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峨眉山月歌

中國古典詩詞名家菁華賞析.李白 作者:馬瑋 編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1)
影入平羌江水流(2)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3),
思君不見下渝州(4)。

>注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2)影:月光的影子。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江。

(3)夜:今夜。發(fā):出發(fā)。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為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犁頭峽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今重慶一帶。

>題解

這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寫月詩。這首詩寫于他出蜀遠(yuǎn)游,向三峽進發(fā)的途中,此時詩人懷著“遍謁諸侯,??h清一”的政治抱負(fù)和生活理想,揚帆東下,辭親遠(yuǎn)游。然而這方度過詩人少年生涯的蜀地,又使他在躊躇滿志中,生出了幾分留戀之情。

>賞析

歌,是古代樂府詩的一體,格律形式相對自由。這首《峨眉山月歌》是李白年輕時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李白踏上了遠(yuǎn)游的行舟。舟行平羌江上,李白立于舟頭,望見峨眉山上一彎新月高高掛起,心中不由升起縷縷秋思?!鞍胼啞鄙皆拢瑯O易讓人聯(lián)想到月缺人難圓的缺憾;“秋”字置于句末,一者源于入韻的需要,卻也使峨眉山月因之有了秋之韻,別具情思。月兒的倒影映照在緩緩流逝的江面上,泛著粼粼波光。平羌江水澄澈見底,月輝波光,纏纏綿綿隨江水緩流搖曳。這樣靜謐清麗的月夜,如何讓將要去鄉(xiāng)遠(yuǎn)游的詩人不生留戀之情?詩人以景驅(qū)情,讓山月含情,令江水生情,讀者讀之亦可體味到李白寄寓景物描寫中的戀鄉(xiāng)之情。

峨眉山月半輪秋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是夜,月缺月明,詩人乘舟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向三峽行進,江流月行,乍離舊鄉(xiāng),辭親遠(yuǎn)游,月缺人不圓,離情正如這綿綿江水不決盡,伴隨詩人一路順江而行。末句詩人直抒胸臆,直言“思君”情深,“君”或指人,或指月,無論指誰,都深深寄寓著詩人離鄉(xiāng)之際對這方水土鄉(xiāng)情鄉(xiāng)韻的不舍之情。

乘舟從峨眉山出發(fā),一路經(jīng)平羌江、清溪驛、渝州,往三峽而去。詩人在這首詩中為讀者繪制了一幅蜀江夜行圖,匠心獨具的是詩人以月織文,用峨眉山月的意象隱括了沿途的景致。峨眉山月的意象分外鮮明,意蘊分外豐厚,月行千里,鄉(xiāng)思伴隨詩人千里行旅,綿延長久,詩歌意境空靈悠遠(yuǎn),語言淺近卻音韻鏗然,整首詩簡淡而不失靈性,語言漸臻爐火純青之境。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