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 從首都到山村

長歌行(法律人生) 作者:武樹臣


20 從首都到山村

初冬雪后的一天,即1968年12月20日,一列火車滿載著北京海淀區(qū)數(shù)所中學的1000余名中學生,從永定門火車站出發(fā),駛往山西運城。山西夏縣的負責同志與我們同行。

次日中午,火車到達水頭站。車站的月臺上堆滿了行李。各生產大隊派馬車候在車站邊上,待行李裝車后,運往各生產大隊。學生們則乘坐大卡車趕往各村。

有15名知青分到史家大隊。大隊領導把我們引到廚房。灶房已經蒸好了饅頭——山西人稱作“饃”,還有小米粥,咸菜。吃完飯后,男女生各往一間農舍??簧箱佒溄?,然后鋪上褥子,放上被子。在煤油燈的昏暗光線下,我們酣然入睡。

農村與城市的差別,集中表現(xiàn)在晚上。在沒有月光星光的夜間,四處一片漆黑,而且周圍又沒有什么聲響。

image

《送君行》,送劉云赴東北農場。作者手書

第二天一早,吃過早飯,我們就出工了。我們15個知青到第一生產隊勞動,整理農田,運送肥料。然后每天輪流到其他生產隊出工。

第三天,大隊就組織知青聽憶苦思甜報告。作報告的是大隊書記。書記首先介紹大隊的情況,有多少生產隊,每隊多少戶人家。各隊有多少黨員、團員。還介紹各隊都種什么莊稼,產量如何。鼓勵我們用學的知識為建設農村做貢獻。接著,他說,你們年輕人要知足,要感謝黨和國家。國家給你買定每年528斤口糧,這個標準很高呀。我們普通社員誰敢想象每人每年有528斤糧食!為什么?因為我們都挨過餓,吃不飽飯。糧食不夠吃,就上山挖野菜。野菜吃完了,就吃樹葉子,吃樹皮。大家餓的連活都干不動。

散會以后,我們又進行討論。大家悄悄議論,書記講的是什么時候的事?沒聽出來,有人說,書記不是說,家里連鍋都砸了,那不明明是指“大躍進”、“食堂化”時候的事?有人仍然不解,“憶苦思甜”應當憶舊社會的苦,怎么憶三年自然災害的苦呢?關于這個問題,大家始終沒有得出最后的結論。反正過去是苦的,現(xiàn)在是甜的,大家要珍惜就是了。

到了第四天,也就是12月24日,那天傍晚,聽說毛主席發(fā)出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我們15位知青都非常激動。有人建議,我們去公社向領導報喜吧!于是,我們先去找大隊團支書,然后在他安排下,寫了喜報,熬了漿糊,帶著鑼鼓,冒著細雨,沿著小路一路下山。

到公社大樓時,已經是晚上9點鐘了。敲開大門,才知道公社的領導都回家了,只有一位干事接待我們。我們貼好喜報,喊了一陣口號,心滿意足地離開了。當時還引起來一些看熱鬧的老鄉(xiāng)。公社大樓在鎮(zhèn)子上,有路燈,明亮亮的。走了不多久,開始上山了,四處一片漆黑。當時我心里想,村里要是通了電就好了。

過了不久,由于管理不便,特別是由六個生產隊出煤、出柴、出糧,15個知青集中輪流到各生產隊勞動,很麻煩,經過討論,就把15個知青分散到六個生產隊,由各生產隊負責管理。一隊是于凡、趙秀娟、甘奉蜀;二隊是鄭午、李偉、易芃;三隊是張啟平、張啟純;四隊是王立中、王保祥;五隊是倪鵬年、丁雪葦、趙麗秀;六隊是李鐵成和我。我們分了一只水桶,一個裝糧食的甕,鍋碗瓢勺。真正的插隊生活就此開始了。

按照國家的政策,知識青年到農村,農村要保證每年528斤(帶皮)糧食定量,但是必須通過參加勞動掙工分按糧價去買。如果知青不參加勞動,或勞動不多的話,年底分紅就要自己掏錢買糧食。除了糧食,生產隊平時還要分其他一些農副產品,比如水果等,這些也需要折成工分。但由于工分低,一年下來,是分不到多少錢的。能夠不自己掏錢就不錯了。有些在平原地區(qū)的農村,工分值有的達到八九毛錢,那就相當富裕了??梢哉f,知青一分到各村,就出現(xiàn)了同工不同酬。但當?shù)剞r民早已認可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