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止觀與入定

降伏其心(全) 作者:釋萬行


12.止觀與入定

跑完香有什么感覺?身體有沒有發(fā)熱?如果沒有,說明跑得不夠。如果跑好了,會有暖流從腳底產(chǎn)生,腿也不會那么僵硬,坐下來就容易安靜,散亂的心也容易收回來。如果跑過了,身體疲勞了,就容易打瞌睡。一個人之所以雜念多,是因為精力太充沛,躺在床上也不容易入睡。如果一個人太疲勞了,躺在床上什么雜念都生不起來,很容易入睡。

為什么禪堂里靜坐的人飲食特別少?一是為了對治昏沉,二是為了對治雜念。當一個人雜念不生時,你們說是什么境界?怎么用功?也許你會說:“我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狈痖T里常用一個字叫“參”。那么今天你們就參:沒有雜念的時候,我在做什么?怎么做?有了雜念應(yīng)當怎么處理?

我對治它的辦法是:不迎,不拒,不跟隨。那么再參一句:不迎,不拒,不跟隨的時候,你又在干什么?這又是一個問題。打坐的時候,不是不讓你想,而是不讓你胡思亂想。如果打坐的時候什么都不想,傻乎乎的像木頭一樣,怎么開智慧呢?如果在靜坐的過程中什么都不想,坐上一百年也不會開智慧!

佛門里有個用語叫“止觀”?!爸埂笔窍缤?,專心于一境。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入定了,定在一件事情上,或者定在一個問題上。你不能定在一個問題上就叫散亂。如果定在一個問題上,沒有提起正念(即沒有觀),你就無法開智慧?!爸埂笔菫榱硕?,“觀”是為了開智慧。為什么不用“想”,而用“觀”呢?因為“觀”很重要。這個“觀”字用得非常妙。觀——又見面了,意味著原本就有,不需外求。

佛門里通常把止、觀連在一起講,實際上它們是兩重意思。后來又延伸為“觀想”,又是兩重意思。有人說:“我也在觀,為什么沒有開智慧呢?”“觀”不是“想”。實際上“止”是定在一件事情上、一個問題上?!坝^”是審查的意思。那么“想”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追究的意思。禪堂里有個詞叫“參究”。實際上參究和想的意思一樣。你們通常習慣于在靜坐的時候,把自己觀想成阿彌陀佛或觀音菩薩,這也是一種觀想。

那么用功的時候,應(yīng)該如何止、如何觀呢?比如你靜坐時產(chǎn)生了一個念頭,你說:“不管它,不要住在上面。”但是問題出現(xiàn)了,不管怎么行呢?沒有解決問題,理不明,智慧就打不開。你一直止在一個問題上,那是“定”,而非“慧”。

在靜坐的過程中,每個念頭來的時候你都要觀察到,去的時候也要觀察到。并不是像大家說的“念頭來了不管它”。不管它,你坐在這里干什么?每一個念頭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你都要像旁觀者一樣看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如果你把這個方法用久了,訓(xùn)練熟了,你就是止、觀雙用。如果這個方法你不會用,只能先修止,再修觀。如果這個方法用得很熟練了,你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突然跳進去,與妄念合二為一,融為一體,這時候就沒有能看和所看了。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周圍發(fā)生的事情你看得很清楚,但沒有參與??赡苁桥氯锹闊?,也可能是沒有膽量參與,或者說“與我無關(guān)”。但是,如果打坐中出現(xiàn)了境界,你敢與它合為一體,那么在以后生活中發(fā)生的問題,你就不會回避了。因為生活中出現(xiàn)問題和打坐中出現(xiàn)問題,其道理是一樣的。

為什么我說要想修道,要學(xué)會種菜、養(yǎng)花呢?因為種菜、養(yǎng)花是非常細的工作。乃至做飯、做菜做得好,也說明你很會把握火候,很會搭配,很細心。同樣,修行也需要調(diào)配。比如今天生理上有反應(yīng),你該如何對治?明天心理上有反應(yīng),你又該如何對待?這些都需要調(diào)配。

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做事的風格和方法就是他修道、用功的風格和方法。因為兩者所用的心是一樣的。如果你在生活中馬馬虎虎,用這種風格去修行,也會馬馬虎虎,打坐時也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的妄念,更不會去觀察定中的境界。

我經(jīng)常看到我身邊的人做事非常馬虎,以這種方式,以這么粗糙的心性,怎么修道呢?如果做事非常細心,追求完美,一旦轉(zhuǎn)到修道上,也會一個雜念也不放過,一個漏洞也不會讓它出現(xiàn)。所以過去南泉禪師收徒弟,先讓你下地干活,以此觀察你能否修道。如果你在種田的時候,地里長滿了雜草你發(fā)現(xiàn)不了,在修道時,心田里長滿了貪、嗔、癡的習氣之草,你也發(fā)現(xiàn)不了。

