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燈謎
我小的時候在燈謎場中,有射童讀者,乃指《百家姓》、《三字經(jīng)》、《神童詩》、《千字文》、《千家詩》、《酒詩》、《詩品》之類。因為當(dāng)時的人讀書頗多,容易記得,故不分開。至我作謎之時,則各書分開矣。如我所制昆目面燈謎中,有“指路”射《三字經(jīng)》“教之道”,“學(xué)堂”射《千字文》“入奉母儀”,“堆仙”射《千家詩》“重重疊疊上瑤臺”,“采蓮”射《詩品》“手把芙蓉”等。
筑路
民國十八年(1929)后,嘉興拆城筑路完成。城中自南至北,開辟一條較寬道路。從東道弄起,經(jīng)過鐘家橋、鳴陽門直至環(huán)城路北段,由各學(xué)校男女童子軍合力興建,用煤屑鋪成之大道,不久即告工竣,就此命名曰童軍路。一九四九年后,廢童子軍,路亦改稱為少年路矣。
痘司
鄉(xiāng)間野廟,塑有一尊年少官員,頭戴烏紗,身穿紅袍,冠上并有兩枝金花,一如古代進(jìn)士服式。眉心有幾點紅斑,傳是管理“天花”之神,俗謂“痘司”。舊時有人患天花者,即求其保佑。天花危害人之生命頗厲,尤其小兒最為嚴(yán)重。漢唐以來,早已流行不止。清乾隆年間,由西洋傳入牛痘,但推廣頗緩,直至光緒末年,才大量施種,因此天花已成歷史陳跡,痘司神像亦隨之被打成齏粉矣。
方丈灘
方丈港在南潯西去七里許,以河港清澈而聞名。故而此地在民國初年,設(shè)有絲廠。六十年代我去時,港之兩岸居有農(nóng)民,絲廠猶在,而河水遍種水葫蘆以養(yǎng)豬,已非昔日之波光瀲滟,可謂大煞風(fēng)景。港岸水邊,殘存不少石柱,猶留風(fēng)俗遺跡。太平天國前,農(nóng)民大都擁有迎船,受雇于婚喪諸事人家。船身寬廣,可扎燈彩。上有頂棚。據(jù)云大者可容百人,小者當(dāng)亦數(shù)十人。而今所見東側(cè)西斜之石柱,即當(dāng)時停放迎船建棚所用,亦已百年歷史矣。
方廷高
方廷高名天賜,徽州歙縣柘林村人。十三歲來我家大成酒行作學(xué)徒,從我祖父為師。因無文化,遂以體力行棧司之事。人頗忠厚,唯性倔強,少與人合,我祖父殊信任之。在酒行時,每三年去家一次,居住一年重來,在家薪水照常,每去還津貼其五十大洋??箲?zhàn)八年,與我家共患難,未及返里。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因老歸家,年已六十有六。在我行五十馀年,一朝離去,未免黯然。去后尚有書信往返,土牛之變,則音訊杳然矣。
高家灣
高家灣在禾郡(嘉興)東門城外,南湖邊上。宋末有高氏園。趙孟堅云“皇甫子昌至自毗陵,彝齋留侍筆墨,后改館于高文長之煙雨樓”便是。元吳鎮(zhèn)云:“春波門外舊日高氏園中煙雨樓即此。”高家灣即園之原址,北至熙春橋,南至鹽倉橋一段街道?!都闻d縣志》司能任云:此地“民廛嚙比而居。市樓水閣,依趁南湖,勢彎如月……。即滮湖之環(huán)抱也”。洪楊之亂,竟成一片瓦礫。事平客民來,初種罌粟,后種紅薯。我幼年所見,僅有老郎廟某氏祠堂。后起建木業(yè)、紙業(yè)兩公所??箲?zhàn)前幾年,開有洪興牛行、平民娛樂場及茶煙小店,殊有興旺之勢,不久被日寇蕩之無存了。
《夜航船》
《夜航船》為明張岱所輯之類書。序中有云:“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此書命名之由來也。書無刊本已三百年,近有鉛印本,依據(jù)天一閣抄稿本印之。自從清代以來,類書精者頗多,《夜航船》已少參考價值。倘無近人注明出處,實廢書耳。我購而庋之,不過以其向無刊本,好奇而已。
《庭聞錄》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劉健著有《庭聞錄》一書,記述吳三桂降清受封、割據(jù)稱帝,以致敗亡之經(jīng)過。自來野史,對吳氏頗少貶語,此書則否。因其父罪于吳氏反清時,曾受杖戍。故云:“……勒成一書,誅亂賊于既死,以報先人于地下?!逼湔摽芍?。但仍記吳氏“好輕財,士人有一長,即收錄無棄。與人計事,相對如家人父子。或有詰難,益喜與相往復(fù),娓娓不倦。生平非盛怒,無疾言遽色也”。當(dāng)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者可比擬。此書為一九八五年上海書店《豫章叢書》影印本。
唐梅
我年二十五歲丁丑(1937)元宵后一日,去超山看梅。見大明堂前有所謂“唐梅”,年代更勝于宋梅,我此時已疑其非。后知抗戰(zhàn)前幾年,冠生園主人冼氏,為唐梅作宣傳,修理大明堂時,偶在東吳家兜地方見一老梅,遂移至堂前,冒稱唐梅,并立有石碑者,至今人尚懵懵也。
磨墨
人謂文人術(shù)士在磨墨時,往往默默不語,因其正在構(gòu)思文字、計劃畫稿,故有此態(tài),實屬大誤。要知磨墨正反相磨,需計算數(shù)字,正多少,反亦多少,不能相差太遠(yuǎn),否則墨將歪斜,用時殊不便也。
麻雀
麻雀一向與小孩常有關(guān)聯(lián),故人多愛之。雖在人家屋上做窠,從不驅(qū)驚,因名瓦雀。一九五八年在此扭曲事實的年代里,竟然列入“除四害”中之一害。傷害程度,非天文數(shù)字難以計算。我生有幸,親見此一難忘之事。俗語“陳友諒趕麻鳥”也成諱忌,蓋“不成大事也”。不久因外國人之訕笑,專業(yè)者之論證,才將麻雀脫罪,排除在四害之外。
康王
南潯南柵外,過午壙有橋曰康王廟橋。橋之北堍,我所見則為寺,中供佛像。石座尚留崇禎字跡,毫無祠廟形跡。相傳此寺宋高宗南渡曾駐蹕于此,因名康王寺,并無足據(jù)。考世稱康王者,乃宋將康保裔,與遼邦戰(zhàn)而死之,奉之為神,一時祠宇處處有之。俞樾云:“康王廟所在多有?!焙笥峙c東岳九侯之一之康元帥相混,故有驅(qū)除邪魔之名,信奉者更眾矣。此寺毀于“文化大革命”,尚留銀杏一樹,亦古物也。
十年浩劫
