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的孩子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生于德國慕尼黑附近一個著名的小城鎮(zhèn)烏爾姆。在那里,愛因斯坦的父親曾經(jīng)擁有一家電氣工廠。然而不幸的是,在他出生一年后,父親的工廠就倒閉了。于是,愛因斯坦的父親不得不帶著全家,遷到了慕尼黑。在慕尼黑親戚的幫助下,他的父親又重新辦起了工廠。
在這座德國南方的第一大城市,愛因斯坦全家度過了苦澀而艱難的14年。
愛因斯坦的祖輩是猶太人,等到了他父母這一代已經(jīng)在德國定居。他們一家除保留了本民族的一些宗教習慣外,實際上已經(jīng)成為地地道道的德國人。他們?nèi)野训聡鳛樽约旱淖鎳?,把自己視為理所當然的德國人?/p>
愛因斯坦的父親叫赫爾曼·愛因斯坦,但他并不善于經(jīng)商。所以,即便是他重新辦起了工廠,收入也只能勉強維持家人的生活。
但是,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而厚道的樂天派,他對德意志民族那種追求崇高人格、自由精神的文化傳統(tǒng)如癡如醉。
由于父母沒錢供愛因斯坦上大學,年輕的愛因斯坦不得不棄學經(jīng)商。但是,盡管如此,每天晚上,他總是沉醉于詩人席勒、海涅的作品中。
愛因斯坦的母親叫波琳·科克,她是個賢惠而能干的女人。相對來說,母親的家境要比父親的家境優(yōu)裕得多。她曾經(jīng)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喜愛文學,更熱愛音樂。
愛因斯坦父母的感情一直很好,他們志趣相投,愛好高雅,相敬如賓,他們?yōu)樾垡蛩固沟某砷L提供了品位極高的文化氛圍。
慕尼黑是德國的第三大城市,也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首府,它位于德國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的伊薩爾河畔。慕尼黑歷來被認為是歐洲最美的城市之一。
慕尼黑在德語中的意思是“明光”,即“僧侶之鄉(xiāng)”的意思。750年,這里曾建立了一座隱修院,它標志著這座城市的開端。
15世紀下半葉,僧侶獲準在當?shù)剡\鹽商路與河流匯合處建立市場,以后又建起了橋梁要塞。選帝侯馬克西米利安統(tǒng)治時期,興建了許多具有文藝復興時期特點的建筑,這些建筑風格多樣、氣勢不凡。
愛因斯坦一家居住在慕尼黑郊區(qū)的林德林地區(qū),那里空氣清新、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優(yōu)美的生活環(huán)境在愛因斯坦幼小的心靈中播撒了自由自在、不拘一格的種子。
可是,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給人感覺似乎是個反應遲鈍的孩子,他學會說話要比一般的孩子晚得多。
在愛因斯坦兩三歲的時候,他的父母專門為他請了一個粗壯的婦人當保姆。保姆的任務除了要照顧小愛因斯坦的生活起居外,還要幫助他學習說話。在父母看來,都快3歲的孩子還不會說話,這可不是什么好現(xiàn)象。
為了能夠早日教會小愛因斯坦說話,保姆可是想盡了種種辦法。有時,她會發(fā)出各種各樣奇怪的聲音,一會兒又做出各種鬼臉,她企圖用這些動作來刺激愛因斯坦說話或發(fā)笑。
可是,這個長著瘦長臉的小男孩連看也不看保姆一眼,更不用說和她說話或者發(fā)笑了。
此時,小愛因斯坦正聚精會神地望著窗外隨風搖曳的樹枝,他的身子還不由自主地隨樹枝的晃動而晃動著。突然,他自己嘿嘿地笑了起來。保姆聽見了笑聲,不禁罵道:“真是個傻東西?!?/p>
愛因斯坦的父母規(guī)定,保姆的首要任務是設法引逗這個3歲的小男孩學會說話,其次才是照顧孩子和整理房間。
可是,令保姆非常生氣的是,盡管她使出渾身解數(shù),絞盡腦汁,想方設法,都沒能使這個愚笨的孩子說出一句話來。
