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是我國十二世紀(jì)著名的女文學(xué)家。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她出生在我國北方著名的泉城濟南柳絮泉畔的一戶書香人家。父親李格非,字文叔,是一位聞名齊魯?shù)膶W(xué)者,為人正直,崇尚氣節(jié)學(xué)問。李清照從小受到父親思想品德、學(xué)術(shù)修養(yǎng)的影響。十七歲前寫的《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二首,已使她“自少便有詩名”。
李清照生活在北宋后期、南宋初期。這是一個政治腐敗、黨爭激烈、漢民族遭受災(zāi)難的動亂時期。靖康之亂前后,李清照的生活有巨大的變化。亂前,幸福美滿;亂后,飽經(jīng)憂患。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李清照十八歲,與趙明誠結(jié)婚。趙明誠,字德甫,密州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市)人,好文學(xué),自幼酷愛金石書畫,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后的杰出的金石學(xué)家。李清照是趙明誠的知音和合作者。他們志趣相投,言談融洽,愛情深沉纏綿,以至不知分離是什么滋味。這期間寫的詞大多纏綿悱惻,動人心魄。
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變法,從此在北宋政壇上展開了尖銳復(fù)雜的斗爭。李格非在政治上站在司馬光、蘇軾一邊,對推行新法有自己的看法。在徽宗、蔡京制造元祐黨人案時,李格非因為不肯參加搜集元祐群臣的奏章,羅織元祐黨人罪名的材料,而在第二次籍記元祐黨人姓名時,被定入元祐黨籍。李清照的公公趙挺之,卻在這場政治斗爭中游刃有余,扶搖直上,一直到副宰相,位極人臣。李清照眼看父親遭來橫禍,滿腔憤激,提筆寫詩向趙挺之進(jìn)言,其中有流傳至今的“炙手可熱心可寒”、“何況人間父子情”的名句?!爸耸挚蔁帷笔菤庋媸⒌每梢誀C人的意思,原是杜甫《麗人行》中譏諷奸相楊國忠的句子,在此借用,是把包括趙挺之在內(nèi)的蔡京一伙當(dāng)作楊國忠之類。從此我們可以看出清照是一位富有正義感的勇敢的女性。
趙挺之為相兩年便被罷相,不久客死京都。死后三天,蔡京又大興陷獄,誣陷趙挺之和元祐黨人是一伙,后來因查無實據(jù),風(fēng)波才平息。政治斗爭、宦海風(fēng)波使趙明誠與李清照越發(fā)向往寧靜的書齋生活。趙挺之死后,明誠丁憂,便與清照一同回到青州故第。
青州故第真像是世外桃源。晉代詩人陶淵明寫《歸去來兮辭》表現(xiàn)自己對仕宦生活的厭棄與歸隱生活的樂趣,其中有一句“審容膝之易安”,意思是歸隱后即使住在僅能容身的簡陋小屋里也非常舒服,易于安身。李清照與趙明誠為自己的廳堂居室取名“歸來堂”、“易安室”,當(dāng)亦是同一意趣。夫妻倆決心從此過“歸去來兮”的隱居生活。他們專心一意地收集整理金石、碑刻、古書畫、古器皿,在清苦的學(xué)者生活中,感受到無上的樂趣。青州十二年,他們整理的金石刻辭達(dá)兩千種之多,輯成三十卷。上自夏周,下至西漢,包羅萬象。歸來堂中的生活可以說是清照一生中的黃金時代,是這對學(xué)者夫婦最幸福的十二年。
大約在徽宗宣和二年(1120),趙明誠復(fù)官,出守萊州,后又守淄州。公職之余,仍和清照整理金石書畫。就在他倆潛心學(xué)術(shù)研究時,發(fā)生了靖康之亂,徽、欽二帝被擄北去,北宋滅亡。消息傳來,兩人驚得目瞪口呆。面對幾十年辛苦經(jīng)營所得的盈箱滿篋的金石書畫,無限悵惘與依戀。
建炎元年(1127)三月,趙明誠奔母喪,裝載書畫十五車南下,被南宋朝廷起用,任建康知府。清照留在青州。秋天,發(fā)生兵變,清照逃出。后金人攻陷青州,戰(zhàn)火把清照夫婦留在青州十余屋的收藏統(tǒng)統(tǒng)燒成了灰燼。建炎三年(1129)八月,李清照遭到更大的打擊:趙明誠暴病身亡,隨后她自己也大病了一場。金兵南下,建康危在旦夕,清照只得將南下的十五車中的大部分書籍托妹夫先帶往洪州。不料,金兵攻陷了洪州,這二萬二千卷書籍、畫冊,一古腦兒如云煙散盡。只有清照病中偶爾把玩的數(shù)篋書畫“巋然獨存”。在清照病體難支,無處投奔時,又遭政治誣陷,說她有通敵之嫌。為了表明心跡,洗刷不白之冤,清照決定把留下的全部宗器獻(xiàn)給朝廷。她跟蹤高宗逃亡的路線,從建康到杭州、越州、四明、明州、奉化、天臺、黃巖,從海路到溫州,經(jīng)衢州、越州,最后回到臨安。在一路流亡中,這些“巋然獨存”的珍品,有的被官軍乘亂劫去,有的被偷去,最后只剩下十分之二三。現(xiàn)傳世的《金石錄》就是其中殘存的部分。
