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個時代有著一個時代的印記,唐詩、宋詞曾完美地詮釋了唐朝、宋朝絢麗多彩的文化,為我們展現(xiàn)了那些朝代的人文歷史,在我們?yōu)橹@嘆的時候,也不要忘記另一個時代的另一種文化表達,那就是戰(zhàn)國時代的楚辭。
戰(zhàn)國曾被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稱為“軸心時代”,而楚辭也成了那個“軸心時代”的文化背景符號,從這個文化背景符號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領略著那個時代的人文思想、學術(shù)文化。那么,這種濃縮了幾千年文化背景的符號又是怎么得來的呢?
這里不得不提到一位凝聚著中國文人精神的世界文化偉人——屈原。因為正是屈原,才讓楚辭成為了文人墨客們沉醉于其中的文體——楚辭體。
楚辭體又名“騷體”或“騷”,因屈原的作品《離騷》而得名,故“后人或謂之騷”。《離騷》的“騷體”和《國風》的“風體”分別被大家認為是中國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鼻祖。因而,世人常以“風騷”來代指詩歌;而用“騷人”代指詩人、文人。
下面詳細說說楚辭的由來。
一
楚辭又稱“楚詞”,首創(chuàng)于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后經(jīng)他的弟子宋玉等人完善而形成一種詩體。楚辭靈活地運用了楚地(今兩湖一帶)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著楚地的山川江河、人物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楚辭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劉向把屈原的首創(chuàng)作品以及宋玉等人的“承襲屈賦”編輯成集,最終取名《楚辭》。
楚辭代表的是在痛苦和掙扎中對高潔情操和崇高理想堅持不懈的屈原精神,它的出現(xiàn),成了繼《詩經(jīng)》以后又一部對我國文學有著深遠影響的詩歌總集。
楚辭發(fā)展到西漢初期的時候,已經(jīng)不單單是指劉向所編輯的《楚辭》了,還包括其他一些楚地作品,楚辭也就成了一種代表著楚地特色文化的作品統(tǒng)稱。
有以下歷史資料為證:
《漢書·朱買臣傳》:“會邑子嚴助貴幸,薦買臣,召見,說《春秋》,言楚辭,帝甚說之,拜買臣為中大夫,與嚴助俱侍中?!?/p>
從這句話里可以看出,由于漢代皇帝是楚地人,所以才有人以楚地文辭作品來取悅他,屈原的作品多是悲愁之言,漢代皇帝應該不可能只看屈原和宋玉等人的作品。
“楚辭”中的“楚”,是指楚地,有著地方色彩;“辭”,則是先秦和漢代流傳了很久的一種連篇屬文泛稱。所以黃伯思在《東觀余論·校定楚辭序》中說:“蓋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辭。”
當然,“辭”在先秦還只是一個泛稱,并沒有成為一種文體,只是指楚地特色的文學作品而已。直到南北朝,蕭統(tǒng)選編《文選》的時候,排了一個目錄,進而形成了一種文體雛形。到了西漢,劉向?qū)⑶?、宋玉等人的作品整理出來,集結(jié)成集,為了讓大家便于記住,就想貼一個熟悉的標簽,便題名《楚辭》。
從此,“楚辭”便由一個泛稱逐漸演變成為以“屈騷”作品為核心的專稱。
目前,我們雖然是將“楚辭”等同于“騷體”來看的,但實際上“楚辭”比“騷體”的范疇要廣得多。由于漢人將屈原和宋玉等人的作品稱之為賦,有些人又將其稱為“屈賦”,所以“楚辭”“騷體”和“屈賦”就讓很多人弄不清了。
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到底是怎么樣的呢?
