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性平等 眾生是佛
佛教是佛陀思想的體現(xiàn),它指導我們認識人生,教導我們如何把握自己,充實人生;教給我們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在社會與家庭生活中如何能夠和諧美滿;教我們待人接物,持身處世,造命增福,修身養(yǎng)性等;使我們知道斷除迷惘煩惱,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以至自性回歸凈土,證入涅槃。它教導我們把形而上的道體與形而下的物象合而為一,明心見性,達一真法界,以至過上快樂、清凈、安詳、自在的人生;教導我們學習佛、菩薩的慈悲為懷的精神,以善、慈悲回報社會,以利他為正法指歸,以此來實現(xiàn)人性的價值。
世人本身所具足的智慧、德行、能力、福報與諸佛是一樣平等的。人們不能成佛、成就般若智慧,是因為迷失了自性,墮落在六道當中。世人的本性迷失之后還有一點小智慧、小聰明、小的德能、小的福報,那只是修來的福德,而不是自性的福德。迷失在六道里的世人只有依照佛法,清凈修行,去除癡迷,才能證得佛果。
不同的人誦讀同一部佛經,會產生不同的認識、領悟到不同的佛家境界。我們在修行佛法之前,一定要對佛法有正確的認識和了解。
00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諸惡①莫作,眾善②奉行,自凈其意③,是諸佛教。
——《法句經》
注釋:①惡:惡行、惡言。②眾善:一切善事。③意:妄念。
譯文:一切壞事都不應該做,一切好事都應該認真做,去除自己的各種妄念,即是佛教的真諦。
■ 深入淺出解經典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佛法最根本的綱領,也是一切戒律的根本原則?!爸T惡莫作”是指包括身、口、意在內的三業(yè)惡行全部都不應該做,要使身心沒有過非,從而可以不落入世間的生死輪回?!氨娚品钚小笔侵钢T惡之外,凡有所作,皆是善事,以此廣度一切眾生,成就一切功德?!白詢羝湟狻笔侵敢洺W晕曳此?,凈除一切妄念,使身、口、意都清凈。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惡業(yè),奉行善業(yè),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會生出禪定,由禪定而產生智慧。
■ 故事鏈接
青蛙想捉弄老鼠,于是找老鼠到水里玩。老鼠不敢,青蛙說用繩把它們兩個拴在一起就不會出事,老鼠同意了。到了水里,青蛙游得時快時慢,時而潛入水里,把老鼠折騰得死去活來,老鼠被灌了一肚子水漂在了水面。一只鷹發(fā)現(xiàn)了漂著的老鼠,一個俯沖把老鼠抓起,連帶著也抓走了青蛙。可憐的青蛙害人最終也害了自己。
■ 古為今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看似非常簡單,但是在實際操作的時候卻非常困難,因為越是平凡細小的事,越是容易被人忽視。我們要做到除小惡,行善事,從根本上改掉一些陋習。我們要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做起,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當我們做到“外不著相為禪,內心不亂為定”之后,就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
002 故吾說無常,正是佛說真常之道也。
師曰:汝知否?佛性若常,更說什么善惡諸法,乃至窮劫①,無有一人發(fā)菩提心者。故吾說無常②,正是佛說真常③之道也。
——《壇經》
注釋:①窮劫(jié):指時間久遠。劫,佛教以世界歷經若干萬年后即毀滅,然后重新開始稱為“一劫”。②無常:無有常住,遷流不息。佛教認為世間一切萬法彼此無一,是常住不變的。③真常:真實常住的佛理。
譯文:大師說:“你知道嗎?假如佛的自性是常住不流的話,那么,一切眾生不需要修行就可成佛了,更不需要講什么善惡諸法,這就是很久以來沒有人發(fā)無上菩提智慧心而成佛的原因。所以我所說的佛性是無常的,即是佛所說的真實常住的佛理。
■ 深入淺出解經典
慧能大師在這里說到:佛說佛性是常,是對一切執(zhí)著無常的人說的。假設你說佛性是常的話,那還有什么善惡諸法可說呢?佛性若常,那一切眾生早就成佛了,何必又說法來度他呢?為什么窮盡多少個大劫,也沒有人真正發(fā)菩提心呢?佛性若常的話,則人人都應發(fā)菩提心,人人都早成佛道了,所以說佛性是無常。如果佛性是常的話,一切眾生都不用修行就可成佛了。
