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而足
【釋義】原指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滿足,后指同類事物或現(xiàn)象很多,反復出現(xiàn),不能一一列舉。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
元朝施濟,是江南蘇州吳趨坊人,為人和善,常接濟一些窮困的人。到他40歲時,妻子嚴氏給他生了個兒子。施濟給兒子取名施還,到兒子三歲時,施濟帶紋銀300兩去虎丘山水月觀音殿,感謝菩薩賜子給他,并取銀還愿。
施濟正準備將銀子捐給觀中修殿之時,忽見幼年同窗好友桂富五站在劍池邊望著池水哭泣不已。施濟忙問為何哭泣,桂富五說自己向宦官李平章借了300兩銀子。誰知道經(jīng)商失敗,本利俱無,而李平章家則落井下石,趁機逼債,不僅田房家私盡歸李家,連老婆孫氏和兩個兒子也被奪了去。施濟就把300兩銀子送給了桂富五,自己事后另外又拿了銀子去還愿。
桂富五拿了銀子到李府,好說歹說才贖回了妻子和兒子,當桂富五一家來到施家拜謝時,施濟問他今后的打算,桂回答說:“身居口食,一無所有,如果仍住在蘇州,那只會出丑,只好流浪到外鄉(xiāng)打工?!笔桶炎约业纳棃@、幾間草房以及十畝田地送給了桂富五,讓桂家免受流浪之苦。
卻說桂富五在施家的桑棗園中住下后,不意在一株銀杏樹下掘得三罐銀子,共有1500兩。原來這是施濟的父親當年埋在地下的。桂富五得了這筆財富,就瞞著施家到紹興縣置買了田產(chǎn),靠收取田租而發(fā)跡。當施濟突然得病去世之后,桂富五一家則找了個借口離開了桑園,去紹興過起了財主的生活。
施濟去世五六年之后,施家的田產(chǎn)逐漸賣掉,童仆都已逃散,只落得施濟之妻嚴氏和兒子施還母子倆苦度時日。此時,施濟當年的好朋友支德正巧棄官回歸故里,經(jīng)常接濟施家母子。還將女兒嫁給施還為妻。
后來,支德打聽到桂富五在紹興發(fā)了財,就對施還說:“當初,桂富五受你家的恩惠,不一而足,別的不講,單說還債就是300兩銀子,如今他發(fā)跡了,想必你去找他,一定不會虧待你的。”施還遂同母親同往紹興投奔。誰知已經(jīng)改換名姓的桂富五對施還母子十分冷淡,并否認自己曾經(jīng)受過施家的恩惠而拒之門外。
后來,桂富五因想花錢買官,上了大當,終于家破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