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銷魂

張棗隨筆集 作者:張棗


銷魂

柏樺一直是我佩服的詩人。說真的,他是我八十年代所遇到的最有詩歌天賦的人。他的機敏細(xì)致,他的善談,他那一觸即發(fā)的詩心,以及將迷離的詩意彈射進日?,F(xiàn)實深處的本領(lǐng),使每一個與他有較近接觸的文藝人都獲得了多益而久遠的啟示。我一直是受益者,所嘆的是,我所能回贈的恐怕是少得可憐。這種慨嘆后來一直摻雜著自責(zé):九十年代始,我們每個人都墜進各自的深淵里,忙于自救,終于,“是什么東西讓人受不了”(柏樺《自由》),他擱筆了。憑我們親密的友情,萬里之外的我當(dāng)時能去阻止他,并試著逆轉(zhuǎn)他嗎?我為什么沒去做,甚至沒有察覺到他擱筆的決心呢?這種自責(zé)時常又被一個反問解釋:生活如此廣闊,人為何一定只有寫詩呢?

但寫詩的日子是銷魂的,無以替代的。一九八三年秋天一個雨后的下午,在重慶歌樂山下,在我的那一小間研究生宿舍里,我和柏樺第一次結(jié)識。我內(nèi)心多少次慶幸這次相遇啊。正是因為它,我猛然獲得了一面無形的鏡子,窺到了自身潛能,喚醒了亡命于詩歌的勇氣。那之前,從一九七八年上大學(xué)以來,我獨立寫了五年詩,卻總是落落寡合。我試圖從漢語古典精神中衍生現(xiàn)代日常生活的唯美啟示的詩歌方法,但在我家鄉(xiāng)湖南,那彌漫著濃郁的楚文化日常微妙的地方,卻完全得不到同代人的半點回應(yīng)。先鋒詩這些年不知為何一直與那片土地絕緣,雖然我的同學(xué)中涌現(xiàn)了一批如何立偉、韓少功、殘雪、徐小鶴似的散文敘述藝術(shù)的革新者。當(dāng)代漢語詩歌為何重點選擇了四川、南京等地來顯靈,這是一個大謎。

柏樺的《左邊》正是給我們講解這個謎。從他特殊的講述角度,我們首先可以體悟到,所謂“后朦朧詩”從一開始就是一場以純美學(xué)變革為內(nèi)涵的運動,它的始作俑者是“文革”后第一、二批(七七屆,七八屆)招收的老大學(xué)生,繼之是后來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年輕一些的應(yīng)屆生。雖然八十年代初這些詩人的歷史記憶、用詞措語、交流結(jié)社等方式也有著強烈的時代烙印,但在寫作中卻基本上沒有選擇正面的對應(yīng),而是沉湎于發(fā)明一種新頹廢,來點染寫作沖動和青春的苦悶。加之當(dāng)時在社會角色上,他們有天之驕子的驕傲感,校園里又有對專業(yè)態(tài)度的鼓勵,因而詩意的卓越,而不是對文本的一呼百應(yīng)的社會效應(yīng)之企盼,便成了首要的選擇,成了新類型反叛者成功的標(biāo)志。

柏樺是廣州外語學(xué)院英文系七七屆的學(xué)生,是“后朦朧詩”最早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實際上,我一直認(rèn)為,如果說北島是早期“朦朧詩”的主要代表的話,那么柏樺無疑是八十年代“后朦朧詩”最杰出的詩人;如果北島給了晚幾年出道的柏樺不可磨滅影響的話,那么柏樺對八十年代的南方地下詩界的影響亦是深入而廣泛的。一北一南,一前一后,他們作為角色確實有某種對稱。我們?nèi)裟槌霰睄u的《回答》(1978年)作為其早期代表作,以此來比較柏樺的前期力作《表達》(1981年),我們又能看出兩者作為不同的詩學(xué)宣言的一種對稱:雖然兩者都是關(guān)涉言說的,但一個是外向的,另一個卻內(nèi)傾;北島更關(guān)心言說對社會的感召力并堅信言說的正確性,柏樺想要的是言說對個人內(nèi)心的撫慰作用和質(zhì)疑表達的可能。柏樺在本書中處處流露出對早期北島的傾慕之情,但他卻順利地轉(zhuǎn)化了影響,一開始就在寫不一樣的詩。看來,明智的作家接受影響時就在學(xué)會回避某些東西,或者說,最好的接受某種影響的方式就是不去接受這種影響。柏樺典型地代表了“后朦朧詩”詩人的這種明智的策略,而詩意的提高就是不斷地去積累這方面的經(jīng)驗。

