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詩人名片
張旭(675—750)
字號:字伯高,—字季明
籍貫:吳郡(江蘇蘇州)
作品風格:構(gòu)思巧妙,意蘊深遠
詩人小傳:唐代著名書法家,初仕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張旭為人豁達豪邁,學識淵博,才華橫溢。醉酒后潑墨揮毫,如醉如癡,人稱“張癲”,被杜甫列入“飲中八仙”。唐文宗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他又因詞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合稱“吳中四士”。書跡有《郎官石記》、《草書古詩四帖》等。今《全唐詩》存其詩六首,都是寫自然風景的絕句。
桃花溪①
隱隱飛橋隔野煙②,石磯西畔問漁船③: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④?
【注】
①桃花溪:水名,在今湖南省桃源縣桃園山下。②飛橋:指高橋。③石磯(jī):水邊露出的巖石。④洞:指的是《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那個洞。
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虛構(gòu)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名叫桃花源,他筆下的桃花源“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張旭因此而受啟發(fā),用陶淵明筆下桃花溪的意境,作此詩文。
“隱隱飛橋隔野煙”,起筆就將人們引入了一個奇麗飄渺的環(huán)境中,這句話的意思是,深遠的山谷中,云煙繚繞,透過煙云,隱約看到橫跨山溪之上高架著一座若隱若現(xiàn)的長橋,它恍若在虛空里飛翔。因為有煙云在靜止的橋周圍流動,所以,橋好像也動了起來,好像凌空飛翔,而靜止的橋又使流動的云看上去好像如輕紗圍繞著橋,形成了一種朦朧如仙境的美,兩種事物相映成輝,給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朦朧、幽深而又神秘的景象。其中的一個“隔”字,既表明詩人觀望的位置是在遠處,同時也將這兩種不同處的景物連在了一起,構(gòu)成一個完整奇美的畫面。
接著詩人由遠及近,寫到“石磯西畔問漁船”,詩人站在露出水面的巨大巖石上,向溪里漂動搖蕩的漁船大聲詢問。這里一個“問”字,將詩人自己也寫入了畫中,靜止的景物和活動的人一起構(gòu)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畫面。詩人看著飄滿桃花的溪水,不由得被這里的幽靜和美麗陶醉了,仿佛自己就身處在陶淵明詩中描繪的那個桃花林中,他不由得把漁船上的漁夫當成了武陵人,于是,脫口就問漁人:“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桃花溪每天都從桃花源中流出,那么可知道那個桃花源入口的洞在哪里嗎?一個“問漁船”,表現(xiàn)了詩人對桃花源環(huán)境的向往。可是這個洞在哪里呢,詩人以一個問句結(jié)尾,沒有回答這個問題,漁人不可能知道,詩人也不會知道,這一問,也隱約流露出詩人因無法到達理想環(huán)境而內(nèi)心渺茫惆悵的感情,同時也給人留下了很多遐想的空間,言盡意猶存,讓人回味無窮。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雖然篇幅短小,但詩人字斟句酌,用精練的文字輕松自然地將如詩似畫的景色表現(xiàn)得淋淋盡致,美妙無窮。一個恰到好處的結(jié)語,讓人沉浸在詩人筆下的幽美環(huán)境中浮想聯(lián)翩,意蘊深長。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構(gòu)思非常巧妙,該詩正面寫實景由遠及近,然后用一個問句由實入虛,布局新穎,角度變換靈活。詩人文筆簡練、清麗自然,詩文意境空靈飄渺、情趣深遠。王維也曾以桃花源為題材寫了《桃源行》,讀者可以參讀比較。
后人點評
清人蘅塘退士: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