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感受先哲

佛陀的智慧明燈 作者:沈智,盤運 編著


感受先哲

文/阿憶

中華文明是一條承載著三千年智慧的浩瀚長河,自五四學潮上溯,經清明元宋,過唐隋,跨南北朝和晉魏,越兩漢與先秦,直至周商,你會感受深深的震撼。這不是一條自窄漸寬的自然河流,這是一種從始至終都波瀾壯闊的傳承。周朝封建背景下的“百家爭鳴”不讓于五四前后的西式民主,魏晉動蕩歲月的歌賦不遜于明朝亂世中的詩詞,唐宋帝制年代的哲思水準不一定低于清末激揚的啟蒙。這是一條終始寬廣如初的大河,只要將心浸進去,一定會感受無力飽覽的沮喪。

“感受”這個詞太重要了,當你不能把一條巨大的河流全部放在心上時,感受它是唯一的辦法。你會觸及一系列概念,喜歡上十來個人物,把握七八個片段,玩味四五個細節(jié),常常出沒于某一個朝代,牢記三兩條道理。通過走馬觀花和蜻蜓點水,你會感受它的全部,然后選出一座山門,走進你期待的世界。

我們一同度過的最近十年,中國人生存方式的巨變,可謂天翻地覆。我們先是沉浸于電視廣播,對龐雜資訊不加取舍,進行“泛閱讀”,而后被電子網絡俘獲,深陷其中,更加肆無忌憚地進行“淺閱讀”,瘋狂擠占掉閱讀紙質傳媒的時間。似乎,傳統(tǒng)意義上的閱讀,變得越來越不時尚,原本就不被大眾真正熟悉的文化經典更被視為“古董”,徹底變成極少數(shù)學者的書齋收藏。好在數(shù)年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熱播,無意間引發(fā)“國學熱”,經由劉心武、孔慶東、閻崇年、紀連海、易中天、于丹別開生面的讀解,當代大眾始知國學是如此有趣,甚至有點用場。但讓人始料不及的是,此零星幾位學者,竟被絕大多數(shù)學者罵得人血噴頭,稱其講述方式不對。那么,應該怎樣為大眾解析古代文化?像對待自己的研究生一樣對待大眾?抑或像出現(xiàn)在熒屏上的那幾位學者一樣深入淺出?這是一個嚴峻的問題。

遙想古代先哲,老聃、孔丘、孟軻、莊周、荀況、韓非,哪一個是以艱深繁瑣的方式表達思想?他們的學說樸素而至深,表述上相當簡單,卻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因此深深影響著當時的中國社會。隨著歲月流逝,在當時背景下通俗易懂的智慧,漸漸成為少數(shù)人的學問,帶上一層層去人以遠的神圣光環(huán)。

今天,面對汗牛充棟、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應該如何消費和占有?是窮極百家之學,精研所有典籍,還是發(fā)現(xiàn)興趣所在,滿足自己的樂趣?究竟有沒有一種可能,在尚未通讀全部典籍的情況下,感受這些典籍的意味,認知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親近遙遠的名家,捕捉他們的靈光哲思?這當然是一種可能!只要有專家愿意出來,做化繁為簡的工作,就完全可以打通文化典籍“深思考”與現(xiàn)代社會“淺閱讀”的屏障。比如,把名家具有代表意義的名句精選出來,進行深入淺出的解析,為大眾剝離紛雜的信息,跳過后人人為設定的所有陷阱,識別人為開通的歧途,再把古文譯成白話文,如此,所有古代典籍都將向大眾打開一扇門。有感于此,本書策劃者從先秦百家入手,遴選各類精華人物的名句,層層剝析,讓大眾讀者窺一斑而知全貌,含英咀華,一點點體嘗中華文明的魅力,碰撞圣哲思想的火花。

在這種思路指引下,策劃者組織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遼寧大學十多位中青年教師,歷時一年,完成了這套“細讀名家200句”叢書。叢書分別從儒家、道家、法家、醫(yī)家、釋家、兵家經典著作里提煉精粹,做層層梳理,各選其中最經典的200句名言,圍繞這些名言,設置對讀者最為實用的5個欄目——“注釋”、“譯文”、“深入淺出解經典”、“故事鏈接”、“古為今用”——其中“注釋”和“譯文”旨在對名句本身進行解析和翻譯,讓讀者知悉其字面上的意思?!吧钊霚\出解經典”能讓讀者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名句的深層內涵?!肮适骆溄印睋襁x有趣的歷史小故事,以舉例方式,對名句加以印證?!肮艦榻裼谩蓖ㄟ^今人視角和眼光,對名句加以分析評論,指出其至今尤存的重要價值。這5個欄目,側重不同,各有各的用意,但互為犄角,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唯有把它們合為一體,才能對名句做出最好的詮釋??傊?,對這些經典名句的理解,既要從橫斷面上拓展視野,了解時代背景和社會風貌,又要在縱深方向上開掘,了解其對于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這些精選名句在數(shù)量上是既定的,但借由這種方式,可以觸摸神圣,把古代深邃的思想和智慧變成我們血液的一部分,用淺顯方式獲得深度閱讀的快樂。不僅如此,叢書策劃者還精心選出精美的古版畫,穿插其間,錯落有致,有效緩解紙質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其中版畫圖解經典,生動有趣,圖文相得益彰,讀者可以在體會古人深沉哲思的同時,發(fā)出會心的微笑。

