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活學活用曾國藩為人處世的智慧 作者:孫廣春 編著


¤修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修身養(yǎng)性是完善自我的第一步,也是成就大業(yè)的第一步。良好的修養(yǎng)是提高自身素質的保障,也是人生有所成就的前提。圓滿的人生和基本品德是不可分的。唯有修養(yǎng)自己的品行,才能享受真正的成功和恒久的快樂。

做清醒之人,自省已過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有過改之,過而無恐。過錯是一種失去,還是一種獲得。勇于改正自己缺點的人,就是清醒明智的人;知錯不改的人,往往一事無成。只有不斷完善自己,才能在險惡復雜的環(huán)境中求得生存與發(fā)展的機會,這是千古不變的生存法則。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人總是自我感覺良好,只看到別人的缺點,發(fā)現(xiàn)不了自己的缺點。別人指出的時候仍舊不知道悔改,甚至巧舌如簧,這種人永遠不會有進步。正視缺點和不足,設法克服并改正,這樣才會有所突破,曾國藩就是這樣做的。他提出了“悔缺”之道,并堅決徹底地改正和執(zhí)行。

1.正視自己的不足

曾國藩的性格一生發(fā)生過多次轉變,早期個人修養(yǎng)并不深厚,一遇不順心的事情就勃然大怒,脾氣性格很不穩(wěn)定。與人交往時善于言談,愛出風頭。但他自己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后,他認為,知過即改,從善如流,對一個人的修身養(yǎng)性至關重要,因此便下定決心改變這種性格,但是卻屢有反復。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性格的養(yǎng)成不是朝令夕改的事情。

有一天,好友竇蘭泉來拜訪曾國藩,兩位學人商討理學,然而曾國藩并未真正理解竇蘭泉所說的意思,即開始妄自發(fā)表見解,且詞氣虛矯。事后曾國藩指責自己:不僅自欺,而且欺人,沒有比這更厲害的了。由于不誠實,所以說話時語氣強辯,談文說理,以表示自己學理精湛,其實這是一種虛榮心的表現(xiàn)。

曾國藩意識到了自己的毛病,表示一定悔改,可又身不由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幾日后,朱廉甫前輩與邵蕙西來訪,這二人都是孔子所說的正直、見聞廣博的人,但是曾國藩故伎重演,說了許多大言不慚的話,過后又十分后悔。

由此可知,認識只是一個開始,實際行動才是關鍵所在。曾國藩給自己約定法章:大凡往日游戲隨和的人,態(tài)度不能馬上變得孤僻嚴厲,只能減少往來,相見必敬,才能漸改爭逐的惡習;平日夸夸其談的人,不能很快變得聾啞,只能逐漸低卑,只有少言多聽、慎思,才能力除狂妄的惡習。

2.改變自己從改變內在開始

與人交往要懷一顆真誠、謙遜之心。不需要客觀的抑制,真正的改變應該是從內在開始的。好友吳竹如開導曾國藩說,交情雖然受天性投緣的影響,但是好多種情況下,交情也是由人力所決定的,所以,人能勝天,不要把一切歸之于數(shù),如知人之哲,友朋之投契,君臣之遇合,本有定分,然亦可以積誠而致之。曾國藩深受啟發(fā),他認識到自己性格中的缺陷,開始有意識地調整和完善自我。

1843年正月,曾國藩的二位同年來看他。飯后,下人有不如意事,曾國藩大發(fā)脾氣,憤不可遏,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決心,雖然友人多次勸阻,他仍然放口謾罵,肆無忌憚。事后,曾國藩又很后悔,又檢討自己。從此以后,他日漸成熟,逐漸改掉了自以為是的毛病,與人交往時,他懂得給人留面子,削弱自身的鋒芒。

對于自己的言行,他認為一切事情都需要每天檢查,如果有一天不查,以后有問題再補救就難了。他逐日檢點,事事檢點,嚴格要求自己,把檢點自己視為事關進德修業(yè)的大事。

《周易》說,君子“見善則遷,有過則改”。曾國藩的一生是在日日嚴于自律中度過的,他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是非常嚴厲而苛刻的。

3.常常反省,勇于改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局限,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不同的是所犯過錯的大與小,多與少。犯錯之后如何用正常而積極的心態(tài)去面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說,有過必糾,有錯必改才是正確的選擇。曾國藩認為,注重頤養(yǎng)德性的人,會經常不斷地洗滌自己所犯的過錯,并且常常反省、告誡自己勇于改過,這樣才會使自己不斷走向完善。

