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成才
夢想照進現(xiàn)實:我的雙城記
丁琳(1)
習近平總書記用三個“共同”來描繪中國夢的愿景:“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蔽蚁肱c大家分享的故事是:我的夢想是什么?它是如何經(jīng)修訂而慢慢成為一個承載“中國夢”的個人夢想?而我又是如何追逐這個夢想的?
有夢想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我們,依稀還記得中學語文課本有一節(jié)講述著周恩來“為中華而崛起而讀書”的勵志故事,也還記得老師借此讓我們寫篇讀后感“我的理想”。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忘了當時的自己對理想的描繪,但是大家給出的都是諸如此類“長大了我要成為什么”的答案。如今我們真的長大了,已經(jīng)過了被父母叮嚀要好好讀書的年紀:很多已經(jīng)步入了工作崗位,甚至有些已為人父為人母——此刻的我們是否還像兒時那樣懷抱夢想?特別當這個夢想不再是好好讀書(工作)的時候,它們又會被怎樣的內容所取代?習近平總書記稱它為一個“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都有的夢想,但這確是一個縹緲的概念:正如美國暢銷書作家艾倫(2)提到的,她們那個年代的人根本沒有“中國夢”,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西方文化慢慢滲透到中國的時候,也許很多中國人開始懷抱的是“美國夢”。這個“美國夢”的具體內容是:摩登女郎抹著鮮艷的唇彩,有條狗,有個帶花園的大房子,有小轎車,咖啡,牛奶和西餐。簡單來講,過去中國人的“美國夢”的內涵就是對物質生活的追求。但是如今,在中國經(jīng)濟騰飛的年代,對于在20世紀80年代出生的我們,之前所描述的房、車、咖啡具有的誘惑力已削弱,那么此時我們的夢想又會是什么?本文將講述個人成長經(jīng)歷,特別回顧在香港大學讀博的這段歷練是如何影響到我對夢想的理解和修正。這段心靈成長的講述也許能讓一些曾有過在外留學經(jīng)歷的中國年輕人萌發(fā)共鳴。我的分享是來自兩段成長經(jīng)歷,分別發(fā)生在香港和美國。
港大求學 實現(xiàn)“博士”夢想
第一次成長是初到港大學習,起源是如何回答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為什么要攻讀數(shù)學教育方向的博士學位呢?這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在初次見我的時候提出的問題。我的博士生導師梁教授是香港人,是一名國際知名的數(shù)學教育的學者。記得那次,我的回答是:因為我想為中國的數(shù)學教育作貢獻。我當時回答得十分堅定、十分真誠,因為這個聽來崇高的目標正是我心中燃燒的夢想。(3)導師聽完我的回答后,當時并沒有任何回應,而是在我入學不久后的一次論文研究探討中,提點我說:你的論文是要為整個研究領域作出貢獻,而不僅僅為了中國。他的話令我重新去反思我作為一名中國學術研究人員的個人價值。“我想為中國的數(shù)學教育作貢獻”——這確實是初踏上香港這片國際化土壤的我發(fā)自內心的聲音。邏輯很簡單,因為中國在數(shù)學教育領域發(fā)展滯后,所以我想用學到的新知識和新技術促進它的發(fā)展??稍谕瑫r,我卻忽視了學術的真正價值,學術是世界性的,是無國界的,那是將個人的學識和智慧學術用規(guī)范方法和語言來傳播,貢獻給我們共同的學術領域。我來自中國內地,我的研究自然帶著中國教育的獨特視角,但是我如何才能以中國的教育背景為平臺,與世界分享和交流中國的經(jīng)驗,最終貢獻世界呢?我的領悟是:只有具備一個國際的視角,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并攜手將中國走向世界。但是形成這樣的國際視角是一個巨大的轉變,需要時間和努力。
2012年8月,于香港大學荷花池邊
戰(zhàn)勝語言關 克服“留學病”