慧能大師的這段話是對治眾生的一切執(zhí)著情。大師認為佛性超越了常與無常,常是佛性的一種作用,無常也是佛性的一種作用,眾生執(zhí)著于任何一邊都是錯誤的。佛性有常,是從自性本體恒久不變的意義而言的;佛性無常,是從世人最終成佛的數量而言的。也就是說,對眾生而言,從現(xiàn)象上說,佛性是隱秘不現(xiàn)的。偶爾有佛出世,才顯示佛性。自性中有佛性的存在,自性中也有沒有佛性存在的,所以是“無?!?;而一切眾生世界,善惡諸法,不斷地在發(fā)生,所以是“常”。
圖解經典
南派慧能
六祖慧能自幼家貧,靠賣柴養(yǎng)母,后投弘忍大師門下潛心學佛,終成南派大師。
度諸釋種
眾釋子問佛為何無法得見佛身,佛說,你們前世心存邪見,故無法得見佛莊嚴身相,必至誠懺悔,方開心眼。眾釋子遂悟。
以不變應萬變
世界無時無刻不在發(fā)展變化,人置身其中,定然會感到命運難以把握。其實,我們只要能以一顆閑適的心看待萬物,不拘泥于一點,就能夠懂得生命的真諦。
■ 古為今用
生命是變化的,是無常的,總有終止的一天,懂得生命的無常,對待生命就不會放蕩和貪逸,而是以努力和拼搏的心應對每一件事。佛性有常,每個人都有本性永恒的意義,所以我們要以有常的佛心,應對無常的世事,這樣就不會有世事無常的慨嘆了。對無常的覺醒,就是智慧的開端,通往了菩提智慧心而成佛的道路。
003 菩提自性,本來清凈。
菩提①自性②,本來清凈,但用此心,直了③成佛。
——《壇經》
注釋:①菩(pú)提:覺悟的意思,是指能覺法性的智慧,也就是漏盡的智慧。②自性:就是本性。③直了:不經修煉就可頓悟。
譯文:智慧覺性,本來是清凈的,從來就沒有污染。只有用原始的自性,以三世一切佛一切祖之同心來體悟,當下頓悟即可成佛,證得菩提。
■ 深入淺出解經典
這句話是整個《壇經》大意的總綱,極具概括性?!捌刑嶙孕浴本褪钦鎸嵉哪?,你的本心就是佛,只不過很難發(fā)現(xiàn)它。這個心不是經驗之心,而是本心,你必須直接體驗它。如果只是等待別人來決定自我,那么你就會永遠喪失了自己的本心。都說禪宗深奧,其實“頓悟”是如此的簡單:人的自性本來清凈,以這個清凈的念頭,直下頓悟就是了。
■ 故事鏈接
禪宗六祖慧能祖籍為范陽,后來因父親被貶官而隨之流落南方。在他幼年時,父親就離開了人世,與母親相依為命?;勰茉缒晟罘浅FD辛,靠上山砍柴販賣而度日。有一天,慧能偶然聽見有人在誦讀佛教的經典。慧能一聽就懂了,于是問這個人讀的是什么經典,那人告訴他是《金剛經》。那人還對他說在蘄州黃梅縣東禪寺有個弘忍大師,弘忍大師有一千多門徒弟子,他經常規(guī)勸告誡僧眾,說只要按照《金剛經》修行,就能認識、理解和體驗自我的本性,不需要經過任何修行階段就能直接成就佛道?;勰苡谑菦Q心前往黃梅縣,拜弘忍為師?;勰芸赡芫褪瞧刑嶙孕灾械慕艹稣甙伞?/p>
■ 古為今用
人的能力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能力是生來就有的,就像呼吸、心臟跳動一樣,不需要思考怎么做,自然而然就做得很好。而過多的后天改造會使我們的先天能力退化,就像很多書呆子,讀了很多書,做事反而不如沒有讀過書的人靈便。
004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①,一葉一如來②。
——《華嚴經》
注釋:①世界:又名世間,即有情眾生所住的國土,這里指自性。②如來:指佛。
譯文:西方極樂凈土世界有五色蓮花,每一朵花都有著自己的世界,每一片葉子都有自己的佛性。
■ 深入淺出解經典
這句話的意思是:從一朵花中就能悟出整個世界,從一片葉子中就能參透佛法。換句話說,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存在的世界,每個人都具有佛性。能參透這些,一花一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葉。
幾乎所有的佛經都認為人生是悲觀、痛苦的,是需要解脫的,認為這個世界是有缺陷的、悲慘的。《華嚴經》奧義卻認為“一多相容,大小無礙”,所以一粒沙礫可見三千大世界。這個世界是無所謂缺陷的,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的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
佛祖拈花,唯有迦葉微笑,既而能夠往生極樂世界。從一朵花中便能覺悟出整個世界,得以升到天堂,什么人能有這樣的境界?唯有佛祖。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所表現(xiàn)出來的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沒有事物的執(zhí)著、沾染,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個微小的物體中卻包含著塵世的因果,參透這些道理,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空如花草。
