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不懂政治的有志青年
在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印度,有一個叫維摩詰的菩薩。這個菩薩不是出家人,是個居士。他家里有家財萬貫,奴婢無數(shù),但是他依然潛心修佛,終成正果。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蒲州,一個篤信佛教的王姓家庭得了一個男孩,取名王維,成年后取字摩詰。
如果王維生活在現(xiàn)在,絕對是個擁有一大群腦殘粉的超級巨星。詩文只是他眾多技能中的一項,他在繪畫、書法等方面都有著頗高的造詣,而他最為出眾的技能是擁有的極高的音樂天賦。
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年僅二十歲的王維就中了進士,而且還是狀元。說是少年得志一點也不假,不僅被錄取,還被安排了一個專業(yè)對口、他自己感興趣的職位——太樂丞。
太樂丞,顧名思義,太就是和皇家有關(guān)的東西,樂就是音樂。換言之,他就是大唐皇家歌舞團的團長。當(dāng)然了,沒有現(xiàn)在歌舞團團長的職位那么高,他只有從八品?,F(xiàn)在的少將團長擱那時候,至少有三品了。
可能大家會覺得,怎么會有這么好的事情?科舉考試,考的是四書五經(jīng),那會兒又不興填志愿,朝廷咋就知道王維愛干這個呢?其實說起來,這里頭還真有內(nèi)幕。
唐朝的科舉制度還不像后世那么規(guī)范,雖說不是充斥了徇私和舞弊,但是人際關(guān)系對成績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根據(jù)后世的記載,王維考試那年,發(fā)生了這樣的事……
王維和“初唐四杰”比較像,成名很早,據(jù)說他九歲的時候就展現(xiàn)出了過人的詩文天賦。而他更因為音樂上的造詣名揚四海。在當(dāng)時,有一個土豪級別的音樂發(fā)燒友——當(dāng)朝皇帝的弟弟,岐王李范。
當(dāng)王維這樣年輕有為的資深音樂人來到長安,岐王李范能不欣喜若狂嗎?于是岐王找到王維,對他說:
王維啊,你的詩寫得不錯,不如選一首你覺得好的,然后譜上曲子,送給玉真公主。
王維照做了,隨后玉真公主在家里搞家庭音樂會,一群伶人演奏著王維譜寫的新曲。
后面的故事可想而知,劇情俗套得可怕。公主自然就問曲子是誰寫的,詩是誰寫的,然后王維就站出來了,得到了玉真公主的大力推薦。
但是肯定有人會問,為啥要公主一個女流去推薦,而不是岐王自己去推薦呢?難道說唐朝女性的地位這么高?
其實這個問題很復(fù)雜,一個朝代初期發(fā)生的事情,會對后面的各種人物產(chǎn)生陰影。唐初太宗皇帝通過血淋淋的政變,弄死了自己的哥哥,殺死了自己的弟弟,還逼得親生父親退位。所以唐朝的皇室成員普遍有一種危機感,畢竟鬧不好就是手足相殘。玄宗之前,高宗之后,中宗、睿宗兩人搞過來搞過去,中間還隔了個武則天。好不容易玄宗朝才淡定了點,這個節(jié)骨眼上,要是岐王去推薦王維,不是幫助他,而是害他——你要是玄宗,會重用對皇位有威脅者推薦的人才?
但是不管怎么說,王維中了科舉,當(dāng)了官,這就不一樣了。那時候,伶人是不被看好的?!版蛔訜o情,戲子無義”這句話也成了俗語傳到了現(xiàn)在。如果只是潛心音樂,醉心文藝,他頂多算個名伶,到頭來還是下九流。
好在我們的主角王維還是個胸懷大志的人,沒有“自甘墮落”,在職位上做得也有聲有色,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墒牵虑榭偸菦]那么簡單。沒多久,王維就被貶到濟州當(dāng)司倉參軍,說白了就是到某個糧站看倉庫去了。
按照后世好事者的猜測,可能是因為這個玉真公主飽暖思淫欲,看上了王維,而王維不喜歡她,娶了別的女人。
按照正史記載,是王維組織手下搞了次文藝會演的排練,舞了黃獅子。按照當(dāng)時的律法,舞黃獅子是專門表演給皇帝看的,估計平時排練都要拿別的獅子代替。
如果真實原因是前者,那么就說明王維不會討好女人;如果是后者,那就是說王維不懂政治。
到底哪種說法更靠譜呢?首先呢,這個玉真公主跟王維有沒有關(guān)系,本身就捕風(fēng)捉影。作為一個不愿意毀掉小清新的人,我更傾向于玉真公主跟李白是一對,與王維只是普通朋友。李白和公主的關(guān)系可謂盡人皆知,如果說公主吃王維老婆的醋,卻又為何獨獨舍不得之后已經(jīng)娶妻生子的李白?
