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史詩》:為了染紅一位美人的石榴裙
洪燭
荷馬做了一個漫長的白日夢,夢中的城池叫特洛伊。在他醒來的那一瞬間,這堵非人工所能建造的城墻垮掉了。他從堆滿殘磚碎瓦的床鋪上站起來,坐到書桌前,忠實地記錄夢見的人與事。他只要稍微慢一點兒,海市蜃樓就會從頭腦里消失。幸好他是迅速的。
自這一天開始,他成為一位詩人。詩人的使命,就是在夢的廢墟中寫作。但詩人絕不僅僅是撿破爛的,他還需要將那曾經(jīng)屹立過的建筑物逐一恢復(fù)。對夢的復(fù)制,有時比在一片空地上進行原創(chuàng)還要艱難。但這正是對詩人的考驗。他是否秉承了神的旨意,是否能夠超越個人想象的極限?
所有的廢墟都是失敗了的建筑。即使建筑已不復(fù)存在,可一種深深的失敗感,依然按照原有的規(guī)模與格局籠罩著并站立著。當然,只有境遇相同的失意者,才能觸摸到那在回憶的地平線上高低錯落的影子——而影子似乎比原先的建筑本身更為沉重。由此可見,在盲詩人夢見一座影子城市之前,戰(zhàn)敗了的特洛伊,一直都在苦苦尋找著能夠為自己譜寫挽歌的人。它終于把目光投到落魄的荷馬身上。
明明是一位賣唱的乞丐所做的夢,后人卻將其追認為最早的史詩,并且據(jù)此產(chǎn)生了無限的猜測?;糜X也可以造就真實感,借助于荷馬的囈語,特洛伊就這樣避免了失傳!它雖然在與希臘聯(lián)軍的交戰(zhàn)中敗北,卻戰(zhàn)勝了時間。
至于荷馬,他是以賣唱行乞的方式,替自己的白日夢尋找著聽眾,等于是在替自己的遺產(chǎn)尋找著繼承者。
199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德瑞克·沃爾科特,在《新世界的地圖之一·群島》中寫道:“十年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了。海倫的頭發(fā),一簇灰云。特洛伊,一個白灰坑,在細雨蒙蒙的海邊。細雨像豎琴弦般繃緊。一個眼神憂郁的男子撿起雨絲,彈奏《奧德賽》的第一行。”他把荷馬的琴弦,比喻成雨絲。正是在這如泣似訴的琴聲中,奧德修斯出發(fā)了(或返航了)。
作為最古老的流浪漢,奧德修斯面對的是命運強加給他的旅行。他不會為了自己有可能進入史詩之中而感到絲毫的驕傲,甚至對旅行中必然會出現(xiàn)的詩意,他不得不忍耐——因為這原本不屬于他而屬于遠方的荷馬。他相信自己同時還作為另一個人在故鄉(xiāng)成長:一個斤斤計較的小市民,抑或一個不會射箭的農(nóng)夫……他時常感覺到體內(nèi)激蕩著一股異己的力量。他逆來順受地承受了命運的任何懲罰,雖然他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懲罰就意味著了結(jié),這是他備感輕松的原因。
我更愿意相信:荷馬本人,就是那歸來的奧德修斯。他上岸之后,以放下寶劍的手拿起了筆,開始譜寫那部在記憶中逐漸退潮的“海上史詩”?;蛘哒f,奧德修斯的晚年,成了失明的荷馬。為了成功地轉(zhuǎn)變?yōu)榱硪粋€人,他必須穿越整片海洋。
還鄉(xiāng),為了續(xù)接上自己被篡改的前半生,也為了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從不曾離開家門的人。奧德修斯可以毫不沖突地過著兩種生活:在遠方的,以及在原地的。當然,未來的某一天,他也能體會到兩種死亡:兩個人同時在他身上消失。歸來的老水手,飄散的頭發(fā)已經(jīng)像蘆葦一樣泛白了。漫長的航行,岸一直在折磨著他——思念是一種不露痕跡的酷刑。然而現(xiàn)實永遠是令人尷尬的。奧德修斯啊,你回到故鄉(xiāng)之后,感到自己再次成為異鄉(xiāng)人。只有當年曾目送你離開的那條看門狗,沒有覺得你陌生。