“在外讀書”聽起來很美,一直是不少中國學生和家長的夢想,但因為英語畢竟不是母語,語言障礙依然是中國學子融入當?shù)厣畹囊淮笳系K。有的中國學子語言不過關,在外“融而不入”(4),這是一個值得理性思考的問題。與其他西方國家的學生相比,中國學子較愛扎堆,他們更愿意結識其他中國學子。因此,盡管他們身處異國,但仍生活在“中式圈子”中。雖然“中式圈子”給許多中國學子帶來了心靈慰藉,例如使他們更快地擁有歸屬感,也能有更多共同話題,但也有可能成為他們學業(yè)和社交的“絆腳石”。例如很多中國留學生除了在課堂上使用外語,其余時間幾乎完全處在中文環(huán)境中,導致語言水平難以提高。相應地,語言障礙也削弱了中國留學生和外國人的深層交流,束縛了他們融入當?shù)厝巳ψ印?/p>
剛進入港大學習時,我也同樣存在語言障礙。記得我入學的第一學期有兩門課,同班同學中除了我之外,其他都是香港在職的中小學數(shù)學老師。港大是英文授課的,除了要聽得懂任課老師講課外,也需要與同班或者同組的人進行合作與交流。我當時的英文程度進行日常的對話和咨詢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用英文進行深入的思想交流,這是一種挑戰(zhàn),特別是大部分交流的內容是與數(shù)學教育有關的問題。因為之前我所學到的數(shù)學知識都是中文傳授的,對英文專業(yè)術語幾乎一竅不通。當要用英文來精確地表達所想表述的意識,有時候需要先花很多的時間去思考和組織。同時,在探討教育理念和數(shù)學課程時,香港和內地課程內容的設置以及兩地的教育問題存在著巨大差異,這也使得我之前學習并累積的教育研究相關經(jīng)驗完全沒了用武之地。意識到差異的存在,對我而言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告訴自己,要抓住這次機會更深入地了解兩地的教育情況,通過比較獲得更多的相似點和共同點。但是當差異增多,并且更多的差異是來自于潛在語言底層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時,便開始不斷挑戰(zhàn)我的心理素質。到底如何正視這些差異,如何在恰當?shù)乇憩F(xiàn)我重視差異的同時,還能準確地表達我的個人想法,這些都是需要重新學習的。我記得在博士論文開題的時候,我的表現(xiàn)竟然惹惱了在場的一名老師。原因是,我在回應在場觀眾對我的研究課題提出的問題時,被認為表現(xiàn)得過激,給人一種過于堅持己見的印象。我自我反省后感到,當時由于自己缺乏自信,而當別人給你建議的時候,我很容易將其理解成是一種批評和挑釁,而不是一種善意的建議。我至今仍然很感謝一位老師在我的開題報告結束后給我寫了一份長長的郵件,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她肯定我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年輕學者,但更希望我能改變自己狹隘的思維方式,更開放、更積極地接受各種意見,這會有助于我在國際舞臺上走得更遠。
這次經(jīng)歷對我觸動很大,它不僅讓我意識到我需要具備國際視野,更重要的是,它促使我開始從自身反思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因為這些都是我的教育經(jīng)歷中所欠缺的。在我那個年代的中國教育追求的是共性多過于個性。應試考試將我們訓練成回答“標準答案”的機器;我們與師長對話,很少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除了順從,更要學會揣測對方的心理而回答出一個令對方滿意的“標準答案”。我們極少有機會看到,原來除了“權威”給定的正確答案A之外,其實還有答案B、C和D也是可行的。我們極少有機會在別人面前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少向別人解釋我們的想法。我們懼怕“權威”,當前輩尤其是“權威”質疑你的答案的時候,我們就會驚慌失措,認為我們做“錯”了,認為我們失敗了。但是我們從沒有思考過“對”與“錯”、“成功”與“失敗”都是相對的概念,都是限于時間和情境,更制約于很多其他因素,因為我們的應試教育已經(jīng)讓我們無法思考除了標準答案之外的可能性。每當這個時候,我早前播種的“夢想種子”便被激活了,它開始躍躍欲試。我的夢想變得清晰了。我希望中國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變得更自信,更真誠,更尊重差異,更懂得與別人分享信息和經(jīng)驗。而我也開始慢慢改變自己,我學習接受世界對我的不同聲音和看法。我不能因為害怕產(chǎn)生不必要的沖突,就關閉自己,盲目附和,不敢表達自我。相反地,我應該更主動、積極地去改變自己表達自我的方式,真誠地樂于傾聽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想法;在充分并準確地了解對方的意思后再作判斷,而不要輕易下結論;更重要的是,我學會了分享學習成果。在之后的多次國際會議上進行學術匯報時,我變得能夠很從容地面對別人對我的提問,也樂于以及善于與他們分享,因而結交了很多國際朋友。