“楚辭”是清晰地說明楚地言辭的作品,所以它包括“騷體”;“騷體”,是對“楚辭”在體式和精神性質(zhì)上的一種定位,也就是以屈原的《離騷》為模本;而“屈賦”則是漢人對“楚辭”在文體上的一種界定。
弄清楚了“楚辭”這種文體后,我們再來看看《楚辭》的作者。
二
前面說了,《楚辭》的作者是以屈原為代表的一群人。
《楚辭》的靈魂人物,也是《楚辭》的創(chuàng)造者——屈原。除了大名鼎鼎的屈原外,還有幾位楚辭作者也在文學史上很有名,他們是:宋玉,又名子淵,戰(zhàn)國時鄢(今湖北襄樊)人,相傳是屈原的學生,曾在楚國頃襄王、楚莊王時做過官,喜好辭賦;賈誼,雒陽(今河南洛陽)人,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淮南小山,此人生平不詳,據(jù)說是淮南王劉安的門客;東方朔,本姓張,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人,西漢著名詞賦家,在政治方面頗有天賦,但漢武帝始終將他當仆人看待,不被重用;劉向,字子政,本名劉更生,楚元王的后代,沛縣(今江蘇)人,西漢經(jīng)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王褒,字子淵,西漢蜀郡(今四川)人,文學家;嚴忌,會稽吳(今江蘇蘇州)人,本姓莊,東漢時因避明帝劉莊的忌諱,改為嚴,西漢初期辭賦家;王逸,字叔師,南郡宜城(今湖北)人,東漢著名文學家,安帝時為校書郎,順帝時官侍中,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
以下重點說說《楚辭》的原創(chuàng)者屈原。
屈原,羋(mǐ)姓,后姓熊氏,名平,字原,約生于公元前353年或335年,死于公元前283年或前269年,楚國貴族。他的祖先是傳說中的遠古五帝之一——顓頊祝融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據(jù)說,羋姓族群從商代遷徙到楚地,到了熊繹的時候,因為有功受封,居住在了丹陽(也就是現(xiàn)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nèi))。這里也是屈原的故鄉(xiāng)。
春秋初期,楚武王熊通的兒子被封在“屈”這個地方,隨之取名為屈瑕,他的后代也就成了屈氏。
屈氏人才輩出,而且大多擔任要職,比如屈瑕、屈重、屈完、屈寇、屈到、屈建、屈申等都曾擔任莫敖一職,處理楚國的一些內(nèi)政和外交,甚至有些還率軍作戰(zhàn),可以說是楚國有名的將相人家。因此,屈原顯赫的家世也就可見一斑了。
屈原的名字還是有一番來歷的。從《史記》以及《離騷》中可以看出,他出生的日期非常特殊——寅年寅月寅日,據(jù)說在寅時出生的人命運非凡,所以他的父親伯庸便為他取名“平”,正則的意思,希望他長大后成為一個公正有法則的正直之人;取字“原”,靈均的意思?!办`”與天相合;“均”與地相合。意思是希望屈原能成為一個上可安天、下可安地的非凡人才。
父親的期望沒有落空,屈原顯赫的家世使他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史記·屈原列傳》中曾用“博聞強志,明天治亂,嫻于辭令”來形容他的出色。
知識淵博、記憶力超群的屈原,并非一個只會讀書的書呆子,而是深明治國之道。心懷大志的他,時常指出楚國政治上的一些弊端,并希望楚王能銳意改革。不僅如此,他還能言善辯,在外交辭令上很有一套。當然,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非凡的文采。
正因為如此,才造就了屈原,使他在后來失意時寫出《離騷》這樣偉大的詩篇來。
貴族的身世,杰出的才能,這一切都讓年輕時的屈原意氣風發(fā)。楚懷王期間,屈原出任左徒(僅次于楚國最高行政官員令尹)一職。
《史記·屈原列傳》中曾說屈原“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梢姰敃r他多么深得懷王信任,多么風光無限。
當時,全國正處于諸侯爭霸階段,有三個國家實力最強,那就是位于東方的齊、西北的秦和江南的楚。在這三個大國中,齊是禮儀大國,秦和楚則被視為蠻夷之邦。在三個大國的較量中,秦國勵精圖治,很快就從這三個大國中顯露出來。
