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事』與『失記』

日記的魯迅 作者:王錫榮


『無事』與『失記』

一般人記日記,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是每天記,不管事情大小,多少記一點;一種是跳著記,或者是有可記的事就記,沒事就不記;或者想到了記一點,忘了就不記。魯迅是屬于每天記的那一種,但是他又比較特別,那就是——沒事要記的時候?qū)憽盁o事”。

讓我們來看看他記的“無事”究竟是什么情況。

1912年5月29日,魯迅的日記第一次出現(xiàn)“無事”的記載。從這時到次年上半年,差不多每隔半個月就有一次“無事”的記載。在之后的幾年里,每年大約都有十幾二十次“無事”。事實上在現(xiàn)存的二十四年魯迅日記里,每年都有多次出現(xiàn)“無事”的記載。據(jù)我的統(tǒng)計,總共竟達(dá)608次,平均每年25.3次。其中最多的一年是1920年,達(dá)到117次,而最多的一個月是1920年9月,共16次。就是說,一個月里竟有半個月以上“無事”!記載最少的是1934年,只有兩次。有的年份每月都有,連續(xù)記載最多達(dá)兩年多,從1919年到1921年,甚至1923年也是每個月都連續(xù)不斷出現(xiàn),這還不包括丟失的1922年日記。連續(xù)不出現(xiàn)“無事”記載的最長間隔是從1934年7月到1935年3月,為八個月。

魯迅的日記幾十年基本沒有間斷過,直到1936年10月18日病勢沉重的最后時刻,也不忘記下當(dāng)日的日記,雖然只寫了“星期”兩個字。一般他即使沒事也會做一個記錄。這樣的記法,與完全不留痕跡相比,還是告訴了人們一些信息:本人認(rèn)為沒有需要記錄的事,而不是忘記寫。這除了說明魯迅做事的認(rèn)真,還能說明什么呢?

魯迅日記中第一次『無事』

考察魯迅日記的“無事”,可以發(fā)現(xiàn),“無事”記載出現(xiàn)的頻率呈很明顯的起伏狀。集中表現(xiàn)在兩個高峰期。第一個高峰:從1919年到1921年;第二個高峰,從1930年到1932年。從1912年到1918年,一般每年在二三十次,到1919年迅速攀升至61次,1920年到達(dá)峰頂117次,1921年又降為60次,之后逐年下降,1924年下降到僅7次。從1924年到1929年基本上每年都只有個位數(shù),1930年突增到31次,1931年達(dá)到46次,為第二個峰頂。1932年又下降到21次,1933年起下降到個位數(shù)。之后直到1936年去世,都維持在個位數(shù)。

這樣明顯的起伏是什么道理呢?很奇怪。經(jīng)過仔細(xì)考察,我發(fā)現(xiàn),大體上可以認(rèn)為,“無事”出現(xiàn)多的時候,多半是比較空閑,感到無聊的時候。第一個“無事”高峰的1920年,這時教育部開始欠薪,隨著家庭經(jīng)濟狀況的日益窘迫,矛盾日漸顯露,魯迅不得不開始到各大學(xué)兼課以補貼家用。這對一向小心翼翼維護“兄弟怡怡”家庭氛圍的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打擊,他茫然無措,陷于迷惘。經(jīng)常出現(xiàn)“無事”的狀態(tài),可能與此有關(guān)。

第二個高峰的1931年,正是“左聯(lián)”五烈士被害后,左翼新文化運動由高潮走向低潮的時候。在花園莊避難期間,就有接連幾次“無事”。那么,怎么解釋1930的上升呢?那年不是“左聯(lián)”剛剛成立,魯迅似乎很忙的時候嗎?其實,仔細(xì)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1930年上半年“無事”很少,主要集中在下半年。這就是說,魯迅雖然在2、3月接連參加了“左聯(lián)”和“自由大同盟”,還四出演講,甚至中共領(lǐng)導(dǎo)人李立三都來要求他發(fā)表聲明支持武裝暴動。但經(jīng)過第一波的熱潮后,魯迅遭到了通緝,并且左翼內(nèi)部的矛盾和弱點也逐漸暴露,因此當(dāng)別人還在鬧騰騰地喊口號的時候,魯迅已經(jīng)比別人更早冷靜下來,陷入深思了。同時也不妨說,他又一次感到了無聊。

此外,還有1927年夏秋間。那時他在廣東已經(jīng)弄得很無聊,辭職后,住在白云樓,“無事”就多了起來。尤其是9月份。從1日起,4、6、9、22日都是無事,還有不少日子雖然沒寫“無事”,其實也沒記什么重要的事。

