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第二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作者:高永旺 譯


起阿耆尼國 終羯若鞠阇國

【題解】

本卷的敘述,從玄奘到達阿耆尼國開始,到玄奘抵達羯若鞠阇國為止(628—631)。本卷可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敘述玄奘從阿耆尼國到迦畢試國的行歷。這部分內(nèi)容與《大唐西域記》卷一內(nèi)容大體相當,因敘事風格不同而略有差異。玄奘由高昌出發(fā),經(jīng)阿耆尼國(焉耆,今新疆焉耆)、屈支國(龜茲,今新疆庫車)、跋祿迦國(姑墨,今新疆阿克蘇)、凌山(新疆溫宿與伊犁間的天山隘口)、清池(吉爾吉斯斯坦的伊塞克湖)到達素葉城。在素葉城,玄奘受到了葉護可汗的盛情款待,葉護可汗派人帶上國書,護送玄奘一直到迦畢試國。當時,大雪山(興都庫什山)以北西域諸國都屬于西突厥的勢力范圍。在葉護可汗的護持下,此后玄奘一路上都比較順利,從素葉城西行,經(jīng)屏聿(千泉)、呾邏斯城、白水城、恭御城、笯赤建國、赭時國(石國)、窣堵利瑟那國、颯秣建國、屈霜你迦國、喝捍國、捕喝國、伐地國、貨利習彌伽國、羯霜那國,到達鐵門。鐵門本為西突厥南境的關塞,此時西突厥已控制鐵門以南睹貨羅全境。當時睹貨羅分裂為二十七個小國,玄奘此行游歷五個國家,分別為活國、縛喝國、銳末陀國、胡實健國、揭職國。在縛喝國,玄奘遇到了磔迦國小乘三藏慧性,向他學習《毗婆沙論》,并與其結(jié)伴而行,東南越過“層冰峨峨,飛雪千里”的大雪山,經(jīng)梵衍那國抵達迦畢試國,在此觀禮圣跡、講學、坐夏。夏安居結(jié)束后,慧性受睹貨羅國王的邀請返回,玄奘則東行六百余里,越黑嶺,進入北印度境。

第二部分,敘述玄奘從濫波國到羯若鞠阇國(曲女城)的行歷。玄奘經(jīng)濫波國、那揭羅喝國、健陀邏國、烏仗那國、呾叉始羅國、僧訶補羅國、烏剌尸國,一路東行,隨處瞻禮圣跡,約于貞觀二年(628)年末抵達迦濕彌羅國(罽賓)。國王率一千余人迎住于阇耶因陀羅寺。翌日,請入宮中供養(yǎng),并提供書手為法師抄經(jīng),事事公給。該國有位僧稱法師,戒禁淳潔,才睿神茂,雖年近七十,氣力已衰,但慶幸遇上法師這樣的人才,就勉力講解,上午講授《俱舍論》,下午講授《順正理論》,晚上講授因明、聲明等。法師在這里學習了大約近一年時間。

貞觀三年(629)秋,玄奘離開迦濕彌羅,經(jīng)半笯嗟國、曷邏阇補羅國、磔迦國、至那仆底國、阇爛達那國、屈露多國、設多圖盧國、波理夜呾羅國(以下中印度境)、秣菟羅國、薩他泥濕伐羅國、祿勒那國、秣底補羅國、婆羅吸摩補羅國、醯掣怛羅國、毗羅那拏國、劫比他國,一路觀禮圣跡,隨處參學,于貞觀五年(631)夏初,抵達戒日王直接統(tǒng)治的羯若鞠阇國(曲女城),在跋達邏毗訶羅寺住了三個月,依毗離耶犀那三藏學佛使(佛陀馱娑)所造的《毗婆沙》和日胄(蘇利耶伐摩)所造的《毗婆沙》。

從此西行至阿耆尼國阿父師泉[1]。泉在道南沙崖,崖高數(shù)丈,水自半而出。相傳云:舊有商侶數(shù)百,在涂水盡,至此困乏不知所為。時眾中有一僧,不裹行資,依眾乞活。眾議曰:“是僧事佛,是故我曹供養(yǎng)[2],雖涉萬里,無所赍攜。今我等熬然,竟不憂念,宜共白之?!鄙唬骸叭甑扔盟?,宜各禮佛,受三歸五戒[3],我為汝等登崖作水。”眾既危困,咸從其命。受戒訖,僧教曰:“吾上崖后,汝等當喚‘阿父師為我下水’,任須多少言之。”其去少時,眾人如教而請,須臾水下充足。大眾無不歡荷[4],師竟不來。眾人上觀,已寂滅矣。大小悲號,依西域法焚之,于坐處聚磚石為塔。塔今猶在,水亦不絕。行旅往來,隨眾多少,下有細粗;若無人時,津液而已。法師與眾宿于泉側(cè)。

明發(fā),又經(jīng)銀山[5]。山甚高廣,皆是銀礦,西國銀錢所從出也。山西又逢群賊,眾與物而去。遂至王城所處川崖而宿。時同侶商胡數(shù)十,貪先貿(mào)易,夜中私發(fā),前去十余里,遇賊劫殺,無一脫者。比法師等到,見其遺骸,無復財產(chǎn),深傷嘆焉。

漸去遙見王都,阿耆尼王與諸臣來迎,延入供養(yǎng)。其國先被高昌寇擾,有恨,不肯給馬。法師停一宿而過。

【注釋】

[1]阿父師泉:今阿格布拉克泉。

[2]曹:等,輩。

[3]三歸:又稱“三歸依”、“三歸戒”,即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在家的男女,初受三歸,次受五戒,便成為優(yōu)婆塞或優(yōu)婆夷。

[4]歡荷:歡喜感荷。荷,感激。

[5]銀山:即庫穆什山。在今托克遜以西,天山南麓,為通往焉耆的必經(jīng)山隘。

【譯文】

法師從高昌國西行到達阿耆尼國的阿父師泉。泉位于路南面的沙崖上,崖高數(shù)丈,泉水從崖半處流出。傳說過去有商侶數(shù)百人在途中斷水,到達這里后困頓疲乏,一籌莫展,不知道該怎么辦。當時一行人中有位僧人,不帶錢物,依靠大家施舍度日。眾人商議道:“這個僧人尊奉佛教,所以我們供養(yǎng)他,盡管跋涉萬里,也不用攜帶任何東西。現(xiàn)如今我們處境危難,他竟然無動于衷,我們應該一起去找他說說?!鄙苏f道:“你們想要得到水,就應該禮佛,受三歸、五戒,然后我為你們登崖取水?!北娙思热灰呀?jīng)陷入困境,都聽從僧人的吩咐。受戒完畢后,僧人叮囑說:“我登上崖后,你們應喚‘阿父師為我下水’,要多少有多少。”僧人離去不久,眾人依照僧人的話叫喊,很快就流下大量的水。眾人無不歡喜感荷,僧人卻一直不下來。眾人上崖觀看,僧人已經(jīng)圓寂了。眾人無論長幼都悲傷號咷,按照西域習俗焚化遺體,在他坐化的地方,用磚石聚成一塔。塔至今猶存,水也沒有干涸。行旅往來,隨著人數(shù)多少,流水或粗或細;如果沒有人來的時候,水就僅有點滴。法師和眾人在泉水旁邊歇宿。

第二天出發(fā),又經(jīng)過銀山。山很高大廣闊,到處是銀礦,西方各國鑄造銀錢所需之銀都產(chǎn)自這里。至山的西邊遇上一群盜賊,眾人給予財物后方才離開。法師一行到達王城所在之地的河岸邊歇宿。當時同行中有商胡數(shù)十人,貪圖先去做貿(mào)易,半夜偷偷動身,走出十多里遇上盜賊,全被劫殺,無一幸免。等到法師一行趕到,只見尸骨,不見財物,大家都深為悲傷嘆息。

再向前行,遙遙望見都城,阿耆尼王與群臣前來迎接,請入城中供養(yǎng)。阿耆尼國先前曾被高昌侵擾,有仇恨,不肯供給馬匹。法師在這里住了一宿又繼續(xù)前行。

前渡一大河,西履平川,行數(shù)百里,入屈支國界舊云“龜茲”,訛也。將近王都,王與群臣及大德僧木叉毱多等來迎。自外諸僧數(shù)千,皆于城東門外,張浮幔,安行像,作樂而住。法師至,諸德起來相慰訖,各還就坐。使一僧擎鮮華一盤來授法師。法師受已,至佛前散華[6],禮拜訖,就木叉毱多下坐。坐已,復行華。行華已,行蒲桃漿[7]。于初一寺受華、受漿已,次受余寺亦爾,如是展轉(zhuǎn)日晏方訖[8],僧徒始散。

有高昌人數(shù)十于屈支出家,別居一寺,寺在城東南。以法師從家鄉(xiāng)來,先請過宿,因就之,王共諸德各還。明日,王請過宮,備陳供養(yǎng),而食有三凈[9],法師不受,王深怪。法師報:“此漸教所開[10],而玄奘所學者大乘不爾也?!笔苡鄤e食。

食訖,過城西北阿奢理兒寺此言“奇特”也,是木叉毱多所住寺也。毱多理識閑敏,彼所宗歸,游學印度二十余載,雖涉眾經(jīng),而聲明最善[11],王及國人咸所尊重,號稱“獨步”。見法師至,徒以客禮待之,未以知法為許。謂法師曰:“此土《雜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切皆有[12],學之足得,不煩西涉受艱辛也?!狈◣焾笤唬骸按擞小惰べふ摗凡??”毱多曰:“何用問是邪見書乎?真佛弟子者,不學是也?!狈◣煶跎罹粗?,及聞此言,視之猶土。報曰:“《婆沙》、《俱舍》本國已有,恨其理疏言淺,非究竟說,所以故來欲學大乘《瑜伽論》耳。又《瑜伽》者是后身菩薩彌勒所說[13],今謂邪書,豈不懼無底枉坑乎[14]?”彼曰:“《婆沙》等汝所未解,何謂非深?”法師報曰:“師今解不?”曰:“我盡解?!狈◣熂匆毒闵帷烦跷膯?,發(fā)端即謬,因更窮之,色遂變動,云:“汝更問余處?!庇质疽晃?,亦不通,曰:“《論》無此語?!睍r王叔智月出家,亦解經(jīng)、論,時在傍坐,即證言《論》有此語,乃取本對讀之。毱多極慚,云:“老忘耳?!庇謫栍嗖?,亦無好釋。

時為凌山雪路未開[15],不得進發(fā),淹停六十余日[16],觀眺之外,時往就言,相見不復踞坐,或立或避。私謂人曰:“此支那僧非易酬對。若往印度,彼少年之儔,未必有也?!逼湮穱@如是。至發(fā)日,王給手力、駝馬,與道俗等傾都送出。

【注釋】

[6]散華:散花,指散花供佛。下文“行華”指行道散花之意,即于佛前行道禮拜,配賦散花,稱為“行花”。

[7]蒲桃:植物名。常綠喬木,果實呈卵或球形,可食。味香甜,汁液可作飲料。多分布在熱帶或亞熱帶。

[8]晏:晚。

[9]三凈:指三種凈肉。小乘戒律規(guī)定可以食用三種凈肉。據(jù)《十誦律》卷三十七載,有三種肉,病者可食,稱為“凈肉”,即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疑殺。