面對強秦的崛起,齊和楚不得不結(jié)為盟國,承諾互相救援。秦國為了能夠稱霸天下,決定采取遠交近攻策略,各個擊破,讓齊楚兩國解除結(jié)盟。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秦惠王派能言善辯的張儀出使楚國,張儀對懷王說:“大王誠能聽臣,閉關(guān)絕約于齊,臣請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意思是說,如果楚國能夠和齊國解除盟約,我們秦國就把商於六百里給你們。
楚王驚喜萬分,因為商於原本是楚國的發(fā)源地,最后被秦國占領,收回商於是楚國一直夢寐以求的事。于是,楚王迫不及待地答應了張儀的要求。然而,等到楚國和齊國解除盟約,楚王派人去要那商於的六百里土地時,張儀卻說:“臣有奉邑六里,愿以獻大王左右?!?/p>
楚王這才知道自己上當受騙了。感到受了奇恥大辱的楚懷王,馬上發(fā)動丹陽之戰(zhàn),想奪取商於。然而,楚軍不僅沒有奪回商於,反而連漢中的六百里地也被秦侵占了。
楚懷王大怒,繼續(xù)發(fā)兵攻秦,結(jié)果是屢戰(zhàn)屢敗,狼狽不堪。秦國見和楚國耗下去也不是個事,便說愿意把最后占去的漢中六百里地還給楚國,并和楚國講和。意氣用事的楚懷王只想著報復受了張儀蒙騙的奇恥大辱,情愿不要商於,也要讓秦國把張儀交給他。
張儀早知楚懷王耳根軟喜歡聽好聽話,便買通了楚懷王周圍的近臣和寵妃幫自己說話,然后大搖大擺地去了楚國。楚懷王果然聽近臣說了張儀的好話后,放張儀回去了。任憑屈原如何勸楚懷王不能聽信奸臣之言,楚懷王都不聽,甚至開始排斥他。
此后,秦國越來越強大,楚國卻是衰落不振。公元前299年,秦再次發(fā)兵攻楚,不僅占領了楚國的八座城池,還脅迫懷王到武關(guān)赴約。忠誠正直的屈原竭力勸阻楚懷王不要去,但楚國以公子子蘭為首的奸佞之人卻怕不答應秦國又會攻城,慫恿懷王去赴約。
楚懷王不僅不聽屈原的勸告,還將他流放到了漢北,然后去武關(guān)赴約了,結(jié)果被秦國扣押。楚懷王幾次想要逃跑,都被抓住,三年后慘死在秦國。
楚懷王死后,新國君頃襄王依然如此,甚至還任用弟弟子蘭為令尹,繼續(xù)聽信佞臣的話。子蘭原本就將屈原看成了眼中釘,做了令尹后,繼續(xù)在頃襄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頃襄王便將屈原流放到了更遠的江南。
楚國被佞臣和軟弱無能的國君把持,越加衰敗,疆土也是一失再失。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國將領白起攻破了郢都,楚國敗亡。悲憤絕望的屈原,跳入了汨羅河……
屈原的遭遇無疑是悲慘的,而除他之外的那些楚辭作者,也有著和他共同的特點:內(nèi)心正直、才華橫溢卻不被重用。這些人要么仕途不順,要么人生坎坷。比如宋玉、東方朔、嚴忌、王褒,空有絕世奇才,卻只能做地位低下的文學侍從。不過,正是因為有著和屈原相同的遭遇,才讓他們從屈原的身上和作品中感受到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悲傷,使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一篇篇獨特文體——“楚辭體”“騷體”,讓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屈騷精神有了延續(xù)。
那么,這些《楚辭》又有什么樣的文學內(nèi)涵呢?
三
《楚辭》里,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屈原的作品。屈原所有的作品中,《離騷》最具有代表性,而且可以說是楚辭的靈魂詩篇。因為從《離騷》里,讀者可以領悟到深刻的文學內(nèi)涵,以及其“屈騷”精神。
《離騷》是一首政治抒情詩,而且也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整首詩從家世出身、政治抱負開始寫起,寫到了忠誠卻不被重用的痛苦,以及堅持理想的執(zhí)著精神,充滿了愛國主義激情和對世事的憤懣之情。
《離騷》敘述的故事并不復雜:屈原一心忠君愛國,一心要振興楚國,卻屢遭小人讒言陷害。即使如此,他還是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每時每刻都想著國家的興亡和安危。即使被流放到偏遠的地方,他還是心系楚國,關(guān)心著楚國的戰(zhàn)事,為國家的衰敗而落淚、痛心,以至于形容枯槁,雖然無人理解,卻從不改初衷。
所以首先,《離騷》的精神內(nèi)涵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它體現(xiàn)了一種令世人震撼和動容,令世人景仰的愛國主義精神。