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之“文化大革命”,已經(jīng)定為十年浩劫,可見作盡罪孽,一言難盡。浩劫之初,“秦火”燒來,因為我已年久困苦,已無值錢之古玩書畫可以“破舊”,只得將我之未成之稿本《兩浙神祇考》、《嘉興詞錄》、《南堰志》、《西湖名勝辭典》、《怡齋自傳》、《吳三桂大傳》、《大順軍年譜》等以及歷年所抄之文獻(xiàn)資料,一并付之丙丁。大風(fēng)暴襲來,小麻煩在所難免。但我卻未嘗舉“紅寶書”呼“萬壽無疆”,開過所謂什么“會”,為人所難以想象。這大概是由于“不怕兇”“只怕窮”在起作用。未受大累,而且還栽藥草以代花葩,招友朋以消晝永。如此含辛忍苦,度此難關(guān),非冥冥中有人庇護,安能得哉。
《文武香球》
蘇州彈詞《文武香球》,早見張福田及其徒周玉泉兩檔。后周氏與薛君亞男女雙檔。周氏門下蔣月泉、王柏蔭、蘇似蔭均不攻此書。及至六十年代初,周氏晚年,傳有龔克敏、王映玉一小雙檔。只因書中有多妻之嫌,恐人指摘,少人說唱。現(xiàn)代人居然干涉到古代人之婚姻,實屬可笑可悲,既又可恨。
結(jié)婚儀式
民國以來,男女結(jié)婚也逐漸變化。改良舊俗,蟒服數(shù)珠,鳳冠霞帔,當(dāng)不復(fù)存在。代以長袍馬褂或西裝,短襖長裙至旗袍。結(jié)婚儀式,也變成不中不西,獨具一格之場面。禮堂中設(shè)大型橫桌,上鋪臺毯,綴以鮮花。結(jié)婚儀式開始,由贊禮請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入席,立于桌內(nèi)朝外。新郎新娘立在桌外朝里,各有男女儐相一人。證婚人宣讀結(jié)婚證書,各蓋印記,隨即送入洞房。雖簡單,卻也隆重。
文明戲院
文明戲院在清光緒末年,由禾人將蘇州一關(guān)閉之戲園移建于嘉興。初在北門外杉青閘附近,因不便又遷至秀城橋東魚行街上。舊式戲院,呈長方形,中為正廳,左右過廊,樓上三間,名曰包廂。每間隔開,可為婦女觀劇包座,亦可另賣。臺后樓上,為供奉大仙及老郎、財神之室。廳為方形,兩面有抱柱,妨礙視線,較之新式半園形舞臺為不足也。戲園在嘉興,不能長年維持開鑼營業(yè),因為軍閥時期,北兵占擾座位,致使觀眾望而卻步。既而經(jīng)濟日見蕭條,兼之社會開放,對戲劇感興趣之人逐漸減少,電影與收音機也不無影響,因之出演,時斷時續(xù)而已。經(jīng)過四十馀年之時隱時現(xiàn),至五十年代初,戲園被拆去另作他用,遂之消失于無形矣。
文旦
文旦是柚類之果品,大都出在福建,漳州產(chǎn)的尚適口。我幼年常見祖父吸宓大昌旱煙,嫌其燥,放在文旦殼中,略受潮氣,恰到好處。浙東所產(chǎn)曰泡,南堰沈家有一樹,結(jié)果味酸,即此耳。丁丑(1937)之劫,此樹亦毀于火。
文星橋
文星橋在南門外,東西兩湖必經(jīng)之水道,水急舟危,故至此,舟人不許開口講話,避免大意,故有啞吧橋之稱。三十年代,湯杰、英茵等曾在此拍攝《王先生別傳》影片。我所見女主角投水后,被救上小舟之一幕。
黃異庵
四十年代初,黃異庵來嘉興賣藝,我與郭蔗庭兄訪之于公益書場其寓樓。見其正在用程瞻廬小說《唐祝文周四杰傳》其中之文徵明故事,改編為《換空箱》彈詞。五十年代末來南潯,我聽完其書。黃氏重于說表,不重彈唱。小書難度,以此為上。其中祝枝山一角,為其獨創(chuàng)。不類傳統(tǒng)《三笑》中之庸俗不堪、毫無文士風(fēng)度,非書壇俗流所能企及焉。
文鼎
文鼎為清嘉慶、道光年間禾中之金石書畫家,其治印與同時錢善揚、曹世模齊名。我曾藏有其自刻“汝山齋”朱文,款“鼎制”,及“紫蓬萊館”朱文,款“嘉慶己巳秋日,熙臺五兄屬。文鼎”;“鷗舫”白文,款“鷗舫先生屬,文鼎”三印。文鼎字后山,所居三斗齋在東門城隅之清風(fēng)館巷。洪楊之亂,堂屋被毀。新室不大,為其子孫重建。我曾訪其地,但石庫墻門下階石,尚是當(dāng)年舊遺。緬想當(dāng)年張叔未、殷云樓等老人之足跡,不禁使人遐想。
《六十名家詞》
《六十名家詞》明毛晉汲古閣刊本,為最早之宋詞總集之一。雖曰六十家,其實為六十一家。我原有《四部備要》本,六十年代棄去。今又購得新出景印博古齋景印明汲古閣本,雖無心閱讀,但亦以示失而復(fù)得之意。
《六十種曲》
開明書店印行汲古閣本《六十種曲》,時已臨近抗戰(zhàn),我欲購未成。淪陷中我在杭州舊書店中購得殘本三冊,后亦不知所終。一九九四年初冬,獲得中華書局一九五八年用開明書店原版重印,并加增訂本,此亦老年快事也。雖是舊書,尚屬完好。此書重印僅一千部,經(jīng)過“文化大革命”,民間存者不多。而今土牛變后,十七年中所印之書,已如鳳毛麟角,應(yīng)作文物觀矣。
農(nóng)歷六月
一九八九年己巳,農(nóng)歷六月大小,大陸與臺灣不同。據(jù)天文學(xué)家陳遵媯云:“大陸日歷,是根據(jù)紫金山天文臺推算,六月大,有三十天。臺灣日歷,乃按清康熙年間所行之《萬年歷》,為六月小,二十九天。因為經(jīng)過幾百年時間,仍用《萬年歷》推算,很難保證絕對精確。多年以前,也曾出現(xiàn)過差錯?!惫蚀箨懭諝v用的是六月大三十天,與臺灣六月小二十九天不一。
六月六
六月六古名天貺節(jié),正是炎熱天氣,故有“六月六,曬得鴨蛋熟”之說。居家以所畜貓狗入浴,以消除虱子。舊時尚有信佛老嫗,去寺中搬曬藏經(jīng),我已未見。一九五一年辛卯此日,我始來南潯,為我生離鄉(xiāng)背井之日,足資紀(jì)念。潯人有食餛飩之俗,范來庚《南潯鎮(zhèn)志》云:“六月六日,是日食餛飩,滌清器具,浴貓狗?!鄙w重衛(wèi)生也。
京冬菜
由北方運來江南出售之京冬菜,用大白菜切細(xì)腌成,呈墨紫紅色,味尚鮮美,我少時非常愛吃。最好是與冬筍同炒,亦有炒兩冬之稱。春筍或鞭筍,當(dāng)然并無二致。本來市上普遍有售,自日寇亂后,便不復(fù)見矣。而今南北交通便利,但仍未能一嘗此味,誠不解也。
京粉
京粉乃用豆類制成之佐食品,有粗細(xì)線條二種。賣京粉頭,都是用粗京粉摘短,故稱之為“頭”。有擔(dān)挑,有設(shè)攤出售。將京粉頭燒熟,加以豬油、醬油,雜以小塊豬肺葉、豬心、喉管三種,任吃客揀取。擔(dān)挑沿街叫賣,設(shè)攤總在廟會戲場。雖有土、客之分,但燒法相同。湖州地方,千張包子打底亦用京粉頭,至今不易。
京劇演員名片