更令她氣憤的是,愛因斯坦經(jīng)常目不轉(zhuǎn)睛地盯著一個地方發(fā)呆,而對大人們的引逗卻總是視而不見。很顯然,保姆對這個男孩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極其厭煩的情緒,她經(jīng)常趁主人不在家時,怒罵小愛因斯坦。
保姆喜歡既不哭鬧、又聰明伶俐的孩子。可是這個小孩子雖然不哭不鬧,但整天像木頭疙瘩一樣,沒有半點靈氣,保姆照樣是不喜歡他。可是為了維持生活,掙錢補貼家用,她不得不照看這個“令人討厭的小祖宗”。
這個“令人討厭的小祖宗”的父母顯然也很著急,盡管他們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但還是節(jié)衣縮食,拿出錢來為他專門請了一個保姆來教他說話。
然而,任憑大人費盡心機,小愛因斯坦就是不肯開口說一句話。保姆已經(jīng)認定了這是一個又蠢又傻的孩子。就連他的父母有時也不免產(chǎn)生懷疑:這孩子的智力發(fā)育是否真的不正常。
愛因斯坦的母親是個很有教養(yǎng)的婦女。她知識豐富,懂得藝術(shù),又彈得一手很棒的鋼琴。她常常想,像他們這樣的父母怎么能生出個這么傻的孩子來呢?
帶著這個疑問,愛因斯坦的母親經(jīng)常會偷偷地觀察兒子。有一次她驚喜地發(fā)現(xiàn),當她演奏鋼琴時,孩子會一動不動地聽著。當她彈奏出美妙的旋律時,兒子的表情頓時充滿喜悅,可當彈奏到憂傷的旋律時,兒子的表情又會變得出奇地嚴肅。
“他懂得音樂?!蹦赣H驚喜地說,“阿爾伯特能聽懂音樂!懂音樂的孩子怎么能是傻子呢?”有了這次發(fā)現(xiàn),愛因斯坦的母親欣喜萬分。
愛因斯坦的父親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很注意對孩子進行觀察和誘導。他經(jīng)常會帶回家一些精致小巧的玩具給阿爾伯特,但這孩子對玩具總是一副漫不經(jīng)心的樣子。
每次得到新玩具,小愛因斯坦連看都不看一眼就把玩具丟在一旁,甚至對一些精美的玩具也從來不感興趣。這下可愁壞了他的父母。
然而,令全家人高興的是,在愛因斯坦4歲的時候,他終于會說話了。雖然他說話的時候比別的孩子要少得多,但是,只要他想說,說出的句子總是連貫的,意思表達得也比較清楚。當愛因斯坦的父母聽到孩子說出了第一句簡單的話后,終于長長地出了一口氣。他們總算可以斷定,兒子不是啞巴了。愛因斯坦從小就喜歡獨來獨往,他時常故意躲開小伙伴們,獨自做自己喜歡的事。即使同親人在一起時,他也只是一個沉默的聽眾。
他非常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做那些在別人看來顯得枯燥的事,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這是一款非常需要耐心的游戲,可是愛因斯坦卻對其頗為熱衷,總是不厭其煩地搭著紙房子,不成功絕不罷休。
愛因斯坦總是少言寡語,極少主動開口和別人交流。可是,他那雙明亮的棕色的大眼睛卻總是閃爍著聰明、智慧的光輝。他從小就習慣于用這種沉默的獨立思維去面對周圍的世界。
在愛因斯坦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天,父親拿來一個小羅盤給他玩。他將羅盤拿在手中,朝不同的方向轉(zhuǎn)動,但是不管他怎樣轉(zhuǎn),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一直指著北邊。他感到從未有過的驚奇。他想,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件奇異的事物的后面。
這件事給愛因斯坦幼小的心靈留下了一個極為深刻而持久的印象,同時也喚起了他強烈的探索自然奧秘的好奇心:“爸爸,這個圓盤里還藏著什么東西嗎?”他禁不住問爸爸。
爸爸用手翻轉(zhuǎn)羅盤,讓愛因斯坦前前后后看個清楚,然后說:“你自己看見的,這羅盤里除了這根指針,什么也沒有?!?/p>
“那么是什么東西使它永遠都指著同一個方向呢?”