圖解經典
法傳迦葉
《指月錄》記載,世尊靈山會上拈花示眾,無人能解,唯摩訶迦葉有所悟,會心而笑。
迦葉求度
迦葉生有大智,且家資殷富,但他一心出家。后舍家業(yè)往竹園皈依釋迦牟尼。
小自己,大世界
世界是一個真善美的結合體,至于怎么看,全在于自己。如果把自己看得渺小一點,與這一花一世界相交融,抱著至真、至善、至美的目光來注視萬物,萬物皆是世界,皆是至真、至善、至美。
■ 古為今用
任何事物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結論,要善于從細微之處發(fā)現(xiàn)事物的不同和尊貴。一朵花是孤獨的,但花中卻能看到整個世界;一片葉是單調的,但葉中卻有無邊的佛法。缺陷之中也孕育著至真、至善和至美,而要發(fā)現(xiàn)這至真、至善和至美就需要一雙佛性的雙眼,能以小見大。
005 法無四乘,人心自有等差。
法無四乘①,人心自有等差。見聞轉誦是小乘②,悟法解義是中乘③,依法修行是大乘④。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⑤,一無所得,名最上乘⑥。
——《壇經》
注釋:①乘:指運輸工具,比喻佛法能如車船般普度眾生。②小乘:聲聞乘。③中乘:緣覺乘。④大乘:菩薩乘。⑤法相:眾生在外表上的差異、區(qū)別。⑥最上乘:佛乘,佛教最圓滿的教法。
譯文:佛法并沒有四乘的分法,只是在人的心中有著各自的差異。能夠誦讀經典的為小乘;能以自我的智慧領悟佛法含義者為中乘;能夠依照佛法的要求來修行的為大乘。關于所有的眾生、現(xiàn)象以及道理圓融貫通、具足完備,一切情識都不關聯(lián),也不執(zhí)著,最終修到一無所得的狀態(tài),這就稱為最上乘。
■ 深入淺出解經典
一個人來到世間修行,其結果如何,完全要看他自己如何選擇。有人喜歡“見聞轉誦”,卻難悟其中之義;有人喜歡“悟法解義”,卻苦于心口兩難;有人無言無語,卻“依法修行”;有人“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與大覺悟者同心。其實,所有的人都具有佛性,但只有自修、自行、自省才可以圓滿。
■ 故事鏈接
五個盲人想知道大象是什么樣子,于是去摸象。胖盲人摸到了大象的牙齒,認為大象像粗大又光滑的大蘿卜。瘦盲人摸到了大象的側身,認為大象像一堵墻。高盲人摸到大象的耳朵,認為大象像大蒲扇。矮盲人摸到大象的腿,認為大象像大柱子。老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認為大象是條細繩。五個盲人各持己見。佛法就好比大象,世人由于資質稟賦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看法,并都以為自己的說法是正確的,殊不知佛法是多么的廣大。
■ 古為今用
每個人的認識是有局限的,所以我們不要固執(zhí)己見,多問問他人的看法,這樣就能避免看問題的片面性了。我們還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
006 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①,色身是宅舍②,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③,即識自性佛。
——《壇經》
注釋:①色身:指肉身,與“法身”對應。②宅舍:指房屋,喻意人的軀體。③三身:指法身、報身和化身。
譯文:自己通過修行而覺悟,以此來證得自性功德,這才是真正的歸依。人的身軀只是肉身而已,而肉身只不過是在世間短暫停留的房舍,所以不能說是歸依肉身。只要能夠覺悟自性中的法身、報身和化身,就能夠認識自己身上的佛性。
■ 深入淺出解經典
大乘佛教將佛身區(qū)分為“法身”、“報身”和“化身”三種,合稱為“三身”。在人的自性之中,本來就具有三身佛,如果能夠對它們有所覺悟,那么就可以認識自身的佛性。至于人的皮肉色身,只是人在世間的短暫棲身宅舍,無法作長久的居留,所以千萬不可錯將有形有色、有生有滅的色身當成是歸依,反而不能夠認識自心內在的三身自性佛。
色身就像房子,不是叫你歸依色身,而要歸依你的自性。向來我所說的三身佛,是在你的性里邊,不過它暫時住在你的色身罷了。世間所有人都有這三身佛,只不過是不認識,而不是忘了。因為他自心迷昧,故看不見本有的自性,而向外找清凈法身佛、圓滿報身佛和千百億化身佛,卻不知本有自身中的三身佛。每個人在自己本有的色身中能看見本性的三身佛。要知這三身佛是從自性中生出的,而不是從外得來的。