我未冠時,在天臺劉丈山農(nóng)橘頌宧中,乞得京劇演員名片若干。其中楊小樓有“專誠拜謁,不作別用”八字。梅蘭芳三字用膠質(zhì)印制凸出,此時尚屬少見。言菊朋親筆行書三字,用橡皮刻成圖章,隨用隨印,似為以昭慎重。其他與尋常所用,并無異致。丁丑之役,均已失落。伶界文物,殊為可惜。
《京劇劇目初探》
《京劇劇目初探》陶君起編著,六十年代曾經(jīng)印行,我未及得,已列入禁書。我喜京劇,因此書收有京劇劇目一千三百有馀,不幸謂其為“文藝黑線專政”之黑典型,“反黨反社會主義大毒草”遭到毀禁,為之望洋興嘆而已。誰知天旋地轉(zhuǎn),八十年代又復(fù)重印而獲之。雖非精審,亦難得矣。
龍女
六十年代有越劇電影《柳毅傳書》,竺水招演龍女。四十年代越劇有十姊妹:徐天紅、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吳小樓、張桂鳳、筱丹桂、徐玉蘭、尹桂芳。當(dāng)時筱丹桂之死,九姊妹出而復(fù)仇,真是“義憤填膺,作檄討罪”。但“文化大革命”中竺水招死更慘毒,而七姊八妹,未有一言,厚此薄彼,能無自愧乎。
龍井
龍井茶,虎跑水,杭州人之常語。龍井在鳳凰嶺下,有寺亦曰龍井。我少時去,嶺下石徑,建有“龍井”兩字之木牌坊。己丑(1949)我年三十七,其冬與沈兄侗樓重過其地。此時頗為荒涼,寂少人至。次年又在桂花香里、石蒜開時,偕內(nèi)子、龍兒由九溪十八澗而來,憩息其間。生平三過,亦足探其幽勝矣。
龍眼
龍眼,果名,出于廣、閩。其地語云:“荔枝方過,龍眼即熟?!钡r果不宜遠(yuǎn)出,故都為干果。其形圓,故曰圓果。其色黃,因曰桂圓。江南一帶染以黃色,已非本色矣。俗喜團之意,作為婚事口彩,繞以五色絲絨,作為添箱之用。水果店中,從未有鮮果出售。我少時卻屢嘗之。因為吾家升泰南北貨號,與上海批發(fā)商往來頻繁,其偶得鮮果,必有所贈,故我能得之也。
龍船
嘉興之劃龍船,來自農(nóng)村。船前設(shè)有龍頭,船后設(shè)龍尾,大都是青色,船中飾有彩亭,龍頭與彩亭之間,有一小孩盛裝,稱為龍頭太子。左右四人,計八人劃槳,一人搖櫓,如關(guān)刀式。設(shè)有一鑼一鼓,行時“冬冬鏜”緩緩前進(jìn),大有嘉興人固有的性格風(fēng)味——慢,不同于其他地方將龍船作為競渡之用。嘉興龍船,三塔茶禪寺觀音殿香會,每年清明有龍船之會。皋橋施王水會,逢子午卯酉四年二頭,清明日有龍船護送水道。
龍順和尚
龍順和尚法名祖峰,坐東塔寺方丈。民國甲子(1924)后來南堰兼主地藏庵。出身副印,不避葷腥,常與文人墨客來往。字亦清秀,談吐文雅。我弱冠時,常與之游。南湖醉月、錢塘觀潮、魏塘聽曲、硤石賞燈,均與俱焉。龍順性謙和,到處與人交接,群以龍?zhí)糁?。常吸卷煙,力不勝酒,更喜馬將。其法事為一方之冠,誠主僧也。丁丑日寇侵入,被俘作苦力,步行千里逸去,乞食遄歸,年已半百,自此成疾,不久而逝。
龍頭
《易經(jīng)》云:“飛龍在天,大人造也?!焙笕艘札埍扔鞯弁酢9饩w末年,清朝正式開辦郵政,在票上印上蟠龍,當(dāng)時俗呼郵票曰龍頭。久而久之,遂成了郵票的代名詞。有人去寄信曰“買個龍頭”,并不覺得刺耳,已成了習(xí)慣。光復(fù)以后,郵票圖案,雖然改為帆船,而且連續(xù)變易,但龍頭之名,經(jīng)過了數(shù)十年,仍然有人在用。故而要消除習(xí)俗,并非容易之事。另有將火車頭名曰龍頭,亦由來久矣。
顏大維
民國十六年(1927)后,紀(jì)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時,地方報紙上,稱之為“劊子手”之顏大維正在嘉興縣政府任財政科長。據(jù)說在辛亥廣州起義之時,正是任番禺知縣。此事傳出后,顏氏仍然是笑罵由他笑罵,好官我自為之,不過總有些不大自然。我經(jīng)常見其獨自一人,在小酒店中,自斟自酌,頗有寂寞之感。倘見識者,唯有頷首而已。如此名聲,不久即便出矣。
端平橋
端平橋在北門外運河之上,其下即杉青閘。橋之東堍石級一半處,有一小廟,供奉碧霞元君。相傳此地有石,為山腳,恐其隆起而鎮(zhèn)之。太平天國時,清兵圍攻,安炮橋上,轟擊北城,橋身或有所損,民國三十七年(1948)戊子四月初二夜坍毀。次日,我與郭兄蔗庭前去觀看,河水被塞,急如泉涌。廟亦被毀,兀有丘乎?
《單刀會·訓(xùn)子》
昆劇《單刀會·訓(xùn)子》我看過禾中昆票李礎(chǔ)臣先生及仙霓社沈傳錕飾關(guān)羽。清唱聽過褚民誼正凈、沈衡一小生。
新埭
平湖東北三十多里有一小鎮(zhèn),名曰新埭。丁酉(1957)四月初一,因循浙江圖書館之屬,去看一部景印百衲本《二十四史》。由平湖乘上海班,二小時抵達(dá),河有潮水,輪船不能靠岸,需要擺渡,載客上下。鎮(zhèn)上大約有三千多居民,書場卻有兩處,可知喜歡評彈之人不少。是日有日偏蝕,天色有異。但無土產(chǎn)可買,頗感乏味,即乘松江班回平湖。隔幾日又去一次,同樣來回。我和新埭,素?zé)o瓜葛,無端一去兩回,誠莫名其妙也。
新興舞臺
民國十六年(1927)后,嘉興拆城筑路,在東門迎安橋北,坐西朝東建一戲園。以舞臺方式,有別于文明戲園,名曰“新興舞臺”,四字為天臺劉山農(nóng)丈所書。其下正廳,上有月樓,可容二千看客。己巳(1929)元旦開幕,班底為江湖上有名之“田記大舞臺”,以武場稱譽一時。武生有小福樓、小花樓、小小毛豹及胡月山等。老生孫柏齡,青衫孫若英。另聘海上老生楊鼐儂及其師小丑范敏兒演出,號召觀眾。我開幕日即去觀看。開鑼有調(diào)王靈官及天官賜福、加官、財神等等。其日有楊鼐儂演《黃金臺》帶《盤關(guān)》,為前臺討口彩。因礙于天時、地利、人和,營業(yè)并不見盛。多少年來,時斷時續(xù),至淪陷時期,自行拆去為止。
初學(xué)詩詞
“作舊體詩,必遵四聲,其例已逾千載。自古音微而創(chuàng)今韻,沿及六朝,四聲韻書,應(yīng)時而起。”我初學(xué)詩詞時,有排印本或石印本之《詩韻合璧》,眉上有《詞林典腋》等,還有《增廣詩韻合璧》,后均為紅馬所奪。八十年代才購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三年本《詩韻》,乃從新編印,尚屬可用。
諸老大
