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亭﹐后改字為豫才。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現(xiàn)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左翼文化運動的堅定支持者。毛澤東主席曾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評論家。
魯迅從小聰明好學﹐12歲時到三味書屋私塾讀書。1899年﹐他到江南陸師學堂附設路礦學堂讀書﹐喜歡在課余讀譯本新書﹐尤其喜好小說。1902年2月﹐他赴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學習日語。1904年8月﹐魯迅往仙臺醫(yī)科專門學校學醫(yī)﹐希望用醫(yī)術救治當時麻木的中國人。后棄醫(yī)從文﹐希望用文學喚起中國人覺醒?;貒螬o魯迅曾出任紹興師范學校校長﹐并長期任職教育部﹐同時在許多學校授課。
1918年5月15日﹐魯迅先生在《新青年》雜志上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fā)表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它奠定了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基礎。小說集《吶喊》《彷徨》中的作品是魯迅對現(xiàn)實社會人生的冷峻刻畫﹐意在警醒沉睡的國民。
1920秋季﹐魯迅兼任北京大學及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師。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了中篇小說《阿Q正傳》﹐并于1921年12月發(fā)表﹐成為不朽著作﹐具有偉大的現(xiàn)實意義。
1923年秋﹐魯迅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及世界語專門學校講師。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中國大學講師。1926年8月﹐離開北京去廈門﹐任廈門大學文科教授。12月因對學校不滿﹐辭職。
在此期間﹐魯迅先生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回憶性散文﹐并結集為《朝花夕拾》﹐他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充分顯示出關注人生、關注社會改革的巨大熱情。
魯迅還創(chuàng)作了小說集《故事新編》﹐其中的《補天》被認為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創(chuàng)世紀”。他以荒誕的手法表現(xiàn)嚴肅的主題﹐創(chuàng)立了一種新型的歷史小說寫法。
1927年1月﹐魯迅到廣州任中山大學文學系主任兼教務主任。2月前往香港作題為《無聲的中國》和《老調子已經(jīng)唱完》的演講。后因參與營救被捕學生無效而辭職。此后魯迅定居上海﹐一邊從事寫作﹐一邊積極參加左翼文學運動﹐揭露腐敗反動的當局﹐同情與支持革命的行動。
1936年10月﹐魯迅因積勞成疾﹐在上海逝世﹐上萬民眾自發(fā)舉行公祭、送葬。他的靈柩上覆蓋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民族魂”三個字﹐并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主席親筆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魯迅先生之墓”。
魯迅作品包括小說、散文、詩歌、雜文、論文、翻譯等﹐在不同類型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都有自己的全新創(chuàng)造﹐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現(xiàn)代文學的發(fā)展。
毛澤東主席曾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shù)﹐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