一般人都認為自己很聰明、很完美,這就是眾生。圣人則相反,從不會這么認為。就是稍有一點修行的人也不會這樣想。因為凡夫只看別人的過失,專在別人身上挑毛病,從不看自己的問題。而圣人只看自己的問題,不會在別人身上挑毛病。

如果大家學(xué)佛修道多年還不能“止”,或者能止而不能“觀”,那么你的修行或禪定功夫根本不可能上臺階。修行想提升,靠的就是止觀。

古人創(chuàng)造了一個非常笨,但卻非常有效的用功方法,就是隨身帶一支筆、一個本子,把自己一天當中的每一個起心動念全都記錄下來,用點、圈、叉加以區(qū)分。產(chǎn)生好的念頭,就畫一個圈;產(chǎn)生壞的念頭,就畫一個叉;產(chǎn)生不好也不壞的念頭,就畫一個點。如果你們采用這種既笨又有效的方法,一個星期下來,你們會發(fā)現(xiàn)打叉的時候最多。那時候你們會驚出一身冷汗,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壞念頭會這么多。

一般人每分鐘都會產(chǎn)生無數(shù)次的念頭,如果看不清自己的念頭,又怎么用功呢?功夫不是靠打坐坐出來的。盡管用功的方法包含了打坐,但打坐不是唯一的方法。當你把“止”的功夫培養(yǎng)出來以后,隨時隨地都可以“觀”。實際上“止觀”是“入定”前的一個加行法。

在入定之前,你會感到身體逐漸消失,不存在了;接著是呼吸逐漸微細;再接下來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念頭逐漸減少,乃至不存在了。這是入定前的三個層次,每個人入定前都會經(jīng)歷這三個階段。當沒有妄念的時候,身心內(nèi)外就像一面鏡子,內(nèi)心偶爾會產(chǎn)生一個游絲般的念頭。這種游絲般的念頭與起初的念頭不一樣,好多人都覺察不到,以為自己沒有念頭。初禪、二禪還無法斷掉這種游絲般的念頭,只能熄滅粗糙的念頭。

一般在初禪、二禪和三禪時,身心會產(chǎn)生一種喜樂?!跋病笔侵感睦淼母惺埽皹贰笔侵干淼母惺?。也就是說在前三禪,生理、心理還沒有完全空掉,只是妄想熄滅了。有的人在靜坐時,偶爾會碰到入定的感覺,但他不知道自己是怎么進去的,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出來的,出來后想再進去就不知道怎么進去了。

這是為什么呢?就像你們睡覺一樣,不知道是怎么睡著的,也不知道是怎么醒來的。如果有一天你知道入定是怎么進去的,出定是怎么出來的,也就意味著你掌握了怎么睡著、怎么醒來的方法,對生死你也就做得了主了。

掌握了死亡的人,臨終的時候就像入定一樣,也就是采用入定的方式死亡。怎么入定,就怎么死亡,怎么走掉。死亡的經(jīng)驗和入定的經(jīng)驗一模一樣(指圣人的死亡與入定一樣)。死亡的時候,感覺身體逐漸消失了,然后感覺呼吸停止了,再感覺念頭沒有了。

打坐的時候也是身體先空掉了,然后呼吸沒有了,接著念頭也沒有了。都沒有了,該怎么辦呢?帶著覺知的力量,來去自由,橫超三界!逢山過山,遇海過海,走直線,不走彎路,真的是直來直去。你們坐在這里,念頭就是直來直去。是不是想到北京就直接去北京,想到天津就直接去天津,想到上海就直接去上海,而不是像沿著鐵路線那樣彎彎曲曲地走?

入定(死亡)之后,覺知超然于虛空之外,獨來獨往,來去自由,你會感覺到什么叫解脫。你們會說:“我在做夢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啊,為什么不能讓夢中的境界在定中產(chǎn)生呢?”想(思維)是靠獨頭意識,禪定中的境界在初級階段也要靠獨頭意識。當禪定功夫深入之后,就不需要靠獨頭意識了。

為什么有些坐禪的人,身體消失了,呼吸微弱了,妄念消失了,覺知卻不能持久呢?因為他的禪定功夫不能持久,他不能安住于禪定中。為什么不能安住于禪定中呢?因為不能清楚地知道乃至把握如何進去、如何出來。只有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實踐和訓(xùn)練,有一天才能達到隨時可以進入定的境界,也隨時可以從定的境界中出來,定境想持續(xù)多久就能持續(xù)多久。也就是在禪定境界中已經(jīng)做得了主,要坐多久就可以坐多久。

就像今天在觀音洞里打坐,沒有電,大家憑著感覺慢慢地摸進洞里,又憑著感覺慢慢地摸出去。剛開始可能不知道怎么摸進來,怎么摸出去。如果反復(fù)地摸進摸出,熟悉了地形和路線,就可以隨時進來,隨時出去,想在洞里停留多久就可以停留多久。這就是禪定功夫。

今天講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終的。開悟的人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入定,學(xué)坐禪的人也是用這種方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