諸光潮紹興人,清光緒四年(1878),其年十四,去湖州震遠(yuǎn)同茶食店當(dāng)學(xué)徒及包粽子自賣為生。其粽形如書卷角其四,有鮮肉與豆沙。其時持桶叫賣粽子有數(shù)十人,以諸為最,人稱老大,因以諸老大為名,遂開設(shè)店鋪,名聞遠(yuǎn)近,至今不衰。二十年代末,嘉興粽子初具,亦受其影響也。
《望鄉(xiāng)》
《望鄉(xiāng)》日本影片,七十年代映。演女小說作家山崎朋子與老妓阿崎婆故事。女演員栗原小卷演女作家,頗有風(fēng)度。此片中阿崎婆人殊善良,拾來餓貓飼養(yǎng),多至數(shù)十只,屋中到處是貓。影片中但見卓別林之《大獨裁者》中有曇花一現(xiàn)群貓外,唯《望鄉(xiāng)》最多。我喜愛貓,故觀之再三不倦焉。
敦本堂
王氏敦本堂在嘉興南門斜橋街,坐北朝南,前埭平屋五間,門對照墻,上書“鴻禧”篆書二字,當(dāng)為我叔丈人瑗仲先生手筆。門上有“甪里王”一直條,以示甪里世家。進(jìn)門小天井,種有桂花二樹。入內(nèi)墻門,門內(nèi)大天井。大廳即敦本堂。東西兩書房,為會客之所。廳后為二如閣,樓房五間,樓外植有金玉滿堂四樹。樓下中三間,用為內(nèi)室會客,東間為太丈人冰叟老人書室,西間為女眷休整之室。后面圍墻,左右各有耳樓。廚房及下人住處,均在墻門之外。此宅原為沈氏所有,民國初年,售與王氏。淪陷中尚無所損,至五十年代逐漸傾頹,又三十年,歸之于無形矣。
南湖船娘
南湖中產(chǎn)生船娘之船戶,大致姓許,其起源來自鹽倉街東網(wǎng)船浜。浜上有其祀祖祠堂,人稱許太堂。平屋三間,外有墻門,其中上下排列祖先神位,最高之祖,稱為河道總管,尚有金元之風(fēng)。當(dāng)時人家均是打魚種菱為生,備用網(wǎng)船出入,此浜名之由來也。從此去南湖雖不遠(yuǎn),究不便利,故而在勺園遺址,作為其居住之地。人口一多,因其地名曰許家村。陶元鏞云:“鴛鴦湖漁戶,以姓許為最盛。相傳此為禾中真正土著,因其族各以船為家,雖歷經(jīng)兵燹,不致離散。惜無一讀書識字者,證明其家世故實。”
許文淵
許文淵系我家之男仆也,人呼之為小二,而我輩則稱之謂二老。家在南匯附近,幼年來禾作陳練江先生小使。民國十二年(1923),練江先生八十五壽終。次二年,有人薦與我祖父為侍者。我祖父故世后,遂在我家管事。人頗誠實,忠于職守,亦甚機警,未敢多預(yù)閑事,故于行店中人向無捍格。我與王氏婚姻之事,其奔走殊力。稍飲酒,喜評彈。惜體弱,痼于煙癖,癮不深,終有所害。丁丑我避寇南匯,因其為南匯落鄉(xiāng)人,同居一地,有所照顧。次年同返南堰。我家亂后中落,各房分散居住,遂依其女,同謀營生。辛卯((1951)歿,年五十二。
許瑤光
清光緒間嘉興知府許瑤光主纂修之《嘉興府志》,時依前康熙間袁志和吳志,嘉慶間伊志之沿,稱曰許志。篇幅雖多,并不為善。匆匆編纂而成,亦官樣文章也。故當(dāng)時以禾中最有名之翰林吳牧騶為主纂,而吳氏卻不愿為此志負(fù)責(zé),曾經(jīng)公開否認(rèn)有主纂之事,可見志之不盡人意如是。許志木版,原藏嘉興圖書館。丁丑之役,頗少損失,丙午(1966)亂后,不知去向矣。
許明農(nóng)
許兄明農(nóng)名明,家住新塍鎮(zhèn)。我雖然在“槜李金石書畫社”中,曾經(jīng)一面,但未嘗交接。至勝利以后,其父仲萱先生,在城內(nèi)薦橋街設(shè)有古玩肆,我偶爾亦去參觀數(shù)次。偶遇明農(nóng),不過頷首而已。仲萱先生此時年近八十,曾為我書一“善”字,似張叔未。辛卯(1951)我已至南潯,明農(nóng)來嘉興圖書館幫助整理古書,重又見面。不久即去嘉南從醫(yī),三十多年,消息未通。乙卯(1975)棹歌案后,始聞其嘉南退休,返禾居住。丁巳(1977)與林乾良兄同來潯上訪我,宿舍長談,因之時相往來。此時明農(nóng)兄喜刻瓜蒂印,屢有所贈。后又專制黑陶印章掛件,頗為精致。庚午(1990)為我死去家貓阿虎,制作黑陶肖像,一貓臥于蕉葉之上,喜而庋之也。
許家村
許家村即明末吳昌時勺園遺址,在滮湖之西北角。許氏本在南堰后之范家場,地有許太堂,即祠宇也。清雍正間已有移居其址。章楹《諤崖脞說》云:“其地已為漁莊,唯老柳數(shù)十枝,蘸波稍雨,尚是當(dāng)年故物?!嶂劬壼槎?,則漁娃罟師七八家。蘆中系艇,柳下曬罾,蟹籪蝦籠,錯落灘畔,亦頗不敗人意?!泵駠筇赵O《鴛鴦湖小志》云:“鴛鴦湖漁戶,以許姓為最盛,相傳此為禾中真正土著?!窬劬佑诤?,俗稱其地為下灘,與煙雨樓后之寶梅亭相望。四面臨水,非舟莫至。余曾一登其島,中有方池,池之一面甃石為礎(chǔ),似曾結(jié)堂構(gòu)其上者。池旁桑徑,周遮者有太湖石隱陷土中。該地現(xiàn)為許姓漁戶一族占有。”吳氏勺園遺跡,大概如此。我亦曾至此地,與陶氏所見,尚無出入。南湖船娘之由來,即出于此村也。
謎社
燈謎亦文人之馀興,嘉興頗多猜謎之人,結(jié)成謎社。在我弱冠時,城中有“繡州謎社”,由程井心先生主持。塘匯有“嚶求文虎社”,由陸嘯崖先生主持。南堰我亦主持,與懷尚安、朱堯明、丁耕愚結(jié)成“春風(fēng)謎社”,與城中、塘匯鼎足而三。東柵口猜謎人數(shù)亦多,但各不團結(jié),未能結(jié)社,頗遺憾焉。正月十三城區(qū)第一閱報社,七月三十地藏庵。寄園與東園品菊,以及我完婚之日,數(shù)次舉行謎會,謎友咸集,亦一時之興。
許鴻賓
許翁鴻賓,人均以其小名炳炳稱之,住禾城東門內(nèi)之賢娼弄,為樂人世業(yè),自備奏臺,名曰“鴻賓奏”,為郡中之最。生平除世業(yè)外,素為曲局教習(xí),能昆劇二百馀出,角色俱備。笛用粗笛,笛風(fēng)濃厚,以上三門見勝,無與倫比。清末怡情曲社成立,始終為社中教曲,兼為笛師。我之拍曲,均為翁授,二十年中,常與往來。翁雖有積馀,但自奉甚儉。世居卑下,不敢以藝高自命。五十年代,與許伯遒、俞振飛、李永圻稱為四大名笛。“文化大革命”初,積累一生曲譜,均付之“秦火”,一驚而歿,時在丁未(1967),卒年八十五。
《許姬傳藝壇漫錄》
《許姬傳藝壇漫錄》一九九四年中華書局印行。許氏海寧人,曾為梅蘭芳門客,故所談大都是京劇掌故為多。此書分“文史拾遺”、“縷縷梅香”、“心香一瓣”、“硯邊留痕”、“古調(diào)徐舒”、“藝海碎浪”諸節(jié)。自序云:“所涉及的人和事,包括我從幼年到目前,長達(dá)七十年之久。其中不少親友,已離開人間。出版此書的目的,意在從回憶中表達(dá)對故人的懷念?!本呙麨椤耙痪虐似吣暝S姬傳時年八十有七”。我得此書,年八十三矣。
