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智慧課堂
一、智慧課堂學習中
智慧課堂是個新生事物,可以說代表著教學改革發(fā)展進程中的一個流派,也是信息技術人的一個教學理想,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實現(xiàn)教學的深度改革,從而促進學生發(fā)展。筆者有這樣幾點感受。
(一)關于智慧課堂與翻轉課堂
華東師范大學立足于信息技術的改革,借鑒國外的慕課及翻轉課堂的有效教學范式,創(chuàng)立了一種微課加翻轉課堂的具有中國當代教育特色的教育方式,目前正全面推廣。其強大的內生性生命力在于,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大背景下,用微課代替了導學案問題單,用系統(tǒng)化碎片學習的方式,使整個課堂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之前的預習,變得為學生所喜聞樂見,富有實效?,F(xiàn)在所謂的智慧課堂,不太主張在課前用微課的形式進行預習,也不太主張在課堂教學當中進行翻轉,而是寄希望于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利用信息技術使課堂變得高效。就初衷來講,慕課聯(lián)盟、翻轉課堂、智慧課堂,都是教學改革當中的有益探索,無所謂優(yōu)劣好壞。就效果而言,翻轉課堂在國內外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而智慧課堂在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上還沒有特別經典的范式,或者說,智慧課堂在廣大一線教師的頭腦當中,并沒有形成一個特別清晰的可操作的實踐思路。
(二)關于智慧課堂的教學模型
智慧課堂有一個原理性、基礎性的教學模型,主要包括布置任務問題驅動、知識學習、訓練鞏固梳理、拓展延伸。里面比較有特色的是問題布置與任務驅動,它要求教師在新課導入的時候,不但要聯(lián)系生活創(chuàng)設情境,而且要明確任務,提出問題,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
(三)關于智慧課堂的幾點困惑
智慧課堂重點是微課的設計與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目的。微課設計與使用的重要標準,就是能否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達成服務。對整個課堂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進行微課設計,這不但增加老師的負擔,有些環(huán)節(jié)也毫無必要。所以微課的設計,應該是在對整個教學設計通盤考慮之后,看哪些環(huán)節(jié)借助信息手段能使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礎上進行設計。
2.何時運用。因為智慧課堂不主張課前預習和實施翻轉,所以微課一般都用在教學過程當中。智慧課堂的目的有兩項,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與創(chuàng)造性。不利用微課使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預習,怎樣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呢?另外,關于微課的使用,建議組委會讓教師在實際教學的、與學生直接配合的過程中,去展示微課的使用時機。
3.怎樣融合。智慧課堂提倡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深度融合,這個提法非常好,但是在教學過程當中怎樣能夠有效做到呢?實際地講,有些學科根本做不到。這是由不同學科的本質所決定的。信息技術也只是眾多學科的一門,在其他課上的基本功能就是扶助和支持,如果讓整個信息技術占據了課堂的最主導地位,那么其他學科的特色就將失去。因此利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時,不可盲目夸大信息技術的主體作用,使其喧賓奪主。
4.教師技能。是否所有的老師都能做智慧課堂呢?是否信息技術比較優(yōu)秀的老師就能夠處理好智慧課堂呢?不見得。筆者認為,智慧課堂的根本、核心不在于信息技術,而在于老師本人的學科教學經驗和育人能力。有老師這樣說道:“沒有十年二十年的教學經驗和積累,是做不了智慧課堂的。”這點非常有道理。學科依然是我們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要在傳授學科知識、培養(yǎng)學科能力、理解學科邏輯結構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理解世界,透視人生,培養(yǎng)學生智慧。這里的“學科”包括的是不同的學科。沒有哪一個學科能代替其他學科去實現(xiàn)育人的功能的。
社會及科技手段的變革,肯定會影響到教育教學改革,農業(yè)社會的韋編竹簡筆墨紙硯,工業(yè)社會的幻燈投影電腦互聯(lián),現(xiàn)在信息社會的云存儲大數據,這些都肯定會深刻影響整個教育教學領域。在發(fā)展的過程當中,以人為本,用學科去理解世界,透視人生,培養(yǎng)智慧,始終應該是我們重視和探究的。
二、智慧課堂領悟中
經過了一天的學習,觀摩了幾個非常有水平的微課展示,又兼聽了專家及教授的點評,筆者對微課的制作及使用漸漸有了比較明晰的認識。
(一)什么是微課
微課不是一種課堂教學的形式,而是一種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持的資源,用信息手段為教學和學習提供支持。不是教學過程中所有的環(huán)節(jié)都可以用微課進行設計,微課資源要為教學目標的達成服務,其主要形式不僅是知識的講授,還包括方法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yǎng)。
(二)關于微課資源的使用時機
微課資源可以在課前、課中和課后使用。課前的微課資源主要是供學生自主預習使用;課中的微課資源主要是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破解重難點使用;課后的微課資源主要是供學生反復復習、鞏固強化使用。課前的微課資源和翻轉課堂非常相似;課后的微課資源相當于復習鞏固;智慧課堂下的微課資源主要是指課堂進行當中所使用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課堂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一位教師說:“微課資源的設計,要更多地從學情出發(fā),考慮學生的感受?!边@句話一語道破了微課資源的現(xiàn)實意義和實用功能,突出了其育人的本質。
(三)關于微課的形式
教師不能將45分鐘的課堂設計都進行微課化。微課的時間必須控制在5~8分鐘左右,時間再長就不稱為“微課”了。同時也不可把微課和課堂實錄、教學課件弄混,這一點是目前微課運用中教師比較容易犯的錯誤。
(四)關于微課的內容
一件微課資源,就是要針對一個知識點、一個問題或一個任務進行設計,不要求全、求多、求深。筆者參加過一個微課展示活動,展示過程中,我校參賽的四位老師這點做得都非常好,專家評委的點評都以我校老師的微課視頻為例,并且引用了我校參賽老師的相關觀點。微課內容要緊緊貼近學科本質,在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理解學科結構的過程中,恰當深度地融入信息技術,要把微課設計放在整個學科教學和學習設計的宏觀框架當中。
