三種分類,以後者爲(wèi)佳,因?qū)ε紝凫秲?yōu)美形式的設(shè)計,故宜從句型上分類,近世學(xué)者亦多主後一説[3],本文亦不例外。
論語中的對偶句子很多,現(xiàn)分録如下:
(一)單句對
1.貧而無諂,富而無驕。(《學(xué)而》)
2.道之以政,齊之以刑。(《爲(wèi)政》)
3.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爲(wèi)政》)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wèi)政》)
5.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爲(wèi)政》)
6.言寡尤,行寡悔。(《爲(wèi)政》)
7.大車無輗,小車無軏。(《爲(wèi)政》)
8.爾愛其羊,我愛其禮。(《八佾》)
9.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八佾》)
10.無適也,無莫也。(《里仁》)
11.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
12.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
13.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公冶長》)
14.乘肥馬,衣輕裘。(《雍也》)
15.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雍也》)
16.一簞食,一瓢飲。(《雍也》)
1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1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dá)而達(dá)人。(《雍也》)
19.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而》)
20.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
21.不憤不啓,不悱不發(fā)。(《述而》)
22.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述而》)
23.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
2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25.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述而》)
26.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述而》)
27.啓予足!啓予手?。ā短┎罚?/p>
2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泰伯》)
29.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
30.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泰伯》)
31.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子罕》)
32.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33.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子罕》)
34.色勃如也,足躩如也。(《鄉(xiāng)黨》)
35.上如揖,下如授。(《鄉(xiāng)黨》)
36.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鄉(xiāng)黨》)
37.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鄉(xiāng)黨》)
38.君子者乎?色莊者乎?(《先進(jìn)》)
39.有民人焉,有社稷焉。(《先進(jìn)》)
40.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顔淵》)
41.近者説,遠(yuǎn)者來。(《子路》)
42.宗族稱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子路》)
43.言必信,行必果。(《子路》)
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45.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46.羿善射,奡盪舟。(《憲問》)
47.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憲問》)
48.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憲問》)
49.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憲問》)
50.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憲問》)
51.君子上達(dá),小人下達(dá)。(《憲問》)
52.古之學(xué)者爲(wèi)己,今之學(xué)者爲(wèi)人。(《憲問》)
53.不怨天,不尤人。(《憲問》)
54.深則厲,淺則揭。(《憲問》)
55.言忠信,行篤敬。(《衛(wèi)靈公》)
56.言不忠信,行不篤敬。(《衛(wèi)靈公》)
57.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wèi)靈公》)。
5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衛(wèi)靈公》)
59.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衛(wèi)靈公》)
6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wèi)靈公》)
61.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wèi)靈公》)
62.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季氏》)
6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季氏》)
64.既來之,則安之。(《季氏》)
65.祿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季氏》)
66.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季氏》)
67.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季氏》)
68.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季氏》)
69.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dá)其道。(《季氏》)
70.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季氏》)
71.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陽貨》)
72.君子有勇而無義爲(wèi)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爲(wèi)盜。(《陽貨》)
73.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微子》)
74.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微子》)
7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微子》)
76.言中倫,行中慮。(《微子》)
77.身中清,廢中權(quán)。(《微子》)
78.孰先傳焉?孰後倦焉?(《子張》)
79.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子張》)
80.尊五美,屏四惡。(《堯曰》)
(二)隔句對
1.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學(xué)而》)
2.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爲(wèi)政》)
3.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里仁》)
4.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泰伯》)