圖解經典
談樂佛至
佛在舍衛(wèi)國祇園精舍時,有四位比丘相互談論世間最樂。
萬物同一,物我兩忘
一切佛法沒有任何區(qū)別,沒有上下高低之分,人與人從佛的角度看都是相同的。人要成佛最先要做到的就是眾生平等,平等地對待萬物,不為世間萬物所迷惑,就可以不為自己的內心所煩惱。我與萬物是同一的,才能做到物我兩忘,才能發(fā)現(xiàn)自身中的佛性。
■ 古為今用
佛說,眾生平等,因為眾生都是佛,無論是污濁塵世,還是極樂凈土,都是平等無別的。人的軀體,只是心靈在人世間的宅舍,每一個靈魂都是一念無差別心光所化,都是具有佛性的,但是很多人卻不能覺悟出這佛性,因為他們看到的只是一具肉身,不能感受一念清凈心光,不能見心明性,不能做到根塵脫落。所以我們要修行覺悟,首先要斷人我見,丟棄人與我的區(qū)別;其次就是要斷法我見,不為法執(zhí)。這樣就能拋開一切的虛幻,看清自我的佛性。
007 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①如如②,常住不遷,名之曰道③。
——《壇經》
注釋:①性相:萬事萬物的狀態(tài)、自性。②如如:萬事萬物平等如一,沒有區(qū)別。③道:真理,諸法之實性。
譯文:實性既不斷滅也沒有常住狀態(tài),沒有到來也沒有離開,不在中間也不在內外,沒有任何方位來形容;既不生存也不滅亡,與眾相圓融不二,真實地存在著,沒有遷移變化,稱之為道。
■ 深入淺出解經典
佛性存在于世間萬物之中。它既不會被除滅,也不會常住于一種狀態(tài)。世間萬事萬物的佛性沒有任何區(qū)別,都是平等的。一切法都無自性,無法可求,所以不要生起心念去追求它,而要使它自然地恢復自性的本來面目,這也就是所謂的放下即是佛。
■ 故事鏈接
有個外道施展法力,雙手托著合歡花和梧桐花來獻給佛祖。佛祖說:“放下吧!”他就放下了左手中的花。佛祖又說:“放下吧!”他又放下了右手中的花。不料佛祖又說:“放下吧!”他不明白就問:“佛祖,我已經兩手空空了,你還要我放下什么?”佛祖說:“我不是讓你放下手中的花,而是讓你放下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等你到了沒什么可以放棄的時候,你就達到了不生不死的境界了。”
■ 古為今用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非??粗赝庠诘男问剑鲆暳送獗碇碌膬群?,所以很容易作出錯誤的決定。而要做到不注重形式,就要有眾生平等的心態(tài),將一切視為平常,就不會產生偏執(zhí),任何的外在都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性。
008 吾法念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無修修。
佛曰:吾法念①無念念,行無行行,言無言言,修②無修修。會者近爾,迷者遠乎。言語道斷,非物所拘③,差之毫厘,失之須臾④。
——《四十二章經》
注釋:①念:心念。②修:修為。③拘:拘謹、限制。④須臾(yú):極短的時間。
譯文:佛祖說:我的般若法門并沒有刻意動念而起念;行事沒有專門為做什么而去行事;所說的沒有為了說話而說話,修為沒有為修為而修為。會意處其實不遠,存在內心里面,迷誤也是如此。言語上對道的斷滅,并不是外物限制了你的佛性,一念之差就可以區(qū)別出人與佛。
■ 深入淺出解經典
“念無念念”是指要依靠念佛、誦經來安住心念,等完全達到心念清凈時,則不要再執(zhí)著于所念的佛法,所以佛祖說,我的這個佛法,在念上就是要沒有一個念,連沒有念的這個念都沒有的,所以叫念無念念?!靶袩o行行”是指學佛時必須要知行合一,行解相應,但不要執(zhí)著于所行持的功德?!把詿o言言”是指說話時不要執(zhí)著于所說的語言,要和沒有說過是一樣的。“修無修修”是指修行時也不要有執(zhí)著,要和沒有修行是一樣的。如果能夠理會、明白了這些道理,就與道相近了。你要是不明白,迷昧于這個道理,就離道很遠了。這個道說也說不出來,也不能夠想到,言語道斷,這個妙處是無法說出來的;心里所要想的也沒有了,萬事萬物都空了;如果能夠覺悟這個道,得到這種境界,就不會被物所束縛,因為這些物也是真如的本體,所以就不受外物的限制了。這樣的修行方法如果相差了一絲一毫那么多,這個道就會很快地消失,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要把自己的執(zhí)著破除了,就能得到這種境界,而這些全在你內心的一念之間。
圖解經典
惠恭誦經
僧人惠恭原患胃病,痛苦難當,后來他下定決心念誦觀音菩薩百萬聲。
咒成男女
大瞿曇仙人的徒兒慘死,他將有血的土雙手取回,裝入瓶中。
佛在心中