文化的融入是相互的。當我們期待被另外一種文化接受時,也要仔細研讀并接受新的文化。我認為,既然在外讀書,就應當拋開中國式傳統(tǒng)的觀念,嘗試用一種新的角度思考問題。只有不固步自封,敞開心扉,才能夠從心底認同并接受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我的另一個反思是關于中外學習生活方式的差異,譬如如何合理安排時間,更好地平衡學習和生活。這個體會最初源自對在港的內地學生和外國學生的比較,而之后在美國的觀感也同樣證實了這點。在香港以及國外名牌大學的中國內地留學生的學習都非常優(yōu)異,他們的勤奮也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很多同學在圖書館一泡就是一整天,生活就是簡單的四點一線:寢室、學校、餐廳和圖書館,除了偶爾的同學聚餐,幾乎沒有其他娛樂休閑活動,更沒有時間培養(yǎng)除學業(yè)之外的興趣愛好。這點和外國學生不同,比較而言,外國學生更善于安排時間,該學習的時間學習,該放松的時間放松。他們的興趣和知識面顯得更廣泛,他們都愿意和舍得花時間讓自己沉迷于這些看似與學業(yè)和工作“無關”的“興趣”,比如電影文藝、娛樂聚會、體育運動等,還有許多中國學生想象不到的領域。對他們而言,在大學期間除了學習專業(yè)之外,培養(yǎng)社交能力也是非常重要。培養(yǎng)自己的興趣愛好將能陶冶情操,使自己變得更有趣,與人交流時也能因此增加談資,更易于結交新的朋友。關于這些方面的體會也是我在與很多香港地區(qū)的朋友和外國朋友接觸交往后了解的。他們在評價對中國內地學生的印象是:中國內地學生知識結構單一,通常只是在某一個專業(yè)領域表現(xiàn)異常優(yōu)異,但是對其他方面的知識例如通識可能就很欠缺,甚至一竅不通。中國內地學生學習知識的方式主要是來自書本(包括網(wǎng)絡呈現(xiàn)的知識),而香港地區(qū)和外國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多樣,除文本知識外,還有很多是通過動手實踐、真實體驗和同伴交流獲得的。從某種程度來講,他們獲取的知識是從實踐中來的,更有助于他們將多學科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以及更廣泛應用于實際情境中。回顧我在香港的學習生活,除了緊張的學習和研究外,我還是能見縫插針地擠出時間享受生活,而且我越來越意識到放松娛樂對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比如我酷愛運動,即使再忙碌,基本上我還是能保持一周三次的定期運動,簡單的比如游泳和跑步,一旦有時間就會約朋友打網(wǎng)球和爬山等。香港既繼承了中西方文化也具有自身豐富的藝術資源,特別重視人文藝術的熏陶。香港大學提供了大量教育平臺,多數(shù)建立在中西方的人文思想交流的基礎上,使得我也有很多機會去觀賞藝術展、電影、話劇、音樂劇等。同時我也很愛旅游,喜歡結交世界各地的朋友,通過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我也體驗到了不同的世界。敢于和勇于嘗試和學習新的事物,是我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
美國訪學 近距離接觸西方高等教育
我在香港大學求學期間,積極參加一些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先后去土耳其、韓國、美國等國家訪學。值得一提的是,我在美國的訪學經(jīng)歷,促成了我的第二次成長。2012年初,我利用搜集研究數(shù)據(jù)的空檔去了密歇根州立大學訪學。這五個月的美國訪學使我有了一次近距離接觸西方高等教育的機會。我當時訪學的是密歇根州立大學的教育學院,因為我博士研究的課題是未來數(shù)學教師的教學知識,因此我需要尋找機會去接觸數(shù)學教育和教師教育的課程以及認識一些專家。一到那里,我便聯(lián)系我之前安排好的老師詢問旁聽課程的情況。他剛開始告訴我說:琳,不好意思,學?,F(xiàn)在規(guī)定即使旁聽課程都需要收取部分的學費。我建議你可以嘗試直接聯(lián)系任課老師,如果他們可以免費讓你旁聽,我想學校不應該有意見。