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
語出宋·王安石《登飛來峰》。詩曰:“飛來山上千尋塔,聞?wù)f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备≡疲汗湃顺S脕肀扔骷樾斑M讒蒙蔽皇帝陷害賢臣。如《古楊柳行》:“讒邪害公正,浮云蔽白日”;李白《登金陵鳳凰臺》:“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等。只,一作“自”。緣:因為。這兩句詩的意思是:不用擔(dān)心浮云會遮住我遠望的視線,這是因為我站在了山峰的最高處。這是一首寫景詩,在景物描寫中,又含有理趣,后兩句富有很深的哲理,因而又是一首哲理詩。詩人把當(dāng)時的保守勢力比作浮云,反古人之意而用之,表示自己胸懷大志,站得高,看得遠,不怕任何阻撓,抒發(fā)了一位改革家的豪情。后人常引用這兩句詩來說明站得高、看得遠;或比喻掌握了正確的立場、觀點,就不會被困難阻礙住前進的道路。
例如
①回顧遠近,山青水秀,山城全景,盡收眼底。不禁使人心曠神怡,吟誦起北宋詩人王安石《飛來峰》詩中的兩句話:“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摘自楊柯《樓頂公園·地下公園》)
②古詩云:“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考察人類歷史,凡是想成大事業(yè)者,皆不是坐井觀天、鼠目寸光者,而是高瞻遠矚的人。(摘自姚慧琴整理《德才學(xué)識與真善美——李燕杰的報告》)
③他居高臨下,目光遠大,變風(fēng)俗,立法度,勇于擺脫傳統(tǒng)的羈絆,贊同“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取主張,確實具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飛來峰》)的偉大的氣魄。(摘自許懷林《“不畏浮云遮望眼”——王安石簡介》)
④誠然,“不畏浮云遮望眼”的眼界和胸懷成就了王安石的特立獨行和遠見卓識,但同時也為他日后執(zhí)政時的一意孤行和鋌而走險埋下了伏筆。(摘自吳東曉《明月何時照我還》)
⑤重陽節(jié),人們喜歡登上虞山劍門,體驗“登高一覽常熟田”的豪邁,領(lǐng)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的境界。(摘自劉洪等《虞山長三角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