其實真較真起來,王維和公主是不可能發(fā)生什么的,后面一節(jié)我會詳細說明。
王維在濟州糧站看了四年的倉庫,之后果斷辭職,回到了長安做起了“長漂”。然而,作為一個文藝青年,朝九晚五而又沒有作為的事業(yè)單位實在不適合他。
他在這里歡笑,他在這里哭泣,他在這里活著也在這死去,長安,長安……
“長漂”期間,王維開始鉆研佛教。沒有了公務(wù)的繁忙,他也開始結(jié)交各地來的朋友。之前說的孟浩然的故事,也就大致發(fā)生在這個時候。
孟浩然回到了襄陽隱居,王維卻依然想著有一番作為。開元二十三年,執(zhí)政多年的張九齡加封光祿大夫,并且被封為伯爵,事情似乎出現(xiàn)了轉(zhuǎn)機。張九齡自身作為一個詩人,不會拒絕為同是詩人的王維的引薦。而此時的張九齡,也正處在人生的巔峰,與風(fēng)華正茂的唐玄宗一起,成就了大唐最強勢的一屆政府。
果不其然,這一年,王維被朝廷重新起用,任命為右拾遺,官居八品。拾遺,就是言官,相當(dāng)于皇帝身邊專管監(jiān)察的秘書。左拾遺官位高些,相當(dāng)于正職,右拾遺官位低些,是副職。
沒錯,開元二十三年,是張九齡的巔峰時期,但是,巔峰之后,就是下坡路。買漲不買跌,王維這個靠山,選得有點偏了。就在第二年,李林甫逐漸走上政壇前沿,張九齡遷為尚書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在唐代,很多時候官銜只是代表你享受的待遇,“知政事”這樣的差遣才意味著你的真實身份。
張九齡,不再是執(zhí)政者。同年,王維被任命為監(jiān)察御史,依然是八品。不懂政治的王維,絲毫沒有察覺政壇的風(fēng)雨,相反,他沉浸在了一片欣喜之中。
也就在這一年,唐朝的死敵吐蕃武裝入侵唐朝的屬國小勃律國。這也為王維被排擠出長安,埋下了伏筆。日漸沉淪的帝國政府面對遼闊的疆域慢慢力不從心,直到第二年,河西節(jié)度使崔希逸才在青海西邊打了一場勝仗,大破吐蕃軍隊。
然而,昔日輝煌不可一世的帝國政府此時已經(jīng)對這些邊事失去興趣。但是,卻給很多人一個讓王維離開長安的好辦法——讓他以監(jiān)察御史的身份去河西慰問邊疆士卒。
王維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對,反而覺得國家打了勝仗了,太平盛世了,自己也成為皇家特使出塞了,一切都非常好。過了關(guān)口,到了漫天黃沙的祖國西北,王維遇到了前來迎接的偵察兵。
于是,一首《使至塞上》流傳千古。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guān)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輕車簡從的使臣要視察邊疆的情況,身為屬國典(漢代官職,唐朝人喜歡cos漢朝人)的我路過了居延澤(也是漢代地名)。
像一片飛蓬草飛出了漢朝的邊界,像北歸的大雁一樣融入了寬廣的北方天空——
沙漠里的狼煙是那么地直,黃河里的落日是那么地圓。
在蕭關(guān)(漢代地名,而且他根本就沒經(jīng)過這兒)我還碰到了偵察騎兵,他們說,都護(邊防衛(wèi)戍區(qū)司令)已經(jīng)在燕然山指揮作戰(zhàn)了。
整首詩又紅又專,非常地主旋律。神秘的西域在唐朝人眼里,可能和現(xiàn)在的西藏一樣,是個令很多人向往的地方。不一樣的是,西域也是無數(shù)年輕人追尋夢想的地方,這里戰(zhàn)爭頻發(fā),可以建功立業(yè),可以萬里覓封侯。
這些朝廷里的老油條摸準(zhǔn)了王維的脈,不知是王維主動要求還是有關(guān)部門的安排,總之王維此后就留在了西域,擔(dān)任河西節(jié)度使判官。
如果真的像王維向往的那樣,在西域建功立業(yè),或許唐朝就多了一個參謀長,而我們就少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詩作,也少了幾幅流傳千古的山水畫。在西域待了幾年,王維帶著失意回到了長安。此后,他像變了個人,開始對朝政漠不關(guān)心。每天去上班,有時候甚至能不上就不上。放假了,就去山間的別墅度假,儼然與一個隱士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