于是,我就發(fā)郵件給兩門課的老師,向他們介紹我自己,并且詢問是否可以接受讓我去旁聽。他們很快便回復我,很歡迎我的參與,并希望他們的課程能對我的研究有幫助。有一名老師還寫信對我說,她認為學校竟然把訪問學者的旁聽課的機會當成一種教育資本來買賣,這是一件相當可恥的事情。與香港的博士培養(yǎng)模式(研究式課程大部分是以課堂講授為主)不同,美國的課程學習更多是依賴于課前大強度的閱讀和作業(yè),以及課堂上的討論。雖然挑戰(zhàn)性很大,但是收獲是巨大的。譬如有一門課,我學習的是用批判性的思維去分析現(xiàn)代數(shù)學學習理論。它教我們如何批判理論上的不足與缺陷,如何系統(tǒng)地審視研究的方法、證據(jù),以及討論并找出之前研究的不足和漏洞。這兩個事件看似沒有很大的關聯(lián),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了美國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簡言之,美國的教育是為了幫助受教育者在前人的經(jīng)驗上實現(xiàn)自我成功,教育研究工作者的價值是來自于自我對社會的貢獻。倡導“自我的成功”和對“社會的貢獻”是基于美國的文化歷史,但是這樣的教育理念對于中國的未來發(fā)展也是和諧的。我們也同樣希望通過教育可以讓我們中國的孩子變得更聰明,有獨立分析問題的頭腦,有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勇氣,更重要的是要學以致用,學會回報社會。
2012年5月,與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數(shù)學教育系Sharon Senk教授和博士班同學合影(中立為筆者)
訪學中的美麗與哀愁
現(xiàn)在的留學生,大多是“80后”或“90后”,在中國父母的眼中,他(她)們還是“小皇帝”或“小公主”。到國外后,有的留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生活的能力,被當?shù)氐母鞣N物質誘惑吸引,容易迷失方向。許多留學生講述,在異國他鄉(xiāng),最難忍受的就是孤獨。離開國內的親朋好友一個人生活,遇到困難往往也只能靠自己,長期生活孤獨無助,容易導致心理問題。
在美國訪學期間,我也曾受到多重壓力從而導致精神緊繃,更深感留學生在外求學的艱辛。每次與華人朋友交流后,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精神壓力,那種壓力有的來自于精神的無助、有的來自于“融而不入”的無奈、有的來自于經(jīng)濟負擔等,而更深層次的則是來自于對自己身份認同的質疑,以及如何定位自身的價值。很多人因為這些負面情緒,放棄了自己的夢想,并開始埋怨自己的遭遇。
值得慶幸的是,精神上的壓力從未壓垮過我。很多時候,我都會深吸一口氣,然后對自己說,你可以的,你行的!冷靜分析問題,沉住氣,勇敢地去面對。我也習慣為自己制訂年度規(guī)劃、月計劃、周計劃,甚至到天計劃,將自己每天的目標都分割成幾個小塊,然后盡力完成!因為我知道,抱怨對成就事業(yè)只會起負面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聲明,而是看他的行動,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么和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
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值得欣慰的是,在前進的道路上,我總能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因為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才可以堅定地走下去。我要感謝太多的人,特別是我最敬愛的曹老師!自我們在浙江人才學院認識結緣至今的十個年頭里,曹老師一直都是我心靈上堅定的動力和支柱,他幫我渡過了人生中一個又一個不同的階段,他也是我成長的見證者。當他透過報紙看到內地和香港“矛盾危機”的事件,他會鼓勵我頂住壓力,不要對中國失去希望;當他看到美國發(fā)生校園槍殺案的報道,他會提醒我說:交友要謹慎,要注意人身安全;有時,甚至就簡單的一句:“我相信你,你一定可以做得很好!”為我加油打氣,讓我瞬間充滿繼續(xù)前行的勇氣和力量!