5.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鄉(xiāng)黨》)
6.先進(jìn)於禮樂,野人也;後進(jìn)於禮樂,君子也。(《先進(jìn)》)
7.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憲問》)
8.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憲問》)
9.耕也,餒在其中矣;學(xué)也,祿在其中矣。(《衛(wèi)靈公》)
10.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陽貨》)
11.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12.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
(三)長對
1.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爲(wèi)政》)
2.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八佾》)
3.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里仁》)
4.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弊釉唬骸吧迫耍岵坏枚娭?;得見有恒者,斯可矣。”(《述而》)
5.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泰伯》)
6.譬如爲(wèi)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jìn),吾往也。(《子罕》)
7.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爲(wèi)貴。巽與之言,能無説乎?繹之爲(wèi)貴。(《子罕》)
8.舜有天下,選於衆(zhòng),舉皋陶,不仁者遠(yuǎn)矣。湯有天下,選於衆(zhòng),舉伊尹,不仁者遠(yuǎn)矣。(《顔淵》)
9.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yuǎn)也已矣。(《顔淵》)
(四)句中對
1.敏於事而慎於言。(《學(xué)而》)
2.亡而爲(wèi)有,虛而爲(wèi)盈,約而爲(wèi)泰。(《述而》)
3.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泰伯》)
4.危言危行。(《憲問》)
寛式
1.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學(xué)而》)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學(xué)而》)
3.《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八佾》)
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顔淵》)
5.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衛(wèi)靈公》)
6.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wèi)靈公》)
7.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衛(wèi)靈公》)
8.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子張》)
9.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里仁》)
10.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泰伯》)
11.嘗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詩》乎?”對曰:“未也?!薄安粚W(xué)《詩》,無以言。”鯉退而學(xué)《詩》。他日又獨立,鯉趨而過庭。曰:“學(xué)禮乎?”對曰:“未也?!薄安粚W(xué)禮,無以立?!保ā都臼稀罚?/p>
12.君子三年不爲(wèi)禮,禮必壞;三年不爲(wèi)樂,樂必崩。(《陽貨》)
13.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子張》)
二、排比
用結(jié)構(gòu)相似的句法,表出同範(fàn)圍、同性質(zhì)的意象,叫做排比。排比可説是對偶的擴(kuò)大。
排比與對偶相似,唐鉞云:
排比和儷辭大同,不過後者兩句字?jǐn)?shù)要相等,前者不一定要相等;後者只含兩句,前者兩句或兩句以上都可以。(《修辭格》)
唐鉞提及排比句數(shù)的問題,後人多有爭辯。有些修辭學(xué)家認(rèn)爲(wèi)排比是由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構(gòu)成[4];有些修辭學(xué)家則認(rèn)爲(wèi)排比是由兩句或兩句以上的句子構(gòu)成[5]。他們之所以産生歧見,是因爲(wèi)由兩句句子組成的排比,跟對偶很相似,容易混淆,所以一些修辭學(xué)家爲(wèi)了便於區(qū)分起見,便主張排比必須是由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句子組成。對於這個問題,王力有以下的看法:
對偶是平行的、長短相等的兩句話,排比則是平行的,但是長短不相等的兩句話,或者是兩句以上的、平行的、長短相等的或不相等的話。(《略論語言形式美》)
此種見解實與唐鉞之説法相若,本人認(rèn)爲(wèi)排比也可以是兩句的,是兩句不整齊之句子,不宜稱爲(wèi)對偶,稱爲(wèi)排比則可。本篇所説的排比,亦從此説。
至於排比的分類,各家亦不一[6],本人認(rèn)爲(wèi)排比是一種形式美,宜從形式上分類,本篇分類參考鄭頤壽《比較修辭》,分爲(wèi):(一)詞的排比;(二)句的排比;(三)段的排比。
《論語》中的排比,不可謂少,現(xiàn)分録如下:
(一)詞的排比
1.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八佾》)
2.巧言、令色、足恭。(《公冶長》)
3.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4.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泰伯》)
5.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泰伯》)
6.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8.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鄉(xiāng)黨》)
9.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鄉(xiāng)黨》)
10.車中,不內(nèi)顧,不疾言,不親指。(《鄉(xiāng)黨》)
11.德行:顔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xué):子游,子夏。(《先進(jìn)》)
12.閔子侍側(cè),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先進(jìn)》)
13.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先進(jìn)》)
14.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
15.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顔淵》)
16.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顔淵》)
17.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憲問》)
18.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
19.不逆詐,不億,不信。(《憲問》)
20.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憲問》)
21.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季氏》)
22.友直,友諒,友多聞。(《季氏》)
23.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季氏》)
24.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季氏》)
25.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季氏》)
