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其人其文,公認不好懂。這不好懂,大約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其一在字的層面,本文所指不是那些生僻之字而是于文字的態(tài)度,寫作時文字的使用方法。魯迅深諳舊學,又從太炎先生學過小學,每個漢字是獨特的形音義綜合體,魯迅如古人,是惜墨如金的。漢詩從四言至五言用了近千年,再到七言又用了五百年,魯迅的一字不茍,與今日讀者的閱讀習慣相去甚遠。其二是文本層面,不僅指《野草》的象征性、《故事新編》的寓言性,雜感的深文周納曲折隱晦,實在有諸多不得已處。魯迅一生身處當權(quán)者于言論的壓制中,變幻筆名,使用文本手段,與書報檢查制度周旋,非精通修辭中的隱微術(shù)者經(jīng)過艱苦細致的搜求,恐難察其微言之中的大義。其三是形而上意義上的不好懂。魯迅受莊、屈影響深,兼具尼采氣質(zhì),慣于從日常的無事之中,看到人生的極端情境,醉心于終極價值,接近魯迅其人,是這三重困難中的最后一層,它須以直面前兩重困難為前提,先懂得魯迅的用字和謀篇,才可以了解其為人,懂得魯迅其人故明白其文。欲免受時代的壓迫者,不得不求助于魯迅,他是距離我們最近的偉大自由的靈魂。
如今像魯迅那樣思考的人沒有,如今他那樣的人使我懷想。其深沉偉岸的人格,慷慨溫厚的熱忱,純良真摯的情感,特別是他絲毫不拜勢、不偽飾的風骨,使其片言只語亦彪炳獨樹。一棵樹懂得那促使它生長的陽光、空氣和水,滋養(yǎng)與培植它的泥土;也懂得那摧折它的風暴。章太炎說,魏晉文章,如飄風涌泉,任意卷舒,不加雕飾,魯迅深得魏晉神韻,他的文字是從他那靈府中流出來的。所選篇目是個人閱讀魯迅中有心得者,也是過去的文章較少議論涉及之處。
一、復仇的人
辛亥革命的那年,魯迅三十歲。歸國三年,共和取代專制,漢人驅(qū)逐滿人,前者徒具虛名,后者貨真價實。袁世凱死后,諸軍閥皆漢人,滿族的權(quán)貴真的是掃地出門了,但魯迅似乎很不滿足:“最初的革命是排滿,容易做到的,其次的改革是要國民改革自己的壞根性,于是就不肯了。所以此后最要緊的是改革國民性,否則,無論是專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雖換,貨色照舊,全不行的。但說到這類的改革,便是真叫做‘無從措手’?!?sup>
魯迅的祖父是前清翰林,在魯迅十三歲那年因科場舞弊案入獄,家道衰落,父親身歿。少年長子魯迅,出入于當鋪和藥鋪,勢利的冷眼,如芒刺背,人心不古,自古已然,但領(lǐng)受這份世態(tài)炎涼的方式卻大不相同。魯迅閱世既深,每不為世故所昧,又不愿和光同塵,更不屑同流合污,便不得不與深于世故者為敵。
魯迅的老師章太炎在《復仇是非論》中說:“人茍純以復仇為心,其潔白終遠勝于謀利?!苯K其一生,魯迅是位復仇者。向黑暗的舊道德,向虛偽的舊世界,抨擊正人君子的偽飾和做戲,揭露高等文化被仁義掩蓋著的吃人本質(zhì)。文學是他唯一的復仇工具。
魯迅復仇題材的作品,雜文而外,《野草》中有兩篇,題為《復仇》和《復仇》(其二),《彷徨》之《孤獨者》,《故事新編》之《鑄劍》,此四文是《魯迅全集》最精彩的文字之一部分,特別是當把它們合為一體閱讀的時候。
廣漠的曠野之上(使人想起莊子的無何有之鄉(xiāng)),手執(zhí)利刃全身赤裸相對而立的一對男女,似乎要擁抱,似乎要殺戮,但終于既不擁抱亦不殺戮,那樣對立著,他們彼此的復仇,似乎暫時消解了,轉(zhuǎn)而一致回看那周圍興奮的看客,為了回復窺視者于他人流血的渴望,使其看的愿望落空,于是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這是令人費解而奇特的一幕。
愛與恨,情與仇,這截然對立的情感,是可以——似乎即將——實現(xiàn)于擁抱與殺戮之中,在文章的開頭,圍觀者的目光對作家內(nèi)心的影響,忽然改變了這一切。
我們認為是事件的格局本身。本來男女主人公既已出場,封閉的舞臺上演繹他們自己的故事,這已然設(shè)定,與觀眾并不相干?,F(xiàn)在演員似乎造反,突然停下動作,四目灼灼地盯著看他們的觀眾,觀眾——變成了“看客”,且被置于演員和劇作家的仇恨、輕蔑之中,舞臺延至觀眾席,事實上,它不再有任何界限。怎樣定義這樣的一出戲呢?它不是戲劇革命,而是劇場的解體。幸好這只是一段文字——“大半是廢弛的地獄邊沿的慘白色小花”?