荷馬在奧德修斯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這是他不可能實現(xiàn)的另外一種人生。與其說他在寫史詩,莫如說在寫自傳——這自傳純粹是虛擬的,卻使他像額外活了一回般滿足。他相信自己可以在寫作中逐漸變成另一個人,并且可以身臨其境地出現(xiàn)在那個人的生活中而不被識破。但他最終也搞不清:那個人的妻子、兒女、朋友、仇敵,究竟是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還是確實存在?他只知道自己在跟他們打交道的時候,越來越小心翼翼。有時候,就像歸來的武士接受盤問之際會下意識地握緊腰間的劍,他牢牢地抓住能夠保佑自己擺脫尷尬的筆……
他開始撰寫一部虛構(gòu)的回憶錄,記載的是自己各個年齡階段的幻想。那些沒有在現(xiàn)實中發(fā)生過的事情,充斥了他的回憶,以至于他遺忘了自己真實的生活經(jīng)歷……
巴特農(nóng)神殿殘存的石柱,是古希臘的肋骨,支撐起永恒的星空。雖然那個時代華麗的肉體早已經(jīng)腐朽了,卻留下了拒絕毀滅的象征。
從荷馬(包括后來的彌爾頓、博爾赫斯等盲詩人)身上,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沒有盲人!只不過大多數(shù)人的眼睛是朝外看的,而有些人的眼睛卻長錯了位置,長在了體內(nèi)。詩人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不管他失明與否,都需要有一雙內(nèi)視的眼睛,擅長洞察內(nèi)部的黑暗。一個不了解自己的人是無法真正了解世界的。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都藏匿著世界尚未顯示出來的另一半。
除了歷史之外,肯定還有一部關(guān)于歷史的歷史:闡述歷史如何誕生,如何遭到無情地篡改,以及如何自欺欺人……它就跟史前史一樣,隱蔽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它就跟史前史一樣,找不到自己的作者。然而我相信,這一切瞞不過詩人的眼睛——哪怕這位詩人不幸是個盲人。他總能看見我們看不見的東西。
有誰能夠?qū)懗鲆徊吭姼枋分獾脑姼枋罚蛘?,寫出一部詩歌的史前史?在《荷馬史詩》之前,詩歌以怎樣的面貌存在?進入詩歌史的詩人(從荷馬開始)是偉大的,但那些隱蔽在史前的無名氏(他們肯定不以詩人自居)更為偉大。他們是詩人的祖先。說實話,荷馬在我眼中已經(jīng)夠古老了,還有比他更為古老的詩人嗎?在《荷馬史詩》之前,是否還有史前的史詩?假如時間確實是循環(huán)的,那么這一切就不是疑問。
《荷馬史詩》即使再豐富,也有其局限。我希望能從對它局限的發(fā)現(xiàn)中找到樂趣。
我只為我想象中的《荷馬史詩》而激動。它不是荷馬寫的,而是我寫的,是理想中的經(jīng)典,同時也是一部無法存在之書。它比書店里擺放著的精裝本《荷馬史詩》更完美,具有無限的內(nèi)容。嚴格地說,它是任何人(包括荷馬,包括我)無法逐字逐句寫出的,因而不可能擁有真正的作者。一部讀不完的混沌之書,卻能以偶爾泄露的光線,照亮我的生活。
我覺得,阿喀琉斯之所以令敵人聞風喪膽,并不僅僅因為他驍勇善戰(zhàn),還在于他為自己制造了一個刀槍不入的神話。如果他一直不曾受傷,這個神話必將完好無損地保持下去。然而他偏偏還是中箭了!為了避免謊言被戳穿,他忍住疼痛,將神話稍加修改:當年自己被母親倒提著浸入冥河,唯有腳踵的位置未接觸到河水,因而成為全身上下僅存的弱點……我想假若他中箭的部位不是腳踵而是手指,他也會替手指找到類似的理由。(除非對手一箭擊中其心臟,他才無法喋喋不休地開脫自己)。留下這有決定意義的遺言之后,他終于可以像英雄一樣無憾而體面地死去了。在我眼中,“阿喀琉斯之踵”這個典故,與其說象征著英雄身上唯一致命的缺點,莫如說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彌天大謊。
殘酷的荷馬,你讓那么多英雄倒在血泊中,僅僅為了染紅一位美人的石榴裙。你讓一座城市玉石俱焚,僅僅為了自己的詩卷能夠獲得從廢墟中站立起來的力量。諸神都是虛設(shè)的,你才是真正的鐵石心腸。而你最后卻把這種責任全部推卸在海倫身上。
為了使海倫獲得金剛鉆般的魅力,你必須首先制造出一個瓷器一樣的特洛伊——它的使命就是被打碎。哦,這過于奢侈的犧牲品!