圣賢之所以是圣賢,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自己的過錯,從不虛偽地遮掩和找借口,并且可以積極地去改正。心里踏實,糾結也少了,做事也順利許多。要知道,有多少掩飾就有多少丑態(tài)。

在經歷了多次磨難后,曾國藩的性格漸漸走向完善,為人處世方面也變得圓通。他認為,人的欲念太重,過分追求某些東西,就犯了通病,太想表現(xiàn)自己就容易言辭不當,惹人厭煩;過于認可自己就容易驕傲自滿,自以為是。這些都應該常加克制,他認為自己仍然沒有將這些缺點清掃干凈。

他認為自己需要日日檢點,戒除自滿需要把自己放置于世界之中,把自己擺在一個渺小的位置上,使自己的心態(tài)保持平衡。他說:“靜中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shù)十寒暑,嘆須臾耳。大地數(shù)萬里,不可窮極,人于其中,寢處游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粟耳?!彼J為蒼穹之中,自己只為沙粒,為塵埃,不足提起。所以一個人成就再大也沒什么好驕傲自滿的。

為了改掉自己的缺點,曾國藩的決心之大、意志之堅,是一般人難以做到的。他的這種堅定的意志與決心,不僅對他一生的性情修養(yǎng)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是他能建功立業(yè)的重要原因。他告誡自己一定要謹記三個字:不自欺。他認為人之所以修己不利,做事無恒,就是因為不敢正視自己的錯誤與不足,人如果能做到不自欺,就可以發(fā)現(xiàn)和改正缺點毛病,不斷完善自我。他不僅每日自我反省,還主動從親友處吸取建議,希望從別人那里獲得信息,誓做一個內外兼修的人。

曾國藩這種嚴于律己的思想和行為值得我們去學習,不欺人也不自欺,是修身的必備條件,也是為人處世應該注意的環(huán)節(jié)。

內外兼修,誓做完人

世上沒有完美的存在但卻有不斷追求完美的人。對這些努力想功成名就的人,我們稱之為“完人”。

1.崇尚剛直

曾國藩對人的評價表現(xiàn)了他獨特的處世風格。他崇尚剛直,認為做就要做充滿剛直之氣的大丈夫。

曾國藩常常寫信給他的弟弟、子女們,說曾家后代秉承了母親江氏的剛猛氣質。

其母江氏剛嫁到曾家時,曾家經濟尚不寬裕,操持家務更加克勤克儉,家境也漸漸興旺起來了。江氏賢惠,侍奉公婆十分殷勤,可以說是不怕臟累,任勞任怨。自嫁入曾門后,共生有五男四女,家人的所有衣物都是她親手縫制的。

曾國藩的父親常以“人眾家貧為慮”,而江氏總是用“好作自強之言”相勸。她常對丈夫說:我們家孩子雖然多,但是,讀書、務農、經商、為官樣樣可做,我在家里操持家務,孩子們在外面闖蕩,還用擔心什么貧苦呢?從她的言語可以看出,母親江氏對曾國藩品性的影響是巨大的。

2.樹立最高理想

曾國藩的最高理想是“立言、立功、立德”,三者他都做到了。

立言,他的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至今仍被天下傳閱,尤以《家書》影響最廣,成為不少名人雅士的枕頭讀物;立功,他挽救了清王朝,在列強橫行、各勢紛亂的局面下恪盡職責;立德,他內外兼修,誓做完人,并事事以身作則,重視身教。

正因為如此,后世給他的頭銜不勝枚舉:“中興名臣”、“處世楷模”、“湘軍創(chuàng)始人和領袖”、“太平天國的克星”、“洋務運動的領袖”、“近代史之父”等。除此之外,曾國藩對志向的追求也很執(zhí)著。他認為人不能朝三暮四,不能如墻頭蘆葦,隨風搖擺,而要矢志不移,有原則有操守,否則,光陰匆匆,肯定會無所作為。

他認為自己自從軍以來,就懷著臨訖授命的志向,丙戌年有病時,總怕一下子病死家中,違背了自己的初志,失信于世人。后來復出,意志更加堅定;倘若再有什么不測,也沒有留戀和后悔的事情了。

