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尺講臺教師夢 十年崢嶸學子心

我們的夢想在飛翔:《與夢想握手》續(xù)篇 作者:郝利 著


三尺講臺教師夢 十年崢嶸學子心

張彥(6)

人生有很多個十年,正是多個十年完成了對生命的圓滿詮釋。不同的十年有不同的人生使命,有著不一樣的精彩。2003—2013這個十年就有那樣的不同。這份不同不僅僅在于濃縮了我的學業(yè)、事業(yè)、生活、家庭的多種元素,還因為這個十年凝聚著我三尺講臺的教師夢,凝聚著我一個學子的赤誠執(zhí)著之心。

2003年9月,我是一名浙大研一的研究生,到2013年,我成為了博士生導(dǎo)師,可以帶自己的研究生;2003年,我剛剛完成自己學術(shù)生涯中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論文,到2013年已有自己30萬字的專著出版;2003年,我剛剛開始做研究生助教,管紀律、批作業(yè),2013年,我跟本科生講馬克思,和研究生討論烏爾里?!へ惪耍c博士生交流哈貝馬斯、羅爾斯。十年,不過是白駒過隙一瞬,然而,正如伏爾泰所說,那飄逝的,是永恒的。正是在這些飄逝的時光中,鐫刻了我對大學老師這份職業(yè)最單純的憧憬與奮斗,鐫刻了我對夢想最初的理解與執(zhí)著。

十年磨一劍 女博后的甜酸苦辣

我的求學經(jīng)歷異常簡單,一路上來沒有間斷,卻也相當漫長,整整11個年頭。本科四年,碩士提前攻博,一共五年,博后兩年,11年,以世俗意義上最快的速度、最短的年限完成了一個女博士后的成長。

誠然,在這個夢想的追求過程中,也碰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記得印象較深的一次是大四的時候,我在一家著名國企實習,原本也想著如果考研沒上就在這家單位工作了。后來,我以第一名的成績順利考上了。記得臨別時,當時這家單位的領(lǐng)導(dǎo)還跟我殷殷囑咐,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再回來工作。研一后,我申請了提前攻博,開始攻讀博士學位,還是這位領(lǐng)導(dǎo)跟我說,碩士我們還是要的,博士還是算了吧。我知道,他的言外之意是:博士在我們單位能做什么?這說明當時社會上對博士的看法還是比較受限的,學歷越高,就業(yè)面越窄,給自己的選擇余地就越小。如今,碰到當年的同事,都會跟我聊起這段經(jīng)歷,同班的同學也會唏噓我當初的選擇。因為在一個保障好、待遇好的國企工作,是很多人的向往。而我,偏偏選擇了一條狹窄、漫長也更艱難的路,這無疑需要勇氣。

然而,如今回想起來,當初的我似乎還沒那么大義凜然的勇氣,或者沒有義無反顧的氣概,我只是把這種選擇當成我人生中自然而然的一種傾向和偏好,根本不需要一個特別比較和糾結(jié)的過程。也許是當時的年輕不諳世事,也許是不知柴米的天真,但我知道心底有個聲音在告訴自己:不會后悔,這是你的喜歡,這是你的夢想。

如今,我能很輕松地跟學生、朋友們調(diào)侃: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你們知道女博士是什么嗎?滅絕師太。對了,那么,你們知道女博后是什么嗎?很多人答不出來了,我告訴他們是:東方不敗。其實,對于高學歷的女生,不用帶一種有色眼光去看待,既不要用“第三類人”的稱呼去妖魔化,也不用將其看得太高深莫測。就職業(yè)來講,博士學位只不過是目前從事高校教師工作一個必備的基礎(chǔ),跟律師執(zhí)照、醫(yī)師執(zhí)照有同工之處。

記得讀博時,很多師兄姐妹在一起調(diào)侃,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從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解放出來了;但是如今讀博的我們很悲催,還面臨著三座大山:經(jīng)濟壓力,當年讀博的我們只有每個月345元的津貼,自費的博士生還要交不菲的學費;情感壓力,尤其對女生,你們懂的,高學歷的剩女現(xiàn)在也是個問題;學業(yè)壓力,課程論文、發(fā)表論文、博士畢業(yè)論文、開題、中期檢查、預(yù)答辯、送審、答辯等,沒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可以輕松過關(guān)的。浙大規(guī)定博士學制最多是八年,但全校上下生生熬到八年抗戰(zhàn)勝利的,也為數(shù)不少。