夢想照進現(xiàn)實
很快,我四年的博士學習生涯即將落幕,不管將來在世界的哪個角落工作,我都會一直堅守我的夢想,并通過不懈努力去將它變成現(xiàn)實。在過去的三年多時間里,我雖然沒有驕人的成績,但在導師的幫助和指導下,成長迅速,開始對目前所從事的研究領域有了自己的認識,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特別令我欣喜的是,自己有幾段在歷屆港大教育學院博士生中堪稱少見的經(jīng)歷。如我僅花了一般同學不到一半的時間(九個月)通過了博士論文的開題考試;與導師一起參與中、德、韓三國合作研究成果,并在教育類A類國際期刊發(fā)表;成為為數(shù)不多的學生之一,于在讀博士期間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去名校訪問;2013年5月,再次赴舊金山參加美國教育研究學會年會(簡稱AERA)(5),這一次,是以會議演講者的身份出席,用20分鐘的時間報告了我獨立撰寫的會議論文,基于中國的視角,與美國和德國的學者們共同合作探討關于如何促進職前數(shù)學教師專業(yè)知識的發(fā)展。
以上的回顧也是我三年多來個人成長的經(jīng)歷。我是一個普通人,卻是莘莘學子中的一名幸運兒,因為我有機會在差異和沖突中反省、前進。我希望我的成長經(jīng)歷可以激勵更多懷揣夢想的人獲得勇氣去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我個人的貢獻是微不足道的,但是通過共享,我的夢想將能傳遞得更遙遠。中國是一個具有13億人口的大國,不可能靠大量引進外來人才發(fā)展自己,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才強調“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凝聚中國力量”。如果現(xiàn)在重新回答導師四年前的那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我想從學科教育開始,改進中國的教育,通過教育,讓我們的孩子擁有一個能理性分析問題的頭腦;讓他們充滿愛、自信和責任感;讓我們一同攜手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讓中國對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實現(xiàn)中國夢,要凝聚大家的力量,人人給力,踏實勤干,利用每個人的聰明才智,朝一個方向努力。它靠的是集體的意識,集體的力量,集體的智慧。簡言之,中國夢要靠全民族強大的合力來實現(xiàn)。狄更斯在《雙城記》中如是落筆:“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明智的時代,這是愚昧的時代;這是信任的紀元,這是懷疑的紀元;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的春日,這是失望的冬日;我們面前應有盡有,我們面前一無所有;我們都將直上天堂,我們都將直下地獄……”出生在20世紀80年代的我們,無須面對物質條件的艱苦,但是在精神層面上,如何在信息咨詢膨脹的今天,堅守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如何在愚昧的時代尋找明智,在懷疑的時代守候信仰,在黑暗的河流點燃希望;如何學會沉淀心靈,腳踏實地,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卻是我們一直在努力追逐的。奮斗,是必需的,每個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艱苦的奮斗歷程;勇氣、執(zhí)著和堅持,更難能可貴,它們幫助我們抵御誘惑,堅定我們前進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