3.主張本志不可移

曾國藩主張,本志不可移,并把能否持之有恒看做有成無成的重要體現(xiàn)。他在家信中以自責的方式教導子侄說:“余生平坐無恒之弊,萬事無成,德無成,業(yè)無成,已可深恥矣。等到辦理軍事,志向才最終確定,中間本志變化,尤無恒之大者,用為內恥?!笔聦嵣显鴩淖兊闹皇撬氨局尽钡囊恍┍硐?,而他從年輕時就要成為不同凡響的人物,要成為“蛟龍”,干一番大事業(yè)的“大志”并沒有變。但他認為自己從軍以來是一次本志的改變。因此,他主張自從軍以后“死在沙場”、“以身殉國”的“初志”是絕不可再改變的了。

的確,無論何時,要想成大事,非樹立遠大志向不可,并以這種志向為目標積極進取,內外兼修,有志貴在有恒,只有堅持不懈地去追求,才有功成名就“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時候。

曾國藩曾經說過這么一段話:“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圣外王之業(yè),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若夫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饑飽,世俗之榮辱、得失、貴賤、毀譽,君子固不暇憂及此也?!?/p>

由此可知,對于“完人”他有自己的一番理解。同樣道理,這世間蕓蕓眾生,想當完人的多了,真正能做到的卻鮮而有之,完美在于心,在于志向,而不在于一念之間。

雕琢性情,鍛造氣質

自古圣賢豪杰、文人才士,其治事不同,而其豁達光明之胸,大略相同。東方古典文化中,“靜”的含義為:放下萬物,心無雜念、豁達光明的心境。

曾國藩一直學習古代先哲的智慧,并能不時地反思自己的得失,以史為鑒,以圣賢為鏡,用各種方式雕琢自己的內在性情。

1.靜是一種境界

曾國藩在寫給弟弟的信中說:

以你現(xiàn)有水平,要每日多讀書培養(yǎng)氣質內涵,日積月累就會有所長進,這就好比建房子,有好的地基也要有合理的結構,再加上精良的裝修功夫才能成為華室。所以,何必急急忙忙六神無主呢?內在的修為是需要時間與耐心的呀。

信雖是寫給弟弟的,又何嘗不是他自己的心靈寫照?

“靜”是一種真實無妄、虛靈自然、無往無礙的境界,這種境界體現(xiàn)于道義,就是孟子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體現(xiàn)于對生命的體驗,就是莊子的逍遙游,既可以表現(xiàn)為波瀾壯闊,也可以表現(xiàn)為小橋流水。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這個道理。老子說“上善若水”,指的就是這種無所執(zhí)著、順物自然的狀態(tài)。

在這種狀態(tài)下,內心的體驗是一種無邊的恬靜和無牽無掛的快樂,似乎已經達到了終極的滿足,再遇到什么樣的困難也不會覺得辛苦了。

2.超凡的心境需要培養(yǎng)

傳說孔子的學生顏回身居陋巷而不改其樂,現(xiàn)代人很難理解,其實只是沒有嘗過“道”的滋味的緣故,倘若了解“道味”之樂,應該也有孟子的正氣和莊子的逍遙了。所以,超凡的心境不是憑空產生而是需要培養(yǎng)的。

培養(yǎng)的方法,并非如人們想象的那樣艱難,其實在任何環(huán)境下都做得到。或者說是否做到不在于環(huán)境條件,而在于是否有一種恬淡沖虛的意境。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高度緊張,心理壓力過大,短時間或無妨礙,時間一久,必致傷身害體。曾國藩對此深有了解,所以經常主動尋找快樂,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精神的解脫和培養(yǎng)性情的方式。

曾國藩投筆從戎,每天都在與太平軍激烈的對抗中生存,心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時他也不忘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詩歌和書法給他帶來許多快樂。而最有益其身心的,或許是他幽默的性情。

曾國藩學問淵博,文學根底甚深,每日批閱的文件、書信雖多,但非常認真、仔細。他批閱公文喜詼諧,很耐人尋味。

咸豐十年(1860年)十二月,曾國藩駐軍祁門。一日批閱公牘,內有浙江省建德縣團練把總李元的文書,面用“移封”。

“移”是一種官方文書,分文移和武移兩種。文移是譴責性公文,唐代以后成為官府平行機構間相互交涉的文書;武移是聲討性公文,跟檄文相似。

當時,曾國藩任兩江總督,集四省軍政大權于一身,而團練把總最高為正七品銜,李元把總竟然用“移封敵體”,是無知還是憨?曾國藩看后,于封面上題十七字令云:“團練把總李,行個平等禮。云何用移封敵體?”并自記:“見者無不絕倒。”