三、關于微課應用思路
學習結束,收獲很多,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怎樣把所學的理論知識進一步轉化為教育實踐,以促進教育質量的提升。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進一步領悟微課內涵
在新奇、質疑與懵懂并存的心態(tài)中,我們接觸到了微課,并漸漸對其有了一個清晰的印象。如果憑自己的理解給微課下個定義,那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為了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以及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需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手段而設計的,時間不超過8分鐘的微型課程資源。
微課和慕課不同的是:慕課一般用在學生預習的時候使用,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預習、終身學習能力為主要目的;而微課可以用在課前課中課后,時間不同,其目的、效果也不同。微課和課堂當中使用的課件也不相同,課件是和整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及過程并行的,而微課只是針對一個知識點、一個問題,是為實現(xiàn)一個任務,突破一個目標而設計的。微課和課堂實錄也不相同,課堂實錄只是一種現(xiàn)場錄像,而微課主要是為了講解,要給出知識方法,一般還要結合具體的實例。
弄清楚了微課是什么,不是什么,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確切的認識,才有可能進行下一步研究,否則一切都無從談起。
(二)要本著立足自己、實踐本土應用的原則
任何形式的學習,都不能照搬照抄,照搬照抄來的東西會讓師生水土不服,難有收獲。學得真髓,立足自己的實踐,總結自己的經驗,將外來的種子植根于本土的土壤,才會有最終的收獲。各個地方師資水平不同,學情有差異,課程資源有別;而對新生事物的理念轉變要有一個過程;一些專家所提出的一些理想課程和現(xiàn)實的課程還有很大差異;首創(chuàng)難工,還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進行矯正、補充和完善。這些都決定了引進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時,要以一線老師為研究主體,進行本土化的實踐,絕不可照搬照抄。
(三)采取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策略
微課,如果大規(guī)模進入常規(guī)教學,將給整個教育教學帶來很大的變化,因此需要有一個逐步推進并有效實踐的過程。并且教改不容許失敗、反復甚至倒退,這就要求仍要采取典型引路、試點先行的策略。要在實驗班里選取不同學科的代表老師,讓他們在教學過程當中逐步地使用微課,邊研究,邊實踐,邊推廣,為本學科教師及同年級老師提供鮮活案例和有效經驗。這樣推進是比較穩(wěn)妥的。不能盲目全面推開,否則不但會加重老師的負擔,而且會造成教學管理上的混亂,嚴重的還會降低教育教學質量及學校育人水平。
(四)努力探索,靈活運用創(chuàng)新課形式
微課的運用,會給常規(guī)教學帶來巨大的變化,要求常規(guī)教學的某些環(huán)節(jié)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如平常的集體備課,就要結合教學目標,在通篇謀定教學設計之后,對微課資源的腳本、相關設備、組內人員的分工等進行詳細的安排。課堂教學中的微課使用前面已經闡述。在進行作業(yè)設計及學科能力拓展方面,微課資源的使用會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比如語文閱讀拓展訓練,可以充分發(fā)揮微課的作用,利用微課,可以先介紹一種閱讀的方法,然后以課內或課外的相關語段為例,進行有目的的閱讀拓展訓練。
此外,關于微課的制作,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參與進來,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微課資源真正煥發(fā)出生命力。
四、智慧教育的探索
筆者曾在外國語學校學習觀摩智慧教育及微課的實踐,在基層學校、一線老師那里,確實有一些比較成型的智慧教育的做法和探索。
比較流行的智慧教育,應該是這樣定義的: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使教學過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多媒體化,促進教學中的開放共享交互和協(xié)作精神,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造就適應未來智能化社會發(fā)展的有智慧的人才。總之,智慧教育就是想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變得智慧起來。
關于智慧教育的定義,尚無統(tǒng)一標準,其理論依據與實踐模式也并沒有得到廣大老師的認可。對智慧課堂,筆者有以下幾點疑惑。
1.所謂的依托信息技術的智慧教育,真的能讓人變得有智慧、聰明起來嗎?智慧有多種定義,其前提是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和多變性,并在實踐當中能夠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僅靠信息技術,脫離了對學科知識結構及邏輯的根本理解,不依靠有效的實踐活動,如此教學,學生能形成真正的智慧嗎?
2.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對理科的訓練似乎很有好處,但是對培養(yǎng)學生文科的人文素養(yǎng)來講,有效果嗎?在某種意義上,信息技術對人文學科是一種殘害。比如對語文學科來講,學生要借助文字,通過想象來理解人物,因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如果把陳曉旭演的林黛玉通過屏幕放出來,誰能分清是林黛玉還是陳曉旭呢?文學味、語文味及想象的翅膀都在哪里呢?
3.智慧課堂中的信息技術的作用,實際上不能促動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及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培養(yǎng),我們的理解是,信息化的作用是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支撐,這是其本質功能所在,實際上其功能也僅限于此。一線校長及老師們對智慧教育的理解及模式構建,還比較靠譜,但是有些專家學者,理想化地無限擴大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作用,從教育本質及學科特色來講,這種理論會有多大的生命力呢?
關于智慧課堂教學的構建,學校的研究還是非常有價值的,其主要流程包括:以翻轉課堂為前提,以問題設置為導入,以信息技術為載體,以知識構建為呈現(xiàn),以小組合作為補充,以教師點撥為升華。
關于智慧教育及生命課堂的構建,共探索的努力是難得的,但是對教育本質及學科教學特色的追問,應是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