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jié) 美人魚與塞壬

海妖之歌:橫跨歐亞的奇幻之旅 作者:程方毅 著


第一章 塞壬的歌聲

在古希臘的神話以及其他藝術形式中,塞壬最初的形象是原始并且粗野的,她們被描繪為邪惡危險的半人半鳥的女性,通過演奏美妙的音樂和展示動人的歌喉來吸引水手,讓他們在沉醉中觸礁而亡。塞壬與希臘神話中的斯芬克斯屬于同一類妖怪,她半人半鳥的形象體現了她妖魔的本質—食肉的猛禽,而她的特性或者說手段便是充滿誘惑力的歌聲。

第一節(jié) 美人魚與塞壬

今天每當我們提起海妖塞壬(Siren),大部分人腦海中首先浮現出來的畫面便是美人魚的形象。有著絕美容顏的女性,卻拖著長長的魚尾巴,唱著美妙動聽的歌曲,誘惑著海上來往的水手和商人。這便是在近現代的戲劇、電影、繪畫、文學作品中經典的海妖形象,也是在我們的腦海中已經基本程式化了的海妖形象。

德國詩人海涅有一首關于海妖的詩歌,名為《羅雷萊》,他這樣寫道:

不知是什么道理,我是這樣的憂愁

一段古老的神話,老縈系在我的心頭

萊茵河靜靜地流著,暮色昏暗,微風清涼

在傍晚的斜陽里,山峰閃耀著霞光

一位絕色的女郎,神奇地坐在山頂上

她梳著金黃的繡花,金首飾發(fā)出金光

她一面用金梳梳頭,一面送出歌聲

那調子非常奇妙,而且非常感人

坐在小船里的船夫,勾引起無限憂傷

他不看前面的暗礁,他只向高處仰望

我想那小舟和舟子,結局都在波中葬身

這是羅雷萊女妖,用她的歌聲造成

這首詩歌是對我們心中塞壬形象的完美闡釋,妙曼的女子坐在山頭,身后的豎琴代表她美妙的歌喉,而在前方的迷霧中,向她駛來的船只以及她腳下的暗礁都意味著死亡的到來。這絕色的女郎,竟是舟子的終結者!

但是,塞壬的本質和原始形象卻并非如此。無論是在古代的繪畫作品還是文學作品中,塞壬從沒有被表現為美人魚的形象,而是無一例外地被描述為具有鳥類體形特征的女人。從古代器物中,我們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塞壬形象—鳥身人首。一個希臘時期的陶器上就有塞壬形象,下方的希臘文字母寫著Sipen Eimi,意思是“我是塞壬”。

塞壬的故事在許多希臘故事中都有所記載,但是最廣為流傳的是在《荷馬史詩》中的《奧德賽》故事?!秺W德賽》講述的是希臘某部落首領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zhàn)爭取勝以后返航途中的歷險。為了參加特洛伊戰(zhàn)爭,奧德修斯在他的妻子剛剛為他生下一個兒子后,便離家前往特洛伊。特洛伊戰(zhàn)爭持續(xù)了十年,在利用木馬計攻陷特洛伊城以后,奧德修斯終于率軍返家。但由于他傷害了海神波塞冬的兒子獨目巨人,憤怒的波塞冬制造海難,讓奧德修斯全軍覆滅。機智勇敢的奧德修斯死里逃生,卻一直找不到回家的路,在海上漂泊了十年之久。在這十年里,奧德修斯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遭遇塞壬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個故事。

在經過塞壬所居住的島嶼之前,女巫喀耳刻(Circe)警告奧德修斯說:

