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憶幾許寒暑
林中小雨
父母離婚了,張愛玲從此有兩個家。一個是“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洋房別墅。那里綠草茵茵,煙霧繚繞,陽光被染成夢樣的顏色。只有寂寞的時候才會抱著張愛玲,坐在搖椅上。偶爾他們會談?wù)動H戚間的笑話,張愛玲望著父親,忽然感覺張廷重老了,他的臉上滿是滄桑,懷抱都是鴉片的味道,她感覺不到溫暖。時間久了,心就會沉下去,沉下去,沉到深不見底的枯井里,井的四周都是滑溜溜的水草,抓在手里,黏黏的,濕濕的,讓人想爬出去都充滿無力的挫敗感。
姑姑張茂淵受不了哥哥張廷重的行徑,也跟黃逸梵一起搬離了張家,在赫德路租了公寓。她們買了一部白色的汽車,用著白俄司機,還雇了一個法國的廚師,簡直就是一個小型的聯(lián)合國。她們的房間相當大:有一個大客廳,兩個大房,兩個大衛(wèi)生間,一個大廚房,外加一個小衛(wèi)生間及一個備菜間。這個房子是專供旅滬外國人和高等華人居住的,房租奇貴。
張茂淵不滿意家具店的家具,故而房間陳設(shè)及地毯都是自己設(shè)計的,充滿了歐式味道。纖靈的七巧板桌子,輕柔的顏色,奢華的瓷磚浴盆,明朗可愛的賓客,無論在精神上還是物質(zhì)上都打著進步文明的標志,那里的花是紅的,空氣是清新的,懶洋洋的陽光斜照著水珠的輕盈。
張愛玲的世界被強行分割成兩半,光明和黑暗,善與惡,美好與陰沉。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而言,這樣一種感受的形成對其影響是相當深刻的。一個人既然日益感到現(xiàn)實世界的不完美,不善與不快樂,她就越發(fā)堅持心中的那份美好,維護這單純的快樂,不肯輕易妥協(xié)。張愛玲日后的唯美主義態(tài)度,從那時已經(jīng)在靈魂深處慢慢萌芽了。
那時,張愛玲還曾天真地接受了兩個家的事實,天真地希望只要能維持下去也可以。畢竟親人還在自己身邊,起風了,下雨了,還有院落叫自己停歇躲避,不管這個保護傘是否強大溫暖總比沒有來的好,不是嗎?可命運真的是個很可恥,很殘忍的家伙,不管張愛玲的要求多么渺小,它都不曾滿足。黃逸梵再次動身去了法國。
臨走之前,她去黃氏小學看了張愛玲。在空落的校園里,張愛玲的表情麻木而迷茫,望著面前這個美麗的女人,她忽然感覺好陌生,好模糊。她管這個女人叫媽媽,她是她延續(xù)的骨血。可是,不管做什么,她從來都沒征求過自己的意見,沒考慮過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難道她真的那么不重要嗎?張愛玲的心被世界上最鈍的刀凌遲著,一點,一點,血肉模糊。
黃逸梵沒有看到張愛玲的傷楚,她臉上依舊帶著高雅的微笑,她不了解這個孩子,她只知道事情可以這樣光滑無痕跡地解決,一點麻煩也沒有,是值得慶幸的。
親情亦可單薄如紙,不知道是人類的悲哀,還是對人性的諷刺。黃逸梵走了,張愛玲在校園里,隔著高大的松杉,遠遠望著那關(guān)閉了的紅鐵門,心里的酸澀慢慢地蔓延上來,終于在寒風中大聲宣泄。風,吹起了發(fā),帶起紛飛的林葉,亦吹干了淚,冰凝了心。張愛玲在那里站了很久很久,直到腿麻了,腳酸了,亦不曾離開。昂首望著天,陽光已經(jīng)退回云層里,一切灰蒙蒙的,帶著可笑的蒼涼。張愛玲慢慢勾起嘴角,終于回到了教室里。
或許,那個時候張愛玲不能了解父母當時的“難處”,黃逸梵和張廷重也沒花力氣去感應(yīng)孩子的心傷,他們是最親近的人,卻如夜空中最遙遠的寒星,沒有交接,沒有關(guān)注,又何談了解。
了解是一個好深奧的詞語。我們經(jīng)常說父母不了解我們,因為年代不同,有代溝,被層層云霧所遮掩。但關(guān)愛就像明媚的陽光,可以輕易沖破云層,營造著融洽的氣氛。在孩子冷的時候,輕輕加件外衣;在孩子受委屈,被打擊的時候,靜靜的一個擁抱,都可以散發(fā)出溫暖的光芒。他們說人之初,性本善,可是很多時候,人之初,性本私,我們只能自私地看到自己的痛,自己的無奈,自己的利益,所以才會有家庭的悲劇與歷史的黑暗。
寒假的時候,張愛玲會制作圣誕卡片和新年卡片,挑來最好的拿去給姑姑,叫她寄給遠方的母親。這是她對血緣之間唯一能做的添補,而悲哀的是,這添補竟然是由一個小孩子做的。在那個安靜的房間里,一個單薄的女孩在臺燈下挑選著卡片,眼中偶爾閃過的期盼與渴望會點亮她消瘦的臉龐,美得炫目,然而這只是流星一閃,很快淹沒在星海里,她會更加落寞,更加憂傷。
我們都歌頌過親情的偉大,在張愛玲的身上,我們還要歌頌什么呢?時代在動蕩,時光在流逝,在這個繁復的塵世里,動的是親情,逝的是溫暖,每個人臉上的表情慢慢地開始麻木,像冰冷的水,一直,一直延伸到心里去。張愛玲的世界被灰蒙蒙的雨霧包裹著,只有墻角的藤枝知道她的落寞與無助。
對此,胡蘭成與她交往時曾經(jīng)說“我因聽別人常說學生時代最幸福,也問問愛玲,愛玲卻很不喜歡學校的生活。我又以為童年必要懷念,她亦不懷念,在我認為是應(yīng)當?shù)母星?,在她都沒有這樣的應(yīng)當,她而且理直氣壯地對我說,她不喜歡她的父母”。(胡蘭成《今生今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