其次,屈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獨立精神同樣值得我們贊頌。
不管是懷王還是頃襄王,都不是明君,他們聽不進屈原的直言相諫,反而去聽讒佞的奉承之語。結(jié)果不僅導致懷王送了命,還讓國土一失再失。更嚴重的是,君王的昏庸,讓朝中官員紛紛向公子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奸佞之人看齊,將其看成升官之道,與之結(jié)黨營私、同流合污。
屈原成了被這些所謂主流嘲笑的對象。面對這種情況,屈原沒有同流,反而讓自己更清醒,真正做到了“世人皆醉我獨醒、世人皆濁我濁清”。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tài)也”。這就是屈原的精神,也是“屈騷”帶給我們堅守心中信念、獨立不遷的精神。
另一方面,屈原還有著不斷進修內(nèi)美的高潔品質(zhì)。
注重自身修行,保持內(nèi)心良好的品質(zhì),不管身處多么惡劣的環(huán)境,都不被骯臟的東西腐蝕,所以在《離騷》中,屈原以種植各種香草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以此來“修美”。比如“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紉秋蘭以為佩”“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即使這樣,他還在不斷地反省自己,生怕自己“修美”不夠:“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修美”是辛苦的,但屈原卻不以苦為苦,自得其樂,這種精神值得人們崇敬。
除此之外,就是《離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畏艱險、勇于上下求索以及不固守舊俗、銳意改革的精神了。
不畏艱險、上下求索的精神,屈原在《離騷》中是通過不斷地求女來表現(xiàn)的。比如為了求得品貌雙修的女子,他“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去了很多地方,見了很多女子,卻依然沒有找到合心意的。即使這樣,他還是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來鼓勵自己。在他看來,不管多難,他都要堅持真理、堅持正確的道路,毫無畏懼地走下去。
在看到楚國的政治上有著種種弊端的時候,他深感憂慮,向楚王提出“舉賢才而授能”的改革建議。而此種建議,正是秦國后來因廣納各國人才,最終吞并六國的重要策略。他提出的“富國而兵強”,也正是秦國戰(zhàn)勝其他六國的法寶。
然而,遺憾的是,屈原提出的建議都因觸及楚國權(quán)貴們的利益而遭到污蔑,被權(quán)貴們排斥。楚王卻聽信讒言,始終不愿聽取意見。屈原的“美政”設想雖然無法在楚國實現(xiàn),但他的改革精神卻是永遠值得后人敬仰的。
在本書中,除了有《離騷》這篇屈原的代表性經(jīng)典之作外,還有《天問》《九歌》《九章》等。
《天問》是僅次于《離騷》的第二長篇。通過一百七十多個問題,體現(xiàn)了屈原對自然社會運行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討,帶著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很令人深思。同時也表達出屈原對國家及民族發(fā)展、命運的擔憂。
這篇內(nèi)容涉及廣泛,天地生成、日月星辰、世間珍奇、遠古神話、歷史興衰……包羅萬象,不僅是文學作品,還是很好的哲學素材。
《九歌》包括《東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十一篇作品。這是一組清新優(yōu)美的抒情詩,也是屈原根據(jù)楚地民間祀神的樂歌創(chuàng)作而成。
《九歌》分別對天、地、人進行了贊頌,其中贊天神的有《東皇太一》《云中君》《東君》《大司命》《少司命》,每篇都表達了對神的敬愛之情;贊地祇的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這四篇實際是對愛情的贊美,表達了配偶間的傾慕、思念、等待之情;贊人鬼的是《國殤》,表達了對英雄的崇敬之情。
