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戴天山道士不遇(1)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2),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3)。
>注釋
(1)戴天山:又名大匡山、大康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市。
(2)青靄(ǎi):山中云氣。
(3)倚:斜靠。

>題解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大明寺讀書,這首詩就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寫詩人尋訪山中隱士而不得的所見所聞。全詩共八句,前六句寫訪,描寫詩人前往戴天山中尋訪道士的見聞;后兩句寫不遇,敘寫詩人山中尋訪道士而不遇的感受。李白詩中表現(xiàn)出的輕松樂觀的態(tài)度和細膩大膽的筆法,正是李白為人稱奇的浪漫風格的萌芽。
>賞析
詩人緣溪逐行,穿林進山,沿途景色十分清麗幽闃(qù)。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山間溪水水聲淙淙,偶有犬吠之聲相伴,夾岸桃花盛放,花瓣上晨露晶瑩剔透。詩歌伊始,詩人就把讀者帶入了一片聲色俱佳的世外桃林。詩人所聞是樂音,所見是艷花,以聲寫寂,更見其幽。這兩句極寫山中之幽,暗寫道士所居環(huán)境的清幽。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闭鐣r分,山中寂然,寺中的鐘聲也杳然不聞,行走在林間小路上,唯聞溪水潺潺流淌,深林之中不期竟與麋鹿相遇。溪水之聲,反襯出林深山幽。鹿,尤其是白鹿,在古典詩歌中多隱喻仙人道士,這句詩,詩人暗寫自己尋訪的道士乃山中高士。而“見鹿”則暗示不見人。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币吧嘀耠[入莽莽青山的霧靄之中,一掛飛瀑懸于亭亭碧峰之間。行至道觀,不寫道士,只是寫景,前句以竹入詩,以青竹暗喻道士或有清奇典雅、寧折不彎的竹之節(jié),后句借助一個“掛”字,將飛泉碧峰融為一體,寫青山綠水入懷的胸襟,暗喻道士所居之境凈化心靈之妙。道士不在,雖有失落,詩人卻因而將山水竹靄映入心中,也是一得。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苯Y(jié)尾這兩句詩,前句寫詩人問詢之后不得道人去向,回扣詩題,后句寫詩人再三倚松惆悵嘆惋的動作,暗寫詩人不得遇道人的遺憾與失落之情。佳妙之處且在“兩三松”一詞上,不遇尋訪的道士,詩人之前心中滿滿的期待落空,心中盡是失望,倚在一棵松下,嘆惋惆悵不得抒懷,于是再三倚樹,不愿離去,以此三字帶出詩人心中失望不舍的情感,情感迂回深婉,耐人品味。
這首詩,圍繞“不遇”二字行文,寫景清幽,敘事簡素,然而暗寫道士其人其節(jié),暗抒詩人其得其惋,筆致含蓄,情趣深婉,頗有佳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