26.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
27.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28.恭、寬、信、敏、惠。(《陽貨》)
29.《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
30.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陽貨》)
31.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子張》)
32.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子張》)
33.謹(jǐn)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堯曰》)
34.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堯曰》)
35.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堯曰》)
(二)句的排比
1.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xué)而》)
2.爲(wèi)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學(xué)而》)
3.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學(xué)而》)
4.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學(xué)而》)
5.信近於義,言可復(fù)也;恭近於禮,遠(yuǎn)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學(xué)而》)
6.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爲(wèi)政》)
7.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爲(wèi)政》)
8.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爲(wèi)政》)
9.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爲(wèi)政》)
10.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爲(wèi)政》)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爲(wèi)政》)
12.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爲(wèi)政》)
13.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爲(wèi)政》)
14.揖讓而升,下而飲。(《八佾》)
1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佾》)
16.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八佾》)
17.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爲(wèi)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八佾》)
18.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nèi)缫?,皦如也,繹如也,以成。(《八佾》)
19.居上不寬,爲(wèi)禮不敬,臨喪不哀。(《八佾》)
20.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爲(wèi)可知也。(《里仁》)
2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公冶長》)
22.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
23.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述而》)
24.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5.動容貌,斯遠(yuǎn)暴慢矣;正顔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yuǎn)鄙倍矣。(《泰伯》)
26.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泰伯》)
27.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泰伯》)
28.任重而道遠(yuǎn)。仁以爲(wèi)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yuǎn)乎?(《泰伯》)
29.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子罕》)
30.過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齊升堂,鞠躬如也,屏氣似不息者。(《鄉(xiāng)黨》)
31.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鄉(xiāng)黨》)
32.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之;君賜生,必畜之。(《鄉(xiāng)黨》)
33.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鄉(xiāng)黨》)
34.閔子侍側(cè),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先進(jìn)》)
35.師也過,商也不及。(《先進(jìn)》)
36.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進(jìn)》)
37.浴乎沂,風(fēng)乎舞雩。(《先進(jìn)》)
38.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顔淵》)
39.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40.始有,曰:“茍合矣。”少有,曰:“茍完矣?!备挥?,曰:“茍美矣。”(《子路》)
41.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
42.君子易事而難説也:説之不以道,不説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説也:説之雖不以道,説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子路》)
43.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憲問》)
44.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憲問》)
45.夫子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憲問》)
46.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憲問》)
47.幼而不遜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憲問》)
48.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xué)也。(《衛(wèi)靈公》)
49.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衛(wèi)靈公》)
50.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衛(wèi)靈公》)
51.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衛(wèi)靈公》)
5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莊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莊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衛(wèi)靈公》)
53.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季氏》)