紹興四年九月,秋高草肥,金兵又向淮河一帶騷擾。正如清照在《打馬圖序》中所記,當(dāng)時的臨安人心惶惶、東奔西逃。清照夾在逃難的人群中,離開臨安,乘小船沿富春江而上,轉(zhuǎn)往金華。住了一段時間后,再返回臨安。
清照的晚年生活是孤獨無靠、寂寞悲涼的。唯一可以使她欣慰的是,《金石錄》終于出版了。大約于紹興二十五年(1155)后,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對故土難歸的失望,悄然離開了人世,享年不少于七十二歲。
作為文學(xué)家的李清照,詩、詞、文、賦都有作品傳世。據(jù)《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詞》六卷;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明陳第《世善堂藏書目錄》著錄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均不傳。流傳至今的僅詞七十八首(內(nèi)三十九首是否李作,還有爭議),詩十五首、文四篇、賦一篇。其中最能代表李清照的文學(xué)成就,并確定她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的重要地位的是詞。
李清照的詞博采眾長,繼承了唐、五代詞的傳統(tǒng),開初的詞作明顯地受“花間派”影響,后來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特別是后期寫的血淚詞篇,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獨放異彩。
在李清照詞創(chuàng)作的前期,少婦相思是重要主題,并不乏佳作名篇。她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等寫來不同凡響,耐人尋味,不僅表現(xiàn)了詞人超群的藝術(shù)才華,而且反映了她對愛情、對生活的真摯執(zhí)著的態(tài)度,不同于浮淺庸俗之作。
伴隨相思之作,李清照前期詞也不乏惜春悲秋的題材,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詞人對自然界的細(xì)微變化,有細(xì)入毫芒的體會,表達(dá)了對美好事物無比憐惜的美好感情。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清照前期詞中,還表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追求?!稘O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中大鵬高飛的宏偉志向,展翅萬里的浩大境界,跨海浪、渡銀河、歸帝宮、往三山的非凡壯舉,都表現(xiàn)了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作為一個女詞人,有如此豪邁氣概,在那個時代是非常罕見的。
李清照后期寫的《武陵春》(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聲聲慢》(尋尋覓覓)、《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永遇樂》(落日熔金)等作品,是一個備受折磨婦女的心靈傾訴。在靖康之亂前,李清照過的是高潔平靜的學(xué)者生活,她與丈夫趙明誠“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無明珠翡翠之飾,室無涂金刺繡之具”(《金石錄后序》),把節(jié)省下來的錢購買書畫名器,沉醉在金石文物的整理研究中。金人入侵的戰(zhàn)火毀壞了李清照靜謐的書齋,國破、家毀、夫亡,“玉壺頒金”之誣,只身奔亡,顛沛流離,在民族淪亡的大災(zāi)難中,李清照遭到種種打擊。經(jīng)歷了一連串的不幸變故后,李清照在抒發(fā)個人身世感情的作品中,失去了曾經(jīng)有過的歡樂明快的調(diào)子,有的是無邊的痛苦和深刻的憂郁。
應(yīng)該特別注意的是,李清照坎坷的遭遇是與國家的危亡、民族的苦難聯(lián)系在一起的。靖康亂后,李清照“飄零遂與流人伍”,代表了在民族災(zāi)難中階級地位下降的一部分士大夫階層。他們與普通人民接近并有相似的命運與共同的愿望。正如十八世紀(jì)德國美學(xué)家萊辛所說:“那些處境和我們最相近的人的不幸,必然能最深刻地打入我們的靈魂深處?!保ā稘h堡劇評》)李清照的后期抒發(fā)悲傷愁苦感情的詞作,撥動了每一個不幸者的心弦。