當年,在西溪校區(qū),大家見面不是問你吃了沒,而是問你開了沒(開題了沒?)、你發(fā)了沒(論文發(fā)表了沒?),然后就是一起泡圖書館,閑時爬山打乒乓,或者去植物園“老干部活動室”(那是一處被小碩們調(diào)侃為一幫老博士們喝茶聚會、互相安慰、互相鼓勵的地方)喝茶?,F(xiàn)在想來,那樣的歲月,安靜美好,雖然每天吃的是食堂飯,滿目是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但一切卻是那么美好,因為其中蘊含了最初的夢想。

我忘不了,2007年,我一邊裝修房子一邊寫博士論文;2008年,我一邊忙畢業(yè)答辯,一邊準備婚禮;2009年,我一邊帶孩子,一邊寫博后出站報告。是現(xiàn)實的生活,教會我承擔起不同的人生角色、不同的責任;是心中的夢想,激勵著我無論遇到怎樣的困境,無論會有怎樣的焦慮,都要堅持并努力下去。

師生共成長 是職業(yè)更是夢想

“人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帕斯卡爾的斷言描述了人的高貴和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全部困境。穿梭于鋼筋水泥的叢林,人有時會像一棵植物一樣無助而脆弱,卻像天神一樣從未放棄理性和思想。憑借思想的一葦渡江,人類得以會晤真理迷人的面容,架起通往那至高無上者的道路。因此,堅定自己的夢想,擁有自己的思想,是我們選擇人生道路時的一個重要坐標。每個人都會面臨職業(yè)的選擇,每個成熟的個體在作出自我選擇的時候,既選擇了這個職業(yè)所能帶來的榮耀與成就,也必須承擔這個職業(yè)所需具備的責任與所需付出的代價。

我喜歡自由,熱愛學生,一直把“相夫教子”和“教書育人”作為人生的兩大追求,所以,大學老師成了我不二的職業(yè)選擇。這幾年的教學經(jīng)歷中,碰到了很多優(yōu)秀有思想有才華的學生,讓我至今仍然難以忘懷。

2004年,我還在做助教的時候,碰到一位大一女生,她能獨自在黃山上過夜,能毅然決然地從熱門的被爸媽選擇的金融學專業(yè)轉(zhuǎn)到高分子專業(yè)。我們有過十幾封電子郵件的通信,其中有探討哲學世界中的存在與虛無、加繆爾的“荒謬”、尼采的酒神精神,也有探討塵世間的紛繁選擇與糾結(jié)情感。她的成熟和理智、不羈與個性給我深深的震撼。她曾對我說:“你是我來浙大后,唯一能一起對話的?!钡拇_,師生的交流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上,更多深入的交流其實來自于課后;交流的內(nèi)容不僅僅局限于專業(yè)知識,更多的是對生命意義和人生定位的分享與溝通。

從教這幾年,我碰到過對自己是否是同性戀困惑的學生,碰到過網(wǎng)絡(luò)上癮不能自拔的學生,碰到過處于工作、讀博兩難選擇的學生……很多時候,老師的使命不僅僅在于傳業(yè),而應(yīng)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三者都不能缺也。

期間,我還碰到過一個讓人很感動的家長。按說,大學已經(jīng)不像中小學,老師一般都是一門課一個學期,跟學生的接觸時間都不長,更別說家長了。然而,我卻碰到了一位特殊的母親,她的兒子選了我的課。我是在開學第二周接到了這位未曾謀面的家長的電話,她來自山西,告訴我她孩子因為身體原因和對網(wǎng)絡(luò)游戲的沉迷,很有可能會被退學,她很希望她的孩子能完成這個學業(yè),因此不惜千里跟各個任課老師聯(lián)系,希望老師們能一起幫助她的孩子完成作業(yè)、完成課時。第五周、第十二周的時候,這位母親又親自從山西趕過來,和老師們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希望老師們能格外照看和監(jiān)督。真是兒行千里不讓母放心!這份拳拳的殷切之心,恐怕孩子這一生都無以為報了。