荷馬只塑造了一個海倫,可她卻在后世有無數(shù)的影子。在但丁那里,在歌德那里,在葉芝那里……我懷念古希臘。古希臘既是一個古老的時代,又是人類文明永遠的青春期。在我的想象中,荷馬是其唯一的皇帝,海倫是其唯一的王后。這是被詩與美所徹底統(tǒng)治的王朝。
奧德修斯把自己捆綁在桅桿上,頓時體會到被縛的普羅米修斯的那份悲壯。他們冒著同樣的危險,卻是為了盜取不同的事物,“海妖的歌聲是異端的美,天堂的火種則是神圣的光……”這就是盜火者與竊聽者的區(qū)別。這就是他們的幸運與不幸,他們享受的冒險的樂趣以及不得不承擔的懲罰。
塞壬的歌聲今人是無法聽見了,甚至,也無法想象。是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沒有其他樂器,只靠海浪伴奏。她們遲遲不愿上岸,莫非準備做嫁不出去的老姑娘?可是,誰敢娶她們中的一個呢?因為這需要以生命作為代價??磥硪魳肥鞘妊?。要想抗拒這擋不住的誘惑,只能用蠟團堵住耳朵。耳朵,是水手身上唯一的破綻。
合上書頁之后,我不斷地回想起《荷馬史詩》里那群神秘的女歌唱家……
遺憾的是,我生活在塞壬已失蹤的年代。唉,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即使我愿意做美的犧牲品,也找不到值得為之獻身的那種美了。大海啊大海,碧波萬里,卻沒有一處可做我的墓穴。因為沒有一處可做塞壬的婚床。
看好萊塢大片《泰坦尼克號》,當憂傷的主題歌響起,我仿佛又回到那片地址不詳?shù)乃颉H柜毡缓oL掀動的女歌手席琳·迪翁,莫非是塞壬的復(fù)活?
因為對大海充滿想象(而這很大一部分來自《荷馬史詩》對我的培養(yǎng)),在真正見到海之前我就是一個生活在陸地上的水手。我希望自己的心是鐵錨的形狀。我最偏愛的服裝是?;晟?。我的羅盤是一部精裝本的《奧德賽》(據(jù)說它曾經(jīng)裝在亞歷山大東征的行囊里)。我在夢中從不迷航。
《伊利亞特》與《奧德賽》,一塊金幣的正面與背面。
年輕的時候喜歡《伊利亞特》,因為那里面的戰(zhàn)爭場面很熱鬧,況且還有一位絕代佳人擔任女主角。英雄的血、美人的淚,調(diào)和成一杯雞尾酒,點燃起滿腔的激情,令人不飲自醉。
中年以后則越來越偏愛《奧德賽》,從主人公身上能發(fā)現(xiàn)自己的影子:或許每個人的后半生都意味著返航,而返航常常比出發(fā)時還要驚險、還要孤獨。你面對的不再是充滿誘惑(無限的可能性)的全世界,只是被驚濤駭浪重重阻撓的一個家。懷揣夢想的火種走得有多遠,夢想破滅后返回的路就有多遠。繞了一大圈,還得回到起點。
或許正因為如此,公元前三世紀的克塞諾斯和革拉尼科斯提出異議:兩部史詩風格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像出自同一作者之手。亞歷山大城學者阿里斯塔爾科斯則認為:這一切只能證明兩部史詩系同一位詩人創(chuàng)作于人生的不同時期,《伊利亞特》是荷馬青年時期的作品,《奧德賽》則誕生于作者晚年。就我而言,我更支持后面這種說法。
一塊金幣的正面和背面,分別鐫刻著青年的荷馬與晚年的荷馬。而它們更像是兩個人,更像是兩個人的頭像。一個是意氣風發(fā)的青年,一個是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他在成長,他所虛構(gòu)的那個世界也在成長。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你從他的夢里幾乎看不出任何抄襲的痕跡。他仿佛是人類中第一個做夢的人。
荷馬也有荷馬的困惑。他尋找不到最適合自己的文體——因為它尚未誕生。對他而言,表達永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如果放棄了表達,又更為空虛。為安置那個混沌的夢,他用一生的時間創(chuàng)造并完善了史詩的體例。隨著他本人的成熟,他苦心經(jīng)營的史詩也日趨成熟(無論內(nèi)容上還是形式上)……
