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湖南道縣生于斯長于斯

何寶珍傳 作者:李琳琳 著


“蓮城”道縣

何寶珍,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出生在湖南道州城內(今道縣道江鎮(zhèn))沈公祠旁一個貧農家庭里。

何寶珍故里牌坊

何寶珍故里牌坊上刻何寶珍生平

道州,隸屬湖南省永州市,位于瀟水中游,東鄰寧遠縣,南接江永縣和江華瑤族自治縣,西靠廣西全州縣、灌陽縣,北連雙牌縣,素有“襟帶兩廣、屏蔽三湘”之稱,是湖南通往廣東、廣西、海南及西南地區(qū)的交通要塞。秦代始在此處建縣,稱營浦,取義于縣在營水之濱。唐代置州,始名營州,得名于營道山(今紫金山)之首字。唐太宗貞觀八年(633)改名道州,取義于營道山之末字。此后縣名或為營道,或為宏道。明代省縣入州,清代為散州,民國改為縣,是為道縣,沿用至今。

何寶珍家境貧困,家中并沒有可以供以生計、耕種的土地,她的父親何瑞蓉,只能靠在城里經營水果、蔬菜、山貨等小本生意,以及擺擺錢籠子兌換銅板和銀元,來維持全家的生活。這與當地的地理環(huán)境密不可分。道州位于南嶺地區(qū),四周高山環(huán)繞,中部崗丘起伏,平川交錯。東南有九嶷山,南有銅山嶺,西有都龐嶺,北有紫金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達一百五十多個,且多與鄰近山脈連成整體。整個地勢從四周向中間傾斜,呈盆狀結構。這就使得當地以山地為主,只有很少的平原地區(qū)供給人們發(fā)展農業(yè),因此歷史上習慣說道州“窮山惡水”。

然而,道縣并未因地理環(huán)境的偏僻而止步不前,歷史上道縣十分重視教育發(fā)展,并且創(chuàng)造出了燦爛的歷史文化。因此,何寶珍的父親何瑞蓉即使家境貧困,也能略識幾個字。

道縣歷史上不僅有私塾、義學、州學,還有濂溪書院、營道書院和舂陵書院等知名的書院。道州州學原稱學宮,始設于城東。唐元和九年(811),刺史薛伯高遷建于城西營川門外,柳宗元曾專門為此作記。宋紹興十三年(1143),又遷至城東,后州守趙志之仍遷回城西原址。一直到何寶珍出生后的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朝廷下令“停科舉以廣學?!?,州學才停辦。道縣的書院之中歷史最悠久的莫過于濂溪書院。濂溪書院即濂溪祠,宋紹興九年(1139)始建于學宮西面。嘉定十二年(1219),于城西1公里地建新祠。次年,賜皇糧54石(1石約為60公斤)興建學院。景定年間(1260—1264),宋理宗御書“道州濂溪書院”。

道縣,雅稱“蓮城”。因宋代大思想家、理學鼻祖周敦頤膾炙人口的名篇《愛蓮說》而名揚天下。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1017—1073),字茂書,號濂溪,北宋著名哲學家,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生于道州營道縣營樂里樓田堡(今久佳鄉(xiāng)樓田村)一個世代書香家里。父親周輔成,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周敦頤學識淵博,主要著作有《太極圖說》《通書》《愛蓮說》等。周敦頤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開山鼻祖。道縣因此被稱譽為“天下谷源、理學圣地”。

除了周敦頤,這里還有與何寶珍同族的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蝯叟。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咸豐初任四川學政,曾任福建等鄉(xiāng)試考官。晚年在山東樂源書院、長沙城南書院講學。通經史、小學旁及金石文字,于詩造詣尤深,人稱“晚清詩人中學蘇(東坡)最工者”。何紹基一生最大的成就是書法藝術,被稱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有《東洲草堂文鈔》《東洲草堂詩鈔》《峨嵋瓦屋游草》等書傳世。

歷史洪流中的何家

何姓家族是道縣有名的大家族。道縣,歷來有“何半府,唐半州”之說,何姓勢力很大。何姓家族與唐姓家族都是道縣的世族豪強地主。然而何寶珍家與其雖屬同姓,只是和其他的貧苦家庭一樣選擇加入其中一個豪強派別而已,否則就無安寧的日子過。但入派就要交“派費”,或者以物相抵、以工相抵。普通老百姓要辦事,或打個官司,還得請各派出面相助,才能見到官員。這些地方豪強派別與官宦、土匪勾結,宰割百姓,為所欲為。