《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
《許姬傳七十年見聞錄》一九八五年中華書局印行。許氏外祖乃戊戌政變中之徐致靖,故此書首先有“戊戌變法側(cè)記”,即為徐氏傳略,以下“譚鑫培之藝術(shù)道路”,因許氏偏愛譚氏劇藝,故曾師陳彥衡學(xué)譚派唱腔。又“梅邊瑣記”,蓋許氏正為梅蘭芳掌文牘。其“前言”有“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兩語。最末具“一九八三年十二月許姬傳時年八十有三”。我得此書,已距出版十年矣。
一得閣
北京一得閣所制墨汁,據(jù)云有百馀年歷史,宜書宜畫。未必如此。寫字或能用之,然亦并不合適。繪畫決不能用。我于八十年代所見如此,前者未知也。
一日知事
丙寅(1926)我年十四,九月十四日,夏超反孫傳芳,在嘉興七星橋交戰(zhàn),槍炮不絕于耳。嘉興四周商店停業(yè),日中無市。孫方嘉興知事徐慶彪,早已聞風(fēng)而逃。此日夏超委任廖家駒出任嘉興縣知事。新官上任,貼出大紅告示,表示“開印大吉”。不料下午夏軍難支,敗兵四散,孫軍節(jié)節(jié)逼進(jìn),廖氏也不免棄官而遁。雖然后來徐慶彪恢復(fù)知事之職,但此“一日知事”,將來修縣志之時,應(yīng)列入“職官志”,以免失去真實。
《天女散花》
我祖父喜觀京劇,尤其是梅蘭芳為甚。梅氏每次南來,我祖父必去觀看數(shù)夕。民國十一年(1922)壬戌五月十五日晚,在上海天蟾舞臺,我祖父與祖母同在座上。是日梅氏正演《天女散花》。上場,天女正念至“我乃天女是也”,忽聞?wù)◤椌揄懀^眾隨之大亂,離座而走。我祖父祖母出太平門,適門外正在建造房屋,道路不平,祖父因之傾跌,幸未受傷,飽受一場虛驚也。此晚尚有楊小樓《連環(huán)套》、王鳳卿《取成都》、筱翠花《馬上緣》。我雖十齡,從拿回的戲單中,見有林樹森《溫酒斬華雄》,殊向往焉。
《孝經(jīng)》
《孝經(jīng)》是儒家一部經(jīng)典著作,由孝父母,擴充至大孝于天下。故而唐宋以來,就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魏晉繼漢末風(fēng)氣,提倡以孝治天下。歷經(jīng)數(shù)代,至清朝仍然如此,可見孝乃人之本也。元人有《二十四孝》者,向以各種圖說,廣為傳播。尚有編入戲劇者。如“閔損蘆衣”,河北梆子有《蘆花記》?!岸蕾u身”,黃梅戲有《天仙配》?!敖姵鰦D”,昆腔有《躍鯉記》等。其實《二十四孝》中確實大有不近人意之處,但王夫之云:“古人讀書須要識字,一字為萬字之本。識得此字,六經(jīng)總括在內(nèi)。一字者何,孝是也。”
二泉酒
郭沫若《水調(diào)歌頭》“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幫”見報之時,我正偶然與一位無錫客品嘗其攜來之“二泉酒”。我非但未嘗過此酒,而竟聞所未聞其大名。觀其自我介紹云:“二泉酒系選用上白糯米和中國太湖之濱無錫惠泉山之水,經(jīng)過發(fā)酵釀造而成。該泉古稱天下第二泉,簡稱二泉,故本酒取名于此。”“二泉酒”乃是黃酒,據(jù)云“色澤琥珀,味甜醇厚。芬芳馥郁……”但未必如此。究其品質(zhì),較之我少時所見之大阿福、油面筋、肉骨頭等遠(yuǎn)矣。后來知道“二泉酒”之名,乾隆間已有“鶯聲沽店二泉酒”之詩句,可見亦由來已久。
三世如來
如來通稱釋迦牟尼佛,其實也不一定。歷來寺院大雄寶殿中,除少數(shù)塑一尊主佛外,大都是如來三尊,所謂三世如來。靈隱寺大殿未坍毀前,亦是三尊。三世如來有橫三世佛和豎三世佛之別。橫三世指三方不同世界,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東方凈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豎三世指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世,即過去佛燃燈、現(xiàn)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
三先鋒
禾城東門外小劉王廟,陸里街后附祀有三先鋒,乃明末太湖劇盜赤腳張三也。張三出身漁民,為白頭軍首領(lǐng),以淀山湖、長白蕩和長興山寨為據(jù)地。清兵下江南,投吳昜麾下,屢挫清兵??滴踉?1662)為人出賣,被擒遇害。船戶奉以為水神,尊之為三先鋒,亦有稱三老爺者。《垂虹詩?!吩疲骸扒r邑宰龍鐸,賺知盜窩之在施家垛,奉三老爺為神,塑像崇祀。龍邑宰鞫得實,乃毀其廟,而擲像于湖。后復(fù)私塑于別廟,唐邑宰復(fù)碎之。三老爺即赤腳張三?!碧浦倜嵩娪性疲骸拔魰r楊港有淫祀,木偶已沉宮已潴。今移張?zhí)锱P云寺,夜間官至負(fù)以趨?!笨梢姰?dāng)時信者之誠也。
三里橋
三里橋之名,各處皆有,嘉興北門外有三里橋。自筑機場后,為近處出產(chǎn)蟋蟀有名之地。猶如舊時之嚴(yán)將軍墓和近時之草蕩。海寧城外沿海壙向東有三里橋,是我祖母誕生之地。乃一小小村莊,就在二壙之內(nèi),平屋皆朝南。祖母嫡親人家已無,但有族中較遠(yuǎn)之人。在我二十二歲清明,曾隨祖母和父親、叔父去上過祖母的父母墳?zāi)?,墓即在村邊,尚能指認(rèn)。在楊氏族人家休憩,其族人為四十歲左右中年夫婦,家境頗為貧寒,乃一樸實之農(nóng)戶。祖母只能借給兒女輩買小食為由,補助其一些費用,杯水車薪而已。
三和尚
杭州飛來峰元代石窟中有三和尚像,一尊非佛非菩薩之和尚形式坐像,左右各有一尊,斜對侍立。雖無題記,但可能是元代江南佛教總統(tǒng)楊璉真伽與聞、澤兩僧。據(jù)傳明嘉靖間,早被知府陳仕賢擊毀,田汝成嘗有記述。倘使此像確是楊璉真伽,那末當(dāng)時或被錯打,或許不止一龕,亦未可知。
三星