[10]漸教:原指循序漸進而說之教法,即初說小乘,后說大乘,以淺深次第而說之教法?;蛑笣u次修行至佛果的法門,與為“頓教”相應。如南朝劉宋僧慧觀以頓、漸二科來判釋一代佛教,復于漸教中開出五時教?;塾^把全體佛說的經(jīng)教總分為兩大類:“頓教”與“漸教”。頓教是指《華嚴經(jīng)》。漸教以《涅槃經(jīng)》為根據(jù),分為五時:一、三乘別教。即有相教,指十二年前的經(jīng)教,重點是小乘的《阿含》等經(jīng)。二、三乘通教。即無相教,指對三乘一齊講的經(jīng)教,重點是《般若》等經(jīng)。三、抑揚教。由于有由小到大和大小同講的《般若》過程,所以也就有了對大、小乘分別高下的經(jīng)教,這指《維摩》、《思益》等。四、同歸教。事實上,大乘、小乘并不相互排斥,而是三乘殊途同歸。這指的是“會三歸一”的《法華經(jīng)》。“會三歸一”者即是會合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歸于一佛乘也。五、常住教。最后如來說《涅槃經(jīng)》,謂法身常住,是最究竟的經(jīng)教。這就是“漸教五時”,亦稱“慧觀五教”。這里指小乘佛教。

[11]聲明:古代印度的“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yī)方明、因明、內(nèi)明)之一,相當于語言學、文學。

[12]《雜心》:即《雜阿毗曇心論》,簡稱《雜心論》,凡十一卷。法救著,宋僧伽跋摩等譯。本論為說一切有部的代表圣典之一,是《阿毗曇心論》的注釋書。法勝因為說一切有部的《大毗婆沙論》浩瀚難解,故摘其要義而成《阿毗曇心論》二百五十偈。而由于法勝《阿毗曇心論》內(nèi)容過于簡略,法救就參考《大毗婆沙論》對《阿毗曇心論》作了補充、整理和訂正,由原來的二百五十偈擴充到六百偈,從而撰成本論。《毗婆沙》:指廣解廣說經(jīng)、論的注釋書。注釋經(jīng)書的著作,稱為“優(yōu)婆提舍”,即“論”;而注釋律、論的著作,稱為“毗婆沙”。在大藏經(jīng)中,以《毗婆沙論》為名,有關論的注釋有四部,即《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鞞婆沙論》、《五事毗婆沙論》、《十住毗沙論》;有關律的注釋,有《薩婆多毗尼毗婆沙》、《善見律毗婆沙》等。一般而言,《毗婆沙論》常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栋⑴_磨大毗婆沙論》,又稱《新譯毗婆沙》,唐玄奘譯,凡二百卷。傳說貴霜王朝迦膩色迦王與脅尊者招集五百比丘,于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共作此論(見《大唐西域記》卷三)?!鞍⑴_磨”意為“大法”、“無比法”;“毗婆沙”意為“廣解”、“廣說”,合言之意為“廣釋大法”。此論按《發(fā)智論》分類,設雜蘊、結(jié)蘊、智蘊、業(yè)蘊、大種蘊、根蘊、定蘊、見蘊等八部分,進行詳細論釋,系統(tǒng)地總結(jié)了說一切有部的理論主張,并對大眾部、法藏部、化地部、飲光部、犢子部、分別說部等部派以及數(shù)論、勝論、順世論、離系論(耆那教)等“外道”的觀點進行批駁。因此,該論是研究部派佛教的重要資料。

[13]后身菩薩彌勒:彌勒菩薩是佛教中的未來佛,所以稱“后身菩薩”。彌勒,梵語音譯。意譯“慈氏”,“慈”為姓,其名“阿逸多”。因其歷劫以來修習慈心三昧,以慈心教化眾生,故又稱“慈氏菩薩”。彌勒是佛陀的弟子,先于佛陀滅度,居于兜率天宮,在其壽命盡時(天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將下生此世界,成佛于龍華樹下,故其被稱為“一生補處菩薩”(一生即可成佛的菩薩),又稱“彌勒佛”。彌勒信仰主要包括上生信仰與下生信仰。所謂上生信仰,是指上生到兜率凈土,彌勒上生到兜率天宮后,眾生皆可發(fā)愿到此。所謂下生信仰,就是彌勒菩薩于娑婆時間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下生娑婆世界成佛,龍華樹下講法三次,度脫無量眾生,建立人間的凈土世界?!稄浝丈仙?jīng)》說:“閻浮提人歲數(shù),五十六億萬歲,爾乃下生閻浮提,示成正覺,應化人間,使成凈土?!?/p>

[14]無底枉坑:即無間地獄,又作“阿鼻地獄”,是佛教所稱八大地獄的最底層。

[15]凌山:冰山。指今新疆烏什西北的別迭里山口,俗稱“冰達板”,高約4284米,是當時通往西域的關隘要道。

[16]淹停:停輟,停留。

【譯文】

前行,渡過一條大河,即開都河,西面是廣闊平原,走了幾百里,進入屈支國界舊稱“龜茲”,錯了。臨近王都,國王與群臣以及高僧木叉毱多等前來迎接。此外還有僧人數(shù)千,都來到城東門外,搭起帳篷,安置佛像,奏響樂曲,停駐下來。法師到后,各位高僧都起身相迎,互致問候,然后各自就座。一僧人手捧一盤鮮花獻給法師。法師接受后,捧至佛像前散花,禮拜后,在木叉毱多之下就座。坐了一會兒,再次散花。散花完畢后,又獻蒲桃漿供佛。進城后,法師先在初一寺受花、受漿,隨后又依次到其他各寺受花、受漿,就這樣輾轉(zhuǎn)忙碌,日晏方才結(jié)束,僧徒也才散去。

有幾十個高昌人在屈支出家,另居一寺,寺在王城東南。他們聽說法師從家鄉(xiāng)來,堅請法師前去住宿,法師就前往那里,國王與諸位高僧各自歸還。第二天,國王請法師到宮中,供養(yǎng)極為周全齊備,食物中有所謂三種凈肉,法師不吃,國王深感奇怪。法師解釋道:“這是小乘佛教所開的方便,而玄奘所學的大乘佛法不是這樣的。”法師只吃了別的食物。

吃完齋,到城西北的阿奢理兒寺漢語是“奇特”的意思,是木叉毱多所住的寺院。木叉毱多佛理嫻熟,見解高明,深受當?shù)厝说某缧?,曾游學印度二十多年,博涉眾經(jīng),而最擅長聲明,國王和國內(nèi)民眾都對他極為尊重,號稱“獨步”。他見法師到來,只是以賓客之禮接待,并不認為法師通曉佛法。他對法師說道:“這里《雜心》、《俱舍》、《毗婆沙》等各種經(jīng)典全部具備,足夠?qū)W習,不用麻煩西行跋涉?zhèn)涫芷D辛了?!狈◣熁卮鸬溃骸斑@里有《瑜伽師地論》嗎?”木叉毱多說道:“何必問這種邪見之書呢?真正的佛門弟子是不學這種書的?!狈◣熎鸪鯇λ麡O為尊敬,聽到他說出這樣的話來,把他視同糞土?;卮鸬溃骸啊镀派场贰ⅰ毒闵帷肺覈呀?jīng)有了,遺憾的是理疏言淺,不是究竟說,所以要西行學習大乘《瑜伽師地論》。再說《瑜伽師地論》是后身菩薩彌勒所說,如今您說它是邪書,難道不怕墮入無間地獄嗎?”木叉毱多說道:“《婆沙》等論你還未通解,怎么能說它不是究竟說呢?”法師反問道:“您如今通解嗎?”木叉毱多回答道:“我完全通解。”法師就用《俱舍論》開頭部分發(fā)問,木叉毱多一開口就講錯了,法師又進一步追問,木叉毱多臉色大變,說道:“請你改問其他部分?!狈◣熡峙e出一句,木叉毱多還是講不通,說道:“《俱舍論》中沒有這句話?!碑敃r王叔智月出家為僧,也能解說經(jīng)、論,當時正好坐在一旁,立即證明說《俱舍論》中確有這句話,于是取出論本對讀。木叉毱多極為羞愧,說道:“我年老忘記了?!狈◣熡謫柶溆喔鞑?,木叉毱多也作不出高明的解說。

這時凌山積雪,道路未開,法師一行不能前進,在這里停留了六十多天,除了觀望景色之外,時常找木叉毱多談論,木叉毱多見到法師不再傲然踞坐,或起立或躲避。私下對人說道:“這位支那僧人不容易酬對。他若到了印度,那里的年輕人當中,恐怕未必能有這樣的人物。”他對法師的敬畏贊嘆已經(jīng)到了這種程度。到出發(fā)那天,國王供給力夫、駝馬,并率僧侶等傾城出送。

從此西行二日,逢突厥寇賊二千余騎[17],其賊乃預共分張行眾資財,懸諍不平[18],自斗而散。

又前行六百里,渡小磧,至跋祿迦國舊曰“姑墨”[19],停一宿。又西北行三百里,渡一磧,至凌山,即蔥嶺北隅也。其山險峭,峻極于天。自開辟以來,冰雪所聚,積而為凌,春夏不解,凝冱汗漫[20],與云連屬,仰之皚然,莫睹其際。其凌峰摧落橫路側(cè)者,或高百尺,或廣數(shù)丈,由是蹊徑崎嶇,登陟艱阻[21]。加以風雪雜飛,雖復履重裘,不免寒戰(zhàn)。將欲眠食,復無燥處可停,唯知懸釜而炊,席冰而寢。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侶之中凍死者[22],十有三四,牛馬逾甚。

出山后至一清池清池亦云“熱?!?。見其對凌山不凍,故得此名,其水未必溫也[23]。周千四五百里,東西長,南北狹,望之淼然[24],無待激風而洪波數(shù)丈。循海西北行五百余里,至素葉城[25],逢突厥葉護可汗,方事畋游[26],戎馬甚盛??珊股碇G綾袍,露發(fā),以一丈許帛練裹額后垂。達官二百余人皆錦袍編發(fā)[27],圍繞左右。自余軍眾皆裘毼毳毛[28],槊纛端弓[29],駝馬之騎,極目不知其表。既與相見,可汗歡喜,云:“暫一處行,二三日當還,師且向衙所?!绷钸_官答摩支引送安置至衙。

三日可汗方歸,引法師入??珊咕右淮髱?,帳以金華裝之,爛眩人目。諸達官于前列長筵兩行侍坐,皆錦服赫然,余仗衛(wèi)立于后。觀之,雖穹廬之君亦為尊美矣。法師去帳三十余步,可汗出帳迎拜,傳語慰問訖,入坐。突厥事火不施床,以木含火,故敬而不居,但地敷重茵而已[30]。仍為法師設一鐵交床,敷蓐請坐[31]。須臾,更引漢使及高昌使人入,通國書及信物,可汗自目之,甚悅,令使者坐。命陳酒設樂,可汗共諸臣使人飲,別索蒲萄漿奉法師。于是恣相酬勸,窣渾鐘椀之器交錯遞傾[32],僸佅兜離之音鏗鏘互舉[33],雖蕃俗之曲,亦甚娛耳目、樂心意也。少時,更有食至,皆烹鮮羔犢之質(zhì),盈積于前。別營凈食進法師,具有餅飯、酥乳、石蜜、刺蜜、蒲萄等。食訖,更行蒲萄漿,仍請說法。法師因誨以十善[34],愛養(yǎng)物命,及波羅蜜多解脫之業(yè)[35]。乃舉手叩額,歡喜信受。

因留停數(shù)日。勸住曰:“師不須往印特伽國謂印度也,彼地多暑,十月當此五月,觀師容貌,至彼恐銷融也。其人露黑,類無威儀,不足觀也?!狈◣焾笤唬骸敖裰?,欲追尋圣跡,慕求法耳?!笨珊鼓肆钴娭性L解漢語及諸國音者,遂得年少,曾到長安數(shù)年,通解漢語,即封為摩咄達官[36],作諸國書,令摩咄送法師到迦畢試國[37]。又施緋綾法服一襲[38],絹五十匹,與群臣送十余里。