54.遠(yuǎn)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55.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季氏》)
56.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季氏》)
57.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顔色而言謂之瞽。(《季氏》)
58.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59.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fàn)?wèi)下矣。(《季氏》)
60.“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陽貨》)
61.好仁不好學(xué),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xué),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xué),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xué),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xué),其蔽也狂。(《陽貨》)
62.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陽貨》)
63.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陽貨》)
64.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陽貨》)
65.惡徼以爲(wèi)知者,惡不孫以爲(wèi)勇者,惡訐以爲(wèi)直者。(《陽貨》)
66.近之則不遜,遠(yuǎn)之則怨。(《陽貨》)
67.微子去之,箕子爲(wèi)之奴,比干諫而死。(《微子》)
68.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微子》)
69.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於河,播鼗武入於漢,少師陽、擊磬襄,入於海。(《微子》)
70.君子尊賢而容衆(zhòng),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張》)
71.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xué)以致其道。(《子張》)
72.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爲(wèi)厲己也;信而後諫,未信則以爲(wèi)謗己也。(《子張》)
73.謹(jǐn)權(quán)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堯曰》)
74.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zhòng)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堯曰》)
75.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
76.不知命,無以爲(wèi)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堯曰》)
(三)段的排比
1.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庇謫枴W釉唬骸坝梢?,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p>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fàn)?wèi)之宰也,不知其仁也?!?/p>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保ā豆遍L》)
2.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爲(wèi)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曰:‘猶吾大夫崔子也?!`之。之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痹唬骸叭室雍??”曰:“未知。焉得仁?”(《公冶長》)
3.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dá),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雍也》)
4.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p>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爲(wèi)有,虛而爲(wèi)盈,約而爲(wèi)泰,難乎有恒矣?!保ā妒龆罚?/p>
5.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p>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保ā额啘Y》)
6.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爲(wèi)君難,爲(wèi)臣不易?!缰獱?wèi)君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之言曰:‘予無樂乎爲(wèi)君,唯其言而莫予違也?!缙渖贫`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違也,不幾乎一言而喪邦乎?”(《子路》)
7.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wèi)次矣?!保ā蹲勇贰罚?/p>
8.子貢問曰:“鄉(xiāng)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薄班l(xiāng)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xiāng)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保ā蹲勇贰罚?/p>
9.陳成子弒簡公??鬃鱼逶《骒栋Ч唬骸瓣惡銖s其君,請討之?!惫唬骸案娣蛉?!”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敝痈妫豢?。孔子曰:“以吾從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保ā稇梿枴罚?/p>
10.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
11.子貢曰:“君子亦有惡乎?”子曰:“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痹唬骸百n也亦有惡乎?”“惡徼以爲(wèi)知者,惡不孫以爲(wèi)勇者,惡訐以爲(wèi)直者。”(《陽貨》)
三、層遞
行文時,把有聯(lián)繫的事物,按序一層一層地表達(dá)出來,稱爲(wèi)層遞。
運(yùn)用層遞,言而有序,可使文句顯得整齊、流暢。由於內(nèi)容層層深入,可使讀者深入認(rèn)識,加深印象。
層遞可分爲(wèi)遞升和遞降兩種[7]。遞升是把要強(qiáng)調(diào)的語辭放在最後,遞降則是把要強(qiáng)調(diào)的語辭放在最前。
《論語》中,有層遞出現(xiàn),包括遞升和遞降?,F(xiàn)分述於後:
(一)遞升
一般來説,遞升的使用,是較遞降爲(wèi)多,《論語》中所見的現(xiàn)象亦是如此,現(xiàn)將遞升的例子分録如下:
1.有子曰:“其爲(wèi)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爲(wèi)仁之本與!”(《學(xué)而》)
此章謂孝悌之人,當(dāng)不會犯上,不會犯上之人,當(dāng)不會作亂。層層深入,道出孝悌爲(wèi)仁之本。
2.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亦可知也?!保ā稜?wèi)政》)
此章記子張問孔子知否十世後的情況??鬃颖阏h出殷因夏、周因殷的道理,層層深入,得出百世可知的結(jié)論。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保ā队阂病罚?/p>
此章分三層:知之、好之、樂之。以最後一層樂之爲(wèi)勝。
4.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保ā队阂病罚?/p>
此章分兩層,謂齊若改革,則可追上魯國;魯國改革,則至於大道。
