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門山(1)
天門中斷楚江開(2),
碧水東流至此回(3)。
兩岸青山相對出(4),
孤帆一片日邊來(5)。
>注釋
(1)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shè)的門戶,所以叫“天門”。
(2)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開掘;開通。
(3)至此回: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zhuǎn)向北流?;兀恨D(zhuǎn)變方向,改變方向。
(4)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出:突出,出現(xiàn)。
(5)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題解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725),時年二十六歲的李白赴江東途中行至天門山作有此詩。該詩描寫詩人舟行江中溯流而上,遠望天門山的情景。天門山江南江北兩山夾長江對峙,形如門戶,故稱“天門”。這樣自然天成的景致在詩人筆下被描繪得雄壯神奇,令人神往。
>賞析
這首七言絕句,以“望”字提挈全詩。“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背咸衔鱽?,將前方的天門山?jīng)_撞分開,南岸北岸的山夾岸對峙,湯湯江水奔流至此由東折向北流。水隨山轉(zhuǎn)本是自然景觀,可是“楚江開”的“開”字,卻將滔滔東去的江水寫得凌厲猙獰,竟然將一山?jīng)_撞分裂為二。“至此回”,將東流的江水寫得頗有人情,一江碧水流至此處激揚回蕩,回望來路,似有多情之顧。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置身舟頭,越過天門山的瞬間,望兩岸的天門山,隔江相望,似有默然相守之意,舟行江上,水流山也好似隨之移動,“出”字將靜態(tài)的天門山寫出了動態(tài),更寫出人的情態(tài);可以想見,此際,天相接處,日光遍灑,一葉孤舟正披霞緩緩而來……兩岸青山的高高聳峙,與日邊船帆的形單影只,在動與靜的相得益彰中,共同營造了蒼涼清遠的詩歌意境;青山、紅日,碧水、丹霞、白帆,則在區(qū)區(qū)十四言中繪制了一幅日照山水行舟圖,唯美而恢弘。詩人奔赴江東,一路乘風破浪,越名山,行大川。天門山的雄奇之韻,就此銘刻在心。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