你們將首先遇到塞壬女妖們,

她們能夠唱出美好無比的歌聲,

以此來誘惑過往的行人,

若有人靠上前去,仔細聆聽,

那他就永遠不可能再回到家鄉(xiāng)了,

再也見不到美麗的妻子和歡快的孩子。

這些塞壬女妖們坐在綠草地中間,

唱著優(yōu)美的歌,可是她們周圍,

都堆滿了死人的白骨,上面還掛著風干的人皮。

你們經過那個地區(qū)時,

你們一定要用蜂蠟塞住雙耳,

別聽誘人的歌聲,如果你非常想聽,

就可以讓其他們同伴把你緊緊綁在

桅桿上,不讓你掙脫,

這樣,你就可以聆聽塞壬優(yōu)美的歌聲,

那時,你會懇求同同伴將你松綁,

他們不但不聽,反而會將你綁得更緊。

在接受了喀耳刻的忠告之后,奧德修斯與他的同伴們起航了。在經過塞壬居住的島嶼之前,奧德修斯向他的同伴們講述了前方的危險。他按照喀耳刻的指示,讓同伴將自己綁在桅桿上,其他人都用蠟塊堵住耳朵。在他們的船只到達塞壬的領地以后,“剎那間,海風不見了,海面上一片可怕的寂靜, 一定是某個天神平息了洶涌的浪濤”。奧德修斯的同伴們繼續(xù)劃行船槳。這時塞壬的歌聲傳來了:

足智多謀的阿開奧斯英雄奧德修斯?。?/p>

停下來,聆聽我們美妙的歌聲吧。

你要知道,每一個從這里過去的海船上的人們,

總要停下來,靜心欣賞,等心滿意足之后,

再離開,帶走了許多的奇聞異事。

我們對所有發(fā)生在大地上的事情都知根知底,

包括在遙遠的特洛伊發(fā)生的那場

在天神控制下的特洛伊人和阿爾戈斯人的惡戰(zhàn)。

奧德修斯想讓同伴們給他松綁,他們卻站起來將他綁得更緊。在經過了這片島嶼以后,船員們便取出了自己耳中的蠟,并為奧德修斯松綁,由此渡過了這個險境。

在希臘神話中還有另一個關于塞壬的故事。這個故事將海妖與阿爾戈斯的英雄們聯系起來。在這個故事中,阿爾戈斯的英雄們在得到金羊毛后,便啟程返航。返回途中路過海妖島,海妖依舊使用歌聲來迷惑他們。但是英雄之一的俄狄浦斯用自己的歌聲吸引住同伴們,使他們戰(zhàn)勝了海妖歌聲的誘惑。俄狄浦斯在希臘神話中也是一個著名的歌手。在這個故事里,俄狄浦斯用自己的歌聲戰(zhàn)勝了塞壬的歌聲,這展示了俄狄浦斯高超的歌唱技藝。

大英博物館收藏有一個貯酒罐,罐身圖案所描繪的便是《奧德賽》中奧德修斯經歷海妖塞壬的場景。圖中船只的帆因為無風而被卷起,水手都在劃槳前行。奧德修斯被綁在主桅桿上,仰頭望著正在歌唱的塞壬。圖畫的作者似乎是為了追求一種平衡的效果,而在兩側畫了兩個島嶼,上面各站一個塞壬,其中一個頭上有銘文“嗓音優(yōu)美[με(ρ)οπα]”。中間有一個塞壬正在飛翔,或者說正一頭掉向船上。畫家并沒有為這個塞壬畫上瞳孔,這種畫法表示眼睛沒有視力,即為死者、盲人的眼睛,或者表示已經睡著了。畫家以此表現由于奧德修斯意志堅強,讓塞壬感到絕望,因而在懸崖邊絕望地往海里跳去。

羅馬時期有一幅時間大約是2世紀的馬賽克圖畫,這幅作品與貯酒罐上圖案的布局略有不同,塞壬的數量依舊是三位,但是都被安排在船的同一側,而且塞壬的鳥形特征主要體現在腿部和翅膀上。

英國畫家約翰·威廉姆·沃特豪斯在1891年創(chuàng)作繪畫《奧德修斯與塞壬》,專注于希臘羅馬古典神話題材的沃特豪斯非常正確地描繪了塞壬的形象。作品中的塞壬數量增加到了七位,這并非是沃特豪斯的自行增加,而是民間傳說中塞壬的具體數目一直都并不確定,從兩位、三位到多位的版本都存在。

在“奧德修斯遭遇塞壬”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首先看到荷馬記載的塞壬形象是傳統(tǒng)的塞壬的普遍形象,顯然,作者是取材于廣為流傳的民間傳說。但是荷馬的記載卻絲毫沒有提到塞壬的具體相貌。雖然塞壬使用歌聲來迷惑船員,但是在荷馬詩歌中的塞壬卻并沒有太多的海洋屬性,例如魚尾、游泳等,從荷馬的記載中,我們只能看出塞壬是居住在一個島嶼的綠草地中間,同時被累累白骨所圍繞。