“那是磁力,是地球的磁力使它永遠指向北方?!?/p>
“磁力?磁力又是什么?它究竟藏在哪里?我既看不見它,也摸不著它。它能使磁針轉(zhuǎn)動,為什么我就感受不到周圍有它的存在呢?”
阿爾伯特很詫異地看著令他倍感神奇的小羅盤,他默不做聲地想著什么,然后又默默地躺在床上,不再開口說話。
看不見、聽不到的神秘力量——它就成為不可抗拒的法則,支配著這個世界呢!這是多么神秘??!由于這種偉大的力量,我們的世界才能一分一秒都不差地活動著。
阿爾伯特仍然閉著眼睛,一心一意地思考著。他到底在想什么,甚至連他自己也不明白。不過,這的確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接觸到宇宙的神秘之門。
阿爾伯特就像追憶著甜蜜的夢境一般,從老遠老遠的地方,幻想著能引動那根小針的力量。
愛因斯坦在他67歲時寫的一篇《自述》中說:
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我經(jīng)歷過這種驚奇。羅盤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根本不符合那些在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我現(xiàn)在還記得,至少相信我還記得,這種經(jīng)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后面。凡是人從小就看到的事情,不會引起這種反應:他對于物體下落,對于風和雨,對于月亮不會從天上掉下來,對于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qū)別,等等,都不會感到驚奇。
但是愛因斯坦天生就有一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兒,他從來不會因為某個謎團暫時無法解開就輕易放棄。在那之后的日子里,一連許多天,家人都見他每天拿著這個小小的羅盤,像著了魔似的,一次又一次重復地擺動、翻轉(zhuǎn)、思索、搖頭。
“阿爾伯特真是一個古怪的孩子。”從孩子的病房走出來后,赫爾曼對妻子波琳說:“我想,他在病后一定會很無聊的,便帶了一個羅盤給他玩兒,哪知他看后卻默不做聲地想著哩?!?/p>
“嘻,嘻,他的老毛病又發(fā)作了。不過,我倒放心了。”
“這話怎么說?”
“可不是嗎?這個孩子過了周歲還不會說話,好不容易學會了說話,又是那樣的沉默寡言。我生怕他會是個白癡呢。”
“哈,哈,他不是白癡。不過,的確有一點古怪。他從來不跟別的孩子去做淘氣的事,老是獨個兒望著蝴蝶飛翔,或注視著花朵迎風招展?!?/p>
“真的??!可是,也許這就是天才。說不定將來這個孩子會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呢!”
阿爾伯特的母親萬萬沒有想到,她這句脫口而出的話會成為極其靈驗的預言。他父親聽了母親說的話,張開大嘴,很高興地笑了起來,說道:“哈!哈!阿爾伯特是天才?是大科學家?”