【注釋】

[17]突厥:我國古代民族,游牧在阿爾泰山一帶。六世紀中葉,開始強盛起來,并吞并了鄰近的部落。西魏時建立政權(quán)。隋開皇二年(582)分為東突厥和西突厥。唐貞觀四年(630),唐滅東突厥;顯慶二年(657),唐滅西突厥。此處屬西突厥境。

[18]懸諍:喧諍,喧嚷爭吵。

[19]跋祿迦:梵語音譯。義為“沙”。跋祿迦國在今新疆阿克蘇一帶。

[20]凝冱(hù):結(jié)冰,凍結(jié)。晉潘岳《懷舊賦》:“轍含冰以滅軌,水漸軔以凝冱?!焙孤簭V大,漫無邊際?!痘茨献印m真訓》:“至德之世,甘瞑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p>

[21]登陟(zhì):登高。陟,由低處向高處走。

[22](wěi):同“萎”,枯萎,枯死?!尔}鐵論·未通》:“樹木數(shù)徙則,蟲獸徙居則壞。”

[23]清池:即大清池,又作“闐池”、“熱?!?。即今伊塞克湖,位于今吉爾吉斯斯坦的東北部,天山山脈的西部。

[24]淼(miǎo):形容水廣遠的樣子。

[25]素葉城:又稱“碎葉城”、“素葉水城”,因依傍素葉水而得名。故址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的托克馬克城附近。

[26]畋(tián)游:打獵。

[27]達官:古代突厥語稱可汗的侍從人員為“達官”。本文中的達官也有可能是突厥貴族,可汗所轄部落的軍事將領。

[28]毼(hé):一種毛織的布。毳(cuì):鳥獸的細毛。

[29]纛(dào):古代軍隊或儀仗隊的大旗。

[30]茵:墊子。

[31]蓐(rù):草席,草墊。

[32]窣(sū):細碎的聲音。椀:同“碗”。

[33]僸(jìn)佅(mài)兜離:泛指我國古代少數(shù)民族音樂。東漢班固《東都賦》:“四夷間奏,德廣所及,僸佅兜離,罔不具集?!崩钌谱⒁缎⒔?jīng)鉤命訣》:“東夷之樂曰佅,南夷之樂曰任,西夷之樂曰侏離,北夷之樂曰僸?!?/p>

[34]十善:又稱“十善道”、“十善業(yè)”,即身、口、意所產(chǎn)生的十種善行。其中,身業(yè)有三: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業(yè)有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業(yè)有三: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與“十善”對應的稱為“十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35]波羅蜜多:梵語音譯。又作“波羅蜜”,意譯為“度”、“到彼岸”。指把眾生從生死此岸度到涅槃彼岸的方法或途徑。

[36]摩咄:突厥語。即翻譯者。

[37]迦畢試:梵語音譯。迦畢試國位于今阿富汗西部興都庫什山以南的喀布爾河流域,都城在喀布爾以北的貝格拉木,是自中亞西部通向北印度的要沖之地。

[38]緋(fēi):紅色。

【譯文】

從這里西行兩天,遇到突厥賊寇兩千多騎,他們要合伙瓜分法師一行的財物,因分贓不均而發(fā)生爭吵,自相打斗而后散去。

又前進六百里,渡過一片小沙磧,到達跋祿迦國舊譯“姑墨”,停留一宿。又向西北行進三百里,穿過一片沙磧,到達凌山,就是蔥嶺的北角。凌山山勢險峻,高聳云天。自開天辟地以來,冰雪集聚,積成凌塊,春夏不消,凍成一片,與白云相接,抬頭仰望只見白皚皚的,渺無邊際。山上冰峰崩塌下來,橫在路邊,有的高達百尺,有的寬廣數(shù)丈,以致山路崎嶇,攀登艱難。加上風雪交加,即使穿上層層鞋襪,裹上重重皮衣,仍不免凍得發(fā)抖。準備休息或進食,又無一處干燥之地可以停留,只能將鍋懸起來煮飯,在冰上鋪開被褥就寢。七天之后方才出山,徒侶之中凍死的人十有三四,死去的牛馬則更多。

出山后到達一個清池清池也叫“熱?!?。因為見它面對凌山而不封凍,所以叫此名,池水未必是溫熱的。周圍一千四五百里,東西寬廣,南北狹窄,一望無際,不待起風而洪波數(shù)丈。沿著池邊向西北方向行走五百多里,到達素葉城,遇見突厥葉護可汗,正在游獵,兵馬極多??珊股泶┚G綾袍,露著頭發(fā),一丈多長的帛練纏頭,尾端垂在后面。隨行達官二百多人,都身穿錦袍,頭結(jié)發(fā)辮,環(huán)繞在可汗的左右。其余軍士都身穿毛皮服裝,拿著矛槊、旌旗、弓箭,騎著駱駝、戰(zhàn)馬,多得望不到邊。法師和可汗相見,可汗十分歡喜,說道:“我暫時還要前去一地,兩三天內(nèi)就會回來,請法師先去我的衙帳安歇。”隨即派達官答摩支護送法師前往。

三天后可汗才回來,請法師入帳相見??珊棺≡谝蛔髱だ?,帳用金花裝飾,燦爛奪目。各位達官在可汗面前排列的兩行長席上陪坐,都身穿華麗的錦衣,手執(zhí)武器的衛(wèi)兵站在后面??吹竭@樣的情景,雖說是身居帳幕里的可汗,也顯得尊貴非凡。法師距離大帳還有三十多步,可汗就出帳迎拜,傳話慰問后,延請入座。突厥崇拜火神,不設床,因為木器含火,所以敬而不坐,只在地上鋪上厚厚的毯子。但仍為法師設置一張鐵交床,再鋪上墊子請法師入座。不一會兒,又請大唐使者和高昌使者入內(nèi),遞交了國書,獻上信物,可汗一一過目,十分高興,讓使者就座。接著傳令擺酒奏樂,可汗與臣下、使者們飲酒,另外要來葡萄漿進奉法師。于是互相酬酢,觥籌交錯,異域之樂鏗鏘響起,雖是番國俗曲,也甚是賞心悅目,令人歡喜。過了一會兒,又有食物送上,都是烹制的新鮮羊羔牛犢之類,堆滿桌上。另外制作素食進奉法師,有餅飯、酥乳、石蜜、刺蜜、葡萄等。吃罷,又奉上葡萄漿,并請法師說法。法師就為他們講說十善,勸誡他們愛護物命,以及波羅蜜多解脫生死的道理。大家都舉手叩額,很高興地信奉受持。

法師在這里停留了幾天。可汗勸法師留下來,說道:“法師不要去印特伽國指印度,那里天氣酷熱,十月的天氣和這里的五月一樣,看法師這般容貌,到達那里恐怕會被烤融化了。那里的人赤身露體,膚色黝黑,粗俗無禮,實在是沒什么可看的?!狈◣熁卮鸬溃骸叭缃裎仪叭ビ《龋谴蛩阕穼し鹱娴氖ホE,慕求佛法?!笨珊褂谑莻髁钴娭?,尋找懂漢語及西域各國語言的人,找到一位年輕人,曾經(jīng)在長安待過幾年,通曉漢語,可汗馬上封他為摩咄達官;寫了致各國君主的國書,令摩咄送法師去迦畢試國;又施予法師緋紅綾羅法衣一件,絹五十匹,與群臣一起送了法師十多里。

自此西行四百余里,至屏聿[39],此曰“千泉”,地方數(shù)百里,既多池沼,又豐奇木,森沈涼潤,即可汗避暑之處也。自屏聿西百五十里,至呾邏斯城[40]。又西南二百里,至白水城[41]。又西南二百里,至恭御城[42]。又南五十里,至笯奴故反赤建國[43]。又西二百里,至赭時國此言“石國”[44],國西臨葉河[45]。又西千余里,至窣堵利瑟那國[46],國東臨葉河。河出蔥嶺北源,西北流。又西北入大磧,無水草,望遺骨而進。五百余里,至颯秣建國此言“康國”[47]。

王及百姓不信佛法,以事火為道。有寺兩所,迥無僧居[48],客僧投者,諸胡以火燒逐,不許停住。法師初至,王接猶慢。經(jīng)宿之后,為說人天因果,贊佛功德,恭敬福利。王歡喜,請受齋戒,遂致殷勤。所從二小師往寺禮拜,諸胡還以火燒逐。沙彌還以告王。王聞,令捕燒者,得已,集百姓,令截其手。法師將欲勸善,不忍毀其支體,救之。王乃重笞之[49],逐出都外。自是上下肅然,咸求信事,遂設大會,度人居寺。其革變邪心,誘開蒙俗,所到如此。

【注釋】

[39]屏聿:突厥語音譯。漢譯“千泉”,以其有泉池千所,故名。位于吉爾吉斯山脈北麓,伏龍芝城以西約一百多公里的Merke?!洞筇莆饔蛴洝肪硪唬骸八厝~城西行四百余里,至千泉。千泉者,地方二百余里,南面雪山,三陲平陸。水土沃潤,林樹扶疏,暮春之月,雜花若綺,泉池千所,故以名焉。突厥可汗每來避暑?!?/p>

[40]呾(tǎ)邏斯:Talas的音譯。呾邏斯城故址在今哈薩克斯坦的江布爾州。

[41]白水城:又叫“賽蘭城”,位于今哈薩克斯坦境內(nèi),奇姆肯特市東十三公里處的塞拉姆村。

[42]恭御城:地址待考。大體上位于今錫爾河支流乞兒乞克河與安格林河流域。

[43]笯(nú)赤建國:在今塔什干地區(qū)的汗阿巴德一帶。

[44]赭時國:漢譯“石國”。赭時,波斯語音譯。義為“石”。轄區(qū)大致在今錫爾河支流乞兒乞克河流域。都城位于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西南約五十公里處。

[45]葉河:波斯語音譯。義為“珍珠”,中國古稱“藥殺水”,即今錫爾河。葉河發(fā)源于天山山脈,上流流經(jīng)費爾干納盆地,下游經(jīng)過克孜勒庫姆沙漠(突厥語意為“紅沙漠”)東緣,最后注入咸海。該河是亞洲中部的內(nèi)陸河,流經(jīng)烏茲別克、塔吉克和哈薩克三個國家,全長一千三百七十公里。

[46]窣堵利瑟那:梵語音譯。義為“干燥”。該國都城位于今塔吉克斯坦烏拉秋別城西南三十五公里處的沙赫里斯坦。

[47]颯秣建:梵語音譯。義為“輻輳之地”、“聚合成群”等。颯秣建國,漢譯“康國”,都城在今烏茲別克的撒馬爾罕以北。

[48]迥(jiǒng):指歷時久遠。

[49]笞(chī):鞭打。

【譯文】

從這里西行四百多里,到達屏聿,漢譯“千泉”,方圓數(shù)百里,池沼甚多,又很多奇木,氣候涼爽潤澤,乃是可汗的避暑之地。自屏聿西行一百五十里,到達呾邏斯城。又向西南行走二百里,到達白水城。又向西南行走二百里,到達恭御城。又南行五十里,到達笯姑故反赤建國。又西行二百里,到達赭時國漢譯“石國”,該國西臨葉河。又西行一千多里,到達窣堵利瑟那國,該國東臨葉河。葉河發(fā)源于蔥嶺北麓,流向西北。又向西北前行,進入大沙漠,沒有水草,只能循著遺骸前進。走了五百多里,到達颯秣建國漢譯“康國”。