況且,何寶珍的祖父本非祖居于此。何寶珍的祖父本姓汪,名久之,原是今南京市六合縣大塘灣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臘月二十四日,死于光緒二十八年(1902),享年58歲。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在轉戰(zhàn)數省后攻入江寧(今南京),并建都于此,改稱天京。隨后,清政府組建江南大營與江北大營進行圍攻,江寧附近各縣便成為圍剿與反圍剿的拉鋸式的戰(zhàn)場。太平軍占領江寧達11年之久,由于交戰(zhàn)雙方長期對峙,多次進行激烈的攻防作戰(zhàn),導致城內外人口大批死亡,工商業(yè)遭受慘重損失,城中官署衙門、宅地園林等建筑也大量被毀。太平天國治下的江寧不僅沒有成為“小天堂”,反因殘酷的戰(zhàn)亂而陷入蕭條,大量人口成為流民,何寶珍的祖父也未能幸免。

汪久之當時已有十幾歲,父母死于兵禍,他只身一人便隨人逃散,吃盡苦頭,輾轉來到湖南道州城北的貴頭村,被一對貧苦無兒的老年夫婦作為兒子收養(yǎng),改姓何,名永貴。然而道縣也并不是一個太平的地方。清代晚期的道縣,封建農業(yè)已經發(fā)展到盡頭,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官吏橫征暴斂。正常年景,“民勤勞作,終顯蓋藏”;災年,“民無所食,只得掘野菜草根充饑,流離失所,其狀甚慘”。鴉片戰(zhàn)爭后,隨著種種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割地賠款不斷,帝國主義商品潮水般涌入,道縣人民頭上有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壓迫,人民生活困苦不已,前景堪憂。道縣的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的發(fā)展受到嚴重阻礙,人民生活日益貧困。

幾年后,收養(yǎng)汪久之的老夫婦相繼去世,他為生活計,遷至道州城里居住,以釀酒和做弓箭來維持生活。并迎娶何采貞為妻,生了三個兒子:大兒子名叫瑞蘭,字介清,是一位終生潦倒的補廩秀才,以教蒙童維持生活;二兒子叫瑞蓉,就是何寶珍的父親;三兒子瑞藩,字介壽。

何瑞蓉,又名小狗,性情忠厚善良。何寶珍的母親名丁貞娥,是道州縣城北門外丁家村的人,娘家同樣很窮苦,其父丁如貢早逝,1926年何瑞蓉、丁貞娥為他立了碑。丁貞娥勤勞賢慧,性情溫順,除了做好家務外,還經常幫助丈夫做生意,看攤子。何瑞蓉與丁貞娥結婚不久,丁貞娥便生下了長女何寶珍。

何寶珍,生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也是這一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學大臣張百熙擬定的《欽定學堂章程》,該章程分《京師大學堂章程》《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蒙學堂章程》五部分。這一年正好是壬寅年,故也稱為壬寅學制。壬寅學制規(guī)定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學校系統(tǒng),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個比較系統(tǒng)的法定學校系統(tǒng)。然而女子教育在壬寅學制中并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學制系統(tǒng)中,沒有女子教育的地位。受此直接影響,加之家境貧困,何寶珍在幼年時并沒能進入學堂,接受良好的教育。

何寶珍乳名林英,是家中長女,下面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弟弟何自濂,又名乾林(前林、勤林),小何寶珍5歲;妹妹春英,小何寶珍11歲。由于家庭貧困,春英在二三歲時就被送給街上縫衣匠李精一為養(yǎng)女,改名李國英。

何寶珍誕生的年代,正是辛亥革命的前夕。日暮窮途的清政府因對外屈膝投降、對內鎮(zhèn)壓人民而搖搖欲墜。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愛國民主運動正在中國蓬勃發(fā)展。地處湖南南陲的道州由于交通閉塞而一切都如蒙在鼓中,落后和貧窮像一把利劍懸在勞動人民的頭上。

何寶珍一家五口,居住在小巷兩間破屋之中,家境十分清貧,加上苛捐雜稅,拖男帶女,生活更加窘迫,遇上荒年欠月時,經常斷餐少頓、忍饑挨餓。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童年的何寶珍樸實厚道、開朗活潑又勤快懂事,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幫助家里做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像煮飯、洗碗、洗衣服這些事都是常做的。弟弟乾林出生后,母親又要陪父親擺攤照顧生意,家里又沒有閑錢請保姆,再說窮人家的孩子都是大帶小,照顧弟弟的任務便也落在了何寶珍身上。才六七歲的年紀,每次洗好衣服要晾曬的時候都夠不著,只能踩著板凳勉強夠到。她既要為父母準備好飯菜,又要給弟弟喂飯,給弟弟換尿布。因為弟弟年紀小,經常會尿床,她還要在照顧弟弟的時候洗好床單,曬好被褥,免得弟弟躺得不舒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