文字與讀者之間的關(guān)系——閱讀行為——看,這看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種,消遣解悶,搜奇獵艷(顏如玉)是看;按圖索驥,亦步亦趨(黃金屋)是看;正襟危坐,三省吾身亦是看;洞幽燭微,辯難釋疑還是看。這看的方式,歸根結(jié)底由作品決定,即由作者創(chuàng)造出來的。落筆為文之初,已然包含了于讀者的選擇,于不配閱者的拒絕。同時一個復雜的文本,也許會有不止一個層面,在容易了解和領(lǐng)會的表層下,往往深藏著一個不易探詢的秘密文本,這是為少數(shù)挑選出來的讀者而設(shè)定的。尼采和莊子是寫作秘密文本的高手,深受尼采和莊子影響的魯迅亦是如此。魯迅的難懂或者難于索解,或許根源在這里。
但是,魯迅又有他十分好懂的一面,那是于同類而言,同氣相求,同聲相應(yīng),相視而笑,莫逆于心,又何須多言?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溫熱,將我驚醒了?!闭埜乙黄鹑紵桑芭c其凍滅,不如燒完”。
這一句話,可以看作理解《野草》的指針,理解魯迅所有文字的指針。
魯迅于冷眼旁觀的深惡痛絕,緣于他在自己的文字里的一腔熱誠。后來《野草》英譯本序中他說:“因為憎惡社會上旁觀者之多,作《復仇》第一篇?!?sup>
魯迅是一位內(nèi)心沖突劇烈的人,他生命中不可調(diào)和的因素,身上的雙重性,或曰其內(nèi)在沖突,在他自己的文章中有種種揭示:莊周式的隨便/韓非式的峻急,墨翟式兼愛/楊朱式為我,個人主義/人道主義,通脫/清峻,名士清談的飄逸/老吏斷獄的深刻,等等。這些成對出現(xiàn)的概念,不過是琢磨魯迅的一些線索,不能脫離開具體的語境。于魯迅本人而言,他的感受恐怕不僅僅是彼此的消長起伏。
以本人看來,魯迅內(nèi)在沖突的意象,在《野草·復仇》中得到了極佳的展示:
這樣,所以,有他們倆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對立于廣漠的曠野之上。
他們倆將要擁抱,將要殺戮……
然而他們倆對立著,在廣漠的曠野之上,裸著全身,捏著利刃,然而也不擁抱,也不殺戮,而且也不見有擁抱或殺戮之意。
于是只剩下廣漠的曠野,而他們倆在其間裸著全身,捏著利刃,干枯地立著;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鑒這路人們的干枯,無血的大戮,而永遠沉浸于生命的飛揚的極致的大歡喜中。
對偶式的思維,是漢字五千年造就的修辭習慣,魯迅頗為自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以階級論釋之,當然說得嚴重了,此聯(lián)更類似阮籍的青白二眼。魯迅在演講中曾說:“青眼我會裝,白眼我卻裝不好?!?/p>
他自編文集的名稱,大多兩兩相對:吶喊/彷徨,熱風/野草,二心集/三閑集,而已集/華蓋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朝花夕拾/故事新編,晚年在編訂《魯迅三十年集》的時候,以“人海雜言”“荊天叢草”“說林偶得”三語概括其全部著作,也取其對偶,既嚴峻又適意,不可模仿,模仿的人也做不像的。