而在后來羅馬作家的筆下,塞壬的海洋屬性被逐漸加強,她們的住處也被描述為被海洋包圍著的懸崖絕壁。同時她們的父親也由河神阿刻羅俄斯,轉變?yōu)楹E窀6鷰焖?。在塞壬的海洋屬性被加強以后,人們便自然而然地將她們與美人魚的形象聯系起來。事實上,在今天的許多歐洲語言中,如西班牙語、法語、意大利語、波蘭語,表示“美人魚”的單詞分別是Sirena、Sirène、Sirena和Syrena。在生物學上的動物分類名稱中,Sirenia所包括的動物便有儒艮和海牛,而這兩者,正是美人魚的原型。

第二節(jié) 鳥的崇拜

在早期文明,例如古埃及文明中,鳥和其他獸或魚一樣,由于它們所具有的特殊能力,經常被人們所敬畏,被認為具有特殊魔力。有學者認為,在所有的動物中,鳥被認為是神圣動物的歷史最長。因為飛鳥可以到達野獸無法到達的地方,它們能夠飛近太陽,能夠在藍天翱翔,卻又跟人的距離很近。同時它們的飛翔速度很快,還能在暴風雨來臨前夕發(fā)出奇特的叫聲,因而被人認為具有很強的預兆性。正是由于鳥的這些特性,在人類幻想出并崇拜人格化神之前與之后,鳥都是長期作為被崇拜的神靈而存在。

這種與鳥有關的神靈崇拜在中國的早期文明中也同樣存在,可以從文獻中找到一定的線索。根據史書記載,在太昊和少昊的氏族部落,出現了“以鳥命官”的制度。今天的學者多認為太昊和少昊部落位于沿渤海灣地區(qū),即今山東、遼東等地。這些部落被稱之為“鳥夷”?!蹲髠鳌飞嫌涊d少昊曾經用鳥名來設立不同的官職,譬如用鳳鳥對應歷正、玄鳥對應司分、青鳥對應司啟、丹鳥對應司閉等。

這種早期的神鳥崇拜除了反映在史籍中,在考古材料上也得到了許多證明。其中,紅山文化、新樂文化、良渚文化中的神鳥崇拜元素表現得尤為明顯。

紅山文化中的神鳥崇拜在出土文物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從距今約7000年的趙寶溝文化時期起,就有了十分發(fā)達的鳥崇拜信仰。在之后的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上下層文化也一脈傳承神鳥崇拜傳統(tǒng),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神鳥崇拜體系。在紅山文化諸遺址,出土和采集到數十件以石、 陶、 玉等不同材質雕成的鳥形器和佩飾,其中,玉制鳥形器最具代表性。

其中,在與趙寶溝文化年代相當的沈陽新樂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一件長約14厘米的鳥形木雕。鳥體表現得十分抽象,尾部延伸成一個木柄,柄長約占整個木雕的三分之二,柄尾漸細,可能曾被插在某件物體之上。該鳥形木雕可能為權杖,直柄上端的雕飾圖案應為圖騰徽幟。

而在良渚文化中,也有典型的鳥崇拜文物出土。良渚文化中反山墓地曾出土玉鳥,仔細看玉鳥,可以看到其中有些鳥的背上刻畫有圓形。有些學者認為這個圓形代表太陽?!渡胶=洝酚涊d:“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于鳥?!被蛟S當時良渚人觀念是每天太陽東升西落,都是由神鳥背負著的。正是因為有了神鳥,才有了光明和萬物。

除了純粹的神鳥崇拜,在中國也有如同早期塞壬一樣的半人半鳥或者說人首鳥身的形象存在,后世中國流傳一直流傳的羽人便是一個十分典型的例子。羽人是中國古代信仰的一種產物,它的發(fā)展成熟反映著古代社會的神仙思想與喪葬觀念的逐步演化。古代文獻中對羽人有很多描述。《山海經·海外南經》中記載:“羽民國在其(頭國)東南,其為人長頭,身生羽。”“羽民國”很有可能是以鳥為圖騰或者如前文所說的具有神鳥崇拜的族群。他們可能以鳥的羽毛作為裝飾,所以被描述為身上長有羽毛的人群。