后來,愛因斯坦表面上好像已經(jīng)放下了這個關于磁力的問題,家人也以為他已經(jīng)從這個古怪的羅盤問題上擺脫出來,徹底忘記了它。
其實不然,愛因斯坦根本就沒有放下這件事,更沒有忘記這個關于磁力的問題。甚至可以說,他的整個人生幾乎都在思索著它以及與它有關的一切問題。
正是由于小小的羅盤里那根按照一定規(guī)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極大的好奇心,那就是探索事物的本質(zhì)。
探索事物的本質(zhì),這一點對科學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盡管愛因斯坦從兒童時代“羅盤經(jīng)歷”中感受到的困惑與日后相對論的研究對象有一定的共同性,但是這種共同性畢竟有著本質(zhì)上的差異:前者無非是一個孩子對自然現(xiàn)象的驚奇感;而后者則是對宇宙規(guī)律的無限探求。
被保姆稱做“令人討厭的小祖宗”的阿爾伯特,雖然在語言方面發(fā)展緩慢,但他對音樂的感悟力特別強,在他還不會說話時就已經(jīng)懂得音樂了。
母親為了提高兒子的智力,在還沒有教他識字之前,就讓他學習拉小提琴。令母親沒有想到的是,愛因斯坦學習小提琴時是那樣的投入、刻苦。在他上小學前就能演奏復雜的曲子了。愛因斯坦的母親還發(fā)現(xiàn),兒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都觀察得特別專心,他要是觀看一樣東西,常??梢猿掷m(xù)一兩個小時,在觀察事物時嘴里還發(fā)出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聲音。
不久后,這個“令人討厭的小祖宗”終于到了上學的年齡,他被父母送進了學校,從心底里討厭他的保姆終于解放了。
父親指望愛因斯坦上小學后智力發(fā)展出現(xiàn)一次大的飛躍;可他的母親則現(xiàn)實得多,她只希望兒子在智力水平方面能夠趕上一般的孩子,以便孩子在學習中不那么吃力,不受人欺負。
然而,阿爾伯特又一次讓父母失望了。他的學習成績很差,在他的各科學習成績中,沒有一項令老師滿意的。
阿爾伯特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常常令老師很費解。在歷史課上,老師在講臺上講得津津有味,學生們都聽得相當入神,有時還會發(fā)出陣陣的笑聲??墒牵柌貐s跟一切都沒發(fā)生一樣,兩眼只顧盯著窗外發(fā)呆。
愛因斯坦上語言課時提不起精神來,拉丁文、希臘文的考試也是經(jīng)常不及格。唯一例外的是,他對簡單的邏輯課聽得有些入迷,在課堂上還能提出一些讓老師都感到傷腦筋的問題。
期末考試過后,愛因斯坦除了邏輯課成績優(yōu)異之外,沒有一項成績令人滿意。就連他并不反感的數(shù)學、物理、生物、自然常識等課程,也都是勉強及格,而歷史、語言、神學等課程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及格。
阿爾伯特在學習中最討厭的是那些死記硬背的科目。他不愿意去記那些不用思考、只能牢固記憶的內(nèi)容。
有一次上歷史課,老師在課堂上提問一件歷史事件。當老師問到阿爾伯特時,他站起來很有禮貌地回答:“對不起,我沒有去背?!?/p>
“為什么沒有背?”老師追問。
阿爾伯特回答說:“需要時去查詞典就是了。如果連這些不變的知識都需要記憶的話,要詞典還有什么用呢?”
這種從來就沒有聽說過的答案把老師徹底激怒了。他反唇相譏道:“什么事情都查詞典,要我們的大腦有什么用呢?”
阿爾伯特不急不躁地回答說:“我們的大腦是用做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而不是搞機械記憶的?!?/p>
老師當即被他氣得無言以對,同學們也都向他投來詫異的目光。
在老師眼里,阿爾伯特是個差等學生。他上課不專心,行為怪僻,懶懶散散,經(jīng)常精神不振。他最喜歡的動作是一個人坐在教室里發(fā)呆,有時還說些誰也聽不懂的囈語。沒有一個老師對他感興趣。雖然他非常喜歡數(shù)學課,數(shù)學老師也對他極為反感,經(jīng)常罵他是不可救藥的“懶狗”,因為他很少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
每當考試的時候,也是阿爾伯特倍感困惑的時候。因為當時的考試一般是考知識、考記憶而不是考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阿爾伯特最討厭、最不愿意做的事是死記硬背。所以,他的考試成績通常很差。為了應付考試,他不得不借助同學的筆記本記一些東西,這樣才能勉強通過考試。每次期末考試結(jié)束,他帶回家的成績單都讓父母搖頭嘆息。
但愛因斯坦也有他特別喜歡的課程,比如說手工課。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那個漂亮而又嚴厲的女教師。
愛因斯坦因為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望著面前這個小男孩,不知道他能交上一件什么樣的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其中一條凳腿還釘偏了。
女教師顯然很不高興,她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
同學們竊笑著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差的凳子了?!?/p>
教室里發(fā)出一陣陣哄笑。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差的凳子。”
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p>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深思著,她向愛因斯坦親切地點了點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在這個小故事里,愛因斯坦表現(xiàn)了他對自己的態(tài)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