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
因為家住在津浦鐵路邊上,我從小最熟悉的,莫過于火車了?;疖囈婚_過,家里的窗戶就嘩嘩地響,像發(fā)生了三四級地震一樣。
那是一個鐵路職工大院,里面住著鐵路局機務段和工務段的職工。
清末民初鋪設津浦鐵路的時候,政府在鐵路邊為來自英國的鐵路工程師修建了四排宿舍。后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這四排宿舍被日本人占用,里面鋪上了榻榻米。再后來,又歸屬于國民黨。直到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這四排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老房子,分配給了火車司機和鐵路局高級工作人員,大家管它叫作“官房”。
一九三五年,我的媽媽就出生在這里。
她住過英國人住過的房子,也住過日本人時期的榻榻米,新中國成立后,再搬回來,就住到了現(xiàn)在我們家的位置。
我們家是第三排官房中的頭兩間。廚房建在兩排官房之間,隔斷了來往的路,形成一個不小的院子。房子是灰磚砌的,院里的地面上也鋪著灰磚。長方形的院子,沿著墻邊用灰磚架起了三層高低錯落的臺階,姥爺那些修剪精美的盆景就整齊地擺放在臺階上。
姥爺?shù)呐杈?,有假山,有樹根,有植物;有小橋流水,也有漁翁垂釣;有仙鶴立于水上,也有小亭建在青松旁。每一個盆景都是一幅山水畫。雖然那會兒的我,并不懂得中國文人所追求的詩情畫意,對戴斗笠的老頭還不如對亭子和小橋感興趣,但在物質貧乏的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姥爺?shù)倪@些小玩意對一個孩子來說,已是很奢侈的物品了。
小院的中央,有三個大魚缸,里面養(yǎng)著顏色各異的金魚,眼睛也都奇形怪狀,有平的,有鼓的,有像水泡一樣的,在水中忽閃忽閃,真擔心會破了。
魚缸的一半埋在土里。冬天,水面上結了厚厚一層冰,我怕魚兒被凍住,或者不透氣被憋死,就用鐵棍把冰面鑿出個洞,卻發(fā)現(xiàn)冰下的魚兒依然忽閃著水泡眼,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
那會兒養(yǎng)魚可沒有如今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我就是我們家的“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每個月,姥爺都讓我給三個大魚缸來一次大換水。
先準備好桶和塑料管子,把管子的一頭放在魚缸里,另一頭含在嘴里用力吸氣。眼看著魚缸里的水順著管子向自己這邊流過來,快流到嘴里時,趕緊把管子放到桶里,這樣魚缸里的水就順著管子源源不斷地流出來了。
姥爺為了有效利用生態(tài)資源,讓我再把桶里的水倒進澆花的壺,用富含魚兒糞便的水滋養(yǎng)院子里的植物。
傍晚,夕陽的余暉灑在濕漉漉的院子里。魚兒在清水里游,花兒在水珠下笑。姥爺坐在藤椅上,欣賞著他一院子的花。我坐在姥爺?shù)耐壬?,欣賞著我的勞動成果。
這個畫面在我兒時的照片上有記錄,雖然是黑白照片,但那一院子整齊、美麗、郁郁蔥蔥的盆景、假山,到現(xiàn)在看上去都是那么有質感,呼之欲出。
我最早學會的一首古詩,不記得它的名字了,只記得其中兩句: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放學回家,走過曲曲折折的小巷子,見到一個小紅門。
推開小紅門,滿院春暉。
那就是我兒時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