在上面的案例中,他不怒反樂,說明曾國藩良好的性情與氣度。由此可見,性情對一個人的重要性。

3.擁有良好的心境

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受到多數(shù)人的承認或推崇,更主要的還是來自自身的修養(yǎng)。由于曾國藩是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熏染陶冶,經過嚴格科舉考試而產生的一個典型的封建知識分子,所以他對儒家那一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看得非常重要,視為平生待人接物、處世治事的基本準則。而曾國藩能夠把自身的修養(yǎng)同“齊家、治國、平天下”聯(lián)系起來,并按三部曲來進行,自是他為人處世的高人之處。

曾國藩主張,修身必須首先結合實際去進行。不管是讀書做學問,還是待人接物,不管是帶兵打仗,還是為官從政,都有修身的大學問體現(xiàn)其中。要做到這樣,曾氏認為重要的問題就是立足于精神修養(yǎng)。

精神是人生意志的本源,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觀。曾國藩認為,精神的修養(yǎng),全是內心所要做的功夫。所謂治心之道,如懲忿窒欲、靜坐養(yǎng)心、平淡自守、改過遷善等,都屬于精神方面的修養(yǎng)。

因而,在他的日記和家書中,關于這方面的言論很多。他主張,精神修養(yǎng)必須按照靜坐、平淡、改過這三個步驟去進行。心靜自然平和,平和之后改進也能很好地進行,這三者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自東漢以來,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哲學與老莊自然淡泊的消極出世人生哲學始終是互為補充的。至于佛家所說的“明心見”,更要求人們先有靜的境界。因而,靜坐也就成為中國士大夫階層最基本的修養(yǎng)功夫。曾國藩綜合儒道佛三家之說,把靜字功夫看得非常重要。

心靜很重要,圣賢們都能做到這一點。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正是因為有這功夫所以才不動心。若心不能靜,即使反省自我也不能徹底,即使找到原由也不明其理,無從下手,因為心是浮躁的。

曾國藩在強調靜字的同時,還主張要有平淡的心境。他說:“思胸襟廣大,宜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辈⒈硎尽笆浪字γ毧吹闷降?。因為他認識到,一般人之所以胸襟狹窄,全是物欲之念太重,功名之念太深。若被私欲困擾住心,精神也沒有安靜的日子了,自然也就不會感到快樂。曾國藩是想讓自己做到心中平淡,不致為私欲所擾亂,務使精神恬靜,不受外物之累,然后可以處于光明無欲的心境。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以后的一系列行為都能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曾國藩的養(yǎng)心學問是典型的身心兼治,因為一個人在官場中混最不易,最易喪失威權與榮耀,其中也有一些“規(guī)矩”,這些規(guī)矩要獨運于心,在幕后遵守,一是不直言人短,二是知己悅人,即保持一團和氣最重要,三是要提防奸人搗亂。擁有良好的心境之后,即使遭遇不幸,也能順氣自怡,可貴的是志向操守不改,能順應環(huán)境的變化而生存。

戒驕戒躁戒妄言

古往今來,凡成大事之人皆嚴于律己,戒除惡習。這種自省自察的品行使其得益,終成大業(yè)。

曾國藩說過這樣一句話:“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所以戒驕戒傲才能家興、人興、事業(yè)興。曾國藩宦海沉浮幾十年,由一介儒生逐漸轉變?yōu)樯钪O處世之道的官場中人,他的幾次轉變都能稱得上是飛躍,這與他不斷思考、不斷分析、總結自己過錯得失有很大關系。

人必自毀,方能他毀;人必自強,才能真強。與人交往中有許多禁忌,一旦觸犯,會招致意想不到的惡果。為了發(fā)現(xiàn)缺點而不自欺,曾國藩提出四個禁忌來警醒自己,后人皆可以此為鑒。

1.忌妄言

自視清高,自命不凡,自以為是,這其中無一褒義。這種心態(tài)下的人常??淇淦湔剠s又談不得法。

有一次,曾國藩拜訪好友陳岱云,與其談論詩歌。曾國藩滔滔不絕,反反復復,沾沾自喜,興致極高??墒腔丶液螅麨樽约禾焯斐聊缬谠娢亩罡泻蠡?,他覺得這樣不僅耽誤了自己也耽誤了朋友。