即使創(chuàng)造者死去,如影隨形的作品也并未停止生長。荷馬締造了史詩的傳統(tǒng)。后人的寫作,無不是為了盡可能從中掙脫出來。但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傳統(tǒng)之中一陣又一陣的抽搐。所有的詩人(包括但丁、歌德在內(nèi)),都在不自覺地幫助荷馬續(xù)寫他的史詩未完成的部分。這幾乎是一項無限的工程。
我替一首古老的詩歌修剪著新長出來的指甲,雖然我的心已經(jīng)被劃傷了。
在故事結(jié)束的時候,你系了一個活結(jié),然而你并不準備再親手把它解開。你的力氣已經(jīng)用盡了,卻又反對別人靠近這根危險的繩索。你究竟想用它來束縛自己呢,還是捆綁別人?你怕死,不愿意死,卻又無法很好地活著。只好系了一個活結(jié)來考驗自己——勇氣、耐心,以及抵御誘惑的能力。
很少有人知道你是誰,我同樣也不認識你。但這根繩索卻似曾相識:它曾經(jīng)捆綁過奧德修斯。
你究竟是荷馬本人,還是跟我一樣——屬于荷馬的讀者?
閱讀《荷馬史詩》,必須用掀動書頁的手,輕輕解開那根懸念的繩索——它正是作者親手系上的,應(yīng)自己所塑造的人物的請求。再大的風浪,都可以被這一根繩索束縛??!
如果沒有荷馬(這西方文化的領(lǐng)頭羊),古希臘的畫面必定顯得模糊與蒼白,歐洲的文學傳統(tǒng)亦將失去它最為堅實的基石——甚至整個人類的文明史也會不得不改寫了。如此想象一番,我們就會更加意識到荷馬的重要性。他用來捆綁奧德修斯的那根繩索,此刻又牢牢系住我的心,只不過它已變成無形的了……
無人的海灘,并不荒涼?;蛟S當年盲詩人荷馬曾從這里走過,使層出不窮的海浪多多少少沾染上一絲書卷氣。直到今天,它仍在被一雙看不見的手一遍又一遍地翻動。在岸上燈塔的眷顧下,一部不朽的史詩又開始漲潮……
編后絮語
“另一種文明”的門檻上
史詩,被稱作一種莊嚴的文學體裁。它往往拿重大歷史事件作為舞臺,在其上演繹某些部落、民族的英雄傳說。既作為其歷史的記述與固化,也作為其精神的光大與創(chuàng)生。最早已知的西方文學作品,是公元前2700年一篇由蘇美爾人創(chuàng)作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其中描述的是英雄主義、友誼、損失及追逐永生。在《荷馬史詩》里,英雄交響曲依然是詩篇的主旋律。當然,處于蠻荒到文明的過渡時,彼時英雄,并不同于今世。
《伊利亞特》的敘事平臺是特洛伊戰(zhàn)爭。于是,無論阿喀琉斯還是赫克托耳,無不爭勝斗勇,嗜血如命??梢哉f,人類從蠻荒到文明的尺度之一,就在于對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時至今日,文化昌明,戰(zhàn)爭已聲名狼藉。但在當時,戰(zhàn)爭卻是各“部落人”再正常不過的生存方式。宗教說成神的旨意也罷,歷史課本說成歷史局限性也罷,總之,當時,仗是不能不打的,即便到了《水滸傳》時代的中國,梁山好漢依然喊殺震天。當然,要真正跨入現(xiàn)代文明的門檻,對那些“局限性”的反思與摒棄,卻是萬萬不能省略的。
蠻荒即暴力,沒錯。猴子們之間解決利益沖突的終極方式,依然是暴力。但是,已經(jīng)進化為人的阿喀琉斯胸膛中跳動著的,已經(jīng)是一顆有情有義的惻隱心了。跟主帥有過節(jié)而率兵退場的阿喀琉斯,在聽到好友戰(zhàn)死沙場的噩耗之后,義無反顧地返回戰(zhàn)場,殺死敵方猛將赫克托耳??稍谔芈逡羾跗绽锇⒛λ骨皝砉蚯髢鹤舆z體的時候,暴虐成性的阿喀琉斯居然被對方的喪子之痛感動得“幾乎流出了眼淚”,隨即歸還了赫克托耳的尸體。此時此刻,人類的善良情感解構(gòu)了部落英雄們所一致遵從的蠻荒符碼。也就在這一瞬間,古代英雄阿喀琉斯已經(jīng)站在“另一種文明”的門檻上了。在真正的文明陽光普照的今天,我們理當銘記《伊利亞特》的饋贈。