《復仇》以超出字句之上的篇幅,展示出精神上的對立意象,乃是古老對偶修辭的現(xiàn)代擴張。與榮格理論中男女同體雙重人格的主張暗合,甚至可以聯(lián)系到《周易》,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后包羅萬象,回到它的原發(fā)點,一個陰爻一個陽爻“對立”而已。
同一天所寫《復仇》(其二),是對《圣經(jīng)·新約》中耶穌受難故事的重述,重點卻轉(zhuǎn)移在基督上十字架事件的圍觀上:“路人都辱罵他,祭司長和文士也戲弄他,和他同釘?shù)膬蓚€強盜也譏誚他?!薄八拿娑际菙骋?,可悲憫的,可咒詛的”,魯迅筆下耶穌的仇敵,似乎既不是判刑者,也不是施刑者,倒是旁觀者,或說是他們?nèi)w。在一和多,寡與眾,先覺者與群氓之間,沒有和解的馀地。這一看法也許有尼采的影響,在尼采眼中,保羅及后來的基督徒,皆是對耶穌的背叛。今天閱讀魯迅,在其揭發(fā)民族根性的地方,我們往往看到人類之根性,稱其為什么或許并不重要,魯迅的觀察顯然是準確的。對于改進這根性,他的確抱有希望,這令我們這些因認識到他所嚴厲批判的許多民族根性其實是人類根性而感到釋懷的人非常慚愧。
“他在手足的痛楚中,玩味著可憫的人們的釘殺神之子的悲哀和可咒詛的人們要釘殺神之子,而神之子就要被釘殺了的歡喜。突然間,碎骨的大痛楚透到心髓了,他即沉酣于大歡喜和大悲憫中?!?sup>由玩味而沉酣,復仇者被身體的感受或說肉體的遭遇引導著,走向遍地的黑暗?!八共坎▌恿?,悲憫和咒詛的痛楚的波”,在發(fā)出“我的上帝,你為甚么離棄我?”這最后的遺言之前,“神之子”(即“人之子”)悲憫著,咒詛著,仿佛默誦“我也一個不寬恕”。
為什么是“腹部波動”?中國人認為丹田乃肉身結(jié)穴之處,基督教世界喜歡講“道成肉身”,其實重點仍在“道”上,于肉身始終是忽視的。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不過是擔當苦難和拯救的人格——象征而已。中國的先秦道家思想,在兩漢演變?yōu)榈澜?,從魏晉六朝的“外丹”,到唐宋之后的“內(nèi)丹”,皆從肉身出發(fā)尋求“道”的蹤跡,連最后的得道飛升,也指向肉身的感受體驗與完成。
魯迅是主張拿來主義的,怎么拿呢?連基督帶十字架甚至圍觀群眾一起拿來,還是“道成肉身”那四字?看來重點移在了“肉身”之上了。魯迅筆下,耶穌死難之前已然得道——“沉酣于大歡喜和大悲憫中”,但這是狄俄尼索斯的道,不是基督的道。本文簡直要稱他是一位不喝酒的酒神了。尼采傾盡一生之力著述,只為以狄俄尼索斯取代耶穌,為基督文明尋覓千年迷宮的出口,魯迅到底身在迷宮之外,輕輕一筆,便將十字架上的“道成肉身”改寫了,不知尼采讀到這里會想些什么呢?人子不醉,如何能擺脫那四面的敵意而沉酣?醉而死——醉于生而夢于死,真的是人類的得救之正途嗎?看來中國這百年以來,至今唯有魯迅與尼采神交吧。
中國人又拿那傳承數(shù)千年的“單要由我喝盡了一切空間時間的酒的思想”怎么辦呢?