到了戰(zhàn)國秦漢時,關于羽人的傳說廣為流傳。屈原在《遠游》中寫道:“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xiāng)?!庇鹑嗽诋敃r成為許多人夢寐以求的目標,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神仙思想和升仙傳說。許多人都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羽化登仙”,飛升而去,以得長樂無極。這種觀念的流行讓羽人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成為登仙夢想中的一個重要元素。

羽人活躍于兩漢時期,從數量和豐富性上來看,以畫像石、畫像磚、墓室壁畫、青銅器和銅鏡為主。從出土的漢代羽人形象來看,不同地區(qū)由于在民間信仰、社會導向和鳥崇拜遺跡方面的差異,而使羽人的形象及其出現方式都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綜合考古所發(fā)現的漢代羽人的圖像資料,我們可以發(fā)現漢代羽人大多數都是人鳥的組合。具體而言,漢代的羽人造型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人首人身,只在肩背位置長出翅膀,腿上長羽毛;第二類,人首鳥身;第三類,鳥首人身,同時身體長翅膀;第四類是人首獸身,同時獸身上長出翅膀。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四類羽人中,第一類出現頻率最高,可以說第一類是我們通常印象中的羽人。除了第一類之外,其他三種類型的羽人其實在漢代并不多見。

西安南玉豐村西漢墓曾出土青銅羽人像,與河南洛陽東郊出土的東漢時期青銅羽人像,這兩個羽人像都屬于第一類羽人形象,也是漢代最典型的羽人形象。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羽人有著共同的特點。他們有高出頭頂的大耳朵,背后有細而長的翅膀,腿部有羽毛的紋飾。他們的頭部特征非常符合漢詩《長歌行》說仙人“發(fā)短耳何長”的描述。

當然,漢代也存在如同西方早期塞壬一樣的人首鳥身像。非常有名的長沙馬王堆帛畫的中間部分,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一對羽人。他們都戴著冠飾,身體是白色的,雖然他們與塞壬的形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表達著截然不同的內涵。首先,這些羽人都是作為仙人而存在,也就是說當時的羽人便是仙人的代名詞。漢詩《長歌行》這樣描述了當時仙人的一次活動:

仙人騎白鹿,發(fā)短耳何長。

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

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

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

發(fā)白復更黑,延年壽命長。

我們還可以看到當時的仙人也并非只是天天逍遙游,他們還擁有包括接引神仙、賜予仙藥等重要使命。這些使命讓他們頻頻在墓葬中出現。

其實,塞壬的雕像也經常作為墳墓的裝飾,即被當作哀悼者,在這個時候,塞壬的角色就轉變?yōu)榱恕皽厝岬乃劳鎏焓埂?。一方面,代表著死亡的塞壬可以令人恐懼,將她安放在墓上可以守護墳墓;另一方面,塞壬的歌聲可以讓人產生聯想,在葬禮上,也許塞壬會唱歌頌死者的哀歌。

漢代畫像石上的仙人形象較多,大都長著羽毛和翅膀。這個時候的“羽人”已經成功轉型為仙人,占據了神仙世界中的主體地位。東漢時期的王逸說:“《山海經》言有羽人之國,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痹谑浪椎挠^念里,仙人其實跟我們自己的樣貌并無二致,只是他們能夠長生不死罷了。但是戰(zhàn)國秦漢時期人們所想象的仙人形象卻不同,當時的人所想象的由人變仙的過程大致是身體先長羽毛,然后手臂變?yōu)槌岚?,或者直接從后背長出一堆翅膀,飛上云端行走,從而延年益壽,最后千歲不死。

有意思的是,在漢代很少見到第二種類型的羽人像,即人首鳥身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中卻發(fā)現了許多,學者對此卻有著不同的解讀。因為在這個時期的墓葬中出土的人首鳥身像往往會與另一個獸首鳥身像相對應,成組地出現在墓室的畫像磚或者在墓志志蓋及棺床上。