如果一個人總是夸夸其談,就是驕傲、自大的表現(xiàn),長久如此,不僅遭人厭惡,還會惹禍上身。真正有才學的人,不必賣弄不必張揚,而應該從戒懼、慎獨上切實下功夫,反省自己,完善自己的言行。

古代《詩經》中有一句話:“匪言勿言,匪由勿語?!敝荚诟嬲]人們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輕言妄語?,F(xiàn)代也有“言多必失”的說法,說得太多就容易廢話連篇,惹人討厭。曾國藩對此深有感悟,多次向人提到要克服“多言”的毛病,他認為謹言慎行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關鍵要自省、自知。言語傷人是不可取的,言語少而精且有用才是最重要的。

2.忌自大

自大之人心中常有得意自滿之氣,喜好為人師,總以教導者自居。孟子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笨梢娮源笾豢扇≈?。良師益友教學相長,但若處處以教導者自居,時時不忘警戒訓導他人,是極易惹人反感的。

曾國藩對于晚輩,只有教訓,沒有商討;對兄弟,商討的少,教訓的多;對同僚,商討多,但教訓也多。長此以往,受其教訓之人甚多,再加上本來性情就耿直,祖父又教他男兒不可懦弱無剛,于是他養(yǎng)成了一股倔強之氣,總會有意無意地流露出指導教訓他人的習慣性言行。

可貴之處在于,他一直在檢討、反省自己的這個毛病。

1860年8月,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恭讀朱批(皇上御筆),而戒余之師心(好為人師的思想)自用。念昔己亥年(1839)進京,臨別求祖父教訓,祖父以一“傲”字戒我,今皇上又以師心戒我。當刻圖章一方,記此二端。

曾國藩最大的優(yōu)點在于善思能悟,當他得到皇上的如此御批,回想起曾經多次冒犯他人,曾國藩意識到了好為人師的嚴重性。他清醒地認識到了必須要改變自大的心理,少教訓別人多提醒自己。

3.忌非議

在背后議論他人是很猥瑣的行為。對他人的言行妄加猜測與評論就是對自己教養(yǎng)的批判,也是招惹是非的禍端。曾國藩說:“凡事后悔己之隙,與事后而議人之隙,皆閱歷淺耳。”由此可知,只有思想不成熟,閱歷淺,尚不經人事之人,才會做出非議他人之事。成熟老練的人都明白:不當?shù)难哉摃l(fā)陰謀詭計,導致針鋒相對,稍有不慎,就會掀起軒然大波。

曾國藩也深知“禍從口出”的道理,在給弟弟的家書中,他這樣寫道:“當此亂世,黑白顛倒,辦事萬難,賢弟宜藏之深山,不宜輕出門一步。無論外間何事,一概不可與聞。即家中偶遇橫逆之來,亦當再三隱忍,勿與計較。”

曾國藩在信中反復告誡弟弟:千萬不要過問外邊的事情,以免惹來是非??梢姡蛔h論他人的是與非,才能換得自己的清與逸。

4.忌貪欲

貪,是一個無底深淵。有貪欲者,得一而想三,無休無止。曾國藩說,若想做一個好人,做一個完人,首先不可貪財。人一旦有貪念,就會不知不覺墜入卑污一流,終有一天會被人看不起。

曾國藩還認為,如果一個人早享盛名,就會停止進取心,以后就會很難超越自我。少年得志固然值得慶幸,但是成名太早,因為根基淺、器量小,就容易沾沾自喜,視天下事過易,就會掉以輕心,臨以狂傲,結果一不小心就可能會掉入矛盾復雜的境地。于應得之時得應得之勢是他的主張。

貪是正常欲望之外的錯誤意識,是應該及早摒除的東西。貪由心中生亦可由心滅。不貪圖財勢,無欲無求者反而有所得。

謙而不欺,立身之本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

驕傲自滿的人,總把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相比,自我滿足,瞧不起任何人。而謙遜的人不僅能夠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點,還能積極、虛心向他人學習,集眾人之長,補己之短。

