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訂說明
朱光潛先生的《詩論》,初成于1932年,先在朋友圈內(nèi)傳觀。后來他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武漢大學任教時作為教材,并一再修改。朱先生在《自傳》里說過:
(1933年秋結(jié)束八年的留學生活)回國前,由舊中央研究院歷史所我的一位(武昌)高師同班友好徐中舒把我介紹給北京大學文學院長胡適,并且把我的《詩論》初稿交給胡適作為資歷的證件。于是胡適就聘我任北大西語系教授。我除在北大西語系講授西方名著選讀和文學批評史之外,還拿《文藝心理學》和《詩論》在北大中文系和由朱自清任主任的清華大學中文系研究班開過課。1
1943年,《詩論》由國民圖書出版社出版。1948年,《詩論》由正中書局出版增訂本。1984年,北京三聯(lián)書店重印時,朱先生在“后記”中說:
在我過去的寫作中,自認為用功較多,比較有點獨到見解的,還是這本《詩論》。我在這里試圖用西方詩論來解釋中國古典詩歌,用中國詩論來印證西方詩論;對中國詩的音律、為什么后來走上律詩的道路,也作了探索分析。2
說是“用功較多”,其實是傾注了畢生的精力。《詩論》寫出初稿后,朱先生在之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學術(shù)生涯中,一直都在打磨,反復審視,精益求精。
在為安徽教育出版社編《朱光潛全集》期間,我發(fā)現(xiàn)了《詩論》的兩種講義,都是大十六開本。一本封面題“詩論 七月五日裝成 近代文 附”,正文書名為“詩學通論”,每頁的邊側(cè)都印有“北京大學講義 文七四 G出版組印 李校(或趙校、宋校)”的字樣。這本講義正文共七章,約十萬字。封面只署有“七月五日裝成”,未署年份。另一本封面題“詩論 廿五年五月廿一日裝成”,正文書名為“詩論課程綱要”,上部為“美學通論”,內(nèi)容分為十三章,約十萬字,下部為“詩學通論”,共十五章,另有附錄《西方詩學略史》和《中國詩學略史》。遺憾的是后一本講義的“詩學通論”部分只有目錄,沒有正文。不過,它的出現(xiàn)可以為考訂前一本講義的年份提供依據(jù),前一本很可能是朱先生回國的第二年即1934 ;年印行的。從目錄看,后一本講義的內(nèi)容太厚重了,章節(jié)翻了一倍還多,沒有一兩年工夫是趕不出來的。
將《詩論》講義與《詩論》初版本、增訂本和重版本比對,不僅可以看到朱先生的閱讀面是如何拓展、詩學理論是如何提升、文字是如何修潤的,還能看到他善于傾聽各種意見,熱心參與詩學論爭,在學術(shù)交流和碰撞的大潮中,廣納博收,取精用宏,因而顯得特別珍貴。有關(guān)《詩論》版本的演進和朱先生對“詩學”研究的畢生追求,我在本書最后的“校訂后記”中有詳細說明,此處不贅。
在整理講義的過程中,我的校訂工作僅限于下列七項:
一、盡量搜求多種印本及文稿進行??薄7苍挠忻黠@錯字處,徑行改正;需要加以說明的則在〔〕中予以訂正。如第一章“詩的起源——歌謠(上)”(第19頁):“踢踢腳背,跳過南山。南山扳倒,水龍甩甩。新官上任,舊官請出。木讀湯罐,弗知爛脫落里一只小拇腳指頭?!薄对娬摗返钠渌姹疽踩绱?。可“木讀湯罐”顯然有誤;對照顧頡剛的《吳歌甲集》和朱自清的《中國歌謠》,改為“木讀〔瀆〕湯罐”,說的是蘇州木瀆石家飯店名滿江南的美味鲃肺湯。
再如第二章“詩與諧隱”(第47頁):“宋以后文字游戲的風氣日盛,詩人常愛用人名地名藥名等等作雙關(guān)語……”朱先生《詩論》的其他版本“宋以后文字……”均為“唐以后文字……”,于是改為“宋〔唐〕以后文字……”。
又如第三章“詩的實質(zhì)與形式(對話)”(第80頁):“好在這種人在我們的時代中已逐漸消滅了”,“消滅”二字太絕對,在其他版本中均為“減少”,于是改為“……已逐漸消滅〔減少〕了”。
二、用字力求統(tǒng)一。如“狠”和“很”這兩個字在當時是通用的,講義中有時用“狠”,有時用“很”,校訂時統(tǒng)一為“很”;“其他”和“其它”混用,統(tǒng)一為“其他”。
三、脫漏的字在[]中添加。如第二章“詩與諧隱”(第29頁):“豁達者雖超世而卻不忘懷于淑世,他對于人世,悲憫多于憤嫉;滑稽者則只知玩世,他對于人世,理智的了解多于情感的激動。這種別可以說是悲劇的詼諧和喜劇的詼諧的分別……”,“這種別”太突,明顯漏了一個“分”字,添加后為“這種[分]別”。
再如第三章“詩的實質(zhì)與形式(對話)”(第77頁):“如果依的學說……”,據(jù)前后文明顯漏一“你”字,添加后為“如果依[你]的學說……”。
四、多余的字加<>示意應(yīng)刪除。如第五章“中國詩的節(jié)奏與聲韻的分析”(第120頁):“……所以平仄相間也有很難說是高低相間”,句中的“有”當刪,改為“……所以平仄相間也<有>很難說是高低相間”。
再如同章(第145頁):“如果最著重的一個音時而開口,<時而齊開口,>時而合口,沒有一點規(guī)律……”
五、文中提到的書籍和文章標注書名號。如第一章“詩的起源——歌謠(上)”(第2—3頁):“……至于從前人所認為周秦以前的書,如古文尚書,禮記,尚書大傳,列子,吳越春秋等‘即古逸詩所自來的書’……”加上書名號后為:“……至于從前人所認為周秦以前的書,如古文《尚書》,《禮記》,《尚書大傳》,《列子》,《吳越春秋》等‘即古逸詩所自來的書’……
六、該分行、分段的代為斷開。如第二章“詩與諧隱”(第46—47頁):
別后常相思,頓書千丈闕,題碑無罷時。(《華山畿》,“題碑”指“啼悲”)春蠶不應(yīng)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蠶絲歌》,“絲”“思”雙關(guān))
斷開后為:
別后常相思,頓書千丈闕,題碑無罷時。(《華山畿》,“題碑”指“啼悲”)
春蠶不應(yīng)老,晝夜常懷絲。何惜微軀盡,纏綿自有時。(《蠶絲歌》,“絲”“思”雙關(guān))
七、外國作家、作品的譯名與現(xiàn)今不統(tǒng)一的,第一次出現(xiàn)時在()中注明今譯名。如第三章“詩的實質(zhì)與形式(對話)”(第54頁):“……在模仿英國的愛理阿特(現(xiàn)通譯艾略特)或是法國的什么人。”
再如第五章“中國詩的節(jié)奏與聲韻的分析”(第117頁):“例如囂俄(現(xiàn)通譯雨果)的詩句……”
值得特別指出的是,文中本有以()表注釋說明的內(nèi)容,排版上以略小字出之,而以上全部校改內(nèi)容都采正文字號,以為區(qū)別。
另外,此講義所附“近代文”與正文關(guān)聯(lián)不大,僅存目。
商金林
2016年10月18日于北京大學暢春園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