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 古橋

貴山之陽,城事過往:尋訪那些被遺忘的記憶 作者:白鳳


橋,不止是橋

橋,根據《說文解字》的解釋,“橋,水梁也?!?/p>

在現代漢語詞匯中這個字的基本解釋為“架在水上或空中便于通行的建筑物”。不論是怎樣的解釋,橋都不是只在辭典上才能見到的字眼,也不是某一學科晦澀的專用名詞,它是和人的基本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而且這種“相關”自古有之,且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越發(fā)重要??梢哉f,橋不只是架連起空間讓天塹變通途的交通要塞,也是承載著百姓生活記憶、地方文化歷史內涵的活化石。

在曾經的貴陽,但凡有河的地方,就有橋。這些橋不僅架連空間,而且是從現實層面及心理層面都代表著將兩岸聯(lián)系起來,改變原本難以溝通的狀態(tài)。

這些橋,在靜默無聲中記錄歷史,記錄著造橋背后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甚至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演變?yōu)橐环N對物的崇拜,代表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濃濃深情;從時間概念上講,也架連起了現代人對古人的懷念和記憶。

即使這些橋已經不存,或是早就被新橋取代失去功用,但實體的橋和橋背后非實體的人文精神、社會契約,不該就如此退居到回憶中。

橋,并不止是橋。

宮詹橋 詩人故里 滄桑老橋

尋找宮詹橋,過程頗有曲折。

從貴陽主城區(qū),經花溪到青巖,兜兜轉轉一路打聽,經五六十公里到達思潛村,找到河流位置,卻只見鋼筋水泥的思潛橋。

經過村民指路,再行六七公里,一路前行,一座石拱橋就出現在眼前,橋頭位置立著石碑: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宮詹橋。立碑時間,一九九七年九月。石碑角上有破損,根部斷裂。

宮詹橋為石拱橋,三個圓弧橋洞,兩個橋墩兩邊分別為三角形,尖角向外,為常見的泄洪功能設計。橋身多處長著雜草,兩岸青山,橋下綠水,加上因水位低河床上露出的巖石,宮詹橋更顯蒼老。

橋身較長,從橋頭到橋尾,完整橋身超過四十米,橋面已被水泥石沙鋪平,邊緣位置豎起兩排青石塊作為護欄,用步子粗略測量,橋面大約五米。橋尾有明顯的現代鋪設馬路與石塊橋相接的痕跡。

橋身為石塊壘成,縫隙處還是能看到明顯石灰,甚至有些位置還有后期被修補的痕跡。橋面和道路融為一體,附近有小轎車和農用車停放,顯然,老橋還在被使用。

除了橋頭的文物保護單位石碑,要證明宮詹橋的價值,還要看橋尾的兩塊石碑。

兩塊石碑,邊緣位置被石塊包圍保護,左邊石碑呈方形,也是密密麻麻小字,卻較右邊小字清晰,文尾位置可清晰見到“嘉慶巳年立”字樣,文中還能辨清“翰林院”“監(jiān)察御史前提督湖南學政”,從碑文中“造此橋也嘉惠其鄉(xiāng)里并往來過客”“石欄以便車馬往來并行不?!保ㄔ臑榉斌w)看出,此為橋重建時的碑記。

右邊一塊石碑為圓拱門形狀,中間位置從上到下是“宮詹橋”三個大字,三字上又有“億萬斯年”四字,除比較醒目的大字之外,右邊石碑上還有密密麻麻小字,因石碑破裂磨損,難以完全辨明小字所述。

《貴陽府志》:宮詹橋,在城南六十里白納司騎龍寨,高五丈余,乾隆二年周起渭建,郡人曹維城有碑記,嘉慶十四年重建,郡人何學林有碑記,路通青巖,定番。

也就是說,宮詹橋邊上現存的石碑,乃是出自貴州唯一的武狀元曹維城之手,另一塊則表明是嘉慶十四年維修,賜進士出身、翰林院檢討、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何學林撰寫《重葺宮詹橋碑記》。

而建橋者,乃是清宮詹事、里人周起渭(漁璜)。

周起渭,字漁璜,貴陽青巖騎龍人,清初著名學者、詩人。曾為詹事府詹事,參與編修《康熙字典》,任纂修官,名列第三。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成就較高,有《桐埜詩集》流傳,在現在的花溪還有其故居桐埜書院。

除了詩歌造詣,在花溪歷史上被銘記的是周漁璜對于故鄉(xiāng)的深厚情感,二十七歲參加《貴州通志》編撰??滴跷迨?,周漁璜于任上逝世,在其彌留之際,囑咐后人修建宮詹橋方便鄉(xiāng)里。

橋,不僅成為花溪蒙貢寨的村民們架連進出的交通要道,也是如今貴陽人懷念清代詩人周漁璜的記憶要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