古有“三星在天”之謂,俗以“福、祿、壽”為三星福神。明李東陽《三星圖歌壽致馬太守》有云“福星雍容豐且都,祿星高冠盛華裾,壽星古貌長骨顱”。故俞樾云:“明已有之。”傳諸于世,市俗均奉之。故有畫幛、瓷造、泥塑、木雕之像。草臺神戲,開臺即上三星,名曰“三星圖”,當(dāng)由生、末、外扮演。福星紅袍,祿星綠褶,壽星黃帔。略唱幾句,敷衍而已。
三弦
樂器中有三弦,別稱弦子。蘇州彈詞單檔及雙檔之上手用之,所謂彈詞。昆劇所用名為曲弦,音聲較低,瞎子算命,和尚、道士伴奏,大都用此。京劇于光緒末年謀得利唱片時代,三弦伴奏,頗為響亮,與京胡有喧賓奪主之勢。其后亦改曲弦,代替京三弦。大鼓亦用三弦,名為大鼓三弦。尚有用三弦之三弦拉戲,僅于游藝場中見之。戲中《啼笑因緣》沈三玄用的是道具?!犊粘怯嫛分T葛亮彈琴,三弦代作琴聲也。
三扁擔(dān)
昆劇老生行當(dāng)有用扁擔(dān)者三,為《爛柯山》之朱買臣,《千忠戮》之程濟和《探莊》之石秀。
三塔
嘉興西門外有三塔,在茶禪寺前。三磚塔并立建造,并非僅出于佛教莊嚴(yán)。此地正當(dāng)運河之灣,航行吃風(fēng)最厲之處,常有覆舟之危,故古有龍淵之稱。塘上三塔,可以阻擋西北風(fēng)力,使揚帆船只,避免傾覆,殊有深意。塔之初建無考,清嘉慶、道光年間,猶然存在,見翁小海所繪三塔圖為證,當(dāng)毀于洪楊之亂。我所見已是清同治重建者矣?!拔幕蟾锩焙笃?,被所謂“造反派”拆毀也。
三輪車
三輪車之出現(xiàn),隨之代替已經(jīng)盛行三十多年之人力車,為交通工具。民國三十年(1941)后,尚在淪陷之中,我與沈侗樓兄在杭州,兩人初次試坐,雇之出錢塘門至西泠印社。沈兄有“三輪車出錢塘門”之句。
《三關(guān)排宴》
《三關(guān)排宴》昆劇,從上黨梆子改編而來,浙江昆劇團有此劇演出。由龔世葵飾楊老令婆,張世華飾楊四郎,劇情一反京劇《四郎探母》楊四郎的形象。在清朝,因要緩和民族矛盾,故對四郎并無非議。而今已是多民族的國家,反而演此,有似挑撥離間之嫌。
王一奎
王一奎江湖班老生,與我父有舊。我總角時,“九九社”會演十日,常見其于家橋集賢樓茶座之上,年近花甲。嘗見其演唱《四郎探母》、《哭祖廟》、《三娘教子》等,嗓音宏亮,名擅一時。
《王先生》
在中國電影無聲與有聲的間隙時期,有名為《王先生》之滑稽影片,由湯杰主演。王先生竹布長衫,黑布背心,骨瘦如柴。兩根小須,為其典型。題材出之于葉淺予之漫畫,攝有多集。其《王先生別傳》曾在南湖文星橋拍攝。我去看時,正飾王小姐之英茵,跳河自殺被救的鏡頭。在國產(chǎn)電影中,滑稽片更為貧乏,故而也叫座一時。我見報載,海寧汽車站有一挑夫,面貌年齡及其舉動,極似王先生。如上銀幕,更勝湯杰。我其時常去海寧,留心觀看,果然如是,確是奇跡。但不久戰(zhàn)亂,隨之默默無聞矣。
《王老五》
《王老五》,三十年代影片名,由王元龍、韓蘭根與藍(lán)蘋主演。我在上海孤島時所觀,并不見佳。藍(lán)蘋后名江青,竟有“紅都女皇”之夢,故記之焉。
王楚香
王楚香先生名有衍,吳江諸生,住吳江盛澤鎮(zhèn)?;浊昂?,依其女,客禾多年。日在寄園一茶,以資消遣。先生與我父友善,我幼年常見之。性詼諧,一日為我道一戲言,被我太丈人王蔀畇先生所斥,此一情境,至今尚記在心。先生好酒如命,詩文敏捷,當(dāng)時嘉興知事,稱其為“下筆千言”。晚年殊貧困,賣文度景。常代書局撰稿,《楹聯(lián)大觀》即其所作。以致受王均卿所托,偽作《浮生六記》之“中山記歷”和“養(yǎng)生記道”兩篇,曾經(jīng)出版印行,偽稱足本是也。民國十六年(1927),尚為我祖父作訃告像贊。不久病逝。
王蓍銅印
我未冠時,化番佛二尊,易得“槜李王蓍字宓草圖書”銅印。上鑄有紐,白文三字一行,分列三行。時我正學(xué)畫,因其與《芥子園畫傳》有密切關(guān)系,書中尚有其序文?!独m(xù)槜李詩系》云:“與其概,有元方、季方之目,常居金陵之莫愁湖側(cè)。四方名流,經(jīng)白下者,爭造請締縞纻交。詩亦新警可喜。”此印幾經(jīng)患難,不知所終矣。
王福廠
王福廠先生名褆,初名壽祺,錢塘人,其外家為嘉興姚氏。刻印正宗,為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我未冠時,隨父偕郭和庭、陳澹如兩先生至杭州。訪竹人王杰人先生于西泠印社觀樂樓寓所。丁輔之、王福廠兩先生亦來敘談,因識焉。自后福廠先生為先庶母遺墨書扉頁,為先祖母遺像題贊,為先君刻白文“吳劍盦”,朱文“鈍翁”兩印。為我刻“藕汀”白文一印,款作“福廠作于四明村舍”。又為我書“鴛湖吳藕汀畫值”二耑,至今猶存者唯此耳。
五四運動
民國八年(1919),我年七歲,正方上學(xué)。五四運動時期,但玩弄“五月九日,毋忘國恥”小方紅心,貼于教科書上。自此而后,當(dāng)然未曾讀過四書五經(jīng)。三十年前,對此運動實屬模糊不清。中年以后,逐漸認(rèn)識,“五四”是襲太平天國,接受異化,反對傳統(tǒng),摧殘中國文化之一大禍害。
五芳齋
嘉興張家弄五芳齋粽子店,勝利后由一家增至三家,均自稱為“五芳齋”。嘉興粽子據(jù)云在二十年代,有一彈棉花為生的蘭溪人張錦泉者,開始出售粽子,當(dāng)時在望吳橋頭。一九三九年所開粽子店,似在北大街,可能是五人合開,故名“五芳齋”。隨之“馮百年合記五芳齋”、“李慶堂慶記五芳齋”先后開業(yè)。此時五芳齋,并非有名,而各自稱為五芳齋,當(dāng)是先前是合伙之人。由于粽子銷售興旺,各自號召顧客,榮記稱“頂頂真真五芳齋”、合記稱“真真頂頂老五芳齋”、慶記稱“頂頂老五芳齋”,各不相讓??墒呛镁安怀?,一九五六年公私合營,雖仍稱曰五芳齋粽子店,但已今非昔比矣。
五色旗
五色旗是指推翻滿清政府后,為標(biāo)榜五族共和,集漢、滿、蒙、回、藏五大民族,聯(lián)合建立中華民國,代替大清國旗“龍旗”,飄揚在全國各地?!拔迳臁庇眉t、黃、藍(lán)、白、黑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各占一色,線條簡單,顏色鮮麗,美觀大方。自從國民黨當(dāng)政,孫中山為一黨私利,另制“青天白日滿地紅”作為國旗,廢止五色國旗,使五族不能共和,分崩離析,實屬不可予辯之重大失誤。