1.謙虛使人進步

《尚書》中說:“滿招損,謙受益?!敝t虛作為一種美德,既表現(xiàn)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和積極的進取精神,又體現(xiàn)了對他人的尊重。曾國藩說,人若保持謙虛,自可進境無窮。自身的充實和完善皆由好心態(tài)開始。所以人無論在什么時候都能夠謙虛,才能稱為真正的君子。

《說苑·敬慎》中概括出六種謙遜的美德:“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聞多汜而守以淺者廣。此六守者,皆謙德也。”由此可見,謙遜美德能使人獲益良多,擁有謙遜就擁有了福氣。

一個謙虛的人無論處于何時、何地,都能覺察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永遠懷著一顆上進之心。

曾國藩曾經這樣說:“人必中虛,不著一物,爾后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币舱且驗橛羞@樣的態(tài)度,使他在不到十年時間里,就由一個默默無聞的守節(jié)閑官,逐漸升階為權高位重的封疆大吏。他的受益可以用他自己說過的一句話來概括:“謙以自持,嚴以馭下,則名位悠久矣?!?/p>

謙虛也是一種以退為進的人生謀略,更是修養(yǎng)自我的保身之道。

謙虛之人必為低調之人,不招人厭惡,不引禍端,即使有禍也能避過。

2.謙虛的具體表現(xiàn)

在讀書方面,曾國藩認為,“吾人為學最要虛心”,他以切身體驗告誡弟子:“讀書窮理,必得虛心?!?/p>

曾國藩曾經說過一句話:“天下無窮進境,多從‘不自足’三字做起。”他曾打過一個比喻:一個人埋頭看書,即使每天不吃不睡不玩,而且堅持看到一百歲,在一般人眼里,可能算是知識淵博了。但是中國的古籍浩如煙海,即使有人認為他已經博覽群書,而他所看過的書與整個史籍比較,卻是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粟。因此,一個人不能自滿,天下之大,強中更有強中手。

在治軍方面,曾國藩受命組建湘軍之后,便常常自責,“唯有敬濯不敢?guī)熜?,而務要虛心,以收集思廣益之效”。這種想法一直伴隨著他。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古之得虛名而值時艱者,往往不克保其終,思此不勝大懼。將具奏折,辭謝大權,不敢節(jié)制四省,恐蹈覆轍之咎也。”在那個年代,曾國藩能這樣想是十分不容易的。他要求湘軍內部自將領至兵卒,必須精誠團結,努力作戰(zhàn),有功不能驕傲。受他的影響,湘軍雖然屢立戰(zhàn)功,但從不自傲,這就是曾國藩作為一代圣賢的過人之處。

在仕途方面,曾國藩年少輕狂,經常輕議時政,因此,遭到了某些官僚的反對,經歷過挫折之后,他改變了為人處世之道。在長沙城的綠營中,他主動謙虛地與當?shù)毓賳T交好,不僅給他人臺階下,也緩和了人際關系。

3.以謙立身,人生更輝煌

曾國藩視為立身之本的是“謙”字。若要做到以謙立身,首先要戒除驕氣,因為,驕傲自滿是人生的大敵,盛氣凌人是人際交往中的敗德。曾國藩認為驕必然會導致敗,他經常諄諄告誡子弟部下,不可驕傲。欲求稍有成立,必先力除此習,力戒其驕;欲禁于己之驕,先戒吾心之自驕自滿,愿終身自勉之。

謙虛也是一種尊重他人的體現(xiàn),只有尊重他人,才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當然凡事皆有度,不夜郎自大也無需妄自菲薄,這兩種做法都只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不要過分謙虛,這樣不僅不會獲得他人的尊重,反而令人看輕自己。

謙虛要以事實為依據(jù)。本來自己做得不錯,卻說成一塌糊涂,本來自己很有能力,卻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這是一種過謙的表現(xiàn),也就是虛偽。謙虛不是一種形式,而是發(fā)自本心的由內而外的個人素質的體現(xiàn)。

謙虛必須要把握一定的分寸,要分清什么時候該謙虛,什么時候不該謙虛,謙虛的對象和程度都要因人、因時而異。這樣的“謙”才是應該提倡和追求的。

曾國藩一生恭謙,他作為長房長孫,給予家族的威儀和他作為三軍統(tǒng)帥給予諸將的嚴厲,談得最多的,便是家族和三軍的傲氣。家書中勸誡幼輩要戒驕戒躁,軍事上亦同。正是因為他的“謙”使他的人生更加輝煌。他也是低調為人高調做事的典型代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