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曉蘇葉立文老師是我的老師。這話說起來有點繞,但我實在想不出更好的表達方式。其實我也不想這么繞,可我不這么繞卻繞不過去,因此只好這么繞了。葉老師的確是我的老師,雖然他小我十幾歲。不過,這沒啥好奇怪的,弟子不必小于師,師不必長于弟子。葉老師大器早成,三十多歲就當了教授,很快又升為博士生導師。我卻醒事晚,年過半百才想到讀個博士。我到武漢大學師從樊星先生讀博的時候,葉老師給我上過課,講的是先鋒小說的敘事話語。所以我說,葉立文老師是我的老師。
我繞了半天的舌,其實想說的是,作為學生,我絲毫沒想到葉老師會讓我為他的新著寫序。有一天晚上,我有幸與葉老師一起,被吳道毅教授邀到一個名叫九龍的地方小聚。席間,葉老師仿佛不經(jīng)意地問我,你喜歡史鐵生的小說嗎?我說,喜歡,尤其喜歡《我的丁一之旅》。葉老師馬上雙眼一亮說,太好了,我的《史鐵生評傳》即將出版,你幫我寫個序吧。一開始,我還以為葉老師跟我開玩笑,并沒在意,依然津津有味地揮筷吃菜。哪想到,他原來是認真的!看著葉老師一臉的正經(jīng),我一下子傻了眼,筷子也揮不動了,菜更是吃不下去了。當時,我曾想到過婉拒,但我沒好意思開口。我想,老師既然布置了任務,學生怎么能抗命呢?于是我只好硬著頭皮答應下來。那晚回到家中,我心里老想著為老師寫序的事,既感到受寵若驚,又感到壓力山大,更感到匪夷所思??傊业男那槭謴碗s,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哭笑不得,直到半夜三更都沒能入睡。后來我想,葉老師思想現(xiàn)代,觀念先鋒,性格另類,說話辦事一向特立獨行,從來都不按常規(guī)出牌的。這么一想,我才勉強釋然。
葉老師對史鐵生的研究為時已久,并且碩果累累,這是我早已知道的。我沒想到的是,他居然會花這么大的氣力,下這么大的功夫,費這么大的心思,來為已經(jīng)故去的史鐵生寫一部長達三十萬言的評傳。這讓我不得不再次聯(lián)想到葉老師的與眾不同,包括他的思想、他的觀念、他的性格。在中國當代文壇,史鐵生的文學成就雖然有口皆碑,但他畢竟過早地離開了我們。如果從功利出發(fā),葉老師完全可以選擇一位有權有勢的文學大腕,通過為其樹碑立傳而換取個人利益。事實上,有不少聰明的學者就是這么干的。倘若不愿意趨炎附勢,葉老師還可以從人情出發(fā),選擇一位與自己私交密切的當紅作家作為傳主,就像葉開先生寫《莫言評傳》、洪治綱先生寫《余華評傳》、孔見先生寫《韓少功評傳》。然而,葉老師卻超凡脫俗,既不看重名利,也不看重人情,只看重自己的藝術良心和學術良知,從而情有獨鐘地選擇了他心目中最優(yōu)秀的當代作家史鐵生。
在通讀《史鐵生評傳》這部書稿之前,我一直沒太弄明白,葉老師為何如此喜歡史鐵生。學界同行大都知道,葉老師學術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中國當代先鋒小說。他以思潮史研究的架構切入先鋒小說的創(chuàng)作實踐與理論批評,對先鋒小說的啟蒙敘事和文體轉變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從文學流派的角度來看,史鐵生的創(chuàng)作顯然也應該歸于先鋒小說之列。但是,在余華、蘇童、格非、洪峰、馬原和孫甘露這些如雷貫耳的先鋒小說家當中,史鐵生的名字顯然不如他們響亮。既然如此,葉老師為什么不從上述作家中選取一位寫評作傳呢?直到把《史鐵生評傳》整部書稿讀完,我才終于找到問題的答案。原來,葉老師對先鋒的理解有自己的標準。在葉老師看來,文學的先鋒性主要不在于形式的先鋒,而是在于精神的先鋒。在形式的探索上,史鐵生雖說比不上余華他們,但在精神的發(fā)掘上卻遙遙領先。因此在葉老師眼里,史鐵生才是中國當代最具先鋒性的作家。
當然,葉老師選擇史鐵生作為自己的傳主,肯定還有著更為深層的原因。我想,這可能與他本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密切相連。在我看來,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主要是由其“三觀”構成的。而我發(fā)現(xiàn),葉老師在“三觀”上和史鐵生存在著許多相似性。我感覺到,在精神世界里,葉老師和史鐵生是彼此相通的。他們擁有相同的人生追求、相同的價值取向、相同的審美趣味,屬于精神知己。比如對待名利,他們都很淡泊,都很超脫;對待生活,他們都很率真,都很誠懇;對待事業(yè),他們都很虔誠,都很執(zhí)著。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精神里都蘊藏著一種難能可貴的先鋒性。在《史鐵生評傳》中,葉老師寫有這樣一段話:“史鐵生在面對人生百態(tài)和宇宙萬物時習慣于窮極一切,由此形成的思辨風格和哲學氣質,自然也深刻影響了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其中提到的思辨風格和哲學氣質,無疑正是先鋒精神的兩個主要特征。我覺得,葉老師這段話雖然是在寫史鐵生,實際上也是在寫他自己。如果說思辨風格和哲學氣質一直滲透于史鐵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話,那么則可以說,葉老師的學術研究也始終體現(xiàn)著思辨風格和哲學氣質。正是由于葉老師在精神上和史鐵生有著相同的先鋒性,所以才有了這樣一部熱烈、妖嬈、豐滿、沉郁、可靠的《史鐵生評傳》。