李清照后期寫的詞,不僅抒發(fā)了個人身世之悲,而且寄寓了深沉的故國之思,表現(xiàn)了李清照的愛國主義感情。如《蝶戀花》上闋:
永夜懨懨歡意少,空夢長安,認(rèn)取長安道。為報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在這里,長安代指北宋故都汴京。通過夢長安,表現(xiàn)了詞人對北方淪陷區(qū)的懷念。又如《永遇樂》(落日熔金)一詞,曾深深地感動了南宋末年的愛國詞人劉辰翁。他受李清照的啟發(fā),也填了一首《永遇樂》,序中說:“誦李易安《永遇樂》,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聞此詞,輒不自堪,遂以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雖辭不及,而悲苦過之?!痹趧⒃~中像這樣標(biāo)明效法前人的僅此一見,可見這首詞的愛國思想感人之深了。
從詞史上看,用詞的形式表現(xiàn)愛國思想,李清照是較早的一個。
在李清照的詞作中,還有一類詠物詞。在《鷓鴣天》(暗淡輕黃體性柔)中,詞人通過詠桂,發(fā)抒感慨。桂花外觀并不美,暗淡輕黃,但是本性柔和,情跡疏遠(yuǎn),香留人間。詞人埋怨楚騷作者不寫桂花,發(fā)出了“何事當(dāng)年不見收”的慨嘆,這里實際也是詞人自己的身世感嘆。高潔的菊花、木樨(桂花),孤苦堅貞的梅花等等,或寄寓了詞人的身世、感慨,或表現(xiàn)了她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在中國詞史上,李清照是一位抒情圣手、語言巨匠?!霸~為艷科”,大量的作品寫柔情蜜意,離愁別恨,相思苦衷。李清照的多數(shù)作品亦是如此,但是李清照寫來與前人迥然有別,自出機杼。首先,李清照善于攝取富于特征性的語言、動作、表情來表達(dá)人物的內(nèi)在感情。如《如夢令》(昨夜雨疏風(fēng)驟)中的人物對話,《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中的“夜闌猶剪燈花弄”的動作細(xì)節(jié),《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中“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神情描摹,都是入神之句,歷來被人稱頌。李清照善于創(chuàng)造生動的外部形象來揭示蘊藏的內(nèi)心世界,如《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中“人比黃花瘦”這一形象的塑造,又如《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中所塑造的凝眸樓頭望歸舟的思婦形象,凡此種種,都成為詞史中的絕筆。
中國抒情詩的傳統(tǒng)表現(xiàn)手段之一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但是不同的人在運用這種手法時就有精巧與粗拙之分。李清照將情與景的關(guān)系處理得非常巧妙。如《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這首悼念亡夫的詞,將景物與感情交錯在一起描繪。感情的發(fā)展曲折回環(huán),反復(fù)渲染,情景難分?!对雇鯇O》(湖上風(fēng)來波浩渺)中,詞人用擬人化的手法,使景物人格化,物我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有時李清照也寫情與景不協(xié)調(diào),用反襯的手法來抒情。如《永遇樂》,開頭是“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真是夕陽無限好,而詞人卻想到自己孑然一身,流落他鄉(xiāng),因而發(fā)出了“人在何處”的感嘆,景和情形成十分強烈的對比。
李清照善于把抽象的無形的感情具體化、形象化。如寫愁,她筆下的愁有長度:“從今更添一段新愁”〔《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有濃度:“更誰家橫笛,吹動濃愁”〔《滿庭芳》(小閣藏春)〕;有形體:“柔腸一寸愁千縷”〔《點絳唇》(寂寞深閨)〕,“獨抱濃愁無好夢”〔《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有重量:“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由于將愁思作了如此生動的描寫,于是只可意會的感情變得具體可感了。