颯秣建國的國王和百姓都不信佛法,而信奉拜火教。有兩所寺院,從來沒有僧侶居住,外來的客僧想要投宿,胡人就用火來驅(qū)逐,不許居住。法師剛到時,國王接待還怠慢無禮。經(jīng)過一夜,法師為他們解說人天因果,贊嘆諸佛功德,恭敬三寶的福報。國王甚是歡喜,請求持守齋戒,對待法師變得殷勤敬重。隨行的兩個小沙彌到寺里禮拜,胡人仍然用火驅(qū)逐。沙彌回來后告訴國王。國王聽聞后,命令拘捕燒火的人,抓來后召集百姓,下令砍斷肇事者的手。法師正要勸勉人們行善,不忍毀壞他們的肢體,請求國王赦免他們。國王就把他們重重鞭笞后,逐出都城。從此舉國上下都對佛教肅然起敬,紛紛要求信奉受持,于是舉行大法會,剃度僧眾,入寺居住。法師變革邪心,移風易俗,所到之處都是這樣的。

又西三百余里,至屈霜你迦國[50]。又西二百余里,至喝捍國此言“東安國”也[51]。又西四百里,至捕喝國此言“中安國”[52]。又西百余里,至伐地國此言“西安國”也[53]。又西五百里,至貨利習彌伽國[54],國東臨縛芻河[55]。又西南三百余里,至羯霜去聲那國此言“史國”[56]。又西南二百里入山,山路深險,才通人步,復無水草。山行三百余里,入鐵門[57],峰壁狹峭而崖石多鐵礦,依之為門,扉又鍱鐵[58],又鑄鐵為鈴,多懸于上,故以為名,即突厥之關塞也。出鐵門至睹貨羅國舊曰“吐火羅”,訛也[59]

【注釋】

[50]屈霜你迦:梵語音譯。屈霜你迦國在今撒馬爾罕西北一帶。

[51]喝捍:梵語音譯。喝捍國在今澤拉夫善河北岸一帶。

[52]捕喝:梵語音譯。捕喝國在今澤拉夫善河下游區(qū)域,都城布哈拉。

[53]伐地:梵語音譯。伐地國都城在今布哈拉西南,阿姆河右岸的Betik。

[54]貨利習彌伽:梵語音譯。貨利習彌伽國在今阿姆河下游區(qū)域。

[55]縛芻河:又稱作“烏滸水”,即今阿姆河的上游。

[56]羯霜那:梵語音譯。羯霜那國在今撒馬爾罕西南一帶。

[57]鐵門: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的達爾本特往西約十三公里處,是古代中亞南北交通要沖。

[58]鍱(yè)鐵:用薄鐵片包裹。

[59]睹貨羅:梵語音譯。又作“睹貨邏”、“吐火羅”。睹貨羅國統(tǒng)治故地大致在今阿富汗北部的興都庫什山與阿姆河上游(縛芻河)之間?!洞筇莆饔蛴洝肪硪唬骸俺鲨F門,至睹貨羅國(舊曰“吐火羅國”,訛也)故地。南北千余里,東西三千余里。東厄蔥嶺,西接波剌斯,南大雪山,北據(jù)鐵門,縛芻大河中境西流。自數(shù)百年王族絕嗣,酋豪力競,各擅君長,依川據(jù)險,分為二十七國。雖畫野區(qū)分,總役屬突厥。氣序既溫,疾疫亦眾。冬末春初,霖雨相繼。故此境已南,濫波已北,其國風土,并多溫疾。而諸僧徒以十二月十六日入安居,三月十五日解安居,斯乃據(jù)其多雨,亦是設教隨時也。其俗則志性恇怯,容貌鄙陋,粗知信義,不甚欺詐。語言去就,稍異諸國;字源二十五言,轉(zhuǎn)而相生,用之備物。書以橫讀,自左向右,文記漸多,逾廣窣利。多衣氎,少服褐。貨用金、銀等錢,模樣異于諸國?!?/p>

【譯文】

又西行三百多里,到達屈霜你迦國。又西行二百多里,到達喝捍國漢譯“東安國”。又西行四百里,到達捕喝國漢譯“中安國”。又西行一百多里,到達伐地國漢譯“西安國”。又西行五百里,到達貨利習彌伽國,其國東臨縛芻河。又向西南行三百多里,到達羯去聲霜那國漢譯“史國”。又向西南行二百里進入山區(qū),山路陡峭險阻,只能勉強通行,又沒有水草。在山里走了三百多里,進入鐵門,此處峰壁狹峭,崖石多屬鐵礦,故依地形之便,在此建造了一個門,門上又用鐵皮片包裹,又用鐵鑄成許多鈴掛在上面,所以叫作“鐵門”,是西突厥最險要的關塞。出了鐵門就到了睹貨羅國舊稱“吐火羅”,錯了。

自此數(shù)百里渡縛芻河,至活國[60],即葉護可汗長子呾度設設者,官名所居之地[61]。又是高昌王妹婿,高昌王有書至其所。比法師到,公主可賀敦已死[62]。呾度設又病,聞法師從高昌來,又得書,與男女等嗚咽不能止。因請曰:“弟子見師目明,愿少停息。若差[63],自送師到婆羅門國?!睍r更有一梵僧至,為誦咒,患得漸除。其后娶可賀敦,年少,受前兒囑,因藥以殺其夫。設既死,高昌公主男小,遂被前兒特勤篡立為設,仍妻后母。為逢喪故,淹留月余。

彼有沙門名達摩僧伽,游學印度,蔥嶺已西推為法匠,其疏勒、于闐之僧無敢對談者[64]。法師欲知其學深淺,使人問師解幾部經(jīng)、論。諸弟子等聞皆怒。達摩笑曰:“我盡解,隨意問?!狈◣熤粚W大乘,就小教《婆沙》等問數(shù)科,不是好通。因謝服,門人皆慚。從是相見歡喜,處處譽贊,言己不能及。

時新設既立,法師從求使人及鄔落,欲南進向婆羅門國。設云:“弟子所部有縛喝國[65],北臨縛芻河,人謂小王舍城,極多圣跡,愿師暫往觀禮,然后取乘南去?!睍r縛喝僧數(shù)十人聞舊設死,子又立,共來吊慰。法師與相見,言其意。彼曰:“即當便去,彼有好路,若更來此,徒為迂會。”法師從其言,即與設辭,取乘隨彼僧去。

【注釋】

[60]活國:在今阿富汗北部昆都士地區(qū),都城在昆都士附近?!洞筇莆饔蛴洝肪硎骸盎顕?,睹貨羅國故地也,周二千余里。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無別君長,役屬突厥?!?/p>

[61]設:突厥的領兵官名。這里指活國的君主。

[62]可賀敦:又作“可敦”,古代突厥等族對君主妻子的稱呼。

[63]差(chài):病除。

[64]疏勒:在今新疆喀什。于闐:在今新疆和田。

[65]縛喝國:即中國史書上的大夏國。都城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馬扎里沙里夫西北約二十公里處的巴里赫鎮(zhèn)。

【譯文】

從這里走了幾百里渡過縛芻河,到達活國,是葉護可汗長子呾度設設,官名所統(tǒng)治的封地。呾度設又是高昌王的妹婿,高昌王有信送給他。等到法師到達時,高昌公主可賀敦已死。呾度設又在生病,聽說法師從高昌來,又得到高昌王的書信,與兒女們痛哭不止。于是請求法師,說道:“弟子見到法師,精神就好多了,希望您在此暫息時日。等我的病好了,親自送法師到婆羅門國?!碑敃r又有一位印度僧來到,為呾度設念誦咒語,他的病情逐漸好起來。呾度設后來娶了一位可賀敦,年紀輕,受呾度設以前所生兒子的唆使,用藥殺死了她的丈夫。呾度設死后,高昌公主的兒子年齡小,于是被前生之子特勤篡位,自立為設,依照慣例娶后母為妻。由于遇上了呾度設的喪事,法師在這里停留了一個多月。

這里有一位沙門名叫達摩僧伽,曾游學印度,蔥嶺以西各國都推崇他為法匠,疏勒、于闐的僧人沒有敢與他對談的。法師想要了解他的學識深淺,派人問他能解說幾部經(jīng)、論。他的弟子們聽說后都很憤怒。達摩笑著說道:“我都能解說,請隨意問吧。”法師知道他不學大乘,就小乘教的《婆沙》等提了幾個問題,達摩沒能很好回答。于是達摩表示折服,他的門人們也都感到慚愧。此后達摩很高興地與法師相見,到處夸獎法師,說自己比不上法師。

當時新設已經(jīng)即位,法師向他請求派遣使者并給予鄔落馬,準備南行前往印度。設說道:“弟子所管轄的地區(qū)中有縛喝國,北臨縛芻河,人稱小王舍城,那里圣跡極多,希望法師暫且前往那里瞻仰禮拜,然后再回來取馬南去印度?!碑敃r縛喝國有僧侶數(shù)十人聽說舊設已死,其子繼位,一同前來吊唁。法師與他們相見,說起自己的打算。他們說道:“請從我們那里直接南去,那里有條好路,如果再返回此地,徒然多繞了路?!狈◣熉爮牧怂麄兊慕ㄗh,立即向設辭行,取了馬,跟隨縛喝國的僧人前往縛喝國。

既至,觀其城邑,郊郭顯敞,川野腴潤,實為勝地。伽藍百所[66],僧徒三千余人,皆小乘學。城外西南有納縛伽藍此言“新”[67],裝嚴甚麗。伽藍內(nèi)佛堂中有佛澡罐,量可斗余。又有佛齒長一寸,廣八九分,色黃白,每有光瑞。又有佛掃帚,迦奢草作,長三尺余,圍可七寸,其帚柄飾以雜寶。此三事,齋日每出,道俗觀禮,至誠者感發(fā)神光。伽藍北有窣堵波[68],高二百余尺。伽藍西南有一精廬,建立多年,居中行道證四果者[69],世世無絕,涅槃后皆有塔記,基址接連數(shù)百余矣。大城西北五十里,至提謂城[70]。城北四十里,有波利城。城中有二窣堵波,高三丈。昔佛初成道,受此二長者麨蜜[71],初聞五戒、十善,并請供養(yǎng)。如來嘗授發(fā)爪令造塔及造塔儀式。二長者將還本國,營建靈剎,即此也。城西七十余里有窣堵波,高逾二丈,過去迦葉佛時作也。

納縛伽藍有磔迦國小乘三藏名般若羯羅此言“慧性”[72],聞縛喝國多有圣跡,故來禮敬。其人聰慧尚學,少而英爽,鉆研九部[73],游泳四含[74],義解之聲,周聞印度。其小乘阿毗達磨《迦延》、《俱舍》、《六足》、《阿毗曇》等無不曉達[75]。既聞法師遠來求法,相見甚歡。法師因申疑滯,約《俱舍》、《婆沙》等問之,其酬對甚精熟。遂停月余,就讀《毗婆沙論》。伽藍又有二小乘三藏,達摩畢利此言“法愛”、達摩羯羅此言“法性”,皆彼所宗重。睹法師神彩明秀,極加敬仰。

時縛喝西南有銳末陀、胡實健國[76]。其王聞法師從遠國來,皆遣貴臣拜請過國受供養(yǎng)。辭不行。使人往來再三,不得已而赴。王甚喜,乃陳金寶飲食施法師,皆不受而返。

【注釋】

[66]伽藍:梵語音譯。義為“佛寺”、“寺院”。

[67]納縛:梵語音譯。義為“新”。

[68]窣堵波:梵語音譯。又作“窣睹波”、“率都婆”、“浮圖”、“塔”等,義為“方墳”、“圓?!薄ⅰ案唢@處”、“功德聚”等,即佛塔。窣堵波是供奉和安置舍利、經(jīng)文及各種法物的處所,使生者瞻仰、敬奉。

[69]四果:指小乘聲聞所能證得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騼H指第四之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漢譯為“入流”,意謂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漢譯為“一來”,意謂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漢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羅漢,漢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后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