柏樺在書中很是慷慨地抖露他寫作的一些秘密,一些重要而奇特的詩篇誕生的始末。這些細(xì)節(jié)貫穿全書,是十分引人入勝的。我記得十六年前,在一九八三至一九八六年那段似水韶光里,我們倆最心愛的話題就是談?wù)撛娨獾臋C密。當(dāng)時,他住重慶市郊北碚區(qū),我住市區(qū)里沙坪壩區(qū)歌樂山下的烈士墓(從前的渣滓洞),彼此相隔有二三十公里,山城交通極為不便,為見一次面路上得受盡折磨,加上他被一個極制度化的女人管制,不能動輒就出門瘋癲,我呢功課也忙,有時個把月才能見上一面,因而每見一次面都彌足珍貴,好比過節(jié)。我們確實也稱我們的見面為“談話節(jié)”。我相信我們每次都要說好幾噸話,隨風(fēng)飄忽;我記得我們每次見面都不敢超過三天,否則會因交談而休克、發(fā)瘋或行兇。我們常常疲憊得墜入半昏迷狀態(tài),停留在路邊的石頭上或樹邊,眼睛無力地閉著,口里那臺詞語織布機仍奔騰不息。我那時真能想象梵高為什么會割下一只耳朵來,那很容易。在那種情境中,若誰向我們要大拇指,我們就可以給誰,這樣可以少一點小累贅。我勸告任何人跟一位真正的詩人聚會都不應(yīng)該超過三天,事實上,好朋友相聚就是不該超過三天,否則會出事。

那絮叨不絕的話題只有一個:詩。詩如針眼,肉身穿過去之后,別有洞天,這個世界都是詩,一草一木,一動一響,人與事,茶杯,耳機,二胡,老太婆突然像少女似的奔跑,童年,燈芯絨上衣,體育老師的寂寞,一個胖官僚白胖胖卻小如花生米的陽具,會哭的門,古代的吊橋,女郵差與月經(jīng)的某一天,艾略特的荒原與陽痿,燈泡里電的疼,大師的相通(比如鄧小平天生能看懂畢加索),古今不薄,東西雙修。一切一切都是詩。沒有這種境界的人,終究不可為詩。十年后,柏樺在一九九三年歇筆前最后那首叫《選擇》的詩里,他驕傲地唱道:

他要去肯尼亞,他要去墨西哥

他要去江蘇國際公司

年輕時我們在規(guī)則中大聲尖叫

今天,我們在規(guī)則中學(xué)習(xí)呼吸

啊,多難啊,請別吵了!

讓我從頭開始練習(xí)

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

這究竟是一些什么東西

肯尼亞,墨西哥,江蘇國際公司

這就是詩,請選吧,這全是詩

我們在規(guī)則里不知疲倦地練啊練,銷魂在練習(xí)中。時光流逝,全不察覺,竟接近了回憶的年齡。我們曾好像是在競賽著什么,憑虛指點,彼此能指哪到哪,不甘落步,經(jīng)一番心靈的遨游,最終又能落實和復(fù)原到生命實在的事理中。落實和復(fù)原到事理,我堅信詩的最終意義;而給人一種貌似脫離事理的虛無的翱翔之激蕩,乃詩意也。柏樺謙卑地既叫我們飛,又叫我們活在事理中,而詩的事理就是生活的事理。柏樺,你必須再寫下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