鋪敘是李清照常用的手法。她的慢詞既有豐富的形象,又能充分地表現(xiàn)作者的感情。諸如詠白菊的《多麗》(小樓寒)、《聲聲慢》(尋尋覓覓)、《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念奴嬌》(蕭條庭院)、《永遇樂》(落日熔金),這些代表《漱玉詞》藝術(shù)風(fēng)格的著名長調(diào),都以鋪敘的手法刻畫主人公的心理動態(tài)和行為動作,達(dá)到了抒情的目的,又?jǐn)懥耸闱槿宋铩?/p>
總之,作為一個抒情大家,李清照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多樣化的抒情手段來抒發(fā)描繪感情,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達(dá)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宋代張端義《貴耳集》在評論李清照晚年詞《永遇樂》(落日熔金)時說:“‘如今憔悴,風(fēng)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砸詫こUZ度入音律。煉句精巧則易,平淡入調(diào)者難?!泵鞔鷹钌鳌对~品》進(jìn)一步評論說:“山谷所謂以故為新,以俗為雅者,易安先得之矣?!睆埗肆x、楊慎的評論扼要地道出了李清照詞在語言上的特色。她的詞從字面上看并不深奧,絕無晦澀難懂之嫌,大多數(shù)淺顯如話,從頭到尾不僅沒有一個僻字,甚至沒有一個難字。詞人大膽地把“沒個人”、“也則”、“不許”、“將息”、“得黑”、“次第”、“了得”等被當(dāng)時正統(tǒng)文人鄙視的新鮮活潑的口語詞匯吸收進(jìn)詞里來,以淺俗之言,發(fā)清新之意,從而達(dá)到了翻陳出新、化俗為雅的目的。在李清照前,柳永善用生動的俚俗語言來反映中下層市民的生活面貌,但是提煉不夠。有些方言俗語過于俚俗,甚至使人費解。李清照運用民間口語,則是經(jīng)過精選的,她采用的是新鮮活潑、富有生命力的民間口語,因此人們稱許李清照是詞的本色當(dāng)行第一人。
李清照詞的語言富于音樂美。詞是配合樂曲歌唱的藝術(shù)種類,李清照一向重視詞的音樂因素。前人評《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幽細(xì)凄清,聲情雙絕”(《自怡軒選卷二》)。《聲聲慢》(尋尋覓覓)則是公認(rèn)的具有音樂美的杰作。這首詞除大量運用疊字外,有意識地選擇了許多齊齒音、疊韻、雙聲。齊齒音短促輕細(xì),適宜表達(dá)凄苦感情,加上許多雙聲疊韻詞,使全詞在聲韻上十分優(yōu)美。
含蓄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特點,深沉的思想和豐富的感情讓讀者自己去體會、聯(lián)想、補充,因而回味無窮。例如《訴衷情》(夜來沉醉卸妝遲),寫的是相思愁苦,但整首詞沒有一個“愁”字、“苦”字,卻刻意寫人寫景,特別是下片幾句:“人悄悄,月依依,翠簾垂。更挼殘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時?!睂崒懙氖庆o靜的夜、淡淡的月、孤單單的人,卻虛含著女主人公十分濃烈、無法驅(qū)散的寂寞與愁苦。真可以稱得上是“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了。李清照的詞就是這樣含而不露,婉而多曲,蘊藉深厚,往往使人“方解其中意,欲語已忘言”。
因為李清照詞的卓越成就,人們往往忽視她的其他方面的成就。其實,李清照善屬文,又工詩。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二云:“自少年即有詩名,才力華贍,逼近前輩。若本朝婦人,當(dāng)推文采第一?!辈贿^現(xiàn)在保存下來的李清照的詩文創(chuàng)作,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詩十八首,還有些逸句,文四篇,賦一篇。
在現(xiàn)存的李清照詩作中,《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兩首應(yīng)是最早的,但已才氣橫溢,見解較原詩高明得多?!逗逛洝肪硐略疲骸岸娖鏆鈾M溢,嘗鼎一臠,已知為駝峰、麟脯矣?!薄斗指视嘣挕肪矶疲骸耙詪D人而廁眾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實是的論。