在佛家看來,一切言行舉止都只是形式?;莨Ш痛篥臅蚁扇酥阅軌蚋谢衩?,完全在于其內心的虔誠,至于他們的行為只不過是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
■ 古為今用
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執(zhí)著于形式,過于看重形式就會因為執(zhí)著而產生虛妄,忘了自己真正所要的東西,忘了自己的真實目的。當心中的想法變得虛妄,人心就會進入迷塵,將真實的世界變得虛幻,使安靜的世界變得喧囂。
009 其法無二,其心亦然。
其法無二①,其心亦然。其道清凈,亦無諸相②。汝等慎勿觀靜,及空其心;此心本凈,無可取舍,各自努力,隨緣③好去。
——《壇經》
注釋:①無二:指沒有分別。②諸相:一切現(xiàn)象沒有差異。③緣:因緣。
譯文:頓漸的法門沒有兩個,心也是如此。所修行的佛道是清凈,沒有各種差異。雖然說其沒有差異,但你們切勿執(zhí)著于“觀靜”,也不要守著“空其心”;這是因為心的本體是清凈的,既沒有可取,也沒有可舍。你們應各自努力,隨因緣去好好地修行。
■ 深入淺出解經典
人的自性中本身就存在著佛性,從眾生到佛的轉化就在一念之間,轉化的形式就是“悟”或“頓悟”。所謂頓教,就是頓悟的教法。頓教與心的本體一樣,都是清靜無二,不可取舍的。雖然說無有諸相,但并非心里什么都不想就是清靜,以致在修行時執(zhí)著于取靜、取空。如果想要覺悟而成佛,應該隨各自的因緣去修行用功,去建立道場。
■ 故事鏈接
嚴陽尊者問趙州禪師,在修禪的路上拋棄了一切,下一步應該怎樣?趙州禪師說:“放下吧!”嚴陽尊者說:“我已經兩手空空,你還要我放下什么?”趙州禪師說:“放不下,那就把他挑起來!”嚴陽尊者聽到這里忽然有所頓悟。一般人認為,有“放下”就沒有“不放下”??墒菆?zhí)著于“放下”,不也是一種“放不下”嗎?既然“放不下”就“不放下”,不也是“放下”了執(zhí)著嗎?
■ 古為今用
我們在修身的時候,往往會用很多教條去約束自己的行為和心靈,在一定程度上這有助于我們的品德和心性的提高,可是任何事情“做過了頭”和“沒做到”是一樣的,不能鉆牛角尖,要適可而止。鉆牛角尖和隨意放縱一樣都不是修身的正途。
010 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善知識,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①,即凡夫;后念悟②,即佛。前念著境③,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壇經》
注釋:①迷:癡迷、迷惑。②悟:覺悟、頓悟。③著境:執(zhí)著于各種事物。
譯文:善知識,凡夫就是佛,佛是從凡夫修成的。煩惱就是菩提,如果沒有煩惱,就沒有菩提。前念執(zhí)著于塵世間的境相,就是凡夫;后念智慧、聞悟了就是佛。著境,執(zhí)著這個境界即煩惱。前念著境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離境就是心不動念,離開這個境界的執(zhí)著,離境即是菩提。
■ 深入淺出解經典
凡夫就是佛,而佛是從凡夫修成的,因佛以前修般若法,故成佛。凡夫與佛并無本體上的差別,只是對于心念的迷或悟有所不同。每一個凡夫經過修行都可以成佛,而煩惱恰恰就是菩提,但是需要巧妙地去覺悟,其中有三個層次:最初,眾生在煩惱中不知了悟,此時煩惱就是煩惱,不可能成為菩提,眾生也無法成佛;然后,眾生剛剛知道了悟,懂得用正念的力量來根除煩惱,此時煩惱生起之地就是智慧顯現(xiàn)的地方;隨著進一步的修行,煩惱越大越顯修行者的菩提功夫深,此時煩惱就是菩提,而眾生也可以成佛了。
心念愚癡的時候就是凡人,這是因為他著境,也就是被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所沾染,心中充滿了貪欲、忿恨、執(zhí)著、傲慢、懷疑這五種毒,他怎么能不煩惱?佛家就是通過修行,使人們從根本上了解到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是苦,所愛的人卻不得不離開是苦,所憎恨的人卻不得不一起相會是苦,想要得到的卻得不到是苦,人們的感官所引起的欲望也是苦,總之就是一個苦字,世界的本質就是一個空字,從而使人們下決心脫離六境,從根本上斷除煩惱,脫離苦海。
圖解經典
道生講經
道生大師認為“一闡提人亦可成佛”,相傳他曾對巨石講經說法,講得非常精妙,那些頑石好似領悟一般紛紛點頭。
支遁誡勖
晉代名僧支遁受時代風氣影響,喜好清談。他與眾多名士交往,其逍遙思想深受人們推崇。
煩惱來源于自身
