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
晴朗李寒
我曾在一本書中,看到
世界上最美的日出,
而在另一冊書里,嗅到了
鮮花怒放時芬芳的氣息。我也曾
在懵懂無知的歲月,從一本書里
知道了世間最浪漫的愛情。
我曾沿著一本本書,走了很遠,很遠,
在文字的叢林中迷路,
也曾在文字卷起的巨浪中,被嗆了
一肚子咸澀的苦水。
在寒夜,我從書里讀到火,
而炎熱的夏日,我在書里找到了
最沁人心脾的陰涼。
有時,一天天我把自己關進一本書里,
閉合的紙頁,將我與世界隔絕,
我在其中安眠,冥想,
做著不為人知的夢。
多年后,當我厭倦了人世,我希望
讓一本書接納我的骨灰。
我希望最后的歸宿——那只小小的木匣,
也有書的形狀。
(選自《揚子江詩刊》2014年第3期)
導讀
接觸晴朗李寒的詩,立刻就會感到暖暖的生活滋味流過來,他的詩絕不是硬做出來的,而是最自然的流出,緩緩地,不疾不徐,不藏心機,泉水一樣清澈著你,并觸及你內心潛藏最深的柔軟或疼痛。這首《書》,不僅完美地表達了他理想狀態(tài)的心跡,更為他難以名狀的生活找到物化的寄托,在心靈與書的水乳交融中突破生存的苦悶。書成為詩人生命的陪伴,成為詩人對抗不完美現實的坦途,書讓詩人與美好相隨,與心靈相守,他在書中“看到/世界上最美的日出”,他與書彼此進入,融為一體,“在其中安眠,冥想,/做著不為人知的夢”。與其說他以書為生,不如說他以書為命,書仿佛就是他的靈魂所在,他至死都要與書成為一體:“讓一本書接納我的骨灰。/我希望最后的歸宿——那只小小的木匣,/也有書的形狀?!敝链?,書進入了詩人生命中至高的境界,成為詩人生命的終極方式,這種完全的交付除了體現詩人高貴的精神流向外也讓我們處于一種前所未有的神圣感的照耀之中。(宮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