[70]提謂城:是以人名命名的城市。提謂,梵語音譯。意譯作“黃瓜”、“胡瓜”、“瓜”,北印度商人。他和波利是釋迦牟尼成道后最早皈依佛教的商人,亦即佛門最早的優(yōu)婆塞。《大唐西域記》卷一:“昔者如來初證佛果,起菩提樹,方詣鹿園。時二長者遇被威光,隨其行路之資,遂獻麨蜜,世尊為說人天之福,最初得聞五戒十善也。”

[71]麨蜜:炒熟的米粉或面粉混合蜜糖的食品。

[72]磔迦:梵語音譯。磔迦國領地大致在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平原。都城為今旁遮普省的阿沙魯爾?!洞筇莆饔蛴洝肪硭模骸绊蒎葒苋f余里,東據(jù)毗播奢河,西臨信度河。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

[73]九部:又稱“九部經(jīng)”、“九分教”、”九部法”、“九經(jīng)”等。為佛說法的九種形式,或佛教經(jīng)典最早的組織形態(tài),即釋尊教法最初被結(jié)集時的九種類型。所以,九部經(jīng)一般指小乘的佛法。據(jù)《阿含經(jīng)》等記載,此九種形式為:(一)“經(jīng)”(修多羅),散文體,文字簡短;(二)“應頌”(祗夜),頌體,重復上述散文的內(nèi)容;(三)“記別”(和伽羅那),對所說道理反復解釋;(四)“偈頌”(伽陀),提要式的頌文;(五)“自說頌”(優(yōu)陀那),不問自說的頌文;(六)“如是語”(伊帝目陀伽),說佛弟子過去的事,亦譯作“本事”;(七)“本生”(阇陀伽),說佛過去的事;(八)“未曾有”(阿浮陀達磨),說未曾有之法;(九)“方廣”(毗佛略),說方正廣大之法。《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三:“(佛)廣說妙怯,謂修多羅、祗夜、受記、伽陀、優(yōu)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jīng)典,為他廣說?!本砥哂终f:“過九部經(jīng)有方等典?!币虼耍话阏J為九部經(jīng)指小乘佛法的內(nèi)容。另外又有大乘九部經(jīng)的說法,即從“十二分教”中除去“緣起”(尼陀那)、“譬喻”(阿波陀那)、“論議”(優(yōu)婆提舍)三者以外的部分。如《法華經(jīng)·方便品》:“或說修多羅、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說于因緣、譬喻并祗夜、優(yōu)婆提舍經(jīng)”,“我此九部經(jīng),隨順眾生說,入大乘為本”。《大集法門經(jīng)》卷上則列大乘九部經(jīng)為:契經(jīng)、祗夜、記別、伽陀、本事、本生、緣起、方廣、希法。此處指小乘九部。

[74]四含:即四部《阿含經(jīng)》,分別為《長阿含》、《中阿含》、《雜阿含》和《增一阿含》?!栋⒑?jīng)》是北方所傳原始佛教經(jīng)典匯編,一般將其視為聲、聞、乘三藏中的經(jīng)藏。據(jù)說在釋迦牟尼涅槃后的當年就結(jié)集了四部《阿含》,但實際上《阿含經(jīng)》的編纂時期較晚。

[75]《六足》:即《六足論》,指小乘佛教說一切有部所依的六部論書。分別為:《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二十卷,舍利弗造)、《阿毗達磨法蘊足論》(二十卷,目犍連造)、《阿毗達磨施設足論》(未譯完,迦旃延造)、《阿毗達磨識身足論》(十六卷,提婆設摩造)、《阿毗達磨品類足論》(十八卷,世友造)、《阿毗達磨界身足論》(三卷,世友造)。唐玄奘譯。此六部論的譯名,皆含“足”字,故名“六足論”。此六論與其后的《發(fā)智論》同為有部的根本論典,《發(fā)智論》因八蘊周足、法門最廣,故稱“身論”。二者合稱為“一身六足”。

[76]銳末陀:又作“銳秣陁”,波斯語音譯。銳末陀國位于今阿富汗的波爾克西南地區(qū)。胡實?。河肿鳌昂鷮伣 保ㄋ拐Z音譯。該國位于今阿富汗西北部的巴爾干以南地區(qū)。

【譯文】

到了縛喝國,看到那里的城郭高大寬闊,土地肥沃,確是好地方。有佛寺一百多所,僧徒三千多人,都修學小乘。城外西南方向有一座納縛寺,莊嚴富麗。寺內(nèi)佛堂中有一件佛澡罐,容量有一斗多。又有一枚佛牙,長一寸,寬八九分,黃白色,常常放光呈現(xiàn)祥瑞。又有一把佛掃帚,用迦奢草制作,長三尺多,圍有七寸,帚柄裝飾著各種各樣的珍寶。這三件寶物,每逢齋日就取出來,道俗觀禮,至誠的人能感到寶物發(fā)出神光。寺北面有一座佛塔,高二百多尺。寺西南有一精廬,已經(jīng)建立了很多年,在這里居住修行證得四果的人,代代不絕,他們涅槃后都有塔記,塔基一座接一座,多達好幾百座。從都城向西北行走五十里,到達提謂城。提謂城北面四十里,有座波利城。城中有兩座佛塔,高三丈。當初,佛陀剛剛成道,接受這里二位長者供養(yǎng)的炒麥粉和蜂蜜。這二位長者首次聽聞五戒、十善,向佛陀請求供養(yǎng)。如來于是給予他們頭發(fā)和指甲,并教導他們建造佛塔以及教授他們建造佛塔的儀式。二位長者回到本國,修建了兩座靈剎,就是現(xiàn)在城中的兩座佛塔。城西七十多里有座佛塔,高二丈多,是過去迦葉佛時代建造的。

納縛寺里有一位磔迦國的小乘三藏法師名叫般若羯羅漢譯“慧性”,他聽說縛喝國有許多佛教圣跡,所以前來禮拜瞻仰。此人聰慧好學,年少時就才華橫溢,鉆研九部經(jīng)、論,潛心四部阿含,以解說經(jīng)義而聞名全印度。小乘論藏中的《迦延》、《俱舍論》、《六足》、《阿毗曇》等,他無不通曉。他聽說法師遠來求法,兩人相見甚是歡喜。法師向他請教疑難,用《俱舍》、《毗婆沙論》中的問題來問他,他回答得十分精辟。法師于是在這里停留了一個多月,向他學習《毗婆沙論》。寺中還有兩位小乘三藏法師,名叫達摩畢利漢譯“法愛”和達摩羯羅漢譯“法性”,都為這里的人所推重。他們看到法師神采明秀,也都極為敬仰。

當時縛喝國西南面有銳末陀和胡實健兩國。那里的國王聽說法師從遠國而來,都派遣貴臣前來拜請法師過去接受供養(yǎng)。法師推辭不去。國王再三派人來請,法師不得已只好前往。國王甚是歡喜,用金寶、飲食供養(yǎng)法師,法師不受而回。

自縛喝南行,與慧性法師相隨入揭職國[77]。東南入大雪山[78],行六百余里,出睹貨羅境,入梵衍那國[79]。國東西二千余里,在雪山中,涂路艱危,倍于凌、磧之地,凝云飛雪,曾不暫霽,或逢尤甚之處,則平涂數(shù)丈,故宋玉稱西方之艱,層冰峨峨,飛雪千里,即此也[80]。嗟乎,若不為眾生求無上正法者,寧有稟父母遺體而游此哉!昔王尊登九折之坂,自云:“我為漢室忠臣?!?sup>[81]法師今涉雪嶺求經(jīng),亦可謂如來真子矣!

如是漸到梵衍都城。有伽藍十余所,僧徒數(shù)千人,學小乘說出世部[82]。梵衍王出迎,延過宮供養(yǎng),累日方出。彼有摩訶僧祇部學僧阿梨耶馱婆此言“圣使”、阿梨耶斯那此言“圣軍”[83],并深知法相,見法師,驚嘆支那遠國有如是僧,相引處處禮觀,殷勤不已。

王城東北山阿,有立石像,高百五十尺。像東有伽藍,伽藍東有鍮石釋迦立像[84],高一百尺。伽藍內(nèi)有佛入涅槃臥像,長一千尺。并莊嚴微妙。此東南行二百余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有伽藍,中有佛齒及劫初時獨覺齒[85],長五寸、廣減四寸。復有金輪王齒,長三寸、廣二寸。商諾迦縛娑舊曰“商那和修”,訛也所持鐵缽,量可八九升,及僧伽胝衣[86],赤絳色。其人五百身中陰、生陰[87],恒服此衣,從胎俱出,后變?yōu)轸卖?sup>[88],因緣廣如別傳[89]。

【注釋】

[77]揭職國:在今阿富汗巴爾赫省的加茲谷一帶?!洞筇莆饔蛴洝肪硪唬骸敖衣殗鴸|西五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國大都城周四五里。土地磽確,陵阜連屬。少花果,多菽麥。氣序寒烈,風俗剛猛。伽藍十余所,僧徒三百余人,并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p>

[78]大雪山:即興都庫什山。該山大部分位于阿富汗境內(nèi),自帕米爾高原向西南延伸而成,為印度河流域與中亞內(nèi)流河流域分界線。其中最高峰蒂里奇米爾峰海拔7690米,河谷之間的山口為交通線上重要的關口。

[79]梵衍那國:其國都在今阿富汗喀布爾西北的巴米揚?!洞筇莆饔蛴洝肪硪唬骸拌笱苣菄鴸|西二千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人依山谷,逐勢邑居。國大都城據(jù)崖跨谷,長六七里,北背高巖?!?/p>

[80]“故宋玉”四句:宋玉,又名“子淵”,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好辭賦,尚老、莊。他生于屈原之后,為紀念屈原,作《招魂》,其文曰:“魂兮歸來!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曩鈿w來!北方不可以止些。增冰峨峨,飛雪千里些。”

[81]“昔王尊”三句:王尊,原作“王遵”,疑誤。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今河北高陽)人。西漢末年著名大臣,生卒年不詳。《漢書》卷七十六:“涿郡太守徐明薦尊不宜久在閭巷,上以尊為郿令,遷益州刺史。先是?,樞巴蹶枮橐嬷荽淌?,行部至邛郲(qióng lái,蜀郡嚴道縣邛郲山)九折阪(九曲盤回的山道),嘆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shù)乘此險!’后以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耶?’吏對曰:‘是?!疬称漶S曰:‘驅(qū)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尊居部二歲,懷來徼外,蠻夷歸附其威信?!?/p>

[82]說出世部: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之一。佛滅的第二百年自大眾部中分出。此部認為世間諸法悉是假名,無有實體,反對說一切有部的“三世實有”觀點;而只有出世之法,非由顛倒而起,方為真實,故名為“說出世部”。