二、黑色的人
魯迅是喜歡黑色的,其作品中的正面人物多具黑色的特質(zhì)。過客、魏連殳、黑色人宴之敖者,還有大禹和墨子。中國戲曲的臉譜中,“黑表威猛,更是極平常的事,整年在戰(zhàn)場上驅(qū)馳,臉孔怎會不黑,擦著雪花膏的公子,是一定不肯自己出面去戰(zhàn)斗的”。
短篇小說《孤獨者》的主人公魏連殳,《鑄劍》的主人公宴之敖者,具有精神氣質(zhì)上的一致性。魏連殳的相貌,有人說與魯迅本人酷肖,連他的主張“孩子總是好的”亦與魯迅相同。
小說四次提及魏連殳黑的外貌。第一次,是他在給死去的祖母穿衣服,“原來他是一個短小瘦削的人,長方臉,蓬松的頭發(fā)和濃黑的須眉占了一臉的小半,只見兩眼在黑氣里發(fā)光”。
第二次是鄰家孩子生病,“聽說有一回,三良發(fā)了紅斑痧,竟急得他臉上的黑氣愈見其黑了”;第三次是敘述拜訪魏連殳,“也許是傍晚之故罷,看去仿佛比先前黑,神情卻還是那樣”。第四次也是末一次,他人已然躺進了棺材,“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臉旁,是一頂金邊的軍帽”。
宴之敖者在小說里一直被稱作“黑色人”,他的名字由自己向國王介紹出來,且只出現(xiàn)過這一次。其他場合凡提及他,敘述者一概稱“黑色人”,難怪要被不夠仔細的讀者誤認為他沒有名字了。他的出場是這樣:“前面的人圈子動搖了,擠進一個黑色的人來,黑須黑眼睛,瘦得如鐵。”第二次卻只寫他的眼,“后面遠處有銀白的條紋,是月亮已從那邊出現(xiàn);前面卻僅有兩點磷火一般的那黑色人的眼光”。第三次是帶著眉間尺的頭去見王的時候,于他的外貌寫得略詳細一些:“待到近來時,那人的衣服卻是青的,鬢、須、頭發(fā)都黑;瘦得顴骨、眼圈骨、眉棱骨都高高第突出來?!钡谒拇卧诒硌葜校疤炕鹨舱?,映著那黑色人變成紅黑,如鐵的燒到微紅”。他自我介紹是“生長汶汶鄉(xiāng),少無職業(yè),晚遇名師,教臣把戲,是一個孩子的頭”。
他的出現(xiàn)我們即刻可以認出,魏連殳、宴之敖者與魯迅,他們屬于精神上的同族。宴之敖者的自白也仿佛來自魯迅的雜文:“你還不知道么,我怎么地善于報仇。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靈上是有那么多的,人我所加是傷,我已經(jīng)憎惡了我自己!”魯迅一生用過百馀筆名,但以自己的筆名命名小說主人公,宴之敖者是唯一的一次。此四字的意思乃是“被日本女人從家中放逐之人”,《鑄劍》寫于一九二七年三月,那時魯迅不僅離開了八道灣,亦且離開了北京。
魏連殳是“一個異類”,與他自己身邊的任何人都不同,與處身的那個社會亦格格不入,被目為“吃洋教”的“新黨”,他一出場就被宿命般的敗亡籠罩著。在安葬祖母一事上他的妥協(xié),恰寫出了他的為人與周圍那些人之間的迥異:“我雖然沒有分得她的血液,卻也許會繼承他的運命。然而這也沒什么要緊,我早已豫先一起哭過了?!笨拮婺傅臅r候,把自己也哭過了,這非同小可。
“你實在親手造了獨頭繭,將自己裹在里面了?!彼z毫沒有與他人溝通的愿望,仿佛真的是“一個異類”。表達感情連語言都不用,“像一匹受傷的狼,當深夜在曠野中嗥叫,慘傷里夾雜著憤怒和悲哀”。
魏連殳在生計日窘下的投靠軍閥,并不意味著走出了“獨頭繭”,“這里有新的賓客,新的饋贈,新的頌揚,新的鉆營,新的磕頭和打拱,新的打牌和猜拳,新的冷眼和惡心,新的失眠和吐血”,新的生計,并不能成為新的生機。異類之異于常人者,正在于此。