有人說,老師是最幸福的職業(yè)。的確,無論是否是教師節(jié),是否是節(jié)假日,總會在潺潺的如水日子里,收到很多來自學生的祝福:“老師不一定能記得每一位學生,但我們每一個都一定會記得你?!薄案兄x老師做了那么多精心的設(shè)計和細致的工作,還有我們真誠的交流?!薄澳愠錆M親和力與感染力的笑容將永遠珍藏在我們的記憶里,陪伴我們走好以后的路。我們永遠祝福你。”……

如今,當年教過的很多學生,有的都已經(jīng)是博士生了,有的成了醫(yī)生,有的成了我的同事,有的出國了、成家了……想想這些,喜悅之情無以言表,之前那些備課到深夜、上課到失聲、改卷改到手抽筋,等等的辛苦也都不記得了。我只知道,他們很好,我很開心。

一直在路上 向?qū)W之心不停歇

古語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今雖還未讀萬卷書,也未曾行萬里路,但是作為一位老師,作為一個學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向?qū)W之心永遠不可停止。

因著浙大對教師晉升的直接要求,也因著我的整個求學生涯都是在中國完成的,所以,“走出去”是必然也是必需的選擇。因為研究課題的需要,我選擇了韓國作為我的訪學國家。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我在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的國際交流支持基金和浙江大學新星計劃的資助下,在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和韓國國立交通大學訪學一年。

與韓國合作導(dǎo)師合影(左二為筆者)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前身是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性質(zhì)類似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擁有歷史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人類學、經(jīng)濟學、韓國文學、社會學等多類文科學科,是培養(yǎng)研究生(碩士、博士)為主的研究型機構(gòu)。研究院有來自42個國家的留學研究生,國際化程度非常高,學術(shù)氛圍濃厚。我所居住的Guesthouse,左邊鄰居是智利美女、右邊是法國女博、對面是德國帥哥、樓上是加拿大小伙,在食堂還常碰到蒙古大叔,在操場??吹娇夏醽喓诟?。

而韓國國立交通大學擁有百年歷史,以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zhì)和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新知識人才、培養(yǎng)能通曉地區(qū)文化和引導(dǎo)國家發(fā)展的創(chuàng)意性人才、培養(yǎng)為國家和人類社會的繁榮奉獻的國際性先導(dǎo)人才為目標。全校有工科學院、建筑交通大學、尖端科技大學、人文藝術(shù)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保健生命學院等大學院組成,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

我在訪學期間,給韓國國立交通大學的學生開設(shè)了兩場專題講座,主要介紹中國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專業(yè)選擇、就業(yè)情況和價值取向等。而韓國學生在對國際時事的關(guān)注以及對中韓政策的敏感度方面也讓我頗為震驚。在韓國高等教育財團的首場學術(shù)論壇上,我作了題為“法律與倫理——從生命法和生命倫理的角度看董明霞案”的專題講座,而后又參加了紀念中韓建交20周年的“親歷韓國的中國學者”專題研討會。韓國的經(jīng)歷也給我?guī)砹祟H多的意外機緣,如受《新聞晨報》評論部的邀請,一直不間斷地在《新聞晨報》國際評論版寫韓國專欄,目前已經(jīng)發(fā)表了20多篇,內(nèi)容涉及韓國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其中“不婚總統(tǒng)肩負韓國國民熱望”、“韓國為什么要遷都”、“老齡化已成韓國社會危機”、“企業(yè)航母載不動整個韓國”、“韓國名企帶頭力改隨禮風”、“韓國整形熱急需‘整形’”、“從‘小氣’看韓國環(huán)保政策”等專題文章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此外,在臺灣的經(jīng)歷也讓我頗為念懷。2007年的臺灣之行一共訪問了五所大學,它們各有自己的校園精神和治校理念,各有特色,各有專長,可謂實至名歸。窮理致知、榕樹滿園的成功大學,強調(diào)知行合一,強調(diào)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只問耕耘,不問收獲”。成大的畢業(yè)生因其“勤奮、踏實和團隊精神”而成為各大企業(yè)的最愛。臺灣“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與大陸的兩所大學血脈相連,根基深厚。敦品勵學的臺灣大學是目前臺灣辦學規(guī)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交流團的最后一站是已故浙大校友張其昀先生創(chuàng)辦的“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化大學”現(xiàn)任董事長是張其昀先生的后人——張鏡湖先生。張鏡湖也是浙大校友,他現(xiàn)在還擔任浙大臺灣校友會理事長一職。長期以來,他一直通過各種方式,關(guān)心和支持著浙江大學的發(fā)展。還有文化大學數(shù)位地球研究中心的徐耀青先生也讓我感動不已。文化大學地處陽明山,我一直很想知道其來歷,便向徐先生打聽。結(jié)果徐先生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就跑去詢問其他同事,后來還幫我上網(wǎng)查詢。因為行程緊湊,我還沒來得及知道答案,就跟著團隊去了另一個地方參觀。沒想到,不久后,徐先生竟然將一份打印稿送到了我手里。從臺灣回來后,我還收到了他發(fā)來的郵件。