這兩種羽人像有一些共同的特性。人首鳥身的形象都戴著高冠,其中有些梳著很長的發(fā)髻,此外他們幾乎都有著同樣尖而長的耳朵,鳥身都是展翅欲飛狀,衣著方面,他們大部分胸前都有交叉的帶束。而獸首鳥身像之間的差異較大:有些頭像鹿,長有獨角;有些則像狗,沒有角;有些則口中銜著瑞草,同時都做展翅欲飛狀。畫像磚的四周被各種植物紋飾鋪滿,其中有卷草、蓮瓣、忍冬紋,另外還有云氣紋。這些畫像磚都是被相對應地放置著。

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像磚還有榜題,鄧縣學莊出土畫像磚的左右下角就可以看到標有榜題,上寫“千秋”和“萬歲”四字。榜題的出現有利于學者對這一種畫像的理解。因為在晉代葛洪的《抱樸子內篇·對俗》中,有這樣一句記載:“千歲之鳥,萬歲之禽,皆人面而鳥身,壽亦如其名?!边@句話講,有種名叫千歲的鳥和名叫萬歲的禽,它們都是人面鳥身,它們的壽命就像它們的名字一樣有千萬年。所以,許多學者將這一類的圖像命名為“千秋萬歲”。這樣的命名有一定的合理性,一方面這是榜題的內容,另一方面在文獻中也有所反映。但文獻與實物圖像也有不符合的地方。最明顯的莫過于葛洪說“千歲之鳥”和“萬歲之禽”都是人面鳥身,但是考古發(fā)現的鄧縣學莊羽人畫像卻是人面鳥身和獸面鳥身的組合。另外“千秋萬歲”其實在魏晉時期及以前都是十分流行的吉祥祝福語。在考古出土的漢代瓦當和銅鏡上經??吹健扒锶f歲樂未央”之類的字樣?!俄n非子》里記載:“今巫祝之祝人曰:‘使若千秋萬歲?!鼻锶f歲便跟今天我們常說的“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類祝福詞一樣。

人首鳥身和獸首鳥身圖像組合在魏晉時期,并且多在中國的南方地區(qū)出現,能讓人產生很多聯想。有學者提出另一種解釋,認為這兩個不同的圖像應該分別是漢代流行的羽人和飛廉的組合。因為在傳說故事中,羽人和飛廉的壽命都是沒有極限的,所以在畫像磚上才會有“千秋萬歲”這樣的標注。

通過綜合比較上文提到的漢代的羽人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畫像磚中的人首鳥身像,能夠發(fā)現它們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是有學者將人首鳥身像稱之為羽人的原因。

首先,羽人擁有的仙人身份和無限的壽命,與魏晉時期畫像磚榜題所寫的“千秋萬歲”有一定的一致性。

其次,是形象分析。從頭部特征來看,這些人首鳥身像中的頭部與前文中漢代的第一種類型羽人的頭部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尤其是耳朵高過頭頂這一特征,但是魏晉時期的人首鳥身像中的耳朵似乎要更尖長一些。而這些人首鳥身像與馬王堆漢墓帛畫中的人首鳥身像(即所謂的第二類型的羽人)在整體形象上是一致的。但是可觀察到,馬王堆帛畫中的羽人的耳朵特征并不明顯,而他們的高冠或者說發(fā)髻與魏晉時期的人首鳥身像倒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似乎可以說魏晉時期的人首鳥身像大體上繼承了漢代羽人的第二類型的特征,同時吸取了第一類型的部分特征。

魏晉時期的這些人首鳥身像都出土于南方地區(qū),而上面列舉出的馬王堆漢墓帛畫上的漢代第二類型的羽人也是出自南方地區(qū)。魏晉時期的人首鳥身像的出土也可以看作是這種地域性的延續(xù)。

第三節(jié) 甘英出使與塞壬

行文至此,雖然分別講述了形象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塞壬與中國的人首鳥身像,但是目前還不能看出他們之間除了形象相似性之外的其他聯系。那么,希臘神話中的塞壬到底和中國有什么直接的聯系嗎?筆者在這里要講一個關于塞壬神話傳入中國的有趣的故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