關于《史鐵生評傳》這部著作,我在上面已經(jīng)連用五個詞語表達了我的閱讀驚喜。五個形容詞排在一起,看上去好像是在溢美,其實并非如此。說老實話,這都是我在閱讀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屬于肺腑之言。遺憾的是,我覺得上面用到的這幾個詞,還過于簡單、表面、粗略,尚不能足以傳達出這部著作的獨特價值。保守一點說,我讀過的中外作家評傳不下二十部,但是,像《史鐵生評傳》這樣獨特的文本,我還是第一次遇到。在我以前讀過的作家評傳中,往往會碰到兩種情形。一種情形是,以評為主,以傳為輔,評起來長篇大論,探幽發(fā)微,傳起來卻三言兩語,甚至語焉不詳,最后弄成了一本作品欣賞;另一種情形是,以傳為主,以評為輔,傳起來一波三折、柳暗花明,評起來卻淺嘗輒止,或者虛晃一槍,結果弄成了一本作家生平。很顯然,這兩種寫法都是失衡的,都難以寫出理想的作家評傳。能夠將評和傳有機結合起來的文本,此前雖然也有,但少而又少。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史鐵生評傳》顯示出了其獨特的價值。在這部評傳中,作者不僅把評和傳有機地結合起來了,而且結合得水乳交融、如膠似漆、嚴絲合縫,堪稱完美。一方面,作者對史鐵生的人生經(jīng)歷進行了翔實而生動的描述,包括家庭婚姻、衣食住行、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同時將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掛起鉤來,進而去審視、梳理、發(fā)現(xiàn)文學創(chuàng)作與人生經(jīng)歷之間的復雜關系;另一方面,作者又對史鐵生的代表作品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評論,涉及故事情節(jié)、環(huán)境背景、人物形象、思想內涵,同時密切聯(lián)系他的生活積累和生命體驗,進而去反觀、尋找、打撈人生經(jīng)歷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深刻影響。這樣一來,史鐵生的人生經(jīng)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便構成了作家的一體兩面。與此同時,關于人生經(jīng)歷的描述和關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論也隨之構成一種互動,二者相互呼應,相互照耀,相互印證,從而使作家評傳中的評和傳不再是兩張皮,而成了一個評中有傳、傳中有評、評傳互涉的整體。
上面說到的評和傳的完美結合,也可以看成是《史鐵生評傳》對作家評傳這一文體的重要貢獻。說到文體,我陡然來勁,不禁想多說幾句。從文體的角度來講,作家評傳顯然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它既屬于學術論著,又屬于文學傳記,具有明顯的雙棲性特點。換句話說,這種雙棲性文體要求很高,既要求有學術性,又要求有文學性,十分難于駕馭,弄得不好便不倫不類,甚至非驢非馬。然而,《史鐵生評傳》卻做得非常成功,由于作者有著深厚的學術造詣和良好的文學修養(yǎng),使得這部評傳的學術性和文學性都得到了充分彰顯。不僅如此,《史鐵生評傳》還對作家評傳這一文體的結構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我發(fā)現(xiàn),這部評傳采用的是三維結構,一是歷史之維,二是文學之維,三是哲學之維。從歷史的維度來看,作者運用可靠而豐富的史料,具體而客觀地再現(xiàn)了史鐵生坎坷而輝煌的一生,包括他的生命史、疾病史、愛情史、創(chuàng)作史、友誼史乃至旅行史。從文學的維度來看,作者通過復述故事、分析人物、欣賞意象、發(fā)掘主題,幾乎把史鐵生所有的代表性作品都展示出來了,比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我與地壇》《命若琴弦》《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從哲學的維度來看,因為作者和傳主都有著思辨風格和哲學氣質,所以無論是描述史鐵生的經(jīng)歷還是評論史鐵生的作品,作者最終都會上升到哲理的層面,既有對人類前世來生的冥想,又有對宇宙萬物奧秘的沉思。由于有了這樣的三個維度,《史鐵生評傳》便同時具有了歷史的真誠與厚重、文學的詩情與畫意、哲學的深邃與高遠。它們三維一體,形成一種重奏、一種合唱、一種交響,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文本的意蘊含量,拓寬了文本的價值空間,進而有效地增強了文本的彈性和張力。
葉立文老師是我的老師。然而,作為學生,我也不能一味地對老師說好話、唱贊歌。我的意思是說,《史鐵生評傳》雖然寫得很好,但也存在著某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我因為業(yè)余寫點小說,所以每當讀作家評傳的時候,總是希望能從中看到作家的一些寫作經(jīng)驗,尤其是構思技巧和敘述策略。可惜的是,我在《史鐵生評傳》中獲得的寫作經(jīng)驗卻不是太多。事實上,史鐵生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積累了許多獨特的經(jīng)驗,對于后來的寫作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我想,也許是葉老師對那些技術性問題不感興趣吧,因而就忽略了。當然,這也只是我出于私心而說出我的一點遺憾,說白了就是吹毛求疵,或者叫雞蛋里面挑骨頭。不恭之處,還望葉老師多多原諒。
好了,由于水平有限,這個所謂的序就寫到這里吧。
2017年8月10日于武漢南湖之濱