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迅稱誰為『師』和『先生』?

日記的魯迅 作者:王錫榮


魯迅稱誰為『師』和『先生』?

日記本來是給自己看的,在日記中,任何人的名字都不必冠以身份或稱呼,尤其是敬稱。倘在日記中加以敬稱,說明敬意頗高了。魯迅在日記中稱“先生”的本就不多——這里說的“先生”不是一般與“小姐”“太太”等對應的“Gentlemen”的意思,而是帶有“老師”意味的敬稱——至于直接在日記中稱“師”的就更少了。

在魯迅一生中,有幾位終生的老師,是他所不能忘記的。例如眾所周知的“藤野先生”。但是這位藤野先生卻沒有出現(xiàn)在他現(xiàn)存的日記中,倒是他的幾位中國老師全都出現(xiàn)過。

第一位,當然是紹興三味書屋的塾師壽鏡吾(壽懷鑒,1849—1929)。魯迅師從他學習還是在少年時期,是在現(xiàn)存日記時期之前。但魯迅后來與他也有些過往,日記里有對他的記載。

第一次是1915年10月1日,那天晚上,有個叫甘潤生的來拜訪魯迅,自報家門說,他是魯迅在紹興三味書屋同從壽鏡吾讀書的同學,魯迅特地記了一筆:“夜有甘潤生來訪,名元灝,云是壽師時同學?!薄皦蹘煛本褪菈坨R吾。這只是提到,而沒有直接記載壽鏡吾的活動。

后來在1923年,魯迅兩次提到壽,都稱“鏡吾先生”。1923年1月29日,魯迅得到壽鏡吾的來信:“上午得鏡吾先生信?!?月9日:“寄鏡吾先生信。”壽鏡吾寫給昔日弟子的這封信,現(xiàn)不存。現(xiàn)存壽氏另一封信,是1911年5月寫給魯迅的信,是推薦某人為周家管山。

第二位是南京礦路學堂的總辦(校長)俞明震(俞恪士,1860—1918)。就是魯迅在《吶喊·自序》里說的“坐在馬車上時大抵在看《時務(wù)報》”的“新黨”。他當然是魯迅的老師了,1902年4月魯迅等五人赴日本留學還是俞明震親自帶領(lǐng)去的。1915年2月17日魯迅日記:“下午同陳師曾往訪俞師,未遇。”俞明震在辛亥革命后,進入民國政府任職,1915年時是北洋政府平政院的肅政史,就住在北京。同年4月10日,魯迅再次造訪俞,又不遇。第二天下午再去,終于見到了老師。但奇怪的是,撲了兩次空,見面后卻“略坐出”,似乎話不投機,或許只是捎什么話。1919年1月20日魯迅日記:“得俞恪士先生訃,下午送幛子一?!彼屯灬ぃ话銇碚f算是比較鄭重的奠儀,但微妙的是稱呼卻變了,稱“先生”,顯得有點生分了?;蛘咭驗橛嚫嫔戏Q為“俞恪士先生”吧。

壽鏡吾

第三位是章太炎(1869—1936)。1908年,魯迅和周作人、錢玄同、龔未生、朱希祖等一起在日本跟從章太炎先生學習文字學,這對魯迅一生影響極大。當時魯迅等都作了詳細的筆記,魯迅、錢玄同等的筆記至今留存。魯迅對章太炎的敬重溢于言表,雖然后期對章的落伍略有微辭,但在北京時期,魯迅在日記中是尊稱為“師”的。1912年12月22魯迅日記:“同季巿赴賢良寺見章先生,坐少頃?!碑敃r章太炎因為對袁世凱的倒行逆施極為不滿,常加以抨擊,袁很討厭他,于是借故派他去滿洲。這時將要出發(fā),魯迅和許壽裳一起去跟他話別。1914年8月22日:“午后許季巿來,同至錢糧胡同謁章師,朱逷先亦在,坐至旁晚歸?!边@時,章太炎正被袁世凱軟禁,但允許弟子、友人看望。這天有不少弟子前來看望章太炎。這里不但稱“師”,而且是特別鄭重的“謁”師。1915年1月31日:“午前同季巿往章先生寓,晚歸?!蓖?月14日:“午前往章師寓,君默、中季、逷先、幼輿、季巿、彝初皆至,夜歸?!边@些大多是留日時期的學生。同年5月29日:“下午同許季巿往章師寓,歸過稻香村買食物一元?!?月17日“下午許季巿來,并持來章師書一幅,自所寫與”。這幅字,至今還收藏在北京魯迅博物館,內(nèi)容如下:“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涂卻守神,以物為量”。同年9月19日:“得龔未生夫人訃,章師長女,有所撰《事略》?!比蕴帷罢聨煛薄t斞溉沼泴φ绿椎淖詈笠淮斡涊d,是1916年10月12日:“清晨三弟啟行歸里,子佩送至車驛,寄回《恒農(nóng)冢墓遺文》一冊,《神州大觀》第九、第十,《中國名畫集》第十八各一冊,章先生書一幅。”這是說,那天三弟周建人回紹興,弟子宋琳(子佩)送到車站。魯迅讓建人帶幾本書和一幅書法回紹興。這幅書法就是上面所記章太炎為魯迅寫的條幅。這以后,魯迅就再也沒有在日記中記載章太炎了。

