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登錦城散花樓

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李白 作者:馬瑋 編


登錦城散花樓(1)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2)。
金窗夾繡戶(3),珠箔懸銀鉤(4)。
飛梯綠云中(5),極目散我憂(6)。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7)。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8)。

>注釋

(1)錦城散花樓: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的官員駐于此地,所以后人用錦城作為成都的別稱,又稱錦里;散花樓為隋末蜀王楊秀所建。

(2)朝光散花樓:朝陽使散花樓發(fā)出光亮。朝光,光為動詞,使散花樓散發(fā)光亮。

(3)金窗:鎏金或者裝飾金飾的窗戶。形容樓內(nèi)裝修及飾物之富麗

(4)珠箔:即珠簾,箔:原意為竹簾子。懸:掛。銀鉤:一作“瓊鉤”,銀或玉制的簾鉤。

(5)飛梯:既形容樓高,又形容登梯之速。

(6)極目:竭盡目力遠眺。

(7)雙流:今四川成都雙流縣。

(8)九天:即天,言其高。

>題解

這首詩是李白在唐玄宗開元十年(722)重游成都時所作,時年二十二歲。此詩清新流麗,寫景如畫,末句流露出李白初到城市耳目一新的喜悅心情。

>賞析

成都俗稱錦城,又稱錦里。散花樓雖早已不存在了,但她那富麗堂皇、高雅別致,宏偉壯觀的形象,卻因李白《登錦城散花樓》一詩而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日照錦城頭,朝光散花樓。”

錦官城里,晨光初照,城南的散花樓被籠罩在一片晨曦之中,熠熠生輝。晨觀錦城,滿目清新。

“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p>

抬頭望向高處,但見散花樓鎏金的窗欞和飾有彩繪的門扉交相映射著晨光,倍是富麗,珠簾用銀質(zhì)的窗鉤綰起掛好,在晨光中時而閃爍珠光。這兩句描繪散花樓,抓住“光”字汁文,色彩光亮富麗,筆調(diào)歡愉。

“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p>

碧樹林蔭中,散花樓一樓高起,詩人飛步上樓,登高望遠,極目遠眺,目力所及,遍是怡心悅目的所在,縱有千般憂愁,也在那一刻煙消云散了。

“暮雨向三峽,春江繞雙流?!?/p>

傍晚時的一場春雨,將三峽河道中的一江春水送至雙流,春水滔滔,繞城而去。詩人通過暮雨中極目所見的三峽滾滾、春水繞城野的景象,展示出成都平原的廣闊、美麗和富饒。

“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p>

今日登上散花樓,置身樓頭,極目遠望,好似登臨九天,一覽無余,恣意盡興。“如上九天游”把散花樓的地位升華到難以言表的高度,令人頓生“天府”之感,向往之心頓生。

這首登樓賦,不寫樓的規(guī)模布局,著筆于寫樓的光色,以凸顯散花樓的富麗堂皇,著筆于寫登高望遠的心緒,以凸顯詩人恣肆別樣的情趣,用筆簡潔,意蘊獨到,筆調(diào)歡快。

詩人抓住典型特征突出描寫對象的氣質(zhì)與神韻,塑造鮮明絢麗的形象,給人以奇幻美妙的聯(lián)想。詩人巧用對仗的修辭,成功地讓讀者也渴望一睹“散花樓風采”:初日臨照下的散花樓,“金窗夾繡戶,珠箔懸銀鉤”;暮雨中的散花樓,“極目散我憂”,“如上九天游”。誰說“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散花樓的美景就足以使人陶醉了。而在此之后,詩人就要東行前往三峽。詩人憑眺散花樓后,對未來的旅行充滿了憧憬。

這首詩既打破了格律的約束,又具有律詩的基調(diào)。如果刪去“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二句,就是一首基本合律的五言律詩了。但是詩人因其必然,聽其自然,詩人有意打破格律,以保證思想內(nèi)容的完整體現(xiàn),真情實感的自然抒發(fā)。

詩的起首二句點明時間、地點及登臨地,三四句特寫門、窗、簾、鉤以見散花樓的富麗堂皇。這些都是外景,顯然尚未登樓“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身在樓下,何以得見三峽、雙流之景,更不消說“如在九天游”之感了。“飛梯綠云中,極目散我憂”這兩句正是“詩眼”,不能刪也不可改;特別是從意境營造上講,飛梯自高,綠云更美,緣梯登臨,壯美軒昂而不失飄逸雅致之美,既襯托出散花樓的高雅別致,又含藏著詩人登樓的神情狀態(tài)。從“散我憂”落筆寫登臨之趣,則其快意之感更真實、更深切、也更強烈了。

縱觀全詩,李白寫登樓之賦,少寫實之筆,多聯(lián)想,多隱喻,多想象,運筆靈動,意境飄逸,筆調(diào)輕快,煞是別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