接下來似乎只剩下離奇的速死了,是他的仿佛受到詛咒的結(jié)局:“我已經(jīng)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边@不就是自蹈死地嗎?他是在自己的身上復仇,死亡是他召來的,這是他的第二次妥協(xié),上次為安葬祖母,這一次卻是為了達到自己的歿沒。
一九二五年窮途上的文人們,有各種大小和派系的軍閥可供依附,軍閥們亦每每招募文人入幕。吳稚暉的投靠蔣介石是其顯著者,連魯迅本人也曾有過去做個“營混子”的考慮,那原因在魯迅個人倒并非沒有別的出路,而是想遠離大學和文壇上的“紳士們”罷了。
對于這樣一個酷似自己的人物,魯迅下筆毫不留情,不僅讓他在棺材里穿了件“土黃色軍褲”,配以“金閃閃的肩章”,而且“腰邊放一柄紙糊的指揮刀,骨瘦如柴的灰黑的臉旁,是一頂金邊的軍帽”。讀至此一節(jié),我們不禁想到魯迅先生自己十年之后的死。
雖然他在遺囑中明確說了“趕快收斂,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紀念的事情”的話,但魯迅的喪事卻由不得自己做主了。停靈四天,瞻仰遺容者絡(luò)繹不絕,僅留下簽名者就有九千四百七十人,一百五十六個團體,多數(shù)是工人組織、學生組織,出殯時執(zhí)紼者六千馀人,送葬者數(shù)萬人。顯然是有人在經(jīng)營這樣的事。由于警察的干預,未能照預定路線行進,沿途散發(fā)傳單,高呼口號,高唱《義勇軍進行曲》,與其說演變成了一場游行示威,不如說組織者的本意就在游行和示威。公開發(fā)表的十三人治喪委員會里,據(jù)說還應(yīng)加上毛澤東的名字,但當時的報紙在發(fā)表訃告時均不敢登載。具體的組織工作是一個包括張春橋在內(nèi)的三十一人組成的“治喪辦事處”。
魯迅一向是主張和贊成新陳代謝的:“老的讓開道,催促著,獎勵著,讓他們走去。路上有深淵,便用那個死填平了,讓他們走去?!?sup>這是魯迅對自己的態(tài)度,這是什么樣的精神?魯迅不好名,這也是他的名真正留存后人心底的原因。
魯迅為毀滅舊時代而搏斗了一生,他生前沒有遠離政治,死后被政治所擺布也在意料之中。群眾的政治,也許從來不等于政黨的政治,在魯迅的死亡事件中被動員起來的群眾,真的能讓墳場開滿薔薇嗎?魯迅死后近八十年了,后來發(fā)生的歷史悲喜劇和荒誕劇以及那些小劇場小文章上演的模仿者的劇情,讓我們在回望時覺得對不住魯迅所憧憬的那個新中國,舊中國的至今不舊,越發(fā)顯出魯迅的空死一場。
“粗人扛起棺蓋來,我走近去最后看一看永別的連殳。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靜地躺著,合了眼,閉著嘴,口角間仿佛含著冰冷的微笑,冷笑著這可笑的死尸。”這些話無論從生者還是死者的角度看,都不能得到圓滿的解釋。那仿佛之間的“冷笑”,分明是死者散布的,卻能夠返回死者自身,莫非人死后還可以自嘲,若是以全知全能角度這樣敘述,或者還說得過去,偏偏是一個具體受限制的觀者,他的這一看,竟然看出了他人無論如何也看不出來的東西。