[83]摩訶僧祇部:梵語音譯。即大眾部,為小乘十八部或二十部的根本二部。據(jù)南傳佛教《島史》、《大史》等記載,在釋迦牟尼逝后一百多年,隨著佛教在印度社會的傳播與發(fā)展,以毗舍離城為中心的東印度跋耆族比丘提出關于戒律的十條新主張,即角鹽凈、二指凈、他聚落凈、住處凈、贊同凈、所習凈、不攪亂凈、飲阇樓疑凈、無緣坐具凈、金銀凈等,稱為“十事”。但這些主張遭到了以耶舍為首的各地上座長老們的強烈反對,并為此召集了七百比丘舉行集結(jié),宣布“十事”非法,不合戒律。東部的大多數(shù)比丘不接受這種裁定,另外召集了有萬人參加的規(guī)模更大的“大結(jié)集”。統(tǒng)一的佛教教團由此分裂,形成了以長老為主的上座部和非正統(tǒng)的大眾部。據(jù)北傳佛教的《異部宗輪論》等記載,佛教分裂的原因則主要是對佛教修行果位“阿羅漢”的看法不同。當時華氏城雞園寺大天比丘提出關于教義的五條新觀點,即“大天五事”:“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保ā懂惒孔谳喺撌鲇洝罚┮源速H低阿羅漢果位之究竟,從而引起分裂。這次分裂史稱“根本分裂”。此后兩大部派又繼續(xù)發(fā)生多次分裂,史稱“枝末分裂”。據(jù)南傳佛教說,形成的派別有十八部;據(jù)北傳佛教講,則有二十部。大眾部分裂出一說部、說出世部、多聞部、說假部、制多山部等本末部派九部(或六部)。一般認為該部具有大乘佛教因素,其主張在許多方面與上座部,特別是與上座部系統(tǒng)的說一切有部直接對立。據(jù)《異部宗輪論》、《異部宗輪論述記》等記載:一、上座部系統(tǒng)各派認為佛陀是教主,但并非至高無上的種,說“佛與二乘,解脫無異”;大眾部系統(tǒng)則認為佛陀是離情絕欲、功德無邊的神,“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來,無有漏法”,“如來色身,實無邊際;如來威力,亦無邊際;諸佛壽量,亦無邊際”。二、說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大眾部認為“現(xiàn)有體用,可名實有”,“過去未來,非實有體”,只承認現(xiàn)在實有,過去、未來沒有實體。三、說一切有部認為有三種“無為法”,即擇滅無為、非擇滅無為、虛空無為;大眾部主張有九種“無為法”,即除上述三種外,還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緣起支性(十二因緣之理)、圣道支性(四圣道之理)。四、上座部認為“心性非本清凈”;大眾部主張“心性本凈”,人人都可能解脫。或認為上座部講“凈心”解脫,大眾部倡“染心”解脫。

[84]鍮(tōu)石:黃銅。鍮,自然銅礦石。一說是銅與爐甘石的化合物。

[85]劫初:指“成劫”初期。佛教認為,一劫包括“成”、“住”、“壞”、“空”四個時期。劫,指極長的時間,有大劫、中劫、小劫、阿僧祇劫等說。具體時間諸論說法不一。獨覺:又作“緣覺”、“辟支佛”,為于無佛之世,獨自修行,自己覺悟而出離生死者。

[86]僧伽胝衣:比丘“三衣”之一。又作“僧伽梨”、“僧伽致”、“僧伽知”。梵語音譯。義為“重”、“合”等。因其必須割截而后重合制成,故又稱“重衣”、“復衣”、“重復衣”;因其條數(shù)多,又稱“雜碎衣”;因其為入王宮聚落乞食說法時所須穿著,故稱“入王宮聚落衣”;因其為諸衣中之最大者,故稱“大衣”;因其有上、中、下三位九品之分,故有“九品大衣”之稱;就其下者而通稱為“九條衣”。

[87]中陰:又作“中有”,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據(jù)《俱舍論》卷九等記載,其體由極微細的物質(zhì)構(gòu)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的形狀相似。生陰:又作“生有”,指投生于母胎的一剎那。佛教認為,有情眾生的輪回轉(zhuǎn)生,一般可分為生有、本有、死有、中有四期。生有、中有,見上文。本有,指生有至死有的全部生命過程;死有,指死時的一剎那。

[88]袈裟:意為“壞色”、“不正色”、“染色”。指纏縛于僧眾身上的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

[89]別傳:指《大唐西域記》。《大唐西域記》卷一:“有商諾迦縛娑九條僧伽胝衣,絳赤色,設諾迦草皮之所績成也。商諾迦縛娑者,阿難弟子也,在先身中,以設諾迦草衣于解安居日持施眾僧。承茲福力,于五百身中陰、生陰恒服此衣。以最后身,從胎俱出,身既漸長,衣亦隨廣。及阿難之度出家也,其衣變?yōu)榉ǚ?;及受具戒,更變?yōu)榫艞l僧伽胝。將證寂滅,入邊際定,發(fā)智愿力,留此袈裟,盡釋迦遺法,法盡之后,方乃變壞?!?/p>

【譯文】

從縛喝國南行,和慧性法師結(jié)伴同到揭職國。從東南進入大雪山,走了六百多里,離開睹貨羅國境,進入梵衍那國。該國東西二千多里,在雪山之中,路途艱險,遠遠超過凌山和沙磧,積云飛雪,沒有片刻晴朗,有時碰到更艱險的地方,則平地積雪數(shù)丈,所以宋玉說西方艱難,層冰峨峨,飛雪千里,指的就是這里啊。唉,如果不是為了眾生而求無上正法,豈能不顧父母所賜的身體而西游到這里呢!昔日王尊攀登九折之坂,自云:“我為漢室忠臣?!狈◣熑缃穹窖X求取真經(jīng),也可以說是真正的佛弟子啊!

就這樣漸漸抵達梵衍那國都城。城中有佛寺十多所,僧徒數(shù)千人,都學習小乘出世部的學說。梵衍那國國王出城相迎,并請法師到宮中接受供養(yǎng),數(shù)日后方才出宮。這里有大眾部學僧阿梨耶馱婆漢譯“圣使”和阿梨耶斯那漢譯“圣軍”,都精通法相,見到法師,驚嘆遠方的支那國竟有如此高僧,帶領法師到處禮拜觀瞻,極為殷勤。

都城東北的山曲處,有座立佛石像,高一百五十尺。石像東邊有座佛寺,佛寺東邊有黃銅制作的釋迦立像,高一百尺。佛寺內(nèi)有佛入涅槃的臥像,長一千尺。都很莊嚴微妙。從此向東南行走二百多里,越過大雪山,到達小川,有一所寺院,里面有佛牙和世界初成時獨覺佛的牙齒,長五寸,寬不到四寸。又有金輪王的牙齒,長三寸,寬二寸。商諾迦縛娑過去稱“商那和修”,錯了使用的鐵缽,容量大約八九升,以及他的僧伽胝衣,暗紅色。他在五百世的尚未投生和誕生時,始終穿著這件法衣,這件法衣與胎兒一起出來,后來變?yōu)轸卖?,因緣廣大,正如其他傳記中記載的那樣。

如是經(jīng)十五日,出梵衍,二日逢雪,迷失道路,至一小沙嶺,遇獵人示道,度黑山[90],至迦畢試境。國周四千余里,北背雪山。王則剎利種也[91],明略有威,統(tǒng)十余國。將至其都,王共諸僧并出城來迎。伽藍百余所,諸僧相諍,各欲邀過所住。有一小乘寺名沙落迦,相傳云是昔漢天子子質(zhì)于此時作也。其寺僧言:“我寺本漢天子兒作。今從彼來,先宜過我寺?!狈◣熞娖湟笾?,又同侶慧性法師是小乘僧,意復不欲居大乘寺,遂即就停。

質(zhì)子造寺時,又藏無量珍寶于佛院東門南大神王足下,擬后修補伽藍。諸僧荷恩,處處屋壁圖畫質(zhì)子之形。解安居日,復為講誦樹福,代代相傳,于今未息。近有惡王貪暴,欲奪僧寶,使人掘神足下,地便大動。其神頂上有鸚鵡鳥像,見其發(fā)掘,振羽驚鳴。王及眾軍,皆悉悶倒[92],懼而還退。寺有窣堵波相輪摧毀[93],僧欲取寶修營,地還震吼,無敢近者。

法師既至,眾皆聚集,共請法師陳說先事。法師共到神所,焚香告曰:“質(zhì)子原藏此寶擬營功德,今開施用,誠是其時。愿鑒無妄之心,少戢威儀之德[94]。如蒙許者,奘自觀開,稱知斤數(shù),以付所司,如法修造,不令虛費。唯神之靈,愿垂體察?!毖杂?,命人掘之,夷然無患,深七八尺得一大銅器,中有黃金數(shù)百斤、明珠數(shù)十顆。大眾歡喜,無不嗟服。法師即于寺夏坐。

其王輕藝[95],唯信重大乘,樂觀講誦,乃屈法師及慧性三藏于一大乘寺法集[96]。彼有大乘三藏名秣奴若瞿沙此言“如意聲”也、薩婆多部僧阿梨耶伐摩此言“圣胄”、彌沙塞部僧求那跋陀此言“德賢”[97],皆是彼之稱首。然學不兼通,大小各別,雖精一理,終偏有所長。唯法師備諳眾教,隨其來問,各依部答,咸皆愜服[98]。如是五日方散。王甚喜,以純錦五匹別施法師,以外各各有差。于沙落迦安居訖,其慧性法師重為睹貨羅王請,卻還,法師與別。

【注釋】

[90]黑山:又作“黑嶺”,位于阿富汗中部的山脈,為興都庫什山脈的一部分。

[91]剎利種:古代印度的四種姓之一,是世俗的統(tǒng)治者。隨著雅利安人的入侵,印度最初分為雅利安、達薩兩個種姓。種姓原意是指顏色、品質(zhì),梵語“瓦爾納”。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人”,高鼻梁,白膚色,占統(tǒng)治地位;達薩,指土著人(一般認為是達羅毗荼人),意為敵人,后轉(zhuǎn)為奴隸之意,低鼻梁(被視為沒有鼻子的人),黑膚色,被統(tǒng)治。后來逐漸在雅利安人中又分化出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三個種姓,達薩則一般轉(zhuǎn)變?yōu)槭淄恿_,從而形成四大種姓。統(tǒng)治者用種姓制度規(guī)范社會各個等級的社會職責:第一種姓婆羅門,是執(zhí)掌宗教事務的僧侶和祭祀,壟斷了當時的社會文化和宗教大權(quán),自詡為“人間之神”、“人中之神”;第二種姓剎帝利,是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的武士和軍事貴族,是世俗王權(quán)的主要支柱;第三種姓吠舍,是從事社會生產(chǎn)活動的農(nóng)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是社會生產(chǎn)的主導力量;第四種姓首陀羅,是為以上三個種姓服務的奴隸,從事極其卑賤的工作。婆羅門編造婆羅門至上說,“婆羅門姓梵王口生,剎帝利姓梵天臂生,毗舍(吠舍)種姓梵天髀生,從于梵足乃生首陀”(《金剛針論》),婆羅門力圖以此來維護其特權(quán)地位,并利用剎帝利對后二者實行殘酷的奴隸制統(tǒng)治。另有第五種姓旃陀羅,比首陀羅地位更加低賤,主要從事獄卒、盜賊、屠夫、打獵、捕魚之類的人?!赌Φ琴そ?jīng)》卷上:“旃陀羅者,造作惡業(yè),兇暴殘害;欺誑眾生,無慈愍心;以是因緣,名為卑賤。”

[92]悉:全,都。

[93]相輪:又作“承露盤”、“露盤”、“輪蓋”。佛塔“平頭”上面的輪盤形建筑。

[94]戢(jí):收斂。

[95]藝:指典籍。

[96]法集:又作“法會”、“佛會”。佛教為說法而舉行的集會。

[97]薩婆多部:說一切有部的梵語音譯。說一切有部是從上座部中分出,主要流行于古印度西北的克什米爾、健陀邏一帶。說一切有部主張“三世實有”,即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都是實際存在的,并認為“法體恒有”,即一切法,包括有生滅變化的“有為法”和無生滅變化的“無為法”,都有“實體”。由此出發(fā),說一切有部把佛所說的一切教法,都視為是實有其體的真實存在。彌沙塞部:梵語音譯。即化地部。又作“正地部”、“教地部”、“大不可棄部”。此部是在佛滅的第三百年中,由上座部系的說一切有部分出。《異部宗輪論述記》:“此部之主,本是國王,王所統(tǒng)攝國界地也,化地上之人庶,故言化地。舍國出家,弘宣佛法,從本為名,名化地部。”

