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唐詩成為中國文學的巔峰不是偶然。在先秦詩歌、戰(zhàn)漢辭賦、六朝駢文等文學形式的滋養(yǎng)下,唐詩由古風入律,細致分韻,注重平仄,講究對偶,凡技巧皆日漸成熟且運用得當,詩風強調自然,詩意追求深遠,故有唐以來,唐詩無可爭辯地站上文學高地,傲視古今。
文學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奢侈品,自有文學以來,其形式變幻多端。它需要依附于某種形態(tài)方可更好地表達內容,詩經(jīng)、楚辭、漢賦、駢文、唐詩、宋詞、元曲直至明清小說,文學形式一直求變求新,試圖開拓更廣泛的市場;這途中,至中古盛唐之際,唐以絕句律詩風靡朝野,光芒四射。
大唐三百年并未出版過詩歌全集,宋元明三朝只借勢借光,也從未將唐詩整理大全;到了清朝康熙鼎盛時期,康熙帝才下詔編纂《全唐詩》,并親自作序,“得詩四萬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至此,唐詩雖有統(tǒng)計,但這一數(shù)量無論是詩還是詩人于唐朝均百不足一二。即便如此,唐詩如同王冠上的寶石,璀璨奪目。
中國字一字一音,有平仄,有音韻,極適宜作詩。上古的《詩經(jīng)》以及漢魏的五古,都已將漢字作詩表達得十分充分??傻搅颂拼?,文人不滿足古體詩的自由,開始追求增加自我限制的近體詩,絕句律詩應運誕生。此舉將詩歌創(chuàng)作推至高原,居高臨下,廣袤無垠。
由于近體詩限制得恰到好處,從初唐起,至盛唐興,絕句律詩成為唐詩的主流。近體詩的規(guī)則難易恰當,使用時既具挑戰(zhàn)性,又具趣味性,其格式與規(guī)則要求一韻到底,平仄有致,對仗工整。這些嚴謹?shù)囊?guī)則并沒有限制住詩歌的創(chuàng)作,反倒激發(fā)了詩人的創(chuàng)作欲望,讓唐詩迅速地繁榮起來,并列入科舉,普惠民間。
與其他藝術相比,唐詩最大限度地承擔了社會責任;它既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懷寄志,又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怡情小調;前者憂國傷景念親悲己,后者望月思鄉(xiāng)有家無我;唐詩以其廣闊題材展現(xiàn)了唐代上至皇親國戚、王公貴族,下至庶民百姓、販夫走卒的千姿百態(tài),構成了生動而不可替代的歷史畫卷。
于是編纂一本精選唐詩讀本就一直困擾著歷代文人。直到清代乾隆年間,進士孫洙,以蘅塘退士為名編纂了《唐詩三百首》,這一版本務實通俗,老幼咸宜,自出版后風頭無兩,流傳甚廣,至今無一本唐詩集錄能超越它?!短圃娙偈住肥珍浽娙僖皇?,涉及詩人七十七位,古體詩近體詩兼顧,五古七古,五絕七絕,五律七律基本均衡,這些看不見的編輯思想,正是《唐詩三百首》成功的秘訣。
唐詩擅長寫景:“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亦善長寫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唐詩可以言志:“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亦可以寄情:“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大唐三百年,詩無處不在,其繁榮之昌盛,普及之廣泛,流傳之久遠,對中華文化的貢獻闕功至偉。
所以《唐詩三百首》不僅是讀詩寫詩喜詩賞詩的范本,也是學詩的必備。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此處“吟”當“作”講。蘅塘退士編纂初衷僅是為孩童學唐詩開蒙,誰知此書問世二百多年來風行不減,成人讀本也未見有逾此書者,雅俗共賞,老少咸宜,成為最有價值的唐詩讀本。
《唐詩三百首》作家榜經(jīng)典文庫版由謝有順先生重新評注,絲絲入扣,這對于關注唐詩的讀者是件天大的喜事。
是為序。
注01
己亥初雪日
注釋
注01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創(chuàng)辦人及現(xiàn)任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