人們常常為煩惱所困擾,難以求得解脫。煩惱其實來自于人的態(tài)度,一種欲求的態(tài)度。有時候,放下一切欲望,放松心態(tài),你就會發(fā)現(xiàn)世界其實很美好。
■ 古為今用
經常有人感嘆無力擺脫身邊的煩惱,其實擺脫煩惱非常簡單,只需要放下即可。然而往往越是簡單的道理,做起來就越是困難。想擺脫煩惱,就應當放下執(zhí)著,不執(zhí)著于世間的萬事萬物,才不會被其所牽累,自己的心智才不會被蒙蔽,看得透徹,也就沒有了煩惱。
011 自性若悟,眾生是佛。
自性若悟①,眾生是佛;自性若迷②,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③平直,即是眾生成佛。
——《壇經》
注釋:①悟:覺悟、理解。②迷:迷失、遮蔽,不了解。③念:心性、心念。
譯文:眾生如果能夠覺悟到自身的佛性,那么眾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被掩蓋或遮蔽了,佛也就成為眾生。能夠體悟自性的平等不二,沒有差異,那么眾生即是佛;心性若陰險、邪惡,那么佛也就成了眾生。你們的心性如果也是這樣的陰險、邪惡,那么就是佛處在眾生之中;如果能夠懷著平和正直的心態(tài),眾生也能夠成佛。
■ 深入淺出解經典
佛是已覺悟的人,而人是沒有覺悟的佛。眾生本具佛性,但是由于沒有覺悟到自身的佛性,或者是被俗世妄念遮蔽了自身的佛性,而致使佛性無法顯現(xiàn),因此不能成佛。佛教的眾生平等不是地位上的平等,而是自性上的平等,如果能夠體悟這種平等,那么眾生即可成佛;如果能夠懷著平和正直的心性,眾生也能夠成佛。
■ 故事鏈接
在地獄里,很多人圍著一個大餐桌,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美味的食物??墒亲雷又車娜藚s餓得面黃肌瘦,表情非常痛苦。原來他們手臂上綁著長長的勺子,他們無論怎么努力也不能把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天堂也和地獄一樣,不同的是人們都是用勺子將食物送到對面的人的嘴里,這樣每個人吃得都很飽。所以人人為人人,人人皆是佛。
■ 古為今用
只要讓心中善的種子發(fā)芽,人人就都是佛。人性中都有善的一面和惡的一面,只要用道德輿論和國家法律去約束惡的一面,保護善的行為不受損害,善行就會像小草一樣遍及天涯海角。
012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
因守無常心,佛說有常性。不知方便①者,猶春池拾礫②。我今不施功③,佛性而現(xiàn)前。非師相授與,我亦無所得。
——《壇經》
注釋:①方便:謂以靈活方式因人施教,使之領悟佛法真義。②礫(lì):小石頭。③施功:下功夫去修行。
譯文:因為有守無常的心,所以佛說佛理是有常性的。不懂得佛所說的方便破執(zhí)的教法,這就像在春池里撿到一塊石頭,沒什么用處。我現(xiàn)在不下任何修行功夫,佛性竟然在我面前顯現(xiàn),明心開悟。但這不是師父所傳授的,是我本來的智慧,所以我什么也沒有得到。
■ 深入淺出解經典
因為“有常”與“無?!逼鋵嵕褪且环N二分對立的哲學概念,所以孤立、靜止地看待它們,就無法體悟實相本身?;勰艽髱煵捎谩胺奖恪敝?,破除弟子對于佛經文句的執(zhí)著,使他頓悟到應該處在一個整體上看待“有?!迸c“無?!保罕娚緛矶季哂蟹鹦?,這并不是別人授予或是從外界獲得的,所以為“有?!?;但并不是一切眾生都能明心開悟到心中內在的佛性,所以為“無?!?。
因為我守無常的心,而佛說這是有常的性,我不懂佛所說的是方便法,這就像在春天水池里撿一塊小石頭,有什么用呢?可是現(xiàn)在我不用什么功夫,就返本還源到自己的自性。佛的圓滿妙性呈現(xiàn)在眼前,忽然間明心見性開悟了。我這種開悟不是祖師教授并送給我的。我雖已開悟,但毫無所得,這是我本有的智慧,所以一法也沒有得到。
圖解經典
須達見佛
舍衛(wèi)國大臣須達問護彌什么是佛,護彌說,凈飯王太子悉達多初生能自行,舉手道“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矛盾的目光看世間
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從無到有的,人從無到有,事從無到有,佛也如此。抱著從無到有的心態(tài)來看世間,看萬物,才能有所悟,有所得,這才是用矛盾的目光看世界。有與無,即是有,也是無,世人執(zhí)著于這些空無的有,就會有所欲求,也就會產生煩惱,所以,看透世間的空無,就能夠見到自性佛。
■ 古為今用