五棱桃
五棱桃,乃海南果品,我在勝利以后,有人從廣東帶來始見之。五十年代,在杭州也曾購得。但其味平常,并不適口,不能與荔枝并論。據(jù)云又名羊桃,不知是否。據(jù)《粵東詩話》此果乃是酸斂(音拈)。蘇東坡詩中有“恣傾白密吸五棱”即是,并無羊桃之名。清蔭堂有羊桃詩,自序云:“《南方草木狀》之五斂子,蘇詩之五棱,皆酸斂也,何嘗是今人所稱之羊桃。大抵羊桃后出,為酸斂之變種,而為古人所不及見者。由此言之,原來酸品,本名五斂子,或五棱。亦名羊桃。其后佳種出,則以羊桃專名錫之,而別名原來酸品曰酸斂?!笔钦f也,或亦可釋疑也乎。
沙漲
民國三十六年丁亥,聞海寧沙漲。九月二十二日我日記中云:“海寧來人謂,今年海寧一帶江水被沙所掩,中僅一溝,潮水來時,水僅尺許,退時沙上小魚,隨手可得。且可徒步至對江,此前所未見。”十月二日又云:“潮神誕。今年滄桑變易,南沙北移。聞海寧沿塘,沙漲十里。昔日銀濤奔騰之處,今則變成鹽田千畝。小普陀迤西,僅馀潮聲。新倉九堡,勉有小潮。”其時我翻閱《海昌州志》,未得如此情狀,可謂歷史所罕有。次年清明后,我又去海寧掃墓。四月九日日記中云:“……冒雨至海塘,見沙漲千畝,離岸高僅三尺。船舶約在二十里外,中有牛車往來搬運貨物,此種景象,前未見也?!贝稳沼衷疲骸霸龠^海塘閑眺……”據(jù)說沙漲最高,將與塘齊。我見已略低。見沿塘邊長滿青草。遙望有人向?qū)?,但?jīng)過水溝時,須非潮可行,溝雖里許,潮來水漲,脫身也不易。大致又年許,沙漲盡退。
五圣堂
五圣堂江南所祀為五顯神,即顯聰、顯明、顯正、顯直、顯德也。《歸安縣志》云:“湖俗淫祀,最信五圣?!倍屣@為民間祀財之所,由來已久。如前人詩句有云“可笑世人窮不起,偏于五顯去求財”便是。南潯西柵西莊村亦有五圣堂,為潯人祈求財帛之府。一九五一年秋天,我去之時,正新遭搗毀,神袍委地,偶像無存。但殿宇宏敞,猶然未損。門對戲臺,臨水而起。光緒中錢某書額曰“歌舞升平”。毀廟之舉,始于洪秀全,崇于《勸世良言》,以某一“宗教”排斥另一“宗教”,不能與清正官吏搗毀淫祠穢祀所可比擬,誠無恥也。
五臺山
五臺山在山西。京劇名,為正凈所演。昆劇《昊天塔》中之《五臺會兄》即此。仙霓社沈傳錕飾楊五郎,鄭傳鑒飾楊六郎。嘉興精嚴(yán)寺山門外,一阜土墩,俗亦呼為五臺山。清末湖濱之法華寺被拆毀,建于其上,即當(dāng)時之集賢女校也。評彈書場生意淡,人戲呼之為五臺山,蓋五張桌子,唯三個聽客耳。
《玉簪記》
《玉簪記》昆劇名。《琴挑》、《偷詩》、《問病》、《姑阻》、《失約》、《秋江》諸出,仙霓社周傳瑛潘必正、朱傳茗陳妙常、馬傳菁陳姑母、呂傳洪書童,陳妙常本是道姑打扮不誤,而曲白中卻多禪堂緇衣,皆尼僧所言,頗為不倫不類。
《千忠戮》
《千忠戮》一作《千鐘祿》,昆劇名。有《草詔》,仙霓社倪傳鉞方孝孺、汪傳鈐永樂帝。清唱怡情曲社老社長徐怡聲先生,晚年唱此,我配永樂帝?!稇K睹》一名《八陽》,趙傳珺建文帝、施傳鎮(zhèn)程濟。昆票朱少甫建文帝?!端焉健?、《打車》施傳鎮(zhèn)程濟、趙傳珺建文帝、鄭傳鑒嚴(yán)震直??紘?yán)震直乃湖州烏程驥村人,驥村在南潯之西,去湖州公路必經(jīng)其地。路邊尚有嚴(yán)家兜,即嚴(yán)氏故居也。戲中不符合嚴(yán)震直歷史事實。南昆由末演出,尚少貶意。而北昆則以副凈當(dāng)之,勾白臉,戴方翅紗帽。蘇灘中更用丑角出之,何怪嚴(yán)氏子孫要大聲疾呼矣。
《白兔記》
《白兔記》之《出獵·回獵》,昆劇名。越劇《李三娘》,小傅全香李三娘、焦月娥咬臍郎,在杭州演出。周傳錚告我,咬臍郎《出獵·回獵》身段,均是鄭傳鑒所教,前幾天踏戲方罷,邀我一觀。我看焦月娥身段,完全昆劇,唯口唱越劇而已。依我之見,應(yīng)該將昆劇身段,融合于越劇做工之中。如此依樣葫蘆,不以為然。昆劇清唱,我唱正旦時,唱《產(chǎn)子》和《出獵》?!懂a(chǎn)子》由高玉衡兄配搭李嫂,念至“好人勿肯做,寧愿嫁劉大”。其“劉大”兩字,念成“溜圖”,殊為靈活。《出獵》常以彭君耐君配咬臍郎,彭君亦怡情曲社老曲友也。
《借餉》
《借餉》昆劇出《鐵冠圖》,幼時曾見青浦昆票葉養(yǎng)吾飾王承恩。三十年代又見仙霓社龔傳華演此,乃老旦應(yīng)行。我清唱亦有此劇。
玉乳洞
飛來峰玉乳洞,在金光洞北。洞中石刻,都是大型羅漢,其上刻有元人重裝題記,未見造像題字。唯左邊洞口兩尊,尚留隱約題記可辨,為宋天圣四年(1026)所造,即楊從簡和馬一娘所造的兩尊。此項羅漢,均是北宋造像。另外尚有宋代所造羅漢像二十馀尊,雖較完整,但制不精,姿態(tài)平凡,不足觀也。
五塊白
許姬傳云:京劇“五塊白,據(jù)說是《太平橋》、《汜水關(guān)》、《鳳鳴關(guān)》、《南陽關(guān)》……等五出穿白靠的戲”。我看《太平橋》是李存孝,《汜水關(guān)》當(dāng)然不是華雄,乃是孫堅,《鳳鳴關(guān)》是趙云,《南陽關(guān)》是伍云召。但另一塊白呢?乃《山海關(guān)》吳三桂。因其一貫被人認(rèn)為早年引清兵入關(guān),消滅李闖,晚年反叛清朝,自立為王,被誣為不光彩的人物,故許氏諱言??梢娛浪字疇咳巳绱?,非有識者,不能破焉。
白茶花
湖州友人贈我白茶花,多年開花茂盛。一九九二年壬申之冬,至次年癸酉之春,天氣寒冷,為近年所少有。最低溫度在零下五至六度,并持續(xù)兩旬。茶花未耐太寒,葳蕤殊甚。開春后,已經(jīng)枯萎而死,無復(fù)活之望,意欲棄之。忽突發(fā)新芽,而老葉亦重有生氣,異而護之,竟死而復(fù)生也。甲戌(1994)春天,重又開花,一如舊日。故于百花生日,闌以紅紙而壽之,并以玉茗名焉。
徐華
徐華字小隱,嘉興新塍人,早年從濮院仲小某先生學(xué)畫,擅長花卉、翎毛,間亦畫山水。弱冠后常來往嘉、湖各地,行道賣畫。我年十八,相識于莊氏安素書屋之中。人頗樸實,無江湖賣畫習(xí)氣。花卉雅冶,為時人所稱許。因其常來嘉興,故見面之時亦多。為我父曾繪一扇,一樹老松,補鵲十二,此時時報喜之圖也。我時征求《百花圖》長卷,小隱兄畫藍(lán)色月季一枝。我尚有合作之扇頭,趙肅英先生畫墨石,郭丈屺亭補蝴蝶花,兄為添洛陽花一叢。劉丈山農(nóng)欲題“洛陽三月花如錦,蝴蝶花開石點頭”之?dāng)嗑?,我?dāng)時覺得不大滿意,現(xiàn)在看來倒有徹悟之意,可知少年淺膚之見焉。小隱兄在淪陷時期,常寓居上海,佐錢鏡塘兄補綴舊畫,隨少交往。己丑(1949)病歿客中,年僅四十又四歲。
