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裕時代里的蝜蝂 李惠男
高房價等經(jīng)濟壓力掩蓋了當(dāng)前人們生活的另一面:一定程度上,我們已經(jīng)進入了寬裕時代。
國慶長假,我們把一些東西帶回老家。這其中,有吃不了的糧油——上班族在家開火少,消耗不動;有過時淘汰的衣服——大城市里潮流變化快,總要添點新衣服裝點門面。對于前者,父親說,這些東西我們也吃不動,上次單位發(fā)的一袋面才下了半袋。對于后者,母親說,舊衣服農(nóng)村的親戚也不要,人家寧肯便宜點買新的。
不知不覺,我們進入了一個充滿了吊詭的時代:一部分人仍然吃不飽,一部分人胡吃海塞、無節(jié)制地浪費糧食;很多人漂在大城市,買不起房、供不起車,可他們當(dāng)中的很多人依然驕傲并快樂地做著“吃貨”,留戀各處美食。隨著建筑科技的發(fā)展,人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越來越少,可男男女女的衣服越來越多,衣櫥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家里的餐具、電器越買越多,可開火的次數(shù)卻越來越少;孩子們的玩具越來越多,可童年的色彩并不見得更加豐富……勤儉持家、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它過去得是那么快,以至于電影《1942》中,花枝被賣給別人后,將自己比較好的棉褲換給栓柱這樣的情節(jié)播出時,很多80后、90后不理解,影院中甚至有人發(fā)出哧哧的笑聲。
寬裕,不同于富裕。如果說富裕是一個人在生活各方面都不差錢的話,那么寬裕是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占有過多的資源。某一方面的過多并不能帶來其他方面的改善,甚至還會帶來問題——形成一種“大手大腳”病。富裕時代,需要有一個成規(guī)模的中產(chǎn)階層支撐。
寬裕時代里,社會出現(xiàn)了一種不健康的消費文化。這種寬裕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zhì)產(chǎn)品上,也體現(xiàn)在精神產(chǎn)品上。播放器里下載了幾百首歌曲,它們在你上下班的路上被無聊地播放著,很難說哪首歌讓你有很深的觸動,它們只是讓耳朵不寂寞;電影院一年進了不知多少次,沒有哪部電影改變了你的人生,這里只是社交的一個場景而已;手機里有各種新聞客戶端、閱讀APP、社交平臺,一天當(dāng)中你也有不少時間在“閱讀”,一個個碎片沒留下什么,它們只是讓你在人群中避免尷尬……
從短缺時代走過來的人,愿意什么都留有富裕,他們的概念里,多即是好。沒有經(jīng)歷過短缺時代的人崇尚隨心所欲,喜歡的不節(jié)制、不喜歡的不可惜,他們的概念里,沒了再買、多了就扔。這股潮流一發(fā)不可收拾,從生活蔓延到了生產(chǎn),以至于《人民日報》都要發(fā)文提倡“極簡主義”。文章提出,要深入分析自己,首先了解什么對自己最重要,然后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專注地追求,從而獲得最大幸福;放棄不能帶來效用的物品,控制徒增煩惱的精神活動,簡單生活,從而獲得最大的精神自由;做到欲望極簡、精神極簡、物質(zhì)極簡、信息極簡、表達極簡、工作極簡、生活極簡。
極簡不一定是最好,寬裕不一定意味著浪費。從生物進化角度來講,冗余是優(yōu)勝劣汰、基因競爭的前提;從科技發(fā)展角度來講,失敗是成功之母,而金錢是失敗之母;從人文社科角度來說,天才需要金主,藝術(shù)之花的繁榮需要盛世太平里金錢的澆灌……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寬裕沒有成為資源,反而成了負擔(dān)。柳宗元在《蝜蝂傳》中寫道:“蝜蝂者,善負小蟲也。行遇物,輒持取,卬其首負之。背愈重,雖困劇不止也。其背甚澀,物積因不散,卒躓仆,不能起。人或憐之,為去其負。茍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極其力不已。至墜地死?!绷谠獙懘宋谋臼浅爸S那些貪官污吏的,可是放在今天,比照那些物質(zhì)至上社會中的人們也十分貼切。
當(dāng)前,年輕人中已經(jīng)有很多人不再愿意背上房貸、車貸這樣的重擔(dān),他們明白,青春不只有茍且,還有詩和遠方。但是,很多人卻又落入了其他陷阱,逛逛逛、買買買,換換換、扔扔扔,閱遍世間美景、吃遍天下美食……在我看來,后者何嘗不是另一種枷鎖。對于這些人,我想說一句:過目過耳不如過腦,走腸走腎不如走心。輕裝簡行,寬裕時代里莫做蝜蝂。
《雜文選刊》201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