看待任何事情都應該具備整體的眼光,善于從對立之中找出相同的地方,這就是破解矛盾的通用之法。用整體的眼光看待事情的發(fā)展,就是說不要因為一時的悲觀或樂觀而影響對整個事情的看法。從整體來看,當下的情況只是事情在整體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所以不能執(zhí)著于當下,而應該以達觀的態(tài)度看待整個事件的發(fā)展。要做到達觀,就是以無常心看待平常事,在無常之事中發(fā)現(xiàn)自己有常的佛性,能見人之所不見,思人之所不思,慢慢開啟佛性的智慧。
013 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菩提①般若②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③示導④見性。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壇經》
注釋:①菩提:覺悟,智慧。②般若(bō?rě):證悟一切明了的無上智慧。③善知識:能教眾生遠離惡法修行善法的人。④示導:指示、引導。
譯文:覺悟佛道的般若智慧是每個人本來就具有的,只是因為被無明妄想所迷惑,不能自己體悟自性。只有借助于學識廣博精深的人來指教、開導,明心見性,體會佛法。要知道,世間無論是愚迷無知的人或者是富有智慧的人,他們所具足的佛性并無差別;只是因為迷惑或開悟的不同,才有愚人和智人的分別。
■ 深入淺出解經典
眾生都具有平等不二的般若性,愚人和智人的差別只在于迷執(zhí)或開悟的不同。一念開悟,人心的整個品質也屬于佛;一念迷執(zhí),人心的整個品質也屬于眾生。有些人被執(zhí)著與妄想所迷惑,無法使自身的般若性顯現(xiàn)出來,這就需要一種指示和引導。
■ 故事鏈接
達摩祖師讓弟子們說說自己的心得體會。道副說:“不執(zhí)文字,不離文字,把文字當作悟道的工具?!蹦峥偝终f:“就像念佛的人,必須升起信心的時候,一念就往生到了東方阿佛國。一見就不再見了?!钡烙f:“四大本來是空無的,五蘊也是非有的,所以無一法可得?!被劭蓻]說話,走到達摩跟前行了一個禮,又回到原來的位置。達摩說:“道副得到了我的皮,尼總持得到了我的肉,道育得到了我的骨,慧可得到了我的髓。”
■ 古為今用
聰明的人和愚癡的人在佛性上是沒有差別的,只不過是因為迷悟的不同而已。愚癡的人分別著相而自生障礙,有智慧的人見性則事事無礙。
014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①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②者,即非佛法。
——《金剛經》
注釋:①阿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②佛法:佛所說的教法,包括各種教義及教義所表達的佛教真理。
譯文:一切佛、一切佛法以及無上正等正覺都可以從《般若經》中得到。須菩提,所謂的佛和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自性空寂,并無佛法。
■ 深入淺出解經典
一切諸佛,及成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是從這里出來,然后點破佛法;非佛法,是名佛法,點明人心中自有真佛的存在。從較量事相的有為福德中,逐漸地講明,即為點明的方法。世人懷疑無上菩提之法、無為法,既不能用色相取得,又不能以口舌講說,似乎此種法沒有什么可說的,也就無法成佛,修行的世人,即是在做無用功,會得有什么功德呢?佛祖在人情方面,列舉出小果,先是以有相的布施,較量福德,然后較量這個有相福德。因為有相布施,也是有為的善行,能獲得極大的福報,但報盡還是會墮落。世人如果修般若之法,為他人解說般若深義,這樣所獲得的福報,就可以無窮無盡。所以,以財物來布施,不如以法來布施。財物的布施是有局限的,法的布施則是無窮盡的。正是因為一切諸佛都是從這個般若智慧中生起。般若智慧能生起佛法,但般若并非佛法,所以說破佛法,即非佛法。
佛教認為,無論一切法都是由般若而生的,所以般若在諸經中是最為重要的。雖然般若能生出佛法,但是般若并非佛法。這是因為原本就沒有佛法,只不過是假以開悟眾生,取一個叫做佛法的名字而已。所以,眾生想要得道成佛,在修行時切勿向外覓求佛法,而要試著在自身內體悟清凈本性,以便在當下明心見性,最終獲得般若智慧。
圖解經典
般若真空
佛共說了十六會《大般若經》。唐三藏法師從西域取回全本,譯成六百卷,昭告眾人說。
求人不如求己
求人不如求己,在什么時候不是這樣呢?求佛如此,生活亦如此,到彼岸的六度中,以般若為核心,其余五度,皆需克制。般若是一種智慧,一種與天地同一的智慧,求己而滿足,不節(jié)制,不強求,以清凈心、平常心去對待它,則能夠覺悟菩提,成就佛法。
■ 古為今用