在忙碌的現(xiàn)代社會,這是學習的一種方式,它是感受,不是通讀和研究。讀者倘能擇取些許余暇,端坐于窗明幾凈的雅室,隨手翻閱此書,或許真能思接千載,神游萬仞,穿越千年時空,與古人展開心靈溝通,領悟其哲思妙理,完成陶冶性靈的目的,這算是出版者不遺余力推出這個書系的終極目的吧。

先哲雖逝,智慧卻該永傳,他們留下的大量典籍,彌足珍貴,讀之,可想見其人,如聞其聲,時而感受他們的憤怒,時而感受他們的歡樂。他們的許多思想和語言,仍在告誡后人,不鑒往事,無以知來者。

2009年9月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以后,其思想文化逐漸與儒家、道家等各家交相融合,形成了獨立完整的思想體系。歷經兩千多年的傳承發(fā)展,佛教思想文化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對哲學、道德、文學、音樂、雕塑、美術、建筑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佛家(也稱釋家)是中國文化史上重要的思想資源與思想傳統(tǒng)之一,如果不了解佛家思想,就沒有資格說了解了中國文化。

佛家思想樸素、平和,是出世的明了,是通曉的覺悟。佛家倡導眾生平等,眾生所具有的智慧、德行、能力、福報與諸佛是一樣平等的,故有“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之語;佛家講求凈心自悟,故有“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之訓;佛家力勸眾生破執(zhí),故有“前愆既不滅,后過復又生,何名懺悔?”之嘆;佛家奉行慈悲為懷,故有“獨作諸善,不為眾惡”之勸;佛家堅信明心見性,故有“斷欲守空,即見道真”之述……佛教的人生智慧是解脫的智慧,無執(zhí)的智慧,它啟迪人們忘掉外在的嗜欲,消解心靈上的偏執(zhí),破開自己的囚籠,直悟生命的本真。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家思想或深奧,或淺顯,或平淡,或歡暢,每每讓人琢磨不透,感覺難獲正解,失去追索之心,從而與這一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失之交臂,至為可惜。有鑒于此,我們特別推出這本《細讀釋家經典200句——佛陀的智慧明燈》,希望能用這200個經典佛家名句打開佛家思想的大門,在讀者與浩瀚深奧的佛理之間構建起一座互通的橋梁。

本書所擇選的200個佛家名句擇自《壇經》、《心經》、《法句經》、《四十二章經》、《金剛經》、《雜阿含經》、《無量壽經》等四十部佛經,并按其內容分為“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識得本心?凈心自悟”、“果位證得?自在人生”、“仁慈為善?自我慎獨”、“明心見性?佛法自在”五個章節(jié)。每個名句之后附有出處、注釋、譯文、深入淺出解經典,用淺顯流暢的文字及簡潔獨特的觀點闡發(fā)佛理見解。為了加深讀者的印象,提高讀者的閱讀興趣,本書或加故事鏈接,或采取圖解經典的形式,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佛家思想的精髓。佛學故事、生活寓言故事讓讀者更貼近佛理的要義。通過圖解經典中大量精美的古版畫,廣大讀者可以在享受視覺饗宴的同時,更直觀地把握佛家思想。佛家思想禪意十足,凝結了佛家先賢的心血,但是忙碌的現(xiàn)代人沒有機會受到傳統(tǒng)佛教文化的熏染,沒有師承和修持,很難感悟到個中三昧。為了貼近現(xiàn)實社會,貼近讀者生活,本書在“古為今用”環(huán)節(jié)中賦予各名句以新的解讀。

佛家思想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其真諦寓意深遠,不大容易被大眾所領悟,本書將為讀者正確解讀佛家思想,凈化、安定讀者的內心,以期讓讀者大眾以澄明、透徹的心境對待生命,還原喜樂自在的人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