《九章》是屈原九篇作品的合稱,這九篇分別是《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這九篇作品中,除了《橘頌》創(chuàng)作時間比較早外,其他的都是屈原被放逐流放后創(chuàng)作的。最早是《惜誦》,是屈原創(chuàng)作《離騷》時的同期作品;其次是《抽思》《思美人》,它們是屈原在漢北放逐時所寫;《涉江》和《哀郢》是屈原被流放江南時所作;《悲回風》《懷沙》則是屈原沉汨羅河前的作品了;《惜往日》更成了屈原的絕命辭。
除《橘頌》外的八篇作品,均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先由作者訴說其不幸的遭遇,抒發(fā)自己的愁苦心情。接著宣泄對國家的愛恨交加,以及對理想國的向往和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具有強烈的抒情言志特征,使整組作品呈現(xiàn)出了凝重而又浪漫的風格。
《楚辭》中除了屈原的這些代表作外,還有宋玉等人的作品。
宋玉的《九辯》是以衰敗的楚國社會現(xiàn)實為背景,通過講述自己的經(jīng)歷,感嘆自己的懷才不遇,展現(xiàn)楚國越來越衰敗的社會狀況,表達出主人公憂國忠君的情感,以及甘愿堅守節(jié)操的品格?!毒呸q》用悲傷渲染悲世,在情感上有著很強的感染力。
和宋玉一樣因社會狀況而導致不如意的《楚辭》作者還有其他幾位,他們也是通過自己的作品,在表達對屈原同情的同時,也感嘆自身的失意。
比如賈誼的《惜誓》:“黃鵠后時而寄處兮,鴟梟群而制之。神龍失水而陸居兮,為螻蟻之所裁?!?;嚴忌的《哀時命》:“哀時命之不及古人兮,夫何予生之不遘時!”;王褒的《九懷·?? 罚骸傲植蝗葙怿Q蜩,余何留兮中州?”;王逸的《九思·逢尤》:“悲兮愁,哀兮憂。天生我兮當暗時,被諑譖兮虛獲尤。”;劉向的《九嘆·怨思》:“惟郁郁之憂毒兮,志坎壈而不違?!保鹊?。
通過對先賢屈原的緬懷,寄抒心意,感嘆無奈,黯然嘆息,正是這本《楚辭》的內(nèi)容特點。
那么《楚辭》的寫作特點又是什么呢?
四
《楚辭》在中國文學藝術(shù)上的成就不容置疑,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點。
首先,一改以前詩歌的短小、簡潔,很好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離騷》中,屈原除了抒發(fā)自己的苦悶和沉痛外,還對自身進行了描寫,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很立體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形象。屈原形容自己頭戴切云高冠,身佩陸離長劍,身穿奇異服飾,呈現(xiàn)出一位偉岸、高潔的主人公形象。有了主人公的形象,主人公的憂國憂民、懷才不遇、獨立高潔的氣質(zhì)和內(nèi)心活動也就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正因為如此,枯槁消瘦,虛懷若谷的千古文人形象也就變得栩栩如生。
其次,《離騷》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比如用秋蘭、蕙茞、杜若等香草來象征自己潔身自好;用臭艾等惡草象征奸佞小人;用跋山涉水求女來象征對賢君的渴求,等等。不僅讓我們有種繪聲繪色的感覺,也形成了文學史上著名的“香草”“美人”意象群。以至于在后世的很多詩文中,都被廣泛地使用著。
再次,《離騷》運用了浪漫想象思維。比如屈原為了展現(xiàn)自己的美好品行,寫自己用香花做衣裳,用香草做佩飾;清晨飲晨露,夜晚食落花。這當然也是一種象征手法,并非真正用花做裳,草做佩飾,更不可能只喝露水、只吃落花。
屈原之所以這么寫,說明他是運用了神奇而浪漫的想象。比如他讓馬在咸池洗澡、讓日神為他帶路、鳳凰為他開道等,很好地將神話和自己天馬行空的想象結(jié)合起來,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浪漫而美好的畫卷。
最后,當然是屈原的《離騷》給我們開創(chuàng)的具有顯著特征的“騷體”語氣了。
在《離騷》之前,詩人們所作的大多是“四言體詩”,但《離騷》卻使用了楚地長短不一的句式,如著名的《滄浪歌》《越人歌》等。而由于楚地的句式中常帶“兮”(相當于語氣詞“啊”),每句必“兮”就成了《離騷》的特色。“兮”的運用,表現(xiàn)了詩人內(nèi)心的沉痛,極大地增強了詩篇的感染力,比呆板短小的四言句式更有利于詩人抒情。同時,由于每句字數(shù)不一,所以整篇文章也給人一種參差錯落的美感。