《奧德賽》敘述了伊薩卡島國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后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跟阿喀琉斯金戈鐵馬的故事相比,奧德修斯的故事,更像一場普通人的靈魂歷險。既然他意欲歸去的伊薩卡島既是他的國又是他的家,那么,我們不妨將他的漂泊旅程看作一個回家的故事,一個回歸自我的故事。面對吃人的獨眼巨人,奧德修斯詐稱自己是“無人”,雖逃過一劫,卻說了假話。塞壬女妖當然是一個象征,象征著一個人所能遭遇的最銷魂、最危險的誘惑,多虧奧德修斯預(yù)先讓部下把自己綁在桅桿上。終于,塞壬妖媚蝕骨的魔歌越來越遠,直到湮滅在廣闊的天際。是的,十年特洛伊戰(zhàn)爭不僅摧毀了城市與文明,也幾乎毀滅了人的正常感情與靈魂。歷經(jīng)滄?!安粸樗钡摹秺W德賽》說,回歸家鄉(xiāng),回歸你自己,你可以!
如果說神象征著命運的話,一開始,特洛伊戰(zhàn)爭就是源自神的無聊,源自神的惡作劇。于是,我們不妨將其理解為命運的無稽和惡作劇。三位女神的虛榮,導(dǎo)致希臘王后海倫愛上特洛伊王子而后隨其私奔。難道,神的弱點僅僅是神的嗎?譬如虛榮。在這里,我們將深諳希臘神話為何設(shè)置了那么多“人性化”的男神和女神。既然,命運就是那些無從選擇又無從回避的境遇,那么,我們讀到了阿喀琉斯的擔當和勇敢,也讀到了奧德修斯的漂泊與歸來。注定的毀滅會讓人膽怯嗎?會的,但必須勇敢以對,有如那句“醉臥沙場君莫笑”;銷魂的誘惑會讓人迷失嗎?會的,但必須冷靜選擇,在生存的苦難中獲得秉持和洞察力。至此,如有人再提起那句著名的“言必稱希臘”——其后的為什么,你懂的!
延伸閱讀
●荷馬《伊利亞特》
●荷馬《奧德賽》
●埃斯庫羅斯《阿伽門農(nóng)》(劇本)
●加斯帕·格里芬《荷馬史詩中的生與死》
●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奧德賽》(電影)
作者簡介
洪燭,現(xiàn)任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文學編輯室主任。著有詩集《南方音樂》,長篇小說《兩棲人》,散文集《我的靈魂穿著草鞋》等作品。
關(guān)于本文
精彩快讀
●《俄狄浦斯王》曾被西方文藝思想史上的泰斗亞里士多德譽為“十全十美的悲劇”。
●假如把悲劇的原因定格在俄狄浦斯身上,命運就意味著人的有限性,意味著人性的某種缺損。
●對于那些企圖以理性執(zhí)著地追求自己所肯定的價值和窮盡世界的無限與永恒的英雄們,悲劇的命運是注定的,因為人的自由是有限的,人的理性不是解決一切矛盾的良藥。
●俄狄浦斯身上蘊含的悲劇精神,尤其是他勇于行動和承擔責任的態(tài)度,為我們現(xiàn)代人昭示了一條認識自己、完善自己和拯救自己的途徑,從而具備了一種人文意義上的現(xiàn)代性啟示。
背景介紹
《俄狄浦斯王》是索??死账箘?chuàng)作的、富有典型意義的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忒拜的國王,是國王拉伊俄斯和王后伊俄卡斯忒的兒子,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并娶了自己的母親。該劇本描述了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諭所示的命運,而這逃避本身恰恰在實踐著神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