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隱者
【太上隱者】唐人,生平不詳。
答人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如果說陶淵明身居魏晉,慨想羲皇,主要是出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那么,唐人向往恬淡無為的太古時代,則多帶浪漫的意味。唐時道教流行,此詩作者大約是其皈依者。據(jù)《古今詩話》載,這位隱者的來歷為人所不知,曾有好事者當(dāng)面打聽他的姓名,他也不答,卻寫下這首詩。首聯(lián)“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這與其說是“答人”,毋寧說是有點像傳神的自題小像?!芭紒怼保湫雄欙@得多么自由無羈,不可追躡,所謂“先生不知何許人也”,如是介紹別人則屬凡語,但作為自我介紹,就值得玩味。“高枕”,則見其恬淡無憂。“松樹”“石頭”,設(shè)物布景簡樸,卻富于深山情趣。
在遠(yuǎn)離世間的山中,如同生活在遠(yuǎn)古,“雖無紀(jì)歷志,四時自成歲?!保ㄌ諟Y明《桃花源詩》)“寒盡”二字,就含四時成歲之意。而且它還進(jìn)了一步,雖知“寒盡”歲暮,卻又“不知年”。這里當(dāng)含有兩層意思:一層從“無歷日”演繹而來,意即“不解數(shù)甲子”(“山僧不解數(shù)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二層是不知今是何世之意,猶《桃花源記》的“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梢娫娭腥瞬坏诳臻g上獨來獨往,在時間上也是無拘無礙的。李太白《山中答俗人問》寫問而不答,不答而答,表情已覺高逸。此詩則連問答字面俱無,旁若無人,卻又是一篇絕妙的“答俗人問”,令人讀后有“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