一九二三年魯迅翻譯的《現(xiàn)代日本小說集》收錄六位作家十一篇作品,其中菊遲寬《復仇的話》一篇與《鑄劍》有些關(guān)系,復仇者與仇人事實上在故事的結(jié)局中和解了,《鑄劍》卻是合一了。這是中國歷史的神秘復雜糾結(jié)之處。
《鑄劍》的故事情節(jié)奇特,在滾沸的金鼎中三只頭顱的撕咬,以及最后彼此莫辨的結(jié)局,讀罷驚悚而長嘆,寢食俱廢。更為奇特的是,它并非出自魯迅的想象和虛構(gòu),而是出于相傳為曹丕所著《列異傳》的記載,已有一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了。
司馬遷對于“趨人之急,甚己之私”的俠客,贊美有加?!妒酚浻蝹b列傳》云:“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史記》《漢書》之后,游俠列傳在正史中斷絕。其事跡身影多潛入野史或筆記小說中,經(jīng)過魯迅的搜求輯佚,先以資料現(xiàn)身于《古小說鉤沉》,不足以暢其意,又在《鑄劍》中給以弘揚。明末王思任有“會稽乃報仇雪恥之鄉(xiāng),非藏垢納污之地”之言,越人的善于復仇,以勾踐最為有名。魯迅終身喜讀鄉(xiāng)賢的著作,從地方文化傳統(tǒng)中得養(yǎng)性情,復仇主題在《鑄劍》中成為絕唱,后有以現(xiàn)代“國殤”譽之者。
《鑄劍》一文于身體的處理很不尋常,身首異處是古代常見的一種對暴力死亡事件的描述,眉間尺的父親被國王處死后,“身首分埋在前門和后苑”了??愁^在冷兵器時代是習見的處死方式,因面容的可辨識,屠戮目標后以頭顱為證,但這小說中的人頭,卻在鼎中唯剩下頭骨,國王、眉間尺和俠客,三只頭再也分不出了。復仇的前提是,你得認清自己的仇敵,那么報了仇之后呢,故事可以結(jié)束了?與仇敵同歸于盡,是復仇的一種實現(xiàn),但這一故事卻是報仇者似乎有意要與仇人打成一片,達到難分彼此的目的。
眉間尺的身體,宴之敖者的身體,在復仇行為中,似乎皆為多馀之物,這也是奇特的。那孩子把復仇的劍和自己的頭交給宴之敖者,他的身體便被作者交給了饑餓的狼:“第一口撕盡了眉間尺的青衣,第二口便身體全不見了,血痕也頃刻舔盡,只微微聽得咀嚼骨頭的聲音。”
后來宴之敖者帶著眉間尺的頭在金鼎中表演,目的在吸引觀看者伸出自己的頭,時機降臨,他先將王者之頭揮斬入鼎,繼而卻是他自己的頭,這太出人意料了,而他身體的下落,則沒有交代。直至下葬之時,才重又提起了身體——那是王的身體,“只能將三個頭骨都和王的身體放在金棺里落葬”。
這一體三頭的意象過于突??刹溃降滓馕吨裁茨??
鑄劍用的鐵,既是王妃所產(chǎn),那么至少名義上這對雌雄劍,乃是王的兒子,即它以王子身體鑄就。這不吉利的神鋒,先殺了鍛造他的父親,又害了他名分或血緣上的父親,犯下了雙重弒父的罪孽,并吞噬了兩個無辜年輕的性命——眉間尺和宴之敖者。而此兩人卻是為了偉大的復仇事業(yè)飲劍而亡的,或說自愿將生命投入到了那劍刃之上,與雙劍合為一體了。這個故事,可以稱為中國版的“王子復仇記”。
從小說的結(jié)局來看,復仇者無法成為王權(quán)的終結(jié)者,只要看看那些大臣后妃,還有圍觀的百姓,一定會找出一個王位繼承者,好讓他們的好日月繼續(xù)下去的。
三、從《過客》到《起死》
如果說《野草》是魯迅的《離騷》,那么《故事新編》相當于魯迅的《史記》。我們來體會《野草》中的《過客》和《故事新編》中的《起死》。