有了屈原在《離騷》中的嘗試,之后的《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等篇章,從句式、抒情、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也都借鑒了《離騷》。
在結(jié)構(gòu)上,屈原非常注重自然環(huán)境與人物心理的結(jié)合,同時還善于借用自然景物來表達主人公復雜的心情。
比如《九歌》中的“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通過描寫秋風掃落葉的蕭瑟,表達了主人公的蕭索心情,以此達到自然環(huán)境和人物感受的統(tǒng)一。
同時,《九歌》在寫法上還喜歡以時間為敘事線索,在地點隨意變化中,用視角的轉(zhuǎn)換,使敘事內(nèi)容更加充實,更加多彩。而在《天問》中,屈原又另辟蹊徑,通過一連串的追問,表達了對天地生成、人類歷史發(fā)展的迷惑,對春秋戰(zhàn)國歷史興衰的追問和反思……通過這種寫法,很好地寄托了作者對楚國現(xiàn)狀和前景的擔憂。
屈原一直在不停地探索新的寫作結(jié)構(gòu),比如《九章》的詩文就沒有《九歌》浪漫,反而有著很強的寫實性。因為《九章》是為了體現(xiàn)屈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情感,都以屈原的人生經(jīng)歷為背景,借助楚辭的抒情寫作特征,表現(xiàn)了屈原當時真實的狀態(tài)。
《九章》在語言表達上,依然非常注意情境結(jié)合,同時還加入了很多心理描寫,將人物內(nèi)心的恐慌、憤懣、傷感、失落表現(xiàn)了出來,更好地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現(xiàn)實的激憤和抗爭,對美善的堅持和對丑惡的摒棄?!恫肪印凡捎昧松⑽氖降膶懛?,結(jié)合問答和對比來表現(xiàn)主題。問答和對比在《漁父》中也有充分的運用。而這種問答方式與排比、鋪敘、記述、對話等的結(jié)合,對以后的散體賦寫作有著深刻的影響。
除了屈原的這些代表作外,宋玉的《九辯》也是承襲了《離騷》的難得一見的優(yōu)秀作品。
《九辯》在寫法上采用了各自獨立的線,最終又由一個主體相連接的形式,使整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看起來清晰又緊湊。在句式上,《九辯》和《離騷》相仿,均采用了以上下六句式為主,但又夾雜其他句式的寫法。這種不規(guī)則的句式讓整篇文章看起來多了一份肅殺,準確地表達了作者愁腸百結(jié)的心情。同時,《九辯》以秋之悲渲染國家衰亡、仁人志士哀愁的寫法,也在文學史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意義,而那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更是被后世奉為“悲秋之祖”,很好地奠定了全文的基調(diào)。
一種文體的良好傳承,除了繼承之外還需要發(fā)展。漢代騷體正是在此基礎上,讓楚辭有了活力。
比如,漢代騷體作品一方面在遣詞造句上模仿楚辭,另一方面在情感上承襲了楚辭抒情述志的結(jié)構(gòu),在篇幅、句式和結(jié)構(gòu)上也在繼承模仿。但同時,相比楚辭來說,漢代騷體作品的篇幅明顯縮短,句式也比較整齊,變得朗朗上口了。
比如《沉江》《哀命》兩篇作品中呈現(xiàn)出了整齊性和齊言句式,劉向的《惜賢》、王逸的《疾世》《遭厄》等篇,都為齊言。
從漢代劉向整理出的《楚辭》中,也可見逐漸呈現(xiàn)的傳承、發(fā)揚同時又顛覆的趨勢:不局限于固定的句式,繼承楚辭的瑰麗想象、奔放激情;顛覆楚辭的長篇,使用齊言、短文。這種取源于屈騷又流變的方式,在給讀者帶來新奇感受的同時,卻又仿佛減弱了屈原開辟的楚辭的魅力。
當然,這種變化并非沒有優(yōu)點。在漢代騷體作品中,淮南小山的《招隱士》就很有特點,很有魅力,完全和漢代騷體不同?!墩须[士》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渲染了幽深、怪異、可怕的山中環(huán)境,表現(xiàn)了此地不可久留的主題。同時,在具體描繪時,作者又以“石嵯峨”來形容怪石林立;用“樹輪相糾兮林木茷骫”來寫草木的荒蕪;用“虎豹斗兮熊羆咆”來比喻動物的狀態(tài)……他還用了不少層疊的詞語,比如“啾啾”“萋萋”“凄凄”等來渲染令人恐懼不安的環(huán)境。這種寫法,既傳承了屈原的楚辭體,又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音韻效果,不得不說是一種很好的創(chuàng)新。