留傳下來的李清照詩的大部分都作于南渡之后,其內(nèi)容或批判投降行為,或懷念故土父老,或激發(fā)民族氣節(jié),幾乎沒有一首是自己身世的感嘆。《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中的古詩,是李清照詩中最長的一首,詩的最后寫道:
子孫南渡今幾年,漂流遂與流人伍。
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這是多么感人的對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氣貫長虹的民族豪氣!“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已成了傳世名句。又如《烏江》短短二十字,通過對不肯逃回江東、忍辱偷生的英雄項羽的歌頌,有力地鞭撻了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逃跑主義與茍安江左的投降主義?!吧?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流傳八百多年,已成為千古絕唱。
總之,李清照在詩歌中,鋒芒畢露,壯懷激烈,慷慨陳詞,愛國激情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詩人在經(jīng)歷了人生種種打擊,晚年成了“流蕩無依”的“閭閻嫠婦”后,還唱出了如此激越昂揚的調(diào)子,這在中國古代文學(xué)史上的女作家中是獨一無二的。
李清照的散文雖然留存不多,但就從僅存的四篇也可見她的獨特風(fēng)格和杰出成就,《金石錄后序》可為代表。一般書序只寫與著作有關(guān)的事情,文字往往枯燥乏味,且多諛詞。李文卻不同尋常,對于《金石錄》本身不過寥寥數(shù)語,全文以書的得失聚散為線索,寫自己的悲歡離合。敘事委曲詳盡,抒情語約情深,是一篇文情并茂、辭采俊逸的杰作。李慈銘在《越縵堂讀書記》中說:“敘致錯綜,筆墨疏秀,蕭然出畦町之外……宋以后閨閣之文,此為觀止。”
李清照在中國文學(xué)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雨村詞話》卷三云:“易安在宋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秦觀)、黃九(黃庭堅)之下。詞無一首不工,其煉處可奪夢窗(吳文英)之席,其麗處直參片玉(周邦彥)之班。蓋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須眉?!薄对圃t集》卷十云:“易安格律絕高,不獨為婦人之冠,幾欲與竹屋(高觀國)、梅溪(史達(dá)祖)分庭抗禮。又易安詞騷情詩意,高者入方回(賀鑄)之室,次亦不減叔原(晏幾道)、耆卿(柳永)。兩宋詞人能詞者不少,無出其右矣?!崩钋逭盏莫毺氐乃囆g(shù)風(fēng)格,在詞史上稱為“李易安體”,早在南宋時,侯寘、辛棄疾都有“效易安體”之作。
為了讓更多的人閱讀欣賞李清照作品,讓李清照的作品如涓涓不絕的泉水,滋潤人們的心田,我選譯了李清照詞三十八首、詩十二首、文兩篇。除是否李作尚有爭議的詞、帖子詩及零星詩詞句子外,李清照的詩詞基本上均已選入?!对~論》是李清照關(guān)于詞的理論批評文章,《金石錄后序》不僅有作者自傳的性質(zhì),而且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兩文對我們了解李清照及其創(chuàng)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故選入。
解放以來整理出版了三種李清照的集子:一、《李清照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一九六二年初版;二、王學(xué)初《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初版;三、黃墨谷《重輯李清照集》,齊魯書社一九八一年初版。本書所選李清照原作的版本或依王本,或依黃本。
古籍今譯中有不少問題尚待探討,特別是古典詩詞的翻譯更是一項探索性的工作。我在翻譯李清照詩詞時,為自己定下的要求是:一、信、達(dá)、雅;二、譯出來的是新詩,不僅盡量保持原詩的意境,而且韻腳與換韻悉依原詩。為了翻譯與表達(dá)的需要,韻部有所變化,韻腳或有增加。究竟做得怎樣,殷切期望得到方家與讀者的批評指正。
平慧善(浙江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