這是魯迅相隔十年以對話體寫就的兩部短劇。本文深信魯迅寫作《起死》的時候,有意識要與《過客》湊成一對兒,兩個文本之間內(nèi)容細節(jié)上諸多關(guān)聯(lián),可以提供內(nèi)證。拋開出場人物之間身份上的差異,延引兩劇情的事物,同樣是一碗水和一片布。
過客所以停下腳步,走向老翁和女孩的住所,是因他口渴,想要討一碗水喝,“這地方又沒有一個池塘,一個水洼”。既然喝完了水,該上路了,女孩卻主動以片布相贈,使劇情略微復雜起來,推拒了一番之后,到底帶著那并無實際用途的一片布上路去了。告別得十分友好,彼此以平安相祝,情意綿綿。雖然前面路途兇險——長滿野百合、野薔薇的墳場。過客并非被放逐者,他與現(xiàn)實的關(guān)系在拒絕的基調(diào)之外還是有些馀裕的。
《起死》中道士化的莊子一上場也口渴,他似乎比過客有運氣,旁邊正好有水溜,“撥開浮萍,用手掬起水來,喝了十幾口”??诳薯樌鉀Q,自然該繼續(xù)上路,但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地上的一個骷髏,于是說了一番猜測其身份與死因的話,意猶未盡,用司命的話說,“喝夠了水,不安分起來”,執(zhí)意要替那骷髏做起死回生的事情。于是平地里“跳起一個漢子來”,“全身赤條條一絲不掛”,叫作楊大的,五百年前商紂王時代之人,他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行囊全無,衣服也被人剝光,自然無視莊子的考古興趣和騙人的謊言,只想先得到“一片布”遮羞,不幸莊子沒有多馀的布可以施舍,他正要去見楚王(原文只說去楚國,見楚王是魯迅所加,與莊子本事不合,影射后來的道教人物,總是設(shè)法運動皇帝求取富貴)。“干自家的運動”,所以“不穿袍子,不行,脫了小衫,光穿一件袍子,也不行”,漢子當然不依,定要跟莊子要自己的衣裳、包裹行囊,不惜使用蠻力。情急之下,莊子吹響警笛,召來了巡士。巡士認出了莊子,其上司局長大人讀過《齊物論》,十分佩服,這讓莊子得以脫身,騎馬走了。漢子的“一片布”仍無著落,只好揪住巡士不放手,無奈的巡士在落幕前吹響了警笛。
《過客》中的“一片布”,象征著情意,寄托著女孩的愛與惜,“這太多的好意,我沒法感激”,“姑娘,你這片布太好,可是太小一點了,還了你吧”。
對于布的理解,是可輕可重的,如翁所言:“你帶去罷。要是太重了,可以隨時拋在墳地里面的?!薄鞍?,那不行的?!薄澳敲?,你掛在野百合野薔薇上就是了?!?/p>
女孩拍手了。那孩子氣的滿足,他怎么忍心剝奪,怎么能不帶走——接受?
布到了《起死》當中,成了你爭我奪的生存資源,甲欲得則乙必失,失布小民固然難纏,持萬物本非我有論如莊子者,在布的問題上亦當仁不讓。袍子,小衫,一樣也不能放棄。難怪被司命嘲笑為“能說不能行,是人而非神”。莊子的急于走脫,還有某種害怕的意思,害怕真相,太害怕真實的東西,且漢子蠻干起來,善于算計的人豈不吃了眼前虧。手里有警棍的巡士卻不怕任何人:“再麻煩,看我?guī)愕骄掷锶?!”“沒有衣服就不能探親嗎?”這些話也許嚇得住初進上海襤褸的鄉(xiāng)下人,卻嚇不住赤條條的商紂王時代的楊大。漢子和巡士沖突下去,主動與被動便顛倒過來,“我要你帶我到局里去”,“我不放你走”,說這話的反而是漢子了。巡士落得一個莊子的下場,吹響了求救的警笛。這是漢子的勝利嗎?
