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論
一 思想和語言——一個文學界說
二 語言和文字——所謂文言
三 成文的文學和不成文的文學
四 文人的職業(yè)
五 文學的環(huán)境“全”的意義
六 文體之演化
七 文人的天才
八 工具的和藝術的
九 論文藝批評之無意義
十 翻譯
十一 史料論略。
十二 泛論中國古代文學
第一篇 殷商遺文
一 漢文起原之一說
二 殷文書之直接材料
三 殷文書之間接材料
第二篇 著作前之文學
一 殷周列國文化不是單元之揣想
二 西周的時代
三 周誥金刻文附
四 泛論“詩”學 《周頌》附韶武說《大雅》
五 《小雅》和《魯頌》、《商頌》
六 三百篇之文辭
七 《周易》
八 何為“東周” 東周的分期
九 《周南》、《召南》和《國風》
十 “史”斷爛朝報的春秋觀
十一 私家記言文的開始《論語》
十二 《國語》記事文的開始附論《文侯之命之》及《秦誓》
十三 不風不雅的詩體由老子到荀賦
十四 子家與戰(zhàn)國的時代
十五 不著述的子家分論
十六 《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秦前文籍表及考證存疑
十七 《世本》、《戰(zhàn)國策》問題 《竹書紀年》問題附
十八 方技書
十九 最早傳疑文人 屈原、宋玉、景差
二十 著作之開端
第三篇 著作大成時代
一 論荀卿
二 秦皇與李斯“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
三 論漢承秦緒
四 黃老刑名陰陽五行儒術之三角的相克相用
五 楚辭余音
六 上書和作賦
七 賈誼
八 漢賦體之大成
九 《呂覽》之續(xù)《淮南子》
十 西漢盛時文人在社會中之地位 以東方朔、枚皋為例
十一 儒林
十二 漢武帝
十三 司馬遷
十四 五言詩之起源
十五 漢樂府
十六 劉向
十七 揚雄
十八 所謂古文學
十九 泛論八代之衰
這一科目里所講論的,起于殷周之際,下到西漢哀平王莽時。別有補講若干篇,略述八代時新的方面,和唐代古今文學之轉移關鍵。
這樣斷代的辦法,或者需要一個很長的解說,才可不使人覺得太別致,但將來全部的講義寫完,才是把這樣斷代的意思寫完,現(xiàn)在只能說幾句簡直的話。我們總不便把政治的時代作為文學的時代,唐朝初年的文學只是隋朝,宋朝初年的文學只是唐季,西漢揚子云的古典主義和東漢近,反和西漢初世中世甚遠;東漢的文章又和魏晉近,和西漢遠。諸如這樣,故我們不能以政治的時代為文學的時代。若不然者,不文的漢高祖,成了我們分別時代的界限,豈不支離?即便把秦始皇之年作為斷代所據(jù),我們也還免不了感覺秦之李斯實是戰(zhàn)國人,戰(zhàn)國之荀卿卻實是在思想上為秦之開端者,即漢代初年吳、梁諸王客依然是戰(zhàn)國風氣。文學時代之轉移每不在改朝易代之時,所以我們必求分別文學時代于文學之內,不能出于其外,而轉到了政治之中。以這層意思為標準,則我們斷代的宗旨如下所說。第一,以自殷商至西漢末為古代文學之正身,以八代為古代文學之殿軍者,正因周漢八代是一線,雖新文學歷代多有萌芽,而成正統(tǒng)大風氣之新文學,至唐代方才見到滋長。例如從韻文一邊說,七言詩,新樂府,絕句,詞,曲,雜劇,傳奇;從散文一邊說,文言小說,俚言小說,以開宋之平話,明清之長篇小說者,又若純在民間的文學,如流行的各種唱本彈詞(這些里面嘗有絕好的文章,惜未整理過,我們現(xiàn)在看去,覺得披沙揀金之苦)。乃至尚未著文的傳說歌曲?;蛘呶覀儗淼靡姷牟牧隙嗔酥螅部梢栽诎舜袨檫@些東西找到一個遠端緒。不過這些東西,除七言及新樂府以外,到底在八代后才能大體滋衍,至少我們現(xiàn)在所得見到之材料如此。使近代文學成就得以異于古代者,是這些東西,不是八家的古文及其繼續(xù)者,摹擬八代的五言詩、西昆、西江、三杰、前后七子等等。因為學古文摹古詩至多做到了古人之后勁;若新的端緒,新的生面,必用新體,必有異于古的感覺及理想,方才可以別開世代。我們既以這些色彩標別近世,則古代斷代應在唐世。時間是自然的,斷代是不自然的,所以不同世代的換移,嘗經好幾百年,才見得完全成就了。若果有人問我們斷自何年,我們只好說無年可斷。分別時期之時,還應標明時期不能分別之意。
至于以古代文學之盛,斷自哀平王莽,而以其下之八代為“亂”者,乃因周秦西漢是古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期,八代之正統(tǒng)文學則不然(此處所謂八代指東漢至隋,西漢不在內。蘇子瞻稱昌黎“文起八代之衰”者,正如此意也)。揚子云而前,中國只有文學,沒有古文,雖述作并論,究未若東漢魏晉六朝之正統(tǒng)文學中典型觀念之重。八代的東西若不是有自民間而上達的五言詩及樂府,和佛教的影響,恐怕竟沒有什么可以說是這時候自己創(chuàng)造的東西;而駢文律詩,都是典型文學中(俗譯古典文學)之極端趨勢,翻新花樣而已(駢文律詩之為典型文學,待后論)。駢文家之李申耆固認八代為周漢之流裔,而古文家自韓退之而后,都抹殺八代,八代之所以為八代,與其所以不為周漢者,正以他實自周秦盛漢出來,而不能平空另起一線(五言詩等除外,但五言到晉宋以后,典型既成,與文同趨矣)。試看自揚子云開始,求整,用古,成為文學之當然風氣。文章愈趨愈駢,直到庾子山晚年的賦,唐四杰的文辭,差不多是一個直線。若長篇著作,也是愈后愈覺形式先于骨肉,在文風上都是向“文筆”之分一個作用上進化。我們可以說這是進步,假如我們歡喜這個;也可說是每況愈下,假如我們不歡喜。轉看周秦西漢,頭緒繁多,作體自由,并不見有限制自己的典型。以這個理由,八代但可為周漢之殿。
至于周秦西漢之中,又分“著作前”、“著作大成”兩時期者,乃因春秋及戰(zhàn)國前半之文書,官籍而外,記言而已,方技而已。雖國語在這個時期內成就,但這書究竟還是記言文之引申,敷衍文詞者多,記錄成事者少,當不同于楚漢春秋之多歷史性質。若諸子之文,前期但記言,至荀卿、呂不韋、韓非等方才據(jù)題著文,抽象成論(《史記》明謂荀呂等始作)。且著作前期有文學而無文人,“奚斯頌魯”之說,既不盡可靠;《小雅》中又只有一篇標作者。楚詞宋賦既不消說是和漢賦為一氣,而遠于戰(zhàn)國前半的文學,且又是指名作者之文學;著作出來,文人出來,自然必是開新世紀的事。
不過我們究竟不要把分期一件事看得太固執(zhí)了,譬如八代為周秦西漢文學之殿,本不能包括五言詩而論,即盛于唐代的七言詩也是造胎于八代的。由一個觀念可以這樣分,另由一個觀念可以另一樣分,這里分時期本不是作科學的計量,只是愿將一切看來好像散漫的事實,藉一種分時期法,略使我們看得一種比較扼要的“視線形”(Perspective)而已。
十六年十月擬目,十七年十月改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