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破天荒

中華典故·第二卷 作者:陳中梅 主編


破天荒

“天荒”,本是指亙古未開化的原始狀態(tài)。過去有人借它來形容出過名人的偏僻落后地區(qū)。后人用“破天荒”指從來未曾有過或第一次出現(xiàn)。

此典出自宋代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四:“唐荊州衣冠藪澤,每歲解送舉人,多不成名,號曰‘天荒解’。劉蛻金人以荊解及第,號為‘破天荒’。”

唐代時,在荊州南部(在今湖北?。┑貐^(qū),雖然文人書生很多,但是他們每次去京城赴考,都沒有考中過。這種情況大約延續(xù)了四、五十年。于是,人們便把荊南地區(qū)稱為“天荒”。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荊南送考的舉人中,有一個名叫劉蛻的人考中了進士,人們都說他是“破天荒”。當時,魏國公崔鉉鎮(zhèn)守荊南,聽到劉蛻考中的消息以后,異常欣喜,贈給他“破天荒”錢七十萬。劉蛻沒有接受。他寫了一封信給崔鉉說:“五十年來,自是人廢;一千里外,豈曰天荒?!?/p>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