那么,《楚辭》流傳下來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
五
從先秦時期到漢初,楚辭都是以單篇的方式流傳下來的,直到西漢劉向的出現(xiàn)。
劉向帶領一眾人,將屈原、宋玉、賈誼、淮南小山、東方朔、嚴忌、五褒等人的作品收集起來,然后加上了自己的《九嘆》,將其編成十六卷,并題名“楚辭”。
這是楚辭的第一次結(jié)集,也是屈原的“騷體”和“擬騷”作品真正以“楚辭”的總名出現(xiàn)。
自此,專門針對《楚辭》的歷代箋釋、評論也就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了,并且越來越多。首先就是西漢淮南王劉安為《離騷》寫傳,接著是東漢時期王逸作的《楚辭章句》,這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一本楚辭注本。
王逸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曾參與編修《東觀漢紀》,又做《漢詩》一百二十三篇,但都沒有流傳下來,流傳下來的只有《楚辭章句》。
王逸的《楚辭章句》是《楚辭》最早的完整注本,而且由于他出生在楚地,對于《楚辭》中的方言土語比較熟悉,所以頗受后世學者的重視。以至于到了唐代,一些研究《楚辭》的學者基本都以王逸的《楚辭章句》中的篇目為核心,但可惜這些也都失傳了。
除了王逸的注本流傳較廣外,宋代還流傳了兩個重要的注本:洪興祖的《楚辭補注》和朱熹的《楚辭集注》。
洪興祖,字慶善,丹陽(今屬江蘇)人,宋徽宗時曾歷任秘書省正字、太常博士等職,后來因為忤秦檜而遇害?!冻o補注》共有十七卷,該書敢于破除舊說、自立新說,又能旁征博引,且所錄楚辭異文最多,所以也引起了很大的關(guān)注。
朱熹,字元晦,今江西婺源人。他曾是宋代大儒,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淵博的學者之一?!冻o集注》共有八卷,是以王逸的《楚辭章句》為底本的。不過,他對原《楚辭》篇目的選編不是很滿意,曾認為選錄的《七諫》《九懷》《九嘆》《九思》是無病呻吟,并將其刪去,又將賈誼的《吊屈原賦》和《鵬鳥賦》收了進去。朱熹曾將《楚辭》分成了兩部分:屈原作品和非屈原作品。將屈原的作品命名為《離騷》,將非屈原作品命名為《續(xù)離騷》,并附上了釋文。同時,他在《楚辭集注》中特別闡明,注釋楚辭不是唯一的目的,他還希望屈原精神對當時的政治斗爭能起到積極作用。聲明后還附上了《楚辭辯證》兩卷和《楚辭后語》六卷。由于《楚辭集注》不同于《楚辭章句》和《楚辭補注》,所以也奠定了它在楚辭學史上的地位。
之后,楚辭的研究著作越來越多,比如明朝汪瑗的《楚辭集解》八卷(《附蒙引》二卷、《考異》一卷);明朝王夫之的《楚辭通釋》十四卷;清朝戴震的《屈原賦注》七卷(附《屈賦通釋》二卷、《屈賦音義》三卷);清朝蔣驥的《山帶閣注楚辭》(附《楚辭余論》二卷、《楚辭說韻》一卷);清朝胡文英的《屈騷指掌》四卷;以及近代馬其昶的《屈賦微》二卷,等等。到了現(xiàn)代,楚辭研究的著作更是不勝枚舉。
六
楚辭憑借其深厚的內(nèi)涵、獨特的文體,引起了歷代文人的高度重視,以至于出現(xiàn)了眾多的注本和文本,本書以宋代洪興祖的《楚辭補注》作為底本,通過題解、注釋、譯文三部分來對《楚辭》中的每篇文章進行詮釋。
題解是為了讓讀者清楚地了解此文的寫作背景、語言特點和篇章概要;注釋主要針對難以理解的字詞一一進行標注,盡量運用簡潔的語句,盡可能地讓讀者參透詩文,準確理解詩文意思;譯文則盡量保持詩歌的原生態(tài),以便讀者能更清晰地理解詩作的本意。
同時,本書無論在正文或者注釋、譯文里,均采用了簡化字。對于如今不常見的生僻字,有些也用了相應的簡化字,但是為了保持原文原貌,盡量不多做改動。
在做題解和注釋的時候,本書參考引用了眾多歷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此說明,并表示感謝。
本書旨在傳承經(jīng)典和弘揚經(jīng)典文化,引領民眾在讀《楚辭》中,了解戰(zhàn)國時期的文化和歷史,激發(fā)民眾的學習熱情。
亦文
2013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