世間之事有很多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旦言傳就會失真了。如果向修道之人問道具體是什么,沒有一個人能夠回答出來,因為道是無處不在的,道是如何存在于萬物之中,需要自己來慢慢體會,別人是無法言明的。佛法也是如此,所以修佛是要靠自己來領悟的,而不能靠別人的言傳身教,因為別人的修行之法未必就適合自己。日常生活中學習和處事的佛法也要靠自己慢慢體會,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和道路。它山之石,可以借用,但是要避免眼中只有它山之石,而忘了自己的玉。
015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①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②即煩惱,后念離境即菩提。
——《壇經》
注釋:①迷:迷惑、迷失。②著(zhuó)境:指受到外來因素或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
譯文:佛法全在一念之間,因此凡夫即是佛,煩惱就是菩提。前一個念頭迷亂即為凡夫,后一個念頭覺悟就是佛;前一個念頭受外面環(huán)境的迷惑即為煩惱;后一個念頭脫離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即是佛。
■ 深入淺出解經典
凡夫與佛并無本體上的差別,只是對于心念的迷或悟有所不同。煩惱就是菩提,但是需要巧妙地去覺悟,其中有三個層次:最初,眾生在煩惱中不知了悟,此時煩惱就是煩惱,不可能成為菩提,眾生也無法成佛;然后,眾生剛剛知道了悟,懂得用正念的力量來根除煩惱,此時煩惱生起之地就是智慧顯現(xiàn)的所在;隨著進一步的修行,煩惱越大越顯修行者的菩提功夫深,此時煩惱就是菩提,而眾生也可以成佛了。
■ 故事鏈接
美國大蕭條時期,經濟十分低迷,失業(yè)人口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據說這一時期,美國人由于沒有了工作,沒了收入來源,于是簡單的家庭游戲十分盛行。很難想象,平時快節(jié)奏的美國,人們會有閑暇去做這樣的事情。人們只關注時間和金錢,連和家人朋友一起歡聚的時間都沒有,而大蕭條無形中給了美國人一個和家人增進感情的機會。
■ 古為今用
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化逆境為順境。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我們不時會遇到挫折和打擊,但不應該長時間消沉下去,傷心難過之后還要重新站起來,總結經驗,使自己更加堅強,保證在下一次大浪到來前不被擊倒,就是因禍得福了。
016 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
何名清凈①法身②佛?世人性本清凈,萬法③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
——《壇經》
注釋:①清凈:遠離世間的一切煩惱、惡行。②法身:一切事物的法性之體就叫做法身,其中有覺悟了知之德。③萬法:世間萬事萬物。
譯文:什么才能稱作遠離惡趣,做清凈的法身佛呢?世間人的自性如佛性般本來就是清凈的,世間萬事萬物的各種法相都是從自性中產生的。如果心里有任何邪念,就會產生出罪惡的想法、行為;如果心里想著如何去做善事,則會產生出善意的想法、行為。
■ 深入淺出解經典
“何名清凈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凈,萬法從自性生”,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世間人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萬法都是從自性中產生的?!八剂恳磺袗菏?,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這幾句話的意思是說,一切善惡因果與萬法一樣,也都是從自性當中產生的。因此,眾生都應該一心向善,存善心且行善事,這樣才會造就善的果報。
人的自性好比是青天白日,本來是干凈光明的,然而不時會飄來一些烏云,就好比人會一時糊涂,做下許多錯事,形成許多錯誤的觀念,但這些絲毫改變不了人的自性,就好比烏云密布終究不能改變青天白日本身的性質一樣。只要風輕輕一吹,漫天烏云就都散了。人的自性也是這樣,人只要一覺醒,面貌就會煥然一新,判若兩人。其實那個善的一面早就埋藏在自性之中,只是受到污垢的蒙蔽,不到時候沒有顯現(xiàn)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