2012年1月,赴臺灣觀摩2012年大選(右為筆者)

在游覽景點中,臺灣中臺禪寺給我印象深刻。它金碧輝煌、氣勢雄偉,無論是建筑設(shè)計、陳設(shè)展品,還是接待師傅、佛家素養(yǎng),都讓我深感佛教的神圣與莊嚴。然而,任何一種宗教只有真正具有一種普世情懷和本土化的改造后,才有其更大的生命力。中臺禪寺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它把佛教施善、四諦、六度、定戒等佛教經(jīng)典理念貫穿到了細節(jié)中。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寺中所贈書簽上書:四箴行“對上以敬對下以慈對人以和對事以真”,讓蕓蕓眾生感受一份自律的責任和使命。

此外,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各種特色印章、集美博物館的志工們也都給了我同樣深刻的印象。一種文化只有經(jīng)過沉淀和洗禮之后,才會深入人心;一種理念只有身體力行后,才能將之貫徹到底;一種精神只有由內(nèi)而外孕育后,才會熠熠生輝。

2012年臺灣行的主題之旅是觀摩大選。從臺北到臺中、臺南、高雄,從拜票、投票、唱票、計票到謝票,我們經(jīng)歷了整個大選過程,期間訪問了四所高校,參加了八次競選總部、媒體、專家分析等相關(guān)的座談會。這一次行程可謂收獲頗豐。

其中有兩個鏡頭令我至今回味:鏡頭一:入關(guān)時,海關(guān)官員問來臺干什么,回答看選舉。官員說:“選舉有什么好看的,吵來吵去。”鏡頭二:高雄夜市,看到久違的羊肉串,邊吃邊和女攤主聊天。“你會選誰???”“馬英九啊。”“為什么???”“他很帥??!”

當然,讀書行路還是狹隘意義上的,讀書并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旅行也不僅僅是為了經(jīng)歷。理論只有投入實踐、服務(wù)社會才會長青。近些年來,還為金融系統(tǒng)、衛(wèi)生系統(tǒng)、司法系統(tǒng)、電力系統(tǒng)等政府部門和企業(yè)的文化建設(shè),比如黨團建設(shè)、企業(yè)文化、辯論演講等,提供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培訓(xùn)和服務(wù),教學相長,學到了很多在課堂和學校里學不到的知識和技能。

習近平總書記說,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夢,更是每個中國人的夢,這每個人就在你我之間,它不是空遠的,不是虛妄的,而是在心底不經(jīng)意的選擇、不做作的微笑、不間斷的堅持。與我而言,十年磨一劍,還需不斷砥礪;教書育人,成長的還有自己;一直在路上,因為學子之心未變。三尺講臺教師夢,會一直堅持;十年崢嶸學子心,會繼續(xù)保有。我知道,這種“一直”,這種“繼續(xù)”,會很珍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