再看幾個低谷期。1912年到1918年間,魯迅剛到北京不久,雖然教育部很無聊,但是他自己還是有不少事可做,交游既廣,學(xué)問也做了不少,除了創(chuàng)辦歷史博物館、京師圖書館,也學(xué)佛、抄古碑和整理古籍,感想也多,所以這一時期的日記內(nèi)容豐富,議論愷切,最有可看性。

第二個低谷期,從1924年到1927年,分別為7次、4次、9次、9次。本來1924年后屬于魯迅思想發(fā)展的低谷期,正是寫《野草》的時期,為什么日記反而顯示相反的跡象呢?其實,這時正是女師大風(fēng)潮時期,魯迅支持學(xué)生運動,頻頻參加各種集會。此外,他的著、譯、編活動,以及指導(dǎo)青年開展文學(xué)社團活動,都全面鋪開,接觸大批青年,所以很少有“無事”的記載。1926年,魯迅南下廈門,接著轉(zhuǎn)赴廣州,活動頻繁,自然較少有“無事”的時候了。直到1927年下半年社會文化活動驟減,“無事”急增。

1927年10月魯迅剛到上海,當(dāng)然是很忙碌的,28、29兩年雖然陷入論爭,但他一直在努力鉆研文藝?yán)碚?,翻譯外國文藝著作,精神上是充實的,也是忙碌的。因此“無事”也很少。

1932年第二個“無事”高峰落潮后,1933年左翼文藝運動抬頭,當(dāng)局的“圍剿”也日益嚴(yán)緊,政治環(huán)境日益險惡,與他最為相知相契的馮雪峰、瞿秋白相繼離開上海,“左聯(lián)”內(nèi)部矛盾加劇,魯迅的精神生活并不愉快,身體也越來越力不從心。這時,魯迅意識到自己的時間不多了,因此緊迫感越來越強,產(chǎn)生了“要趕快做”的強烈意識,加快了工作的節(jié)奏,常常抱病工作,因此工作量比前幾個時期都大大增加了,“無事”的記載當(dāng)然也就大幅減少了。1933年起每年都只有個位數(shù)。

但魯迅早年所記“無事”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我們再看案例:1912年9月2日:“無事。夜書致東京信兩通,翻畫冊一過,甚適?!眲倢懥恕盁o事”,馬上又有事了。但他并不涂掉,而把后來的事加寫在后面。10月7日如出一轍:“無事,以《或外小說集》兩冊贈戴螺舲,托張協(xié)和持去。晚鄰閩又嗥?!边€是有事。1914年1月9日:“無事。夜車耕南、俞伯英來談。耕南索《紹興教育會月刊》,以三冊贈之?!?月17日:“無事,惟聞參事與陳總長意不合,已辭職。”不但有事,而且還不是小事,只不過是聽說的事。6月18日:“無事。晚馬幼輿令人送《四明六志》來,勞以銅元二十枚也?!贝蠹s這些事,本來不記也可,既然發(fā)生了,也算一件事吧。大體上,這些事都不是魯迅主動去做,而是被動應(yīng)對的。

還有一個特點:在寫了“無事”后又添寫的事,大都在晚上。除了上面記的以外,還有例如1914年4月24日:“無事。晚許季上來,夜去?!?月9日:“無事。晚鄰室博簺擾睡。”8月6日:“晴,下午曇。無事。夜胃痛?!?0月14日:“無事。晚宋紫佩來?!?8日:“晴,無事。夜杜海生來。”1915年4月23日:“晴,風(fēng)。無事。夜得二弟信并三弟信,二十日發(fā)(27)?!睘槭裁磿懥恕盁o事”后還會寫上這些事呢?我想有一種可能性:就是魯迅每天晚上記日記后,又發(fā)生了一些事,于是在第二天補記。

此外,還有在寫了“無事”之后,又添寫些天氣等情況。1913年9月3日:“無事,天氣轉(zhuǎn)溫,蚊子大出?!?914年4月19日:“無事。晚大風(fēng),小雨?!?0月20日:“晴,風(fēng)。無事。夜甚冷。”但也都是夜里的情況。

但是,他寫“無事”就真的什么事都沒有了嗎?實際上,不可能完全“無事”。比如說,1913年1月21日寫:“曇。晨微雪即止。一日無事?!边@在古代小說里通常是說這一天沒有發(fā)生什么事。實際上當(dāng)然魯迅不會枯坐一天,他至少會看書、寫字。他抄了那么多古碑、寫了那么多文章,絕大部分沒有寫進日記。當(dāng)然,魯迅不認(rèn)為那些事值得記錄。所以,他寫的“無事”應(yīng)該是說沒有需要記的事。