5.子曰:“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子罕》)
此章分四層:共學(xué)、適道、立、權(quán)。層層深入,最後説明權(quán)之難能可貴。
6.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顔淵》)
此章分三層:兵、食、信。先説出不得已而去,則可去兵,再説出必不得已而去,則去食;從而講出民無信不立的至理。層層深入,使人知道信較兵、較食更爲(wèi)重要。
7.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保ā额啘Y》)
此章分三層:文、友、仁。説出文的作用是會友,會友的作用,是輔仁。于此可知君子博學(xué)於文,其最終目標(biāo)爲(wèi)行仁道。
8.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爲(wèi)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子路》)
此章分六層:名不正、言不順、事不成、禮樂不興、刑罰不中、民無所措手足。由名不正開始,層層深入,説出結(jié)果是民無所措手足。於此可見正名之重要。若省去中間各層,只説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則實難以使人明白,於此可見使用層遞之重要。
9.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曰:“修己以安人?!痹唬骸叭缢苟押酰俊痹唬骸靶藜阂园舶傩?。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
此章分三層: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由修己以敬開始,繼而安人、安百姓。
10.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遜悌,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爲(wèi)賊?!币哉冗灯涿劇#ā稇梿枴罚?/p>
此章駡原壤,分爲(wèi)三層:幼不遜悌、長無述焉、老不死爲(wèi)賊。
11.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衛(wèi)靈公》)
(二)遞降
遞降的使用,一般來説,較遞升爲(wèi)少,《論語》中所見亦是一樣,舉例如下:
1.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不謂士矣。”曰:“敢問其次?!痹唬骸白谧宸Q孝焉,鄉(xiāng)黨稱悌焉?!痹唬骸案覇柶浯?。”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wèi)次矣?!痹唬骸敖裰畯恼呷绾危俊弊釉唬骸班?!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
此章説出怎樣才可以叫做士。分爲(wèi)三層:一是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一是宗族稱孝,鄉(xiāng)黨稱悌;一是言必信,行必果。
2.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憲問》)
此章説賢者退守自請之方,共四層:辟世、辟地、辟色、辟言。
四、頂真
用前一句的結(jié)尾,來作下一句的開頭,稱爲(wèi)“頂真”,又叫做“頂針”、“聯(lián)珠”、“蟬聯(lián)”。
頂真辭格可分爲(wèi)“聯(lián)珠格”和“連環(huán)體”兩種[8]?!奥?lián)珠格”是指上下句用相同的字詞連接,“連環(huán)體”則是指前後段用相同的字句遞接。
“聯(lián)珠格”可使文句上下銜接,意義緊湊,推理明確。“連環(huán)體”則可使篇章結(jié)構(gòu)緊密,文氣通暢。
《論語》中,“聯(lián)珠格”及“連環(huán)體”均有出現(xiàn),分録如下:
(一)聯(lián)珠格
1.父母在,不遠(yuǎn)游。游必有方。(《里仁》)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3.吾何執(zhí)?執(zhí)御乎?執(zhí)射乎?(《子罕》)
4.吾誰欺?欺天乎?(《子罕》)
5.可與共學(xué),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子罕》)
6.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
7.觚不觚,觚哉!觚哉?。ā队阂病罚?/p>
8.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鄉(xiāng)黨》)
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子路》)
10.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憲問》)
11.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衛(wèi)靈公》)
12.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季氏》)
13.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季氏》)
14.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jié)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季氏》)
15.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季氏》)
16.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陽貨》)
17.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無所不至矣。(《陽貨》)
18.君子三年不爲(wèi)禮,禮必壞;三年不爲(wèi)樂,樂必崩。(《陽貨》)
19.有惡: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陽貨》)
20.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堯曰》)
以上各例,第3與第4,第13與第14手法相同,而第9名正言順章,一連數(shù)句,使用聯(lián)珠格,最有氣勢,傳誦千古。
(二)連環(huán)體
1.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認(rèn)。”曰:“其言也認(rèn),斯謂之仁已乎?”(《顔淵》)
2.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痹唬骸安粦n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同上)
以上兩例同出於《顔淵》篇,使用手法也相同。
五、回文
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的排列相反,這種修辭手法叫做“回文”,又叫“回環(huán)”。
回文的優(yōu)點是讀起來非常順口,聽起來十分明白,有回環(huán)反復(fù)之趣,使人易於記憶?;匚木渥咏Y(jié)構(gòu)整齊、勻稱,具有形式美和章節(jié)美。這種修辭手法最宜表現(xiàn)兩個事物的相互關(guān)係。
回文發(fā)展到後世,變成一種順讀、倒讀都可成文的文體,稱爲(wèi)“回文體”。
本篇所討論的是“回文”,不是指後世的“回文體”?!墩撜Z》所見到的回文計有: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爲(wèi)政》)
2.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爲(wèi)政》)
3.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雍也》)
4.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顔淵》)
5.父爲(wèi)子隱,子爲(wèi)父隱。(《子路》)
6.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7.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子路》)
8.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憲問》)
9.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衛(wèi)靈公》)
10.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衛(wèi)靈公》)