除了這三位稱“師”的,還有幾位僧人,也被魯迅稱為“師”,其實是“法師”之意。例如1916年8月4日:“施萬慧師居天竺費銀十元,交季上”。萬慧法師(1889—1959),本名謝善,字希安,四川梓潼人,是著名文學史家謝無量的三弟。他出家后,久居印度(天竺)、緬甸研究佛學。1916年友人為他旅居印度籌集善款,魯迅也予以贊助。當時教育部門役的月工資才6塊銀元,10元贊助已算是高的了。

章太炎

章太炎書贈魯迅的條幅

又如1934年日本佛學大師鈴木大拙(1870—1966)來華參觀佛跡,到上海后,由內(nèi)山完造引見魯迅。5月10日:“上午內(nèi)山夫人來邀晤鈴木大拙師,見贈《六祖壇經(jīng)·神會禪師語錄》合刻一冊一帙四本,并見眉山、草宣、戒仙和尚,齋藤貞一君?!爆F(xiàn)在這照片還在魯迅的照相冊里呢。同樣的僧人,有的稱“師”,有的卻稱“和尚”,是何道理呢?如果說“師”要比和尚更高級的話,1926年10月廈門南普陀寺公宴太虛和尚(1890—1947)時,魯迅日記10月21日:“晚南普陀寺及閩南佛學院公宴太虛和尚,亦以柬來邀,赴之,坐眾三十余人。”太虛也被稱為法師,魯迅卻稱他“和尚”。仔細看看年齡,就會明白:太虛年齡比魯迅小九歲(一說八歲),所以不能稱之為“師”了。當然,“和尚”其實也是尊稱。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說,這天在南普陀寺,眾人要請魯迅與太虛并列上坐,魯迅堅決地推掉了。

此外稱“先生”的就比較多了,大約有十來位。

在日記里,最早提到的“先生”是當時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的司長夏曾佑(穗卿,1865—1924)。魯迅對他很敬重,這倒不是因為他是司長而魯迅是他手下的科長,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很有學問的前輩。魯迅進教育部時是三十一歲,而夏曾佑已經(jīng)四十七歲了。魯迅第一次在日記中提到他是1912年8月20日:“上午同司長并本部同事四人往圖書館閱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寫經(jīng),又見宋元刻本不少。”不提名字而直接稱司長,更顯尊重。事實上恐怕得說是夏帶他們?nèi)サ?,而且他們一同去看的是敦煌石室的唐人寫?jīng),這是很難得的,所以,魯迅記錄時的態(tài)度是懷著敬意的。到當月31日,教育部次長董恂士招飲于致美齋,夏和魯迅、許壽裳等都參加了。9月5日,魯迅等一批同事又跟夏曾佑前往國子監(jiān)巡視。后來夏就經(jīng)常叫魯迅陪他去各處視察,包括建圖書館,舉辦兒童藝術(shù)展覽會等等。11月16日,魯迅曾前往拜訪夏,但沒有找到夏的居所。25日,魯迅將自己的《域外小說集》送給夏。12月12日,魯迅和許季上等專門前往夏曾佑的寓所拜訪:“與許季上等訪夏司長于兵部洼寓所,留約一小時?!边€是稱夏司長,且用“留”字表示敬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