還有一些,沒有寫“無事”,但也沒有記什么內(nèi)容。例如1917年7月8日:“陰,晚雨?!?0日:“晴。傍晚雷雨?!辈畈欢嗟扔凇盁o事”。在這里,我并沒有把這種情況統(tǒng)計進來。

但還有一種情況,是更加微妙的,那就是“無事”里面有大事。

1936年4月26日下午,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青年學(xué)者姚克的陪同下來訪問魯迅,那天魯迅正巧與許廣平、海嬰一起外出看電影,沒有碰到。就在同一天,另一個人物來訪,卻是見了面的,這個人就是馮雪峰,一個剛剛參加了兩萬五千里長征回來的原“左聯(lián)”領(lǐng)導(dǎo)者。根據(jù)馮雪峰的回憶,第二天,即4月27日,他在魯迅家盤桓了一整天,向魯迅詳細(xì)描述了長征的經(jīng)過。而這天,在魯迅的日記上,寫的卻是“無事”。就是說,他不想讓馮雪峰的來訪留下任何文字上的痕跡。

1917年7月下旬,突然接連出現(xiàn)“無事”的記載。21、26、27、28、30日,8月上旬又有6、8、11日,接連好幾天。這里實際上是記載了張勛復(fù)辟風(fēng)波之后的狀況。風(fēng)波雖然已經(jīng)平息了,但原有秩序還有待于整理。

1930年12月28日“……下午?!稘纭菲稹保诙煊洝盁o事”,顯然這表明他整天都在校對《毀滅》。又如1920年7月24日“買書架六,下午整理書籍”,25日“理書”,26日“無事”,顯然還在整理書籍。

在魯迅的概念里,記日記本身不算是“事”。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當(dāng)作一件事來做。那就是在1932年“一·二八”期間,因為日記本沒有帶出火線,沒法按常規(guī)記了,開始幾天就沒記,后來就先用其它紙記上,戰(zhàn)事結(jié)束后專門作了補記,并在日記里寫道:“補記一月三十日至今日日記”。

魯迅自己說,他有時候把當(dāng)天的事情記到上一天的空格里,有時也補記一些遺漏的事。遺漏本來難免,但有時候卻是迫不得已而造成無法記載,這就要談到“失記”了。

一是,1932年的“一·二八”戰(zhàn)爭,當(dāng)時情況緊急,沖突突然發(fā)生,魯迅一家陷入火線,來不及從容搬家,“只攜衣被數(shù)事”,倉促間奔避內(nèi)山書店。那時,一家人席地而坐,窗子用棉被擋上,經(jīng)??梢月牭酱巴馊毡颈慕徽?,室內(nèi)的人連大氣也不敢出,晚上也不敢開燈,在黑暗中度過,日記當(dāng)然是沒法寫了。但待了一個星期,情況越來越糟,于是下決心突出重圍。在內(nèi)山書店職員鎌田誠一的護送下,魯迅一家在大年初一早晨冒著炮火轉(zhuǎn)移到英租界的四川路內(nèi)山書店中央支店。但在這里,同樣沒有一張書桌可以放,日記還是沒法寫,可魯迅還是找來一些紙張,姑且先寫在另紙上。直到3月19日,魯迅一家重新回到拉摩斯公寓自己的寓所,才得以補寫從1月30日以來的日記??偣菜氖颂?。但是在內(nèi)山書店的那幾天就沒法記了。事實上,因為躲在內(nèi)山書店樓上,根本無法活動,與外界完全隔絕,所以,也沒有什么可以寫了。因此魯迅就將2月1日到5日記為“失記”。但這補記有一個疏忽之處:1月31日遺漏了。有人猜疑魯迅有什么故意,其實很顯然,這是由于很久之后補記,忘了1月份是有31日的,后面幾天都是“失記”,沒有必要特地隱瞞這一天。

二是1936年6月的大病。這病從3月開始,遷延拖到5月間,呈越來越嚴(yán)重之勢。5月31日,宋慶齡、史沫特萊請來美國肺科專家鄧醫(yī)生為魯迅診察,得出結(jié)論是:倘是歐洲人,早在五年前就死掉了。到6月5日,魯迅再也堅持不住了,只能躺倒,無法握管了,自然就無法寫日記了。之后一度幾乎不起。直到6月30日,病情有所好轉(zhuǎn),能夠起來寫幾個字了,于是再來補寫這期間的日記。這就是1936年6月5日連接著30日的一段特殊日記了。這次魯迅沒有采取1932年“一·二八”后一天一天補記的辦法,而是在6月5日條下寫了一段概括性的記載,說明了這一段沒有記日記的原因及情況。這也是另一種“失記”。

從空白處閱讀內(nèi)容,從“無事”處讀到“有事”,也是魯迅日記的魅力之所在。

2007年4月4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