哪怕曾經(jīng)是骷髏,只要被賦予血肉之軀,就有權(quán)生存下去,并且正當?shù)匾鬁仫?,進而期待愿景。這天賦人權(quán)不可剝奪,誰無視它誰將被時代拋棄。農(nóng)民要活下去,這是農(nóng)民革命的根本動力。至此,魯迅距離毛澤東的革命理論只一步之遙了。一九三六年,是中國歷史的又一個轉(zhuǎn)折點。日寇的進攻,終結(jié)了國民黨為期十年的統(tǒng)治。抗戰(zhàn)建國成為唯一的出路,而農(nóng)民成為中國起死回生的關(guān)鍵,這是這部作品的預言性和前瞻性吧。一個楊大,已經(jīng)讓警察沒法子了,如果楊家莊的人全部出動,再多的警力恐怕也對付不了。
過客這個先覺者,曾經(jīng)擔負過啟蒙的使命嗎?他完成得了嗎?道士跑掉了,知識分子如何與民眾結(jié)合?這是時代的大難題,抗戰(zhàn)中并沒有解決,而是把問題拖了下來。革命成功之后,這個問題仍然存在,后來的知識分子下放,知識青年下鄉(xiāng),仍沒有解決。今天解決了嗎?農(nóng)民工進城了,知識青年成了所謂公知,事實上把這個問題終于取消了。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有“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是詩意的表達。
中國歷史的現(xiàn)實往往是,在治亂之間循環(huán),水旱之災頻發(fā),饑饉匪患不斷,壯年走四方,老幼轉(zhuǎn)乎溝壑。過客遇到的一老一幼,正是在溝壑之中。他本人值壯年,卻不是謀食者。被某種神秘的力量驅(qū)使著,既不知來路,亦不知去路,卻仍苦苦奔命,雖有猶豫彷徨情緒流露出來,但信念是堅定的,一個不知何故卻被父母之邦放逐之人,魏連殳式的異類。魯迅在《華蓋集·北京通信》中說:“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著我自以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淵,荊棘,狹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負責。”
托爾斯泰說,人生是一件沉重的擔子,過客的來路,事實上是清楚的,老翁說:“那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也許倒是于你們最好的地方。”“還不如回轉(zhuǎn)去”的誘惑始終是存在的。
那是個什么樣的地方呢?“沒一處沒有名目,沒一處沒有地主,沒一處沒有驅(qū)逐和牢籠,沒一處沒有皮面的笑容,沒一處沒有眶外的眼淚?!薄拔以鲪核麄??!?/p>
“你也會遇見心底的眼淚,為你的悲哀?!迸c《起死》相比,《過客》具有很強烈的抒情性,特別是將“一片布”在過客與女孩之間,贈予、接受、拒絕、歸還、再贈予、再歸還。最后得勝的竟然是女孩,“你掛在野百合野薔薇上就是也”。
他本可以留下來,等那女孩子長大后給他做一個妻子,說不定還能帶著她一起走,然而他不,他到底還是獨自上路了。
《過客》寫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二日,魯迅收到許廣平給他的第一封信在同年的三月十一日,相隔不過九日?!哆^客》發(fā)表在三月九日出版的第十七期《語絲》上,甫一落筆,那一片布仿佛在冥冥之中立刻引起一位女學生讀者的注意,許廣平三月十五日給魯迅的第二封信中提到,她已經(jīng)讀了這部作品,對于過客前面的未知的路,許廣平說“‘過客’到了那里,也許并不見所謂墳和花,所見的倒是另一事物——但‘過客’也還是不妨一問,而且也似乎是值得一問的”,這話是于魯迅在第一封回信中所言“倘遇見老實人,也許奪他食物來充饑,但是不問路,因為我料定他并不知道的”一語的回應(yīng)。
勇猛如子路的許廣平,在《野草》還沒有寫完之際,闖進了魯迅的生活。
而這一年的年底所寫的同樣收入《野草》集中的《臘葉》,作者自己說:“是為愛我者的想要保存我而作的?!?sup>
從某種意義上,《故事新編》皆是“起死人于地下”,令其復活,演繹其故事于當下。從《過客》到《起死》,我們分明看到十年間魯迅的作品,已經(jīng)蕩盡了閑情逸致。
作為《故事新編》的壓卷之作,《起死》所召喚的亡魂,并不是魯迅一生受其影響很深的莊子,而是頂著莊子名目的普通道士,出沒于漢唐之后披著道袍裝神弄鬼的術(shù)士。莊子雖然代不絕人,但在歷史上真正有勢力者,每每是能說服人主的道教方術(shù)大師,從金元時期的邱長春,到明朝的張三豐。莊子特別擅長使用寓言,在《莊子》一書中也包含了二百多則寓言,以魯迅對于莊子的熟悉,大可以隨意選取。他最終采納《至樂》中莊子遇到骷髏——與之對話:“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鼻f子說要通過司命“復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骷髏拒絕了莊子的好意或者說多事。理由是“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為人間之勞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