[98]愜(qiè):快意,滿足。

【譯文】

就這樣過了十五日,離開梵衍那國,走了兩天遇到大雪,迷失道路,到了一座小沙嶺,遇見獵人指示路徑,越過黑山,到達迦畢試國境。該國方圓四千多里,北邊靠著雪山。國王是剎帝利種姓,明智威猛,統(tǒng)轄十多個國家。將要抵達該國國都時,國王和僧人們一起出城迎接。都城有佛寺一百多所,僧人們相互夸執(zhí),都想邀請法師前往居住。其中有一座小乘寺名叫沙落迦,據(jù)說是當初漢天子的兒子在這里當人質(zhì)時所建造的。該寺的僧人說道:“我寺本是漢天子的兒子所建造?,F(xiàn)今法師從那里來,應該先到我寺。”法師見他詞意殷勤懇切,同行的慧性法師又是小乘僧人,也不愿住大乘寺,于是就去那里住宿。

質(zhì)子在建造寺院時,曾把無數(shù)珍寶埋藏在佛院東門南邊的大神王像腳下,打算以后用以修繕寺院。僧侶們感恩,在屋壁上到處畫上王子的肖像。在每年的解安居日還要為他誦經(jīng)祈福,代代相傳,至今未曾間斷。不久前有個惡王貪婪暴虐,想要搶奪這批珍寶,讓人挖掘神像腳下,結(jié)果大地震動。神像頭頂上有個鸚鵡像,看到他們挖掘,振動翅膀驚聲鳴叫。惡王及其士兵都撲倒在地,驚懼不已,倉惶離去。寺內(nèi)有佛塔,上面的相輪已經(jīng)毀壞,僧眾想要取出珍寶來修繕,大地又震動轟鳴,沒有人再敢走近。

法師來到后,僧眾聚集到一起,向法師陳說此事。法師與眾人一起來到神像前,焚香祈告道:“質(zhì)子原先埋藏這些珍寶是打算修營功德,如今開啟使用,正是時候。希望神王鑒察我等無妄之心,稍稍收斂神威。如蒙允許,玄奘親自監(jiān)督開啟,稱度斤數(shù),交給管事部門,依法修造,不讓浪費。唯愿神王之靈,垂憫體察?!闭f罷,讓人發(fā)掘,果然平安無事,挖到地下七八尺深,挖到一個大銅器,里面有黃金幾百斤,明珠幾十顆。大家十分高興,無不心悅誠服。法師就在寺中結(jié)夏安居。

迦畢試國國王輕視各種典籍,只崇信大乘,喜愛觀看講誦佛經(jīng),請法師和慧性在一座大乘寺中舉行法會。這里有大乘高僧名叫秣奴若瞿沙漢譯“如意聲”、說一切有部高僧阿梨耶伐摩漢譯“圣胄”、化地部高僧求那跋陀漢譯“德賢”,他們都是各宗的佛學領袖。但是他們不能兼通諸部經(jīng)典,大、小乘各有側(cè)重,雖然有所專精,終究只是偏長一門。只有法師對各派都十分熟悉,根據(jù)他們發(fā)問,分別依照各部學說作答,使眾人都心悅誠服。這樣持續(xù)了五天方才散會。國王十分高興,以純錦五匹專門供養(yǎng)法師,其他人也得到多少不等的供養(yǎng)。在沙落迦寺安居結(jié)束后,慧性法師又受到睹貨羅國王的邀請,無法推辭,只好返回,法師和他作別。

東進行六百余里,越黑嶺,入北印度境,至濫波國[99]。國周千余里。伽藍十所,僧徒皆學大乘。停三日,南行至一小嶺,嶺有窣堵波,是佛昔從南步行到此住立,后人敬戀,故建茲塔。自斯以北境域,皆號“蔑戾車”此言“邊地”[100]。如來欲有教化,乘空往來,不復履地,若步行時,地便傾動。

【注釋】

[99]濫波:梵語音譯。濫波國在今阿富汗東北的拉格曼一帶。

[100]蔑戾車:梵語音譯。又作“彌離車”、“彌戾車”。漢譯“垢濁種”,意為“邊地的非雅利安的野蠻人”,“不信吠陀的野蠻人或蠻族”,主要的含義為表示不信吠陀的異域人。

【譯文】

向東行進六百多里,越過黑嶺,進入北印度境,到達濫波國。該國方圓一千多里。佛寺十所,僧徒都學大乘。法師在此停留了三天,南行到達一座小嶺,嶺上有佛塔,釋迦佛昔日從南方步行到此停住站立,后人崇敬懷念佛陀,所以在此建造了這座佛塔。從這里往北的地方,都叫“蔑戾車”漢譯“邊地”。如來要來這里說法度眾,都是運用神通乘空往來,不再步行,如果步行,大地就會震動。

從此南二十余里,下嶺渡河,至那揭羅喝國北印度境[101]。大城東南二里有窣堵波,高三百余尺,無憂王所造[102],是釋迦菩薩于第二僧祇遇然燈佛敷鹿皮衣及布發(fā)掩泥得受記處[103]。雖經(jīng)劫壞,此跡恒存,天散眾華,常為供養(yǎng)。法師至彼禮拜旋繞,傍有老僧為法師說建塔因緣。法師問曰:“菩薩布發(fā)之時,既是第二僧祇,從第二僧祇至第三僧祇中間經(jīng)無量劫,一一劫中世界有多成壞,如火災起時,蘇迷盧山尚為灰燼,如何此跡獨得無虧?”答曰:“世界壞時,此亦隨壞,世界成時,當其舊處跡現(xiàn)如本。且如蘇迷盧山壞已還有,在乎圣跡,何得獨無?以此校之,不煩疑也?!鄙蠟槊稹4挝髂鲜嗬镉懈@堵波,是佛買華處。

又東南度沙嶺十余里,到佛頂骨城[104]。城有重閣,第二閣中有七寶小塔,如來頂骨在中。骨周一尺二寸,發(fā)孔分明,其色黃白,盛以寶函。但欲知罪福相者,磨香末為埿[105],以帛練裹,隱于骨上,隨其所得,以定吉兇。法師印得菩提樹像,所將二沙彌,大者得佛像,小者得蓮華像。其守骨婆羅門歡喜,向法師彈指散華[106],云:“師所得甚為希有,足表有菩提之分?!睆陀绪求t骨塔,狀如荷葉。復有佛眼,睛大如柰[107],光明暉赫,徹燭函外。復有佛僧伽胝,上妙細?所作。復有佛錫杖,白鐵為環(huán),栴檀為莖[108]。法師皆得禮拜,盡其哀敬,因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幡四口、錦兩端、法服二具[109],散眾雜華,辭拜而出。

又聞燈光城西南二十余里[110],有瞿波羅龍王所住之窟[111],如來昔日降伏此龍,因留影在中。法師欲往禮拜,承其道路荒阻,又多盜賊,二三年已來人往多不得見,以故去者稀疏。法師欲往禮拜,時迦畢試國所送使人貪其速還,不愿淹留,勸不令去。法師報曰:“如來真身之影,億劫難逢,寧有至此不往禮拜?汝等且漸進,奘暫到即來。”于是獨去。

至燈光城,入一伽藍問訪涂路,覓人相引,無一肯者。后見一小兒,云:“寺莊近彼,今送師到莊。”即與同去,到莊宿。得一老人知其處所,相引而發(fā)。行數(shù)里,有五賊人拔刀而至,法師即去帽,現(xiàn)其法服。賊云:“師欲何去?”答:“欲禮拜佛影。”賊云:“師不聞此有賊耶?”答云:“賊者,人也。今為禮佛,雖猛獸盈衢,奘猶不懼,況檀越之輩是人乎!”賊遂發(fā)心,隨往禮拜。

既至窟所,窟在石澗東壁,門向西開,窺之窈冥[112],一無所睹。老人云:“師直入,觸東壁訖,卻行五十步許,正東而觀,影在其處?!狈◣熑?,信足而前,可五十步,果觸東壁。依言卻立,至誠而禮,百余拜一無所見。自責障累,悲號懊惱,更至心禮誦《勝鬘》等諸經(jīng)、諸佛偈頌[113],隨贊隨禮,復百余拜,見東壁現(xiàn)如缽許大光,倏而還滅。悲喜更禮,復有槃許大光現(xiàn),現(xiàn)已還滅。益增感慕,自誓若不見世尊影,終不移此地。如是更二百余拜,遂一窟大明,見如來影皎然在壁[114],如開云霧,忽矚金山,妙相熙融,神姿晃昱[115],瞻仰慶躍,不知所譬。佛身及袈裟并赤黃色,自膝已上相好極明,華座已下稍似微昧,左右及背后菩薩、圣僧等影亦皆具有。見已,遙命門外六人將火入燒香。比火至,欻然佛影還隱[116]。急令絕火,更請方乃重現(xiàn)。六人中五人得見,一人竟無所睹。如是可半食頃,了了明見,得申禮贊,供散華香訖,光滅,爾乃辭出。所送婆羅門歡喜,嘆未曾有,云:“非法師至誠愿力之厚,無致此也?!笨唛T外更有眾多圣跡說如別傳。相與歸還,彼五賊皆毀刀杖,受戒而別。

【注釋】

[101]那揭羅喝:梵語音譯。那揭羅喝國在今阿富汗南加哈爾首府賈拉拉巴德一帶。《大唐西域記》卷二:“那揭羅喝國東西六百余里,南北二百五六十里。山周四境,懸隔危險。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無大君長主令,役屬迦畢試國?!?/p>

[102]無憂王:即阿育王,為中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第三世王,佛教的護法名王。公元前三世紀在位(約前268—前232),約于公元前270年間,統(tǒng)一北印度,其統(tǒng)轄范圍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南至案達羅,東達大海,縱橫數(shù)千里,首都華氏城。初奉婆羅門教,肆行暴虐,后改信佛教,成為大護法,行慈布仁,于國內(nèi)建八萬四千大寺,及八萬四千寶塔,并派遣宣教師到四方傳播佛法。

[103]僧祇:即阿僧祇劫,意為“無量劫”。然燈佛:即燃燈佛,又名“錠光佛”、“定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釋迦佛在因行中第二個阿僧祇劫屆滿時,遇值此佛出世,他買了五莖蓮花去供佛,又以頭發(fā)鋪地給佛走路,佛即為他授記?!洞笾嵌日摗肪砭牛骸叭缛粺舴穑鷷r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舊名‘錠光佛’。”受記:指從佛陀那里得到未來證果或成佛的預言、記別。

[104]佛頂骨城:“醯羅城”的意譯。醯羅,義為“骨”。在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以南五公里處。

[105]埿(ní):泥,濕土。

[106]彈指:佛教禮節(jié)。常用來表示歡喜、許諾或告誡。另外,“彈指”也表示時間。

[107]柰:柰樹的果實,俗名“花紅”,也叫“沙果”。

[108]栴檀(zhān tán):梵文“栴檀那”的省稱。指檀香木,為檀香科常綠喬木,產(chǎn)于印度、中國、泰國等地。

[109]端:古代布帛的長度單位,唐代一端為六丈。

[110]燈光城:古代佛教勝地。在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西南。

[111]瞿波羅:梵語音譯。義為“牧牛人”。《大唐西域記》卷二:“昔如來在世之時,此龍(瞿波羅龍王)為牧牛之士,供王乳酪,進奉失宜。既獲譴責,心懷恚恨,即以金錢買花,供養(yǎng)受記窣堵波,愿為惡龍,破國害王。即趣石壁,投身而死。遂居此窟,為大龍王,便欲出穴,成本惡愿。適起此心,如來已鑒,愍此國人為龍所害,運神通力,自中印度至。龍見如來,毒心遂止,受不殺戒,愿護正法?!?/p>

