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 逝者如斯未嘗往
杜鵑與杜甫
我不識杜鵑,亦未聽見過杜鵑的鳴聲。即或聽見過,亦因與杜鵑素不相識之故,未及傾耳細味。但是為了杜鵑在中國文學上卻久已成了一個很普遍的題材,所以我意想中的杜鵑也成了一種神秘的“詩鳥”了。
我屢次想尋一個機會和杜鵑詩鳥一見,并且常喜搜集關(guān)于這詩鳥的記載,但是為了自己學識淺陋的緣故,好久得不到良好的結(jié)果。猶記得在姜尚愚先生教我們歷史時,曾一度講起它,并且轉(zhuǎn)述其鳴聲。唯隔了兩年的現(xiàn)在,實在追憶不起了。
由詩鳥杜鵑,常聯(lián)想到詩人杜甫。這種聯(lián)想雖是一種極可笑的事,但是在相同的“詩”和“杜”兩字上,或未始不可強為相聯(lián)。
在杜甫的兩首詩上——《杜鵑行》和《杜鵑》——使我更認為有相聯(lián)的可能了。
“君不見昔日蜀天子,化作杜鵑似老烏。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鳥至今與哺雛。雖同君臣有舊禮,骨肉滿眼身羈孤。業(yè)工竄伏深樹里,四月五月偏號呼。其聲哀痛口流血,所訴何事常區(qū)區(qū)。爾豈摧殘始發(fā)憤,羞帶羽翮傷形愚。蒼天變化誰料得,萬事反覆何所無。萬事反覆何所無,豈憶當?shù)钊撼稼??!?/p>
“西川有杜鵑,東川無杜鵑。涪萬無杜鵑,云安有杜鵑。我昔游錦城,結(jié)廬錦水邊。有竹一頃余,喬木上參天。杜鵑暮春至,哀哀叫其間。我見常再拜,重是古帝魂。生子百鳥巢,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禮若奉至尊。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圣賢古法則,付與后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今忽暮春間,值我病經(jīng)年。身病不能拜,淚下如迸泉?!?/p>
照傳說上說:“蜀之先,肇于年皇之際;其后有王者曰杜宇,稱帝曰望帝。后化作杜鵑,人民見鵑鳴而思望帝?!?/p>
杜鵑是望帝的化身,久已為人所公認。所以杜甫見群鳥的“禮若奉至尊”,不免要引想起當時亂世的君不君,臣不臣的現(xiàn)象。加上他懷才不遇的感慨,如何能禁不放聲一唱!他想,若果真在這亂世里出了一位赤心的明君,他一定愿和百鳥的待杜鵑一般地侍奉和扶助他。就是一個“寄巢生子不自啄”的皇帝,也愿“百鳥不敢嗔,仍為喂其子”的“禮若奉至尊”。但是可憐,在這禽鳥都不如的人類;在湮滅失傳了人倫禮法的人類;在除了互相殘殺和爭斗外,毫無其他合乎人道作為的人類里,既無明君可尋,更沒順民可求!所以他不能不反而去歌頌禽鳥地說:“鴻雁及羔羊,有禮太古前。行飛與跪乳,識序如知恩。圣賢古法則,付與后世傳。君看禽鳥情,猶解事杜鵑。”
進一層,他就杜鵑認作了他想象中的明君了。所以他“我見常再拜”,以致一旦“身病不能拜”,就“淚下如迸泉”了。
依我這種無謂的牽引起來,杜鵑與杜甫,卻發(fā)生了君臣關(guān)系了。我為了崇拜詩人杜甫,更不能不急欲一見杜甫的“明君”詩鳥杜鵑了。
前天在徐志摩的《巴黎的鱗爪》上讀了一篇濟慈的《夜鶯歌》,在“其聲哀痛口流血”一點,我又疑心濟慈的夜鶯即杜甫的杜鵑了,惟其所不同者濟慈以夜鶯自比,杜甫以杜鵑比明君罷了。
1927年11月28日晚草于東吳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