玉皇山
我年二十二隨先父去杭州,作甲戌重九登高,上玉皇山至半,先父久病暫息,我則獨上其巔。下望八卦田。其時錢塘大橋,正在建造,尚未竣工。五十年代,我又獨自一人,兩上其山。一九五七年丁酉之秋,與內(nèi)子登福星觀,小飲其上,此時“雙杯齊舉成蝴蝶”,不久誰料世事乖張,更陷入貧困之境,未三載,遂成悼亡之痛。玉皇山,吳越時為佛氏所占,故名育王山。清代為道家所占,建福星觀,供奉玉皇大帝,因名玉皇山。山上有紫來洞,深邃莫測,據(jù)說可通達(dá)徽州。雖無其事,其深可知矣。稍上有七星亭,旁有七星缸,雍正時所造,取坎制離之義,弭杭城之火。聞已被毀于“文化大革命”之中。
《玉琴齋詞》
清初余懷,字澹心,福建莆田人,流寓金陵,有《玉琴齋詞》,我頗喜讀之。其詞傳本殊少見,僅嘉業(yè)堂中有一民國石印本,我就此抄錄一本,存之篋中,時常瀏覽。但經(jīng)“文化大革命”“秦火”焚燒,此本亦被毀無存。屢思念之,而不可得。自《全清詞》之順康卷發(fā)行,始又得見全帙,而補三十年之缺憾焉。其中《望江南》一闋,有關(guān)嘉興文獻(xiàn),因錄之于后:“禾城好,最好是南湖。煙雨一樓開玉鏡,鴛鴦雙翅洗春蕪。舟子任招呼?!?/p>
玉蜀黍
玉蜀黍,嘉興人呼為蘆粟,其實恐誤其名。南潯人呼為觀音粟,其義有二:一、粟如戴觀音兜之觀音大士;二、粟正熟時,為六月十九觀音生日前后。其粟通稱玉米,在平原熟時蒸食,糯香可口。而山地所產(chǎn),須至老時磨粉,名為六角粉,可制食品。粟之大小,亦有區(qū)別,平原小而山地大。我家后園,亦年有種植。偶由徽州取來種子,本雖高大,而不生子,當(dāng)為水土不宜所致焉。
豆腐店
有人云,前門有人吸鴉片,后門開爿豆腐店??梢圆挥萘荷暇庸忸櫍芍垢曛缫?。三更過后,開始挑水推磨,所云:“豆腐水來做,閻羅王鬼來做?!奔闻d豆腐店除賣豆腐外,有豆腐干、油豆腐、片腐,即他處之千張或百葉,還有豆腐衣等。不論大家小戶,不能缺少此常用佐食。嘉興原有兩幫:一是本地幫,豆腐用石膏來點。一是紹興幫,豆腐用鹽鹵來點。推磨省用人力,即用驢子代之。
靈隱寺大殿
靈隱寺大殿,三世如來之后,有塑像彩壁。土牛之歲,己丑(1949)之年,在兵荒馬亂之中,大殿正梁,突然中斷,而塑壁幸未被擊,尚完好如初。三世如來則成塵土矣。此殿建來僅四十年,竟然傾圮,據(jù)云為白蟻侵蝕所致。彩壁中塑觀音,立鰲魚之上,左右善財、龍女。相傳,背景取自《法華經(jīng)》中的題材。塑造善財童子,在文殊教導(dǎo)下,歷盡艱難,參拜諸名師,最后進(jìn)入佛之故事。集高山大海、天府龍宮于一壁,并有百馀尊菩薩和獅、象、龜、鰲、猛虎、靈猴于其間,好似一幅巨型之圖畫。
雪梨
雪梨形圓色白,皮上有赭色之點,猶如古玉之灑金紅。我初見時,乃我家大成酒行行友方君廷高自徽州帶來,才嘗到脆嫩鮮甜的佳味,不下北方的鴨梨。我曾經(jīng)以不同的梨子,畫在一起。以后秋季,市上亦能購到,但不及徽州的好。庚寅(1950)之秋,我和內(nèi)子在西湖邊看老少年,又得重嘗雪梨,也屬平常。自后未曾見過,與南方甘蔗不見數(shù)十年,有同感焉。
《丁丑劫馀印存》
1950年春,我在上海宣和印社方節(jié)盦兄處,見到《丁丑劫馀印存》印譜,丁輔之“八千卷樓”,平湖葛書徵“傳樸堂”,余杭俞序文“香葉簃”,杭州高絡(luò)園“二十三舉齋”之浙西四家。丁丑劫馀舊印,集明清二代,自文徵明以下,都二百七十三家,共有一千九百馀石。戊寅(1938)始拓,經(jīng)十四閱月而成,計成二十一部,定價紋銀四百兩,可謂昂貴矣。此譜見亦不易,遑論得之。其意則為“丁茲亂世,幸得會合,懼其聚而復(fù)散也”。甚然哉。
丁香蘿葡
丁香蘿葡即胡蘿葡,復(fù)葉,分歧甚多。初夏開小白花,柄長如傘。根塊長形,火黃色,可供食用。太湖邊和錢江上,泥土較松,利于栽培。海寧人至冬天,切成細(xì)絲,日光曬干,放置燥處,明年夏天,用香菇、木耳、金針菜、鞭筍同炒,為過酒佳肴,稱為“八寶菜”,因之我家常年備用。南潯風(fēng)俗則切成小塊曬干,新年中和綠茶、熏豆、白芝麻同泡請客,稱為咸茶。蜜餞有佛手、紅綠絲等,亦用之作原料。《植物名實圖考》云:“南方秋冬有食,北方則終年供茹?!?/p>
丁蹄
楓涇丁義興醬燒蹄子,有名于時,自從鐵路通行,更是名聞遐邇,人稱“丁蹄”。丁義興在楓涇浙江境內(nèi),石庫墻門,入內(nèi)兩邊懸掛國內(nèi)外獎狀。我年弱冠,曾去楓涇,隨父應(yīng)姚福卿先生之邀,觀昆劇“仙霓社”演出。飲其本作糟坊之燒酒,佐以丁蹄。我尚年輕,雖斤酒不醉也。此時交通殊便,竟連去二日二夜,飲酒觀劇,可謂盡興矣。
丁慰長
丁慰長,蕭山人,其外祖母為馬一浮之姑,任事浙江圖書館。性內(nèi)向,好文學(xué)。我入館時,其年未立。初略與交結(jié),后成知己,無話不談。及其與女同事劉釗結(jié)合,我曾至其家,頗有書香之感。慰長柔而劉釗剛,能為伉儷,群以為異?!胺从摇睍r,劉釗因在北京圖書館館刊上有一文章,批評浙館,遂劃為“右派分子”,慰長亦遭連坐。一同赴京上告被逐,返至無錫黿頭渚,與一幼子三人,同沉水而歿。慰長有《宗澤》、《于謙》兩小冊,已印行世。
丁輔之
丁輔之先生名仁,錢塘人。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其七十二丁廠藏印,為浙西四家之一??逃∫嗾営幸?guī)模。我于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四人之中,唯山陰吳石潛早故不及見,葉、王、丁三先生均識之。輔之先生初識于西泠印社之觀樂樓。后先生來禾吊先師之喪,因重見焉。先生五十以后學(xué)畫,擅畫花果。并有文集行世。
元寶草
辛亥小滿,從趙孟詩“呼酒登樓看弁山”之弁山上,采來幾株元寶草,時正將開花之。此草為治毒蛇咬傷要藥之一。原來生于田野,而今卻已罕見。南潯一帶,已無處尋覓。我所植者,高不滿尺,臺有七八層,“獨葉莖串葉心”,元寶之名由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