11.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子張》)
以上第1、6、7、10四例手法相同。
六、倒裝
語文中特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此種修辭手法稱爲(wèi)“倒裝”。
文從字順,本是理所當(dāng)然,但文句變化少則欠生動。運(yùn)用倒裝,可改變文句常序,引起讀者注意,使內(nèi)容突出,表達(dá)鮮明,亦可調(diào)和音節(jié),使文句更趨完美。
《論語》中的倒裝,計有:
1.巧言令色,鮮矣仁。(《學(xué)而》)
上文“鮮矣仁”是“仁鮮矣”的倒裝。
2.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學(xué)而》)
上文爲(wèi)“賜也,告諸往而知來者,始可與言《詩》已矣”的倒裝。
3.吾斯之未能信。(《公冶長》)
上文爲(wèi)“吾未能信斯”之倒裝。
4.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ā妒龆罚?/p>
上文爲(wèi)“吾衰也甚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久矣”的倒裝。
5.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ā短┎罚?/p>
上文爲(wèi)“小子!而今而後,吾知免夫”的倒裝。
6.久矣哉,由之行詐也!(《子罕》)
上文爲(wèi)“由之行詐也!久矣哉”的倒裝。
7.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子罕》)
上文爲(wèi)“不舍晝夜,逝者如斯夫”的倒裝。
8.惜乎!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子罕》)
上文爲(wèi)“吾見其進(jìn)也,未見其止也,惜乎”的倒裝。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上文爲(wèi)“三軍之帥可奪也,匹夫之志不可奪也”的倒裝。
10.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jìn)》)
上文爲(wèi)“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孝哉”的倒裝。
11.何哉,爾所謂達(dá)者?(《顔淵》)
上文爲(wèi)“爾所謂達(dá)者,何哉”的倒裝。
12.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衛(wèi)靈公》)
上文爲(wèi)“吾見蹈水火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的倒裝。
13.微子去之,箕子爲(wèi)之奴,比干諫而死??鬃釉唬骸耙笥腥恃伞!保ā段⒆印罚?/p>
上文爲(wèi)“孔子曰:‘殷有三仁焉?!⒆尤ブ?,箕子爲(wèi)之奴,比干諫而死”的倒裝。
14.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子張》)
上文爲(wèi)“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有常師”的倒裝。
七、錯綜
把本來可以寫得整齊勻稱的句子,寫成參差不齊,使上下文詞語各異,文法語氣不同,這種修辭手法稱爲(wèi)“錯綜”。
錯綜的好處,是使文句活潑多變,避免單調(diào)呆板。對偶和排比等修辭手法都是基於整齊的原理,而錯綜則是要求變化,與整齊大異其趣,彌補(bǔ)了整齊呆板的缺點,使文句顯得有生氣。
陳望道認(rèn)爲(wèi)錯綜可分爲(wèi)四類:
第一,抽換詞面。
第二,交蹉語次。
第三,伸縮文身。
第四,變化句式。
抽換詞面是將詞面略爲(wèi)抽動使得説話前後不同。交蹉語次是將語詞的順序裝得前後參差,使得説話前後不同。伸縮文身是用長句短語交相錯雜,使語文發(fā)生變化的方法。變化句式是雜用各種句式,便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直敘句和詢問句、感嘆句之類,來形容錯綜的一種方法。(《修辭學(xué)發(fā)凡》)
《論語》中所見到的錯綜句子,計有:
(一)抽換詞面
1.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八佾》)
2.默而識之,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
3.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4.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
5.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衆(zhòng)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堯曰》)
(二)交蹉語次
1.兇服者式之。式負(fù)版者。有盛饌,必變色而作。迅雷風(fēng)烈,必變。(《鄉(xiāng)黨》)
本章如語次整齊,則“式負(fù)版者”可作“負(fù)版者式之”,“迅雷風(fēng)烈”則可作“迅雷烈風(fēng)”。
2.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憲問》)
本章如語次整齊,則‘危行言遜’可作‘遜言危行’。
3.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衛(wèi)靈公》)
本章如語次整齊,則“樂則《韶》《舞》”可作“用舜之樂”。
(三)伸縮文身
1.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
2.爲(wèi)命:裨諶草創(chuàng)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憲問》)
3.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季氏》)
4.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蕩;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詐而已矣。(《陽貨》)
(四)變化句式
1.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2.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衛(wèi)靈公》)
3.長幼之節(jié),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微子》)
八、反復(fù)
用同一語句,重復(fù)講述,叫做反復(fù)[9]。
説話、寫文章通常應(yīng)該簡明扼要,最忌重復(fù)囉嗦。但是,有時爲(wèi)了增強(qiáng)表達(dá)效果,則要使用反復(fù)手法。人於事物有熱烈深切之感觸時,往往會反復(fù)申説,以表現(xiàn)心中之感懷。反復(fù)除了可以抒發(fā)強(qiáng)烈的感情外,也可以突出內(nèi)容重點,加深讀者印象,更可以加強(qiáng)文章的氣勢。
反復(fù)的分類,各修辭學(xué)家所説不一[10],現(xiàn)從陳望道分爲(wèi)“連接反復(fù)”和“隔離反復(fù)”兩種。連接反復(fù)是指重復(fù)的語句連接出現(xiàn),隔離反復(fù)則是指重復(fù)的語句隔數(shù)句之後出現(xiàn)。
《論語》中有不少反復(fù)的例子,包括連接反復(fù)和隔離反復(fù)兩種,現(xiàn)分録如下:
(一)連接反復(fù)
1.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爲(wèi)政》)
2.子在陳,曰:“歸與!歸與!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保ā豆遍L》)
3.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雍也》)
4.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雍也》)
5.子見南子,子路不説。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雍也》)
6.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子罕》)
7.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梁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鄉(xiāng)黨》)
8.顔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先進(jìn)》)