[112]窈(yǎo)冥:陰暗貌。

[113]《勝鬘(mán)》:即《勝鬘經(jīng)》。全稱《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jīng)》,又稱《獅子吼經(jīng)》。凡一卷,南朝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傳為古印度拘薩羅國波斯匿王之女,阿逾阇國王后,其母即佛陀堂弟摩訶男的養(yǎng)女末利夫人。本經(jīng)屬如來藏系重要經(jīng)典之一,主要內(nèi)容敘述勝鬘夫人對釋尊立十大誓愿、三大愿,并自說大乘一乘法門,闡釋圣諦、法身、如來藏等。因本經(jīng)為在家婦女勝鬘夫人勸信佛法的說教,故與維摩詰居士所說的《維摩詰經(jīng)》,并為居士佛教的經(jīng)典。

[114]皎然:清晰貌。

[115]昱(yù):照耀。

[116]欻(xū)然:忽然,很快。

【譯文】

從此南行二十多里,下了山嶺,渡過一條河,到達那揭羅喝國在北印度境內(nèi)。都城東南二里處有座佛塔,高三百多尺,為無憂王建造,是釋迦在第二阿僧祇劫做菩薩時遇見燃燈佛,把鹿皮大衣鋪在地上,并解開頭發(fā)掩蓋泥土,從而得授記成佛的地方。雖然經(jīng)過劫壞時期,但這圣跡卻永恒存在,天人常常散下眾多鮮花供養(yǎng)。法師到這里后,禮拜旋繞,旁邊有一位老僧為法師解說建塔因緣。法師問道:“釋迦菩薩布發(fā)的時候,那是第二阿僧祇劫,從第二阿僧祇劫至第三阿僧祇劫,中間經(jīng)歷了無量劫,每一劫中世界有多次成壞,譬如火災起時,須彌山尚且化為灰燼,為何單單這圣跡能夠沒有損壞?”老僧回答道:“世界毀壞的時候,這圣跡也隨之毀壞;世界形成時,在當初的地方,圣跡也隨之出現(xiàn),如同原來的一樣。如果須彌山毀壞后還能生成,那么為何圣跡單單不能存在呢?以此校驗,這不是繁雜疑難之事啊?!崩仙幕卮鹫媸敲顦O了。往西南行十多里,有座佛塔,是釋迦在因地修行時買花供佛的地方。

又往東南越過沙嶺,走了十余里,到達佛頂骨城。城中有座多層樓閣,第二層樓閣中有七寶小塔,如來的頂骨舍利就安放在其中。佛骨周長一尺二寸,發(fā)孔很清楚,顏色黃白,裝在寶函中。如果想要知道未來的禍福,就把香末研磨成泥,用帛練包裹,放在佛頂骨上面,根據(jù)出現(xiàn)形象來預測吉兇。法師印得了菩提樹像,隨行的兩個沙彌,年齡稍大者印得佛像,小者印得了蓮花像。守衛(wèi)佛骨的婆羅門看到非常高興,向法師彈指散花,說道:“法師所印得的菩提樹像極為稀有,足以表明法師能證得無上菩提?!庇钟绪俭t骨塔,形狀像荷葉。又有佛眼,如同沙果般大小,熠熠放光,透出函外。又有佛的僧伽胝衣,用上好的細棉布制作。又有佛的錫杖,白鐵作環(huán),栴檀作桿。法師都一一禮拜,虔誠致敬,并施金錢五十、銀錢一千、綺幡四面、錦兩端、法服兩套,然后散各色花,拜辭而出。

法師又聽說燈光城西南二十多里處,有瞿波羅龍王所居住的洞窟,當初如來降伏了此龍,因而在窟中留下了佛陀的影像。法師想去禮拜,但是道路荒涼難行,盜賊又多,兩三年以來去那里的人大多看不見佛影,因此去那里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但法師仍然想去禮拜,當時迦畢試國的陪送使者急著回國,不愿過多停留,勸法師不要去。法師回答道:“能看到如來真身的影像,真是億劫難逢,豈能已經(jīng)到此而不去禮拜呢?你們暫且慢慢前進,玄奘去去就來。”于是法師獨自前去。

到了燈光城,法師進入一座寺院里探問路徑,找人帶路,沒有人肯去。后來見到一個小孩,說道:“這座寺院的莊院離洞窟不遠,我先送法師到莊院。”法師就與小孩一同前去,到了莊院住宿下來。找到一位老人,他知道洞窟所在,就帶引法師出發(fā)。走了幾里路,碰到五個強盜拔刀擋住去路,法師摘下帽子,露出法服。強盜問道:“法師要到哪里去?”法師回答道:“我要去禮拜佛影。”強盜說道:“法師難道沒有聽說這里有強盜嗎?”法師說道:“強盜也是人。如今為了禮佛,即使猛獸滿道,玄奘也不畏懼,何況各位檀越還是人呢!”強盜于是發(fā)心,隨法師一起前往禮拜。

他們來到洞窟所在,洞窟在石澗東邊崖壁上,門向西開,只見洞窟內(nèi)一片幽暗,什么也看不見。老人說道:“法師徑直走進去,碰到東壁后,再退后五十來步,面向正東觀看,佛影就在那里?!狈◣熯M去,信步前行,大約走了五十步,果真觸及東壁。按照老人的話退后站定,至誠頂禮膜拜,禮拜了一百多遍仍然一無所見。法師責怪自己障業(yè)深重,懊惱悲哭,更加誠心地禮誦《勝鬘》等諸經(jīng)和諸佛偈頌,一邊贊頌一邊禮拜,又禮拜了一百多遍,看見東壁出現(xiàn)了像缽一般大小的亮光,倏忽之間就熄滅了。法師又悲又喜,繼續(xù)禮拜,又出現(xiàn)了像盤子一般大小的亮光,閃現(xiàn)后又熄滅了。法師更加感慕,發(fā)誓如果不見世尊影像,絕不離開。就這樣又禮拜了二百多遍,于是整個洞窟大放光明,看見如來影像清晰地顯現(xiàn)在巖壁上,如同撥開云霧,好像云消霧散,忽然見到金山,妙相光明,神姿耀目,瞻仰之歡慶跳躍,不可言喻。佛的身軀和袈裟都是赤黃色,從膝以上相好莊嚴,極為明晰;蓮花座以下則略為暗淡,左右和身后的菩薩、圣僧等影像也都清晰地顯現(xiàn)出來。法師看到后,招呼門外六人舉火入內(nèi)燒香。等火一到,佛影立即消失。法師忙叫熄火,又祈請后佛影方才重新顯現(xiàn)。六人中有五人都看見了,只有一人怎么也看不到。這樣持續(xù)了大約半頓飯時間,佛影清晰可見,得以致禮贊頌,散花進香供養(yǎng)完畢,佛影消逝,才拜辭而出。送法師前來的婆羅門十分歡喜,感嘆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說道:“如果不是法師至誠愿力深厚,是不會使佛影顯現(xiàn)的?!痹诙纯唛T外還有許多圣跡詳見《大唐西域記》。法師與眾人回去,那五個強盜都毀棄了刀杖,受戒后告辭而去。

從此復與伴合。東南山行五百余里,至健陀邏國舊云“健陀衛(wèi)”,訛也。北印度境也[117]。其國東臨信度河[118],都城號“布路沙布羅”[119]。國多賢圣,古來作論諸師那羅延天、無著菩薩、世親菩薩、法救、如意、脅尊者等[120],皆此所出也。王城東北有置佛缽寶臺。缽后流移諸國,今現(xiàn)在波剌拏斯國[121]。城外東南八九里有畢缽羅樹,高百余尺,過去四佛[122],并坐其下,現(xiàn)有四如來像,當來九百九十六佛[123],亦當坐焉。其側(cè)又有窣堵波,是迦膩色迦王所造[124],高四百尺,基周一里半,高一百五十尺,其上起金剛相輪二十五層,中有如來舍利一斛。大窣堵波西南百余步有白石像,高一丈八尺,北面立,極多靈瑞,往往有人見像夜繞大塔經(jīng)行。

迦膩色迦伽藍東北百余里,渡大河至布色羯邏伐底城[125],城東有窣堵波,無憂王造,即過去四佛說法處也。城北四五里伽藍內(nèi)有窣堵波,高二百余尺,無憂王所立,即釋迦佛昔行菩薩道時,樂行惠施,于此國千生為王,即千生舍眼處。此等圣跡無量,法師皆得觀禮。自高昌王所施金銀、綾絹、衣服等,所至大塔、大伽藍處,皆分留供養(yǎng),申誠而去。

【注釋】

[117]健陀邏:梵語音譯。又作“健馱邏”等。健陀邏國在今阿富汗境內(nèi)的庫納爾河與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之間。

[118]信度河:即印度河,又稱“徙多河”。

[119]布路沙布羅:梵語音譯。義為“丈夫?qū)m”。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喀布爾河南岸的白沙瓦市西北部。

[120]那羅延天:梵語音譯。又作“那羅延那天”、“那羅野拏天”,意譯為“堅固力士”、“金剛力士”等。天上力士的名字,或說為梵天之別名,或說為欲界之毗紐天。晉僧肇說:“那羅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據(jù)唐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記載,那羅延為欲界中之天名,又稱“毗紐天欲求多力者”,如精誠祈禱、供養(yǎng)此天,則多獲神力。無著菩薩(約公元395—470):瑜伽行派的創(chuàng)始人。相傳無著曾上兜率天宮聽彌勒宣講,回來后誦出《瑜伽師地論》作為創(chuàng)立學派的主要依據(jù)。大乘瑜伽行派因強調(diào)修行瑜伽而得名,又因其在理論上主張“萬法唯識”、“識有境無”而被稱為“大乘有宗”。著作有《攝大乘論》等。世親菩薩(約公元400—480):無著的弟弟。瑜伽行派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世親最初在小乘的說一切有部出家,受持小乘三藏。其人博學多聞,神才俊朗,曾著多部小乘論書。其中,最有名的是《俱舍論》。后受其兄影響,回小向大,著力弘揚瑜伽、唯識之學。相傳他造論甚多,有“千部論師”的雅譽。代表論著有《唯識二十論》、《唯識三十頌》、《大乘百法明門論》等。法救:說一切有部著名論師。他與世友、妙音、覺天號稱健陀邏有部的四大論師。如意:梵文意譯。為世親的老師。脅尊者:梵文意譯。音譯作“波奢”、“波栗濕縛”。小乘有部論師,付法藏之第十祖,第四結(jié)集的主要組織者?!洞筇莆饔蛴洝肪矶骸俺踝鹫咧疄殍笾編熞?,年垂八十,舍家染衣。城中少年便誚之曰:‘愚夫朽老,一何淺智!夫出家者,有二業(yè)焉:一則習定,二乃誦經(jīng)。而今衰耄,無所進取,濫跡清流,徒知飽食?!瘯r脅尊者聞諸譏議,因謝時人而自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理,不斷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脫,終不以脅而至于席?!誀栔?,唯日不足,經(jīng)行宴坐,住立思惟,晝則研習理教,夜乃靜慮凝神。綿歷三歲,學通三藏,斷三界欲,得三明智,時人敬仰,因號‘脅尊者’?!?/p>

[121]波剌拏斯:梵語音譯。又作“婆羅痆斯”等,即古代的迦尸國,為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其都城附近的鹿野苑為佛陀初轉(zhuǎn)法輪處。《大唐西域記》卷七:“婆羅痆斯國周四千余里。國大都城臨殑伽河,長十八九里,廣五六里”,“婆羅痆河東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藍”。

[122]過去四佛:指賢劫之初所出現(xiàn)之四佛,即俱留孫佛、拘那含佛、迦葉波佛和釋迦牟尼佛。

[123]九百九十六佛:賢劫(即現(xiàn)在劫)有千佛出世。已出四佛,余九百九十六佛。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