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元井 鬧市古井今猶在
貴陽,延安東路,一頭連接繁華噴水池,一頭則是貴州師范大學。在中段位置,從公交站牌附近的狹窄入口進入,就是三民東路。
低矮商鋪,賣的都是小吃和雜貨,一進三民東路,就進入了熱鬧的菜市場,盡管抬頭可見高樓大廈,但在這里卻留著幾處老式房子:紅木板、黑瓦片,市井味道十足。在這處老房子的正對面,有小道往下,走幾步,就是貴陽市一大古井所在。
一棟中高層居民樓“腳下”,用石材隔出水井模樣,靠近看,“水井”不斷冒水,由伸進高樓內部的水管引出。水井外有兩根外流水管,水流量很大,向下有隔出的水溝和暫時儲水處。肉眼觀看,此井水質清涼無雜物。
在水井旁邊,有新修的護欄,還植有綠竹,有石凳石桌。水井旁立著石碑,上面寫著“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玉元井”“二0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布”,立碑單位:貴陽市人民政府。
玉元井旁,有住戶在此洗衣服,也有商家在這里洗儲物筐,現(xiàn)場十分熱鬧。
盡管水井旁邊有醒目標志寫著“非生活飲用水”,但長期在附近商場干活的搬運工人也到這里來接水飲用。
在井邊,被人們分為幾個區(qū)域,路過擦鞋的,井邊玩耍的,洗衣服洗鞋的,聊天說話的,十足生活氣息。
這口古井原名三元井,歷史可以追溯到元明交接時,距今已經五六百年。大約在明朝洪武年間,有南下移民到貴陽,在貴陽北門城墻外這一帶拓荒居住,就在如今的三民東路。因為開荒,人們在同年的正月、七月、十月間發(fā)現(xiàn)了三股地下泉水,將其建成水井之后,按照發(fā)現(xiàn)的時間分別命名為上元井、中元井、下元井。曾經的上元井就在如今保存的古井處,中元井在富水北路東邊坎腳,下元井在蘇家橋附近。后來三井合并,全部在上元井處匯合,三元合并,故為三元井。
現(xiàn)在的三民東路,曾經叫三官殿,而此名來源就是因為三元井。
在舊時,井和水對人的生活至關重要。貴陽人格外重視曾經的上元井,在井旁曾有華表,石柱上刻著笑瞇羅漢。在古代,每逢天旱,民間耍龍求雨,耍龍隊要“拜訪”民間水井,上元井(今玉元井位置)就是每年耍龍表演“壓軸登場”的舞臺。因為敬重上元井,貴陽人還在井旁修一殿,供奉“一品賜福官”“二品赦罪官”“三品泉源水官”,即天、地、水三官,故名“三官殿”。
三民東路的“原住居民”們都還記得三官殿的地名,楊先生說,現(xiàn)在在井邊附近的這一帶都叫三官殿,殿的具體位置就在水井旁的居民樓那里,但很多人只知道地名,卻不知真的有殿。
而最后合三為一的三元井,除了水是供井水的生活功能之外,也延伸出了獨有含義。貴陽市政府地名辦公室出版的《貴陽地名詩文楹聯(lián)》中,清代劉韞良為三元井寫有楹聯(lián):“科目蟬聯(lián)翹厚澤,狀頭鰲點俯清流”,以三元之名,寓意古代讀書人對“連中三元”“三元及第”的愿望。據(jù)說井邊的“原住民”中就有人在鄉(xiāng)試中得了第二名。
20個世紀50年代,三元井有兩個井口,一個井口是生活飲用水,水滿出來溢到第二個井口,用來洗菜洗衣一類,通過如此分流,保護水源。人們保護水源的意識非常強烈,都是自發(fā)保護水井。
很多老貴陽都還記得的龍井的米粉、薛家井和三元井的豆芽,都是曾經活躍在老貴陽餐桌上的“明星”。
遠去的歷史和真實的生活,如今與井水的關聯(lián),似乎都不那么緊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