9.或問子産。子曰:“惠人也?!眴栕游鳌T唬骸氨嗽?!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保ā稇梿枴罚?/p>
10.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痹唬骸拔慈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
11.蘧伯玉使人於孔子??鬃优c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爲(wèi)?”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笔拐叱?。子曰:“使乎!使乎!”(《憲問》)
12.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保ā缎l(wèi)靈公》)
13.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陽貨》)
14.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孔子下,欲與之言。趨而辟之,不得與之言。(《微子》)
(二)隔離反復(fù)
1.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禦人以口給,屢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公冶長》)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保ā豆遍L》)
3.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4.子曰:“好勇疾貧,亂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保ā短┎罚?/p>
5.子曰:“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禹,吾無間然矣?!保ā短┎罚?/p>
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芍^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yuǎn)也已矣?!保ā额啘Y》)
7.子曰:“衆(zhòng)惡之,必察焉;衆(zhòng)好之,必察焉?!保ā缎l(wèi)靈公》)
8.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陽貨》)
九、省略
省去無用的或可省略的語句,此種修辭手法稱爲(wèi)省略。
省略文詞,可使語句簡潔,避免重復(fù),使文句有力。文章有增一字而精神百倍,有減一字而妙語超絶,故文字繁簡,務(wù)在得宜,關(guān)於《論語》增字之修辭法已于反復(fù)一章討論過,本章則討論《論語》的減字修辭法——省略。
省略法可分爲(wèi)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的省略法是省句,消極的省略法是省詞。消極省略法可分爲(wèi)蒙上省略和探下省略兩種。
《論語》中,亦有多處使用省略法,現(xiàn)分録如下:
(一)積極的省略
1.堯曰:“諮!爾舜!天之曆數(shù)在爾躬,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p>
舜亦以命禹。(《堯曰》)
此章用“亦以命禹”一句,省去“諮!爾禹……”諸句。
(二)消極的省略
(1)蒙上省略:上文有過的詞,下文便省略了。
1.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述而》)
本章後一句文意爲(wèi)“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今省略“擇其善者”四字。
(2)探下省略:這與前類相反,上下同有的詞不留上文卻把上文先省略了。
1.躬自厚而薄責(zé)於人,則遠(yuǎn)怨矣。(《衛(wèi)靈公》)
本章文意爲(wèi)“躬自厚責(zé)而簿責(zé)於人,則遠(yuǎn)怨矣?!苯袷÷砸弧柏?zé)”字。
2.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衛(wèi)靈公》)
本章可寫作“可與之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今省略兩“之”字。
十、疊字
同一字重重復(fù)復(fù)地出現(xiàn),此種修辭手法稱爲(wèi)“疊字”。
使用疊字,好處有三:
1.音節(jié)自然和諧。
2.組織清楚單純。
3.理解比較容易。
使用疊字,最有名的是李清照,《聲聲慢》一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边B續(xù)七個疊字,嘆爲(wèi)觀止!
《論語》中的疊字有:
1.賢賢易色。(《學(xué)而》)
2.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八佾》)
3.周監(jiān)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
4.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5.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述而》)
6.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述而》)
7.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泰伯》)
8.大哉,堯之爲(wèi)君也!巍巍乎!唯天爲(wèi)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ā短┎罚?/p>
9.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啓予足!啓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泰伯》)
10.師摯之始,《關(guān)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泰伯》)
11.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
12.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子罕》)
13.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子罕》)
14.孔子於鄉(xiāng)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廟朝廷,便便言,唯謹(jǐn)爾。(《鄉(xiāng)黨》)
15.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鄉(xiāng)黨》)
16.執(zhí)圭,鞠躬如也,如不勝。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zhàn)色,足縮縮,如有循。享禮,有容色。私覿,愉愉如也。(《鄉(xiāng)黨》)
17.閔子侍側(cè),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先進(jìn)》)
18.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顔淵》)
19.子路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保ā蹲勇贰罚?/p>
20.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爲(wèi)次矣。(《子路》)
21.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爲(wèi)是棲棲者與?無乃爲(wèi)佞乎?”孔子曰:“非敢爲(wèi)佞也,疾固也?!保ā稇梿枴罚?/p>
22.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保ā稇梿枴罚?/p>
2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陽貨》)
24.曾子曰:“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wèi)仁矣?!保ā蹲訌垺罚?/p>
25.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堯曰》)
